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1.1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按照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一直还是以运动实践为主,在理论教育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教育。原因在于,本身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这一块分配的教育课时数就比较少,加上以运动实践为主,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就显得相对的缺乏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方面没有针对学生的职业方向,真正选择出一个好的对学生实用的理论教学内容。

1.2体育教学与职业特性联系不够紧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技巧为主,没有很好的将体育教育和各专业特色联系起来,使得体育教育没能很好的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实践当中去,让学生学而不能致用。许多的高职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来进行教学,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两者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体育教育方面与学生的职业特色结合起来,注重体育教育的侧重点,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硬套教学模式。

2提高职业能力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只是需要培养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在培养学生能够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适应职业岗位的前提之上,未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途。

2.1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需求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势态凶猛,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对体育教育的价值理念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已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目标,因此该如何对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改革,使得体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之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同时使得企业拥有更好的人才,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社会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企业的生产时间管理中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来应对各个岗位上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新时代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学生们意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也越来越强,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的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锻炼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项目。将体育教育融入到职业技能之中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让学生能够协调好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在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之上,还有效的将学生的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满足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需求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不仅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综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实际生产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当今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身体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术操作能力。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与专业身体素质融合的前提上,还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重点培养,最终使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目标达到其整体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职业体能以及职业素养所需的要求。

3提高职业能力背景下的高职体育的改革

3.1以职业特点为出发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综合性教育也越来越强,设置的专业类型也越来越多,专业之间的特色也各有千秋。为了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从业道路上能够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职业,就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育教育来说,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每个专业的特色所在,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特色的职业体育教育教学方案。因此,不能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生产实际,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3.2以实用性为核心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的职业适应性。由于在职业技能操作方面不同的专业的要求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同之处表现在对体力方面都要求能胜任本职的工作所在,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专业对身体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把它称谓“特殊身体素质”。不同的职业对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不尽相同,这种特殊身体素质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管理操作中体现出来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职业的特色之处。这种特殊身体素质也是学生胜任所从事工作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特殊身体素质,就要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后从事职业的特色所在,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争取在每一项职业体育教育的项目都能够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培养所需职业的特殊身体素质,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特殊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完成学校设置课程的初衷。

3.3以职业保健为指导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大多数都可能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工作量大、时间长久且任务繁重,要求的身体素质也相对比较高。长时间的职业劳动可能导致职业病的产生,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定要教授好学生一定的职业保健知识,将体育教育和职业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养成一个良好的锻炼保健意识,从而能长久健康的从事自己的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体育教育的教学方案上一定要细心的规划,教学内容上一定要联系各专业实际操作的情况来制定,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职业体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矫正学生们在今后的职业操作对身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长期进行计算机工作的专业的人员可能会产生背部、颈椎方面的职业病,因此可以通过头部和腰部的扭转练习加以矫正,对于长期站立工作的人员,比较容易产生静脉曲张,因此可以通过慢跑和倒立等体育锻炼进行矫正。

3.4以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们将来保持一个健康的职业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之后,由于繁重的劳动工作,导致自身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实际出发,根据各专业特色不同,挑选相应的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来培养学生们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保持良好的职业身体素质来应对本职的工作。至少让学生们熟练掌握一两门与职业特色相关的体育锻炼项目,来矫正由于职业本身带来的对身体的不利影响。

3.5以体育教师队伍改革为先导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在利于学生的同时,也对老师们的体育教育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们在体育运动训练和技巧上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老师们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对于不同专业学生从事的职业特点有熟练的了解,从而能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操作中产生的对身体的不利影响进行矫正补偿,这也就要求体育老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与学生专业的相关信息。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的同时,还要整顿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育老师的的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高职院校职业体育教育的目标。

4结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尤其在学生进行体育选项课选择时,他们往往以个人兴趣和好恶来取舍,避重就轻,却很少以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为需要,单一的选项课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对事物判断和想法上尚未真正成熟,使其自制力、约束性较差,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实现自我,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2.1实现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近年来,由于长期超负荷学习和工作,使中枢神经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由于不注重心理调整和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导致其学习效率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的大学生忽视大学体育锻炼,使其健康状况出现问题。由此看来,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将学生的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在生理上,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利于其骨骼的发育和肌肉的生长,提高其免疫能力,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在心理上,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学习带来的压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2.2建立创新性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多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一次历史的飞跃。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身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应该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其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和体育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对象为大学生,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因而将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融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至关重要。传统的由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既要一遍遍重复动作,又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不容易学习,使得其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不仅生动活泼,符合大学生的求知、求新的心理特点,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其学习兴趣,并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些体育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技术动作,如果按照传统的由教师分解动作,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清除地观察到每个技术动作的难点,也影响其学习速度和掌握程度。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仅可以将教师难以示范清楚的难点动作从各个方面示范出来,而且整个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对于提高学生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学习效率,缩短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重要的作用。

2.3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建立体育基础教育激励机制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不断进步,当多媒体技术教学成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时,体育教师的科技文化素质能否达到充分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要求,就成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应当鼓励大学体育教育教师不断学习,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去,进而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各大中专院校应当制定相关的大学体育教育激励机制,对不断创新和学习的体育教育教师进行奖励,由此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和教育兴趣。

3结束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育中,很多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系的学生在大的阶梯教室中学习英语,基本都是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就会加大,负担也随之加重,教师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导致教师很少有空闲时间去进行自我培训、自我学习,无法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受专业性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学校对外语教书的要求随之降低,就出现了大学中很多英语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不足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原因之一。此外,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也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效果也难以提升,目前大学中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二)大学生英语素质参差不齐

受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不同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育存在着沿海地区英语水平比西部地区学生英语水平高的现象,但是大学是把全国各地的学生汇集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学生间英语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除此以外,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英语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和学生个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有关系,因为个性化的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相同。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交导致了普通教学只能满足英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要求,但是却导致了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兴趣日益低下,使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导致学生间英语水平差距过大,使得学生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三)评价方式过于应试化

除了各学期必有的考试以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最主要的考核方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教学大纲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程度。但是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四、六级考试的目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考试的通过率上。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词汇、掌握语法,忽视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另外,部分国外院校招收研究生时,已经不将四、六级考试作为参考。此外,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测试和四、六级考试的试题类型多以选择题为主,学生通过选择题很难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从而导致了现阶段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仅以应试为主,综合水平普遍不高。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与时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国家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我国很多企业也开始向外向型企业转型,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外资企业。对于毕业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拥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是指要有良好的听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需要光能通过考试而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的“学渣”,而需要能够综合应用各项能力都很强的“学霸”。而针对这一需求就必须要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找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

(二)高校扩招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每年都在扩大招生,使得学校学生的人数不断激增,就会导致学校的教室数量、教师数量、图书数量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满足不了高校扩招的需求。面对大量的学生,英语教师也会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在逐年下降,教师的压力也成倍剧增。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育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才能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

(三)大学英语教学自身的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方式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出来,例如英语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评价方式过于应试化、片面化等缺点。这些问题不利于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听、说的能力受到发展限制,不利于大学生英语的学习。鉴于此种情况,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推动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稳步提升。

三、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是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效果、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所以要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灌输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观念,要将知识传授、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新的教学观念。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知识的接受情况,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教学形式和教学进度,注重提升并不断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学英语课堂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重点。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一定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各个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与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1.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既可以创造真实情境,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图像、声音、色彩、音乐相结合来加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通过情境创设来提供生动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语言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有利于营造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3.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多元互动模式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能够使传统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组织者、合作者进行转化,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

(三)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加深,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视频、照片等资料放入多媒体中,能够大大节省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其次,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最后,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极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但是技术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如果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主次不分,反而会使正常英语教学受到影响。基于多媒体既有优势又有劣势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从而对多媒体进行合理有效地应用,对教学环节不断地优化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争取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英语水平并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大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培训班或者外出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之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五)制定更加灵活、客观的评价机制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建以德为先、德智体美为一体综合素质的幼儿教育新目标

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社会上的“学历热”以及“早期教育决定论”的影响,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不愿孩子输在起点上,往往竞相进行各种“智力开发”,学前学小学的课程已不是新鲜的事情,各种特长班,兴趣班也举不胜举。这往往会造成学校和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的过度重视智力,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而智力开发往往过多侧重书本知识,由于书本知识只是一种间接经验,不易为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所同化和吸收,长此以往,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厌学情绪。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学习才能接受所学内容。即使有的学生不厌学,成绩好,但对身体发育也是有不良影响的,因此,过度的智力开发和书本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我们应提倡智力“适度”开发和面向“生活”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以德为重、德智体美为一体的综合素质的教学体系。提倡以德为重,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因为当今社会高学历者犯罪率也有明显上升之势,如举国震惊的马加爵杀人案,大学生杀害亲生父母案件,不能否认他们是“人才”,更不可否认他们的“业务”和“智商”水平,除了法律意识淡漠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使他们误入歧途的正是道德素质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而幼儿时期因其可塑性大,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如果他们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也许就不会出现如此惨案了。其次,是当今现实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视金钱为原动力和人生的唯一追求,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社会公德、国格、人格等等,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荡然无存,甚至为了金钱可以不惜放弃做人的原则和人格,这类现象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贯彻以德为先、综合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和意义深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重视德育,并将以德为先,以德为重融入人生教育的全过程。从儒学一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德已经成为重要的议题:“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现今的英雄模范、、雷锋、再到今天的好干部焦裕禄、郑培民、牛玉孺、任长霞等等,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处处都体现着将自己有限的一生奉献给无限的为人民事业之中的崇高品质。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应该发掘历史和当今更多可歌可颂的教育资源,将之融于幼儿教育内容中,以突显道德在幼儿教育中的领先地位。最后,早期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成效的关键。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小学德育是低效的,因而质疑德育。这种倾向是不正确的,中小学德育低效受到遗传因素、后天德育内容、模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幼儿阶段道德教育,从而错过道德教育的良机。曾有人夸言说:“五岁以前就完成了90%的教育”,虽然这有早期决定论之嫌,但其重视早期教育的积极意义是可取的。早期教育中重视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成效的关键。

二、建立“人本善”的“人性”教育,赋予幼儿教育改革新理念

历史和时代教育的成功范例足以说明:要实现幼儿教育德智体美为一体的综合素质,就应将“人本善”的教育思想作为教育理念贯穿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人本善”是儒学的核心,它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使幼儿从小就建立关爱家人、孝敬父母、帮助老人,善待他人,谦虚好学等优秀传统美德。而这一美德为世人所景仰,享誉于世界民族之林。建国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在一段时期里以“阶级斗争”取代了“人本善”,使人们从小就养成事事提高警惕、相互猜疑的习性。尔虞我诈、违心处事、政治陷害,上下“说假话”,事事“参水份”等“伪丑恶”现象已司空见惯,反而将诚实有信用之人归为“傻子”。这不能不是社会的悲哀和教育的失败。人们常感叹五六十年代的人办事认真做人讲诚信,大概是他们所受的儒家思想影响较多的缘故吧。因为儒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家喻户晓的经典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至今仍为许多国家所敬仰。尤其在当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儒学依然作为做人处事和教育子女的启蒙教育思想。至今散落在国内和世界南洋各地的“夫子庙”,就是儒学教育思想深刻影响的例证。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儒学“人本善”的优秀文化,更应结合当今时代与时俱进去拓展“人本善”更深层的时代内涵。“人本善”它不仅推崇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时代和人类的进步更赋予社会和人类在发展中必须相互关爱共同进步、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善待环境、善待地球等时念。人与环境应和谐相处尤其重要,这本身就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忽视甚至破坏了这种和谐,我们人类就会受到惩罚,这种理念必须融入到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的思想理念中。这也是与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要把我国构建成为文明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

三、塑造以“勤劳、勇敢、独立”为先的完善人格素质是幼儿教育的新内涵

人格素质的优秀和差异程度决定着人才未来对社会奉献的导向,更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幼儿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勤劳、勇敢、合作、毅力、人格素质,特别是勤劳、勇敢、独立尤其值得一提。因为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就不愿让孩子接受艰苦锻炼了,物质生活百般照顾、万般迁就、宠爱有加,孩子往往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学校大标语也书写“再穷不能穷孩子”,现在往往是“孩子犯事,大人挨批”,甚至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教育也成了家长“挨批”的理由。难道21世纪我们的青少年就不需要这些优秀品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这种做法使他们习惯过奢侈生活,从而养成他们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怕吃苦、意志薄弱、信赖性强、公德缺失、环保意识淡漠等现象,稍不顺心就轻生自杀。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导有的中学生、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因生活无法自理或无法适应集体生活等原因自杀的事例,事后调查大多与家长的“娇生惯养”及幼儿园工作不重视这些品质的培养不无关系。另一方面,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质永远不能丢,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发扬光大。更何况我国还有不少农村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在衣不遮体、饥不择食的状况下生存着、上进着,他们中的不少青年甚至考上了名牌大学,却苦于没有学费和路费而失去读书的机会。我们有何理由过度纵容孩子呢?更何况这是不利于幼儿未来发展的。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此方面的工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这方面日本的幼儿教育值得借鉴。日本的幼儿进园后必需接受准军事化的夏令营训练,接受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与磨难,从而培养幼儿勤劳、勇敢、独立的品质。当然,我们要杜绝形式主义的夏令营活动。

四、重塑中华童谣幼儿教育新模式

众所周知,人的发展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的影响。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通常也不能选择,我们只能改变教育。洛克的“白板说”与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相似,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虽然有“教育决定论”之嫌,但其肯定儿童可塑性、肯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可取的。儿童阶段心灵的塑造是非常关键的,往往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对儿童教育起到潜移默化而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童谣这一民族喜闻乐见的幼儿教育形式不失为一良好的选择。结合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选入相关内容将《新三字经》和儒家经典中的精华改编为中华童谣篇,作为幼儿教育的必修课之一。童谣还可将浅显易懂的数理、史地、生物等生活中易于接触理解的知识纳入其中,过去在儿童学习中,不少学校只重视语数外的学习,而忽视了历史地理生物等方面的内容,试想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果不懂得历史,就不懂得现在,更不懂得未来。不懂得地理,岂能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我们不但要求青少年懂得XYZ,还要学习ABC,也要了解美元和英镑,但是他们首先要熟悉长城、黄河,了解文天祥和史可清,否则将来如何去热爱祖国为自己的民族做出贡献呢?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爱国情淡薄、崇洋媚外等不良倾向,多是由于幼儿教育缺乏此内容造成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做旁观者,而应行动起来,而且从幼儿就落实此方面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这样的“人才”才能担负振兴中华的重任,才能从容应对世界经济激烈竞争中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

作者:陈清莹单位:景德镇商业保育院

(二)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可以从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

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之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视动画教育片,引导幼儿学会自律。

2.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

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这是针对幼儿的自制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多组织幼儿集体活动,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幼儿学会自制。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相应情境进行录像,然后播放给他们看,幼儿在视频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时会相当兴奋,此刻,教师可以借机要求幼儿争当电视小主人,谁表现好就让谁当,最终达到幼儿自制能力培养的目的。

3.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弥补幼儿个性发展的教学缺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有效开展个性化教学。比如说,在语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用存放于服务器上的自制CAI课件,让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现有的知识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图画页来进行说话练习,从而达到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二、结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一)法律教育观念落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法律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兴趣个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实践课程的开设,学生很少有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的机会,导致了学而无用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常年不更新导致内容严重脱离是社会的发展,对于新的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法律内容较少。同时单纯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完全按照教学计划照本宣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核机制上的不足在考核机制上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育教学成果,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实践无用的错误观念,从而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人才”。同时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严格按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观点进行答题,可以说这种考核机制考验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使得学生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四)法律教育脱离法律职业大多数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专业错位的现象,进入了专业并不对口的法律部门,甚至还有些并没有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人进入了法律部门。这是由于我国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并没有很好的结合的结果,二者脱离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到了法律职业者的总体素质偏低。严重违背的法律教育为法律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出发点,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

(五)教师队伍素质低大多数从事法律教育的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的研究,实践经验匮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读,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这种缺乏实践支持的理论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直接影响到法律教育的结果。同时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差直接阻碍了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深化中国法律教育改革

(一)树立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观念思想决定行动,深化法律教育制度改革要从改革教育观念入手。法律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大量的专业的职业人才,因此必须在教育机构、教师、学生之中形成一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观念。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入,例如多加入一些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不要轻易的给某个同学的观点戴上对或错的帽子,积极寻找每一种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在考核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多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法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在教师的聘请和录用过程中要注重其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从法律部门聘请兼职教师。最后,建立相关的绩效评估机制,激励教师主动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将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结合起来法律教育教育部门应当加强与法律职业部门的合作,根据法律职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制定正确的教育方向。法律职业部门要为接受法律教育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通过大量的实践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任何事物在改革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受到阻力,这是新事物在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也只有出现了问题,才能证明改革有所突破。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在改革发展的途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一)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民族乐器的不纯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今天,任何事物都可以使用高科技制造出来,这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可以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族乐器教育来说,就有一定的阻碍。在当今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民族乐器出现了不纯正的问题。在一些民族乐器教育地,大多数使用工业化生产的民族乐器,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工业生产的民族乐器就不纯正,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看法。可是,一些民族乐器在被生产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外形的漂亮,而忽视了最初民族乐器应该有的纯正音色。在视觉时代的今天,在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为了追求民族乐器演奏时的美观,过度的在民族乐器上增加不必要的装饰,也导致民族乐器失去了纯正的音色。

(二)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抹杀了民族乐器的特点我们说,任何事物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成为新的事物才可以被时代所接受。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经典的事物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为了追求民族乐器的新颖性,抹杀了民族乐器的特点。殊不知,民族乐器就是以其传统和经典才被人们所喜欢。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并不是为了改变民族乐器的原有优势,而是结合其特色融入于时代的发展。但是,有些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却出现了抹杀民族乐器特点的问题。瞎子阿炳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因为其悲怆性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一些民族乐器教育中,为了追求宏观的演奏局面,让二胡和众多的民族乐器一起演奏,结果其它民族乐器在演奏中喧宾夺主,二胡的音调被覆盖,失去了它自有的特点。

(三)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缺少明确的目标出现了以上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过度市场化和抛弃传统的问题,是因为民族乐器教育改革缺少目标和动力,没有设立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民族乐器教育中的改革总是发现民族乐器教育缺少什么,就补充什么,哪里做的不对就改哪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乐器教育就进行什么样的改革。这样的民族教育改革发展路途违背了教育的最初目的,民族乐器教育改革的本质目的就是教育和培养可以吸收和传承民族乐器文化的接班人,进行市场表演都是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民族乐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希望更多的人对民族乐器有所了解。但是,一些民族乐器教育却本末倒置,在教育改革中以市场化的表演为民族乐器教育的目的。这显然是因为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缺少明确的指导和目标。

二、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创新解决之策

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出现了以上问题并非是偶然情况,我们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解决,就能让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取得成就。在进行民族乐器教育改革问题的解决时,我们还有寻找创新的解决之策,防止问题的反弹,或者是无法彻底的解决当今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

(一)民族乐器教育中保持民族乐器的本身要想解决民族乐器不纯正的问题就要保持民族乐器的本身,在这个问题的创新解决上就要借助国家和政府的力量。有一些民族乐器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皮鼓和腰铃。民族乐器教育在进行这两样乐器教学的时候,向学生们介绍乐器的来源和历史文化性,首先从学生层面杜绝使用不正规乐器生产商所生产的民族乐器。再者,国家和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对民族乐器的生产有着明确规定。例如,民族乐器要保持它的纯正,在添加装饰的同时,不能够影响民族乐器的音色。民族乐器教育中更加要注意教育改革的影响性,不过分渲染乐器的外表,让学生们养成只重乐器外表,忽视乐器本身的坏习惯。有了政策的支持和重视,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创新的解决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民族乐器不纯正的问题。

(二)民族乐器教育中继承民族乐器的优良特点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民族乐器的时候,是因为生活的单调,需要在生活中增添一些乐趣。每当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就用乐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是民族乐器的来源。所以,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要继承民族乐器的优良特点。创新的解决之策就是加强学生优良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中职的学生们意识到,不同的民族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情境。避免了为追求乐器演奏的规模而忽视民族乐器特点的问题。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的音调,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音调。创新的让学生们学习优良传统文化和精神,懂得喜庆的场面使用高昂音调的民族乐器,悲恸的场合使用低沉音调的民族乐器。

(三)民族乐器教育中设立创新的改革目标解决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缺少明确目标问题的创新之策就是激发教育改革动力,建立教育改革新目标。民族乐器教育改革应该以民族乐器的本身和特点为重,传承民族乐器知识和技能,让民族乐器文化在世界乐器中独领风骚。达到这样的民族乐器教育改革目标就要加强系统性的科学理论研究,研究民族乐器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根据的向人们介绍民族乐器。还要在民族乐器教育改革中培养创新性的人才,让产、学、研协调的配合。设立创新的改革目标,投入资金支持优秀民族乐器教育改革,让大众了解民族乐器的魅力,为民族乐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据统计,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人才的缺失是我区与东盟贸易往来所存在的问题之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配送体系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基础设施上的落后,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落后。缺乏专业物流人才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发展最致命的一个因素。因此,积极寻求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是广西高校的重要课题。在面向东盟的人才培养方面,罗兰芬[2]分析了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广西物流人才现状,并从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方面提出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周桂萍[3]从宏观角度阐述了自由贸易区人才资源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包括实施东盟人才战略、培养国际性、区域性复合型经贸人才。莫伯预,王东红[4]提出新的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框架。通过分析广西物流业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广西高等院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及广西的区位优势,创造具有自身特色和相应技能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思路。陆小志认为,从总体上看,广西信息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使用效益低,人才快速老化、被歧视、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等情况非常普遍,应从战略高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应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2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需求特点

根据大量的研究表明,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需求有以下特点:(1)缺乏了解、熟悉区域经济情况。(2)缺乏熟悉物流信息化技术应用。(3)缺乏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物流体系研究。(4)加强港口物流知识。在课程改革中应具体地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因地制宜。为了更好地适应区域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熟悉该区域经济情况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3面向东盟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教学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所需。在物流课程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让毕业生“零适应期”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自然转变,跟上时代潮流,成为企业所需之人、社会有用之人、家长满意之人、自身认可之人。针对面向区域服务的现代物流的特点———“东盟+信息”,设计面向东盟的课程改革模式,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

3.1课程内容改革(1)在物流课程设计上,增加与本土经济与东盟相关的物流知识与行业信息。如2013级物流班开设了“东盟物流概况”,让学生了解本土物流与东盟物流概况,熟悉目前物流行业在当地区域的建设及发展情况,增加面向东盟的港口物流课程。(2)增加信息技术的实训课程。在物流实训室,拥有现代化立体仓库操作系统、配送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物流操作的便利性和认识到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信息化。课程设置上增加了现代物流自动化及物流系统操作训练课程。课程安排上每一个学期都有1-2周的校内实训,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另外还增加了物流沙盘实训,增加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期安排1-2场行业专家进校园进行物流行业的最新趋势,特别是针对东盟物流的情况介绍,还有对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等方面的讲座,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形势,然后又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4)在校外实训方面,安排了系统的实习内容。在寻找校企合作企业时,有针对性地寻找有效利用物流信息技术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体会现代物流的操作特点。

3.2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开展“竞赛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从个人的竞赛,到小组的竞赛,到班级的竞赛,年级的竞赛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直至专业的竞争与外部竞赛挂钩的竞赛设计。比如,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的学习采取分组竞答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分组进行小组抢答形式,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在实训方面也采用分组形式,进行仓储作业的操作竞赛,比赛的内容是仓储作业流程从检验———入库———上架———出库———登账等进行流程操作,以时间和操作步骤的正确性作为评价标准,最终决出胜负。并且将这个比赛推广到年级、到专业范围,甚至这一环节的操作是物流技能大赛的一部分,表现好的将有机会组队参加全国的物流技能竞赛。还有每年举行一次的包装技能竞赛,让学生直接感受包装的工作和态度的考验,还有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4结语

教育改革论文范文第8篇

第一,法学教育机构层次过多过乱,造成法学专业的学生供大于求、择业困难。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比较混乱,全国600多所法学院校中60%以上设有法学院(系),大部分综合类大学都设有法学院(系);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涵盖了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的多种教育类型。法学教育成为了一门普法教育而非精英教育,虽然毕业生的数量很多,但是真正的法律精英却很少,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实践的需要。与法学教育的表面风光相对应的是法学学生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社会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饱和,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虽然不少法学专业毕业生因为难以通过司法考试而不能进入司法系统工作,但是他们较少考虑转行,造成自己的就业面过于狭窄,致使法学专业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就业困难专业。另外,当前我国司法资格考试的报考门槛既低又宽,只要本科毕业就可以报考,如此一来,既不利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也不利于法律职业的专业化。一方面法律专业毕业生往往没有机会从事法律职业,虽几年寒窗苦读却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非法律专业的人士却能够从事法律工作,还能够占用单位的物质资源获得专业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第二,各法学院校的专业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法学教育的效果。有些法学教育机构追求热门而盲目开办法学专业,没能配备合格的师资力量,或者由基础课教师承担法律专业课教学,或者法律课教师如万金油一样同时担任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课程之间的知识跨度过大,教师虽懂却不专。因此,法学院校缺少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由师资水平有限造成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低,法学素养和法学功底都不够深厚,远不能成为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的人才。第三,法学教材的泛滥与不统一,急需予以规范。当前各个法学院校使用的教材并不够统一,甚至同一所院校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班级的教学中使用不同的教材。实际教学中,各类教材泛滥成灾、良莠不齐,多是作者为了评职称而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联合撰写,由于作者间对于相关问题的观点无法统一,使得教材中存在编排体系混乱、表述观点有冲突等问题,且整部书没有统一的编写思想。另外,严重脱离司法实践是当前很多教材的通病,由于很多编者本身就缺少实践知识,只能对现行的法典进行简单笼统地注释,没有结合两高院颁布的指导性案例进行分析;更有甚者不顾法律、法规已经修改,依然使用陈旧的法条,使得教材严重地脱离司法实务,即使学生扎实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依旧不懂实务,没有实务经验,甚至有些理论知识本身就是陈旧的、错误的。第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应该有紧密的联系,西方国家的法学教育基本上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导向。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弗兰克提出,“法律学生要想真正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职业家,就必须像医生那样临床实习培训”。在德国,法学学生的实践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两年“候补文官见习”;在英国,法学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培训。然而,我国虽然设有统一的司法考试,由于允许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参加,而且在通过考试的条件方面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使得大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被挡在门外。在西方国家,法律职业界与法学教育界联系密切,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很多大法官在就任前曾是哈佛、耶鲁等著名院校的法学院教授,且很多声名显赫的律师同时兼任法学院的教授。但是,我国的法律实务与法学教育各立门户、互不往来,大学教授不屑于从事律师工作,律师也少有机会到大学法学院兼职授课,使得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严重脱节。

二、法学教育的出路

(一)法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崇高的法律信仰与法治理念

首先,法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使其产生发自内心的崇拜。法律信仰对于法治践行、提高司法公信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法律信仰只不过是一种强力支配的法制,虽表面上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实际上苍白无力,因而,这种法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概括来说,法律从制度落实为民众的自觉行动,从外在的法律强制转化为民众内在的心里认同,从“他律”走向“自律”,都离不开法律信仰的确立和培育[3]。伯尔曼认为,“法若不被人信仰,则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着他的情感,他的直觉的献身以及他的信仰”[4]。其次,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和法学原理,教学不能是简单的解读教材,毕竟法治理念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教师需要结合时事引导学生形成法治的思维,明白什么是法的最高价值理念和精神本质,才能让学生真正吃透法律并融会贯通。

(二)对法学教材进行规范,注意理论法学教材与应用法学教材的链接

法学教材是学者学术沉淀的产物,既是教师的学术与科研结晶,更应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我国的法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解决法律实践问题的基本技能,且后者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法学教材应当既注重法学理论的传授,又要注重司法实务应用技能的培养。另外,法学教材的编写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在语言表达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遵守国内法学领域通行的学术规范与学术观点,注重案例的编排,力求能够反映当前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严格检查与监督法学教育机构

由于我国缺乏对法学教育机构的制约和监督,导致法学教育发展过热,办学效益不高,法学人才质量下降。一方面,法治建设急需高素质、高层次的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法学教育因缺少监督的盲目发展而造成法律人才素质的下降。因此,法学教育应严格分层分类,使法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的需求,对于培养专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要分类清楚。专家型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之外,还应该懂经济、懂管理、懂英语,可以从事高端的法律职业,对教学机构的培养要求也更高。

(四)加强法学师资队伍的培训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的法学院教师队伍存在学术化过浓、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部分教师因为没有通过司法考试而不能结合司法实务进行教学,只能照本宣科地解释教科书,加之自身水平有限而没有勇气和能力与学生开展教学互动,这些显然不能适应法学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法学教育的改革应从教师开始,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自身水平,改变教条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法学教育需要既有律师资格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所以,法学院应当倡导教师从事律师兼职或仲裁实务,或者鼓励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讲堂,把实践引入教学;同时,也需要避免教师因忙于实践而疏于教学的现象。教师只有实现了理论与实务的统一,也会解决教学中理论与实务相脱节的问题。

(五)改进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