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范文

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范文

时间:2022-10-12 10:11:41

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但其转化过程具有共同的特点。

一是转化周期长。农业科技成果由研发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了多个阶段,即确定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与实验、中试、成果鉴定、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培育一个作物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选育一个畜禽品种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而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连续周期。

二是涉及面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成果本身质量以及转化环境条件,如政策体制、管理水

平、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要素和环节。因此,一项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多种技术的配合以及多方面人员的参与,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和努力推广才能实现。三是具有条件选择性。农业科技成果大都是在实验室或实验田中取得的,而实验研究成功,甚至小区实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大面积、大范围推广的成功,每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非常复杂,况且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其选择性。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根源分析

1.1转化体制不顺

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具有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是公益性农技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很多省份并未将农科教单位纳入全省的推广体系中,也没有给予专项推广经费支持,影响了技术成果的孵化推广。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但我国农业龙头企业大多实力不强,融资困难,而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性很大,又缺乏相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回报机制作保障,从而导致龙头企业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不足。

1.2成果的市场化程度低

分析我国目前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受农户欢迎并积极应用的“热型成果”仅占成果总数的10%左右;加上一定配套技术才能被农民接受的“温型成果”约占40%~60%;约30%~40%的成果属于农户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冷型成果”。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与生产供需脱节,科研项目多立足研究,偏离生产需求,研发的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发表文章和完成报告的水平上,不能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增产的技术成果多,增收的技术成果少,既增产又增收的就更少,导致成果成熟度不高、应用性不强、市场化需求低。

1.3转化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未知因素较多,工作周期较长,一般需要承担更多的项目风险,需要更多的研究经费和设施经费相配套。目前,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0.6%~1%,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另外,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渠道面窄,结构不合理,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支持多项成果转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4推广转化人才队伍不稳定

我国现有农技人员仅占农民总数的0.053%,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受编制限制,许多地方存在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上原有农技人员进入离退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再加上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不稳定。

1.5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强

一是农民自身素质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我国农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与发达国家农民受教育年限12~15年相差甚远,农民教育素质和科技素质薄弱,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普及推广。二是农民的经济水平无法承担科技成果的转让费用。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77元,仅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经济水平低导致了农民对有偿转让成果的排斥性,他们不愿意因此增加自己的负担。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1构筑“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及时地将成果送到农民手中,而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体系并不能充分调动农业科研和教育单位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构建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2.2多渠道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进行成果转化的保障,多渠道加大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引导各级政府、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建立农业高科技风险投入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入。

2.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结合度

建立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充分听取农业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确保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成果适用于生产实践;验收环节,做到专家鉴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对验收后具有市场前景的成果,将继续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和可转化度。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推行“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等制度,建立“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田间学校”建设和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

3.4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单位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承包等方式与企业合作,也可以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企业以资金、设备、中试设备等入股,共同建立合股合资公司,开展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

3.5建立一支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对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能力建设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设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落实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遴选各地优秀推广人才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

2.6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成果吸纳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带头人。探索建立农民参训获证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挂钩的衔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者:范本荣李明辉张勇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