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发展论文(共7篇)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论文(共7篇)范文

时间:2022-06-23 05:36:20

商业银行发展论文(共7篇)

第一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

一、服务对象优势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这些大银行服务对象更青睐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尤其是对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些被称为“铁公鸡”的政府投资项目情有独钟。城镇毕竟是由农村发展而来,没有知名或者大的型的企业,一般而言,都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支撑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城商行在组建早期,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和改革、发展的方针,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银监会2011年报提出的城商行应“立足本地、服务小微、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与大银行错位竞争”。这些都表明,城商行一直以来都是以本地经济和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

二、双赢对策

让城商行和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双赢的对策如下:

1.信息公开化。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切实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民众的权利得到保障,矛盾自然而然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阶段,维系社会秩序稳定。因此,要做到信息公开化必须从当地政府和城商行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政府公开政务信息,创新沟通模式。政府应积极创新群众沟通模式,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保障群众权益。各级政府部门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相关信息,还可以设置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设施,公开政府信息。另一方面,城商行服务实体经济,践行社会责任。城商行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特定对象坚持服务优惠和减费让利原则,明确界定小微企业、三农、弱势群体等领域相关金融服务的优惠对象范围,公布优惠政策、优惠方式和具体优惠额度,切实体现扶小助弱的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平。

2.政策明确化。不管是政府还是城商行都要坚持政策明确化,不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一方面,政府要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以及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要有明确的税收优惠办法,并按国家规定执行。另一方面,城商行要明确政策扶持的项目类型和项目的贷款及贴息政策。项目类型是第一产业如农产品加工项目、种植养殖基地项目、还是第二产业如重点龙头企业的一些项目还是第三产业如交通设施项目等,一定要明确,并在明确有关项目的基础上,明确贷款及贴息政策。

3.城商行要加大创新力度,拓宽业务品种。城商行应该审时度势,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城商行的业务结构调整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如低碳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城商行必须高瞻远瞩,进行业务创新,与之同行。

作者:闫双娥单位: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第二篇:社区银行发展的机遇

一、文献综述

(一)社区银行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均在银行规模和业务范围上进行了界定,银行规模方面,龙超,邓琨等学者认为社区银行资产额多数介于200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业务范围方面,何梅(2013)认为社区银行特定行政区划内组建,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长期合作的小银行。该标准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是难以进行量化区分。在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划分上,不同学者的研究存在分歧。晏露蓉,林晓甫(2003)认为如果按照私营为主、区域经营、规模较小、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的特征进行衡量,国内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王爱俭(2005)在认同社区银行的规模和经营范围界定之外,提出社区银行应当限定为小型民营银行。实际上,严格根据资产额度对社区银行进行界定缺乏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ICBA的报告中也将资产超过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银行纳入社区银行的统计体系中。社区银行的界定应当从市场职能出发,文章按照银行业务范围,认为我国主要为区域内居民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大型银行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均属于社区银行的范畴。

(二)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与缺陷晏露蓉,林晓甫(2003)将社区银行的比较优势划分为定位差异优势、人缘地缘优势、集中经营优势、风险识别优势、灵活便捷优势。赵世勇,香伶(2010)则从市场定位、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三个方面分析了社区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强大生命力。陈雄兵,杨莹果,张伟峰(2013)认为即便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发挥自身优势,依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社区银行近年来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钱勇,洪福生(2009)通过对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特征的分析,认为社区银行除了存款吸收难度大之外,“软信息”的处理困难和还款保障不足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对其经营不利。杨小玲(2013)认为随着社区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社区信用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同时,一些社区银行由于规模小未融入整个银行体系,功能受限也成为其发展中的硬伤。社区银行要最终发展成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三)社区银行发展状况分析社区银行在国外发展迅速,其中美国社区银行数量较大,主要分布在乡村和郊区。Hein,KochandMac-Donald(2005)认为,社区银行由于其独特性,在各国金融活动和社区经济运行中都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2003)还对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小的社区银行的赢利能力呈下降趋势,而大的社区银行的赢利能力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孙章伟(2009)对比了金融危机前后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的经营绩效,发现危机前社区银行亏损比例高于大银行,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逆转。由于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稚嫩,对国内社区银行发展状况以案例分析为主,鲜有系统的宏观研究。陈一洪(2012)以泉州银行开元支行和江南支行的发展为例,提出了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围绕市区商圈和专业市场构建社区银行的基本思路。钱勇,洪福生(2009)肯定了临汾市尧都区信用联社的发展模式,充分肯定了其解决发展难题的各项举措,为农村信用社社区化经营树立了典范。

(四)国外经验及我国发展模式探讨社区银行作为金融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加成熟的发展。外部环境方面,有效的社区银行监管(王爱俭,2005)、政府扶持、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人才的培养(龙超,邓琨,2011)对社区银行发展意义重大。社区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王爱俭(2005)认为社区银行的设立可根据地区经济环境,采用多元化的机构形式。邓向荣,苗萌萌(2012)还认为社区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控制经营的业务范围,限制跨区域经营,控制经营风险。许多研究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晏露蓉,林晓甫(2003)认为在股份制前提下,可通过民营企业资本组建、现有小银行改造和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三种途径设立。王爱俭(2005)则认为在目前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监管极不完善,宜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对中小银行进行改造。周鸿卫,文慧(2011)通过对中小银行内外部因素分析,认为只有城(郊)区的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才是社区银行改造的最佳对象。通过对于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多从理论角度阐述社区银行的发展优势,缺乏相应数据支撑,也未能与一国具体经济环境联系。此外,针对国内社区银行发展的状况,鲜有文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从这些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试图探索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新思路。

二、社区银行的发展机遇和问题

(一)社区银行的市场作用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背景是经济结构不均衡和经济效率的低下,在商业银行领域,银行结构失衡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国内外数据显示,社区银行在抵御系统性风险、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应当成为当前银行领域的发展重点。1.社区银行有效抵御系统性风险。本文将美国银行按照资产规模分为三组,分别为1亿以下、1亿到10亿、10亿以上,其中前两组可以看作通常意义上的社区银行。通过对三组银行2005~2013年上半年的净收入占资产比重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正常年份,凭借规模优势和高额的非利息收入,资产规模大于10亿的银行净收入占资产比重高于社区银行。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7年、2008年间,这一关系发生了逆转。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社区银行经营表现更加稳健。社区银行主要从事居民储蓄借贷业务,在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度较低,加之灵活的产品设计使社区银行能够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几年间有效控制业务风险,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金融避险的平台。我国银行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控制了我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但其经营模式单一也被广为诟病。在当前宏观经济尚不明朗的形势下,各大银行经营绩效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下滑①。发展社区银行业务,丰富银行金融服务,正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发展方向。2.社区金融提升银行竞争力。由于经营网点分布在乡镇等区域,网点平均储蓄能力偏弱,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商行在网点绩效上普遍低于四大商业银行。在当前金融脱媒、新资本协议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区域性银行在经营区域内细分客户、分层服务,才能提高网点经营效率。而发展社区银行业务,要求以社区客户为中心,制定特色金融服务,恰好与这一转型方向吻合,因而成为各中小银行竞相角逐的领域。以上海农商行为例,凭借分布在上海大型社区、大型商业区的金融便利店,上海农商行在客户数量和储蓄存款上均有较大提高。截至2012年末,上海农商行在上海地区的存款市场份额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同时,三季度净息差高于2011全年水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0.33%,三季度末营业利润同比增幅达到40.55%,社区银行业务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成效开始显现。

(二)新时期社区银行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在对我国金融体制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我国金融机构如社区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1.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刚性需求。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相对较低,融资能力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同时,伴随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更加丰富的投资途径和理财渠道也具有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当地个人和企业,能够在个人和企业间架起资金融通的桥梁,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同时,也向当地居民提供金融便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落后,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有限,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需要其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社区银行主要提供中小企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便民利民的显著特征。因此,新农村建设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利率市场化促进社区银行发展。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增长依赖于“高利差”政策环境的庇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借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这将迫使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以谋求生存之道,由传统金融业务向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转变是我国银行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更加“亲民”的社区银行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4.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国逐渐迎来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渠道为传统金融在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上提供便利,也将对我国金融市场格局产生影响。在与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社区银行赢得生存的关键在于特色的金融产品和便捷金融服务,这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势。社区银行通过与互联网的融合来应对新的市场需求,能够为自身的多样化经营开辟途径,互联网金融必将在社区银行的赶超进程中发挥强劲推动作用。

(三)当前社区银行的主要问题我国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及中小银行均有涉水社区银行业务。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新生事物,社区银行的发展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1.社区银行实力微弱。从市场规模上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过高,中小银行尤其是从事区域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发展落后。在欧美国家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取得成功的经验就是发展基础零售业务,广大的基础零售客户群是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根基。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美国每10万成年人拥有35.4个网点,而截至2012年底,中国这一数字仅为18.34。网点的不足限制了社区银行对于新的服务和盈利模式的探讨。从业务范围来看,我国社区金融服务形式单一、功能缺乏。以民生银行金融便利店为例,便利店的主要业务是理财和缴费,不办理现金业务。除了错时经营,并无其他实质性创新和个性化服务,规模小和业务受限反而成为其发展中的不足,建设多元化、综合型社区金融服务中心“任重而道远”。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将由标准化服务转向在特色产品和针对性服务上,这使我国社区银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考验。2.社区银行业务风险高。社区银行主要为区域内的社区居民以及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一服务对象特征决定了社区银行面临较高的业务风险。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为例,由于业务风险高,组织制度优势尚未得到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长期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这为其持续经营埋下隐患。此外,我国信用体系落后,截至2013年底,中国公共征信系统覆盖率(占成年人口数量的百分比)仅为30.2%,征信信息质量不足,征信信息深度指数①长期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缺失,使社区银行在拓宽金融服务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为社区金融的普及设置了障碍。3.配套制度建设缓慢。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发生的变革在为我国社区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制度带来新的挑战。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近年来各股份制银行争相推出社区银行业务,也对银行业细化监管提出了要求。2013年12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通知》,首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围、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2013年12月31日,江苏省银监局办公厅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准入标注、业务上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但在全国范围内,我国对社区银行的监管远未形成系统的政策制度。此外,各地对金融创新的鼓励措施落实状况参差不齐,存款保险制度历经多年筹备仍未推出,都制约着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壮大。

(四)社区银行建设经验分析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为全面探究我国社区银行在当前发展问题下,如何实现有序健康发展,本文对国外社区银行的建设进行了比较。1.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美国是社区银行最早出现并且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在其金融市场兴起初期,中小银行便得到了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自20世纪初期美国政府开始关注金融服务领域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方面,银行根据信贷和交易的实时数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风险监控;此外,银行董事会负责审批限额政策,并根据内部稽查工作,对银行的风险活动进行监管。外部监管上,美国将国内银行按照牌照归属进行了细致划分,各监管机构对自身的监管领域展开分类监管,所有监管机构由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协调负责。另一方面,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商业银行监管初期,美国多次以法律条文规定商业银行只能在其行政区域内经营。1864年的《国际银行法》、1927年《麦克法登法》和1933年的《银行法》均含有限制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内容,这一政策的实施为美国中小银行的广泛兴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一度给中小银行带来巨大压力。但此前实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储户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同时,1977年,《再投资法》的出台鼓励了金融机构对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支持。此外,美国各州政府成立了联邦管理局,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不同比例的担保,分散了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对社区银行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经验。相对于美国发达的经济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植根于一个世界上最为贫困和落后的国度,其得以成功的金融理念和发展模式也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备受推崇。与传统的低息补贴截然不同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实行严格的商业化运作。为控制信贷风险,小额贷款在贷款规模和还款期限上具有严格的要求。在贷款人进行一定偿付之后,对于信用良好的贷款人,逐渐放宽贷款规模限制。此外,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和运营成本情况确定贷款利率。由于穷人对应较高的信用风险和回收成本,乡村银行对穷人长期实行高息政策。事实证明,高息政策并未将广大穷人拒之门外,反倒为乡村银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使得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能够以高薪吸引高素质人才,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监督和技术指导。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乡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凭借出色的制度设计,实现了无抵押小额贷款接近99%的还款率。在小额贷款经营中,孟加拉乡村银行要求经济情况相似的社区居民自愿划分为组,组内居民相互担保监督,对选择的贷款项目共同承担还贷责任。多个贷款小组形成贷款中心,定期商讨放贷、还款事宜。从而充分发挥社区内部信息优势,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并且,乡村银行小额贷款要求贷款人在乡村银行开设储蓄账户,在储蓄金额达到一定额度后,强制购入贷款额2.5%的乡村银行股份。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贷款人的道德风险,并且有利于乡村银行的股权分散,进一步促进银行的经营创新。此外,乡村银行对资金用途有严格规定,选择创收型生产性活动和收益前景较好的投资项目进行信贷支持,在改善生产的同时有效规避违约风险。

三、政策及建议

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信贷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创新压力都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前,我国社区银行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和不确定性,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笔者对社区银行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发展社区银行体系首先,优化银行结构;各级工商部门对社区金融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共享中小企业信息库,引导社区银行尽快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促进我国社区银行的兴起。尽快促成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中小银行违约风险。鼓励中小银行金融创新,通过税收补贴等形式对社区金融业务进行鼓励。此外,鉴于我国中小银行规模太小、恐难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单纯的中小银行改造的方式并不适宜我国社区银行建设①。我国应当同时发挥大型银行的资金网点优势和中小银行的效率优势,鼓励大型银行如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分支机构与中小银行在社区金融领域展开竞争,借助市场力量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加快推动社区银行创新商业银行为规避经营风险,通常采用评价资金充裕程度、要求担保抵押等“嫌贫爱富”的做法。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已经证明,出色的制度设计同样可以保障信贷资金安全。为引导信贷资源流向中小企业等风险较高的项目,可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经验,允许区域内中小企业以联合担保的形式进行贷款,分散社区银行股权,鼓励区域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持股。金融产品方面,社区银行可以与地方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发投资理财工具,促进资金服务当地的力度,缓解地方“虹吸效应”。为增强社区盈利能力,还可以提供一些低附加值的派生业务,如投资咨询中心、物流配送终端。

(三)完善社区银行监督机制我国金融领域长期面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一放就乱”说明了我国银行系统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本身具有较高的风险。鉴于社区银行业务的高风险性,必须尽快制订相应市场规则,对社区银行业务进行风险限制,保障银行系统的安全。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一管就死”的现象很大程度因为监管政策难以因地制宜、难以保持连贯性。对于社区银行业务,应当进行专门的数据统计,有效监督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社区银行在注册资本、准备金等方面有法可依。此外,进一步向地方政府放权,允许地方金融办根据社区银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关监管细节。

作者:杨育婷牛锋徐培文单位:国广环球传媒控股有限公司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

第三篇:民营银行发展研究

一、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4》强调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银监会也表示正在梳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相关规定,并积极出台相关细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金融机构。因此,成立和发展民银行在我国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

1.完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国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方针,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国经济发展趋于多元化,民营经济已占据我国经济主体的半壁江山。经济体制决定金融发展方向,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随着经济多元化格局的形成,经济市场不仅需要面向大型国营企业的国有商业银行,也需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和服务的民营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我国需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打破国有银行垄断格局,使金融界朝着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因此,发展民营银行有助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银行改革,促成我国多元化、立体化金融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同时可以更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2.化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家,中小企业户数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达66%,创造了近50%的税收和70%的进出口贸易额,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然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却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融资问题是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据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的90.5%是由企业自身内部融资,银行贷款融资比例为4.0%,非金融机构融资比例为2.6%,其他途径为2.9%。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惜贷”,我国民营企业银行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不足7%。国有商业银行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为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提供资金和服务,再加上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用等级偏低等现象,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根据Banerjee等学者提出的长期互动假说,即民营银行一般是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专门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服务,成立民营银行可以在产业分工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互补,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满足民营经济资金需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稳定金融秩序。民间金融又称为“非正规金融”,是未经政府批准,游离于现行法律制度之外的金融行为。民间金融具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和合会等形式。我国民间资本由于缺乏有效地引导和规范,长期处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灰色地带。2011年温州众多中小企业由于无法偿还民间高息借贷而选择跑路引发了社会对民间金融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经济建设起步阶段,为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民间自发创造了民间金融,这种民间金融活动对我国正规的金融体系起到了补充作用,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民间借贷的利率普遍偏高,并且缺乏相关法律保护,存在着较大的偿贷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地方性危机。2011年1月,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在“中英非银行放贷人立法框架研讨会”上披露,我国民间借贷资金存量将近2.5万亿元,在借贷市场的占比达到了5.6%,而且从存量上看,我国民间借贷资金量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规模如此之大的民间借贷足以影响人民银行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如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并鼓励民间资本注入金融机构,让民间闲散资金以民营银行发放贷款的形式进入民营企业,不仅可以使民间借贷走向“阳光化”,减少非法民间金融的不良社会影响,还有利于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工作,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4.制衡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在银行业开放方面许诺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班人民币业务,5年内外资银行可以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在指定地区享有“国民待遇”,5年内取消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如此一来,外资银行凭借着在资金、管理、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必然给对我国金融业带来冲击。事实上,外资银行已对我国国内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如汇丰银行凭借其资源优势为爱立信熊猫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将其从中资银行夺为己有,导致中资银行失去了优质客户。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在进入一个国家后,一般会面向面向高端市场,为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在相当长时间内涉及不到中小企业。如果我国着力发展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实力和规模不断扩张,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从而国有商业银行一起抗衡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二、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956年美国市场学家WendellR.Smith提出市场细分理念,市场细分可以集中企业资源,选择最有利可图的目标市场,制定竞争战略,增加企业竞争优势。民营银行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企业制度规范下的股份制银行,因此民营银行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和竞争优势选择自己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大多数学者认为组建民营银行是为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融资成本高的有效途径,从而将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于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市场定位取决于市场需求,公司的发展还取决于自身的经营模式,因此民营银行需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自己的经营模式,例如,阿里巴巴和万向集团联合的民营银行结合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在吸揽小额资金上的优势和阿里小贷积累的发放小额贷款方面的经验向银监会申请“小存小贷”经营模式。特色化、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民营银行发展和运营过程中,银监会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资本流动,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监督力需走在民营银行发展之前,规避系统性或区域性金融风险,引导和监督民营银行健康发展。银监会及其他部门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工作主要包括:首先,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和市场推出机制,预防和保证民营银行健康稳定发展;其次,监督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会计制度,要求其及时披露财务信息,提高民营银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另外,银监会及相关部门需要密切监视民营银行的资本流向,资金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等,防止发生债务危机,造成债务风险;最后,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让老百姓放心地把钱存入民营银行,进而提高民营银行的实力和竞争力。

作者:王丽南朱攀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四篇: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

一、在发展中坚定走大城市农发行发展之路的信心

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发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城镇化项目多具有超前性,公益性强、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完全满足资金需要。天津市分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在商业银行尚在驻足观望的情况下,主动对接政策需求,突出支持重点,创新运作模式,通过政策性信贷资金投放,引导大量商业信贷资金投入到天津城镇化建设之中,形成了显著的乘数效应和示范作用。以2012年为例,仅工、农、建三家银行小城镇建设项目贷款余额已超过200亿元。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有效落实。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农发行支持水利、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更是明确指出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天津市分行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总行要求,不断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支农作用日益突出。从该类业务开办之初到2013年末,累计授信560亿元,发放贷款378亿元,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农村水网、路网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民集中住房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等项目77个,形成了宽领域、多方位、深介入的支农格局。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大城市农发行社会影响力的显著提升。2005年下半年以来,天津市通过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农村“三区”联动建设、“三改一化”、农村金融创新四步走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践,积极推进城镇化。天津市分行大力支持天津市以“三区”联动为核心的城乡统筹发展,得到了全市各级党政、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市长黄兴国、常务副市长崔津渡多次作出批示,对农发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近两年市分行连续被天津银监局评为“天津市银行业支持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金融时报、天津日报、天津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都对天津市分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了深度报道,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不断提升。

二、在前进中把握大城市农发行发展之路的规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天津市分行紧紧围绕国家“三农”政策和总行的部署要求,结合天津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业务种类由单一的粮棉油封闭管理拓展到覆盖“三农”各个领域和方面,形成了“两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格局,业务总量和经营效益呈几何增长,五年再造了三个天津市分行,主要经营指标持续攀升,人均利润突破340万元,连续四年小组考核第一,总得分系统第一,走出了一条大城市农发行业务发展新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审时度势,及时确立了具有前瞻性的经营发展战略;靠的是始终坚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联系实际、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之路;靠的是树立了勤俭办行、精细管理、注重效益的经营管理策略;靠的是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靠的是发扬真抓实干、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靠的是培养造就了一支团结实干、不畏艰难、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队伍。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天津市分行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走政策性银行发展道路不动摇,坚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自信,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农发行各项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就一定能办好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办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改革创新,是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建行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天津市分行按照现代银行要求全面推进内部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实行管理岗位和业务岗位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员工持证上岗,进一步增强了经营活力。通过改革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业务发展水平蒸蒸日上,全体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空前高涨,员工的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农发行在改革发展中兴旺发达,员工在改革发展中得到实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和谐的氛围已经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归属感、知遇感,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作者:农发行天津市分行

第五篇: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

一、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特点

(一)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意义2008年的经济危机不仅对各国的商品需求造成直接冲击,也对各国国际、国内贸易稳定性形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了全球经济增长活力。理论与实践表明,衍生于传统贸易融资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加有利于润滑国际、国内贸易摩擦,降低各贸易主体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达成。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风险,化解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下降低信贷规模的逆向选择问题,促进金融发展。因此,在各国经济缓慢复苏阶段,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促进贸易繁荣的作用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在我国亦如此。

(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主要特点1.融资安排的独特性目前,与传统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等普适性融资模式不同,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针对特定客户的特定贸易背景,依据其贸易目的与贸易实现全过程,从流动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等角度出发,为融资方单独设计和安排的贸易融资方案。因此每一具体融资安排具有其独特性,从而不能简单地复制运用到另一客户上或另一贸易国中。2.融资设计的组合性从前述概念界定分析我们看到,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融资工具和风险缓释工具的创造性资金融通模式。广义上,如为了满足贸易主体的套利需求,商业银行还需要创造性地组合运用各类理财工具。因此,随着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发展,其融资设计的组合性特点将更加突出。3.风险控制的全流程性当前,在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常依据贸易流程将银行结算、融资、金融交易等各类产品工具嵌入其中,并通过采购、销售或采购、生产、销售整个流程的安排,实现对资金流、物流和单据流的控制,以达到全流程监控,保障贸易与融资安全。如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供应链融资,就是这类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重要体现。这些方面越发体现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全流程性。4.服务模式的无限扩展性借助于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组合性,并伴随着各类金融工具及贸易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发展,理论上该融资模式可以无限扩展。就当前融资实践来看,该模式已经从对结算工具、融资工具和风险缓释工具的创造性组合,外延扩展至结算工具、融资工具、金融交易工具、理财工具与缓释工具等多种工具的组合,可以预见,未来这种扩展仍将延续。上述结构性贸易融资的特点既决定了其融资过程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也决定了其在商业银行服务中的强大生命力。

二、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现状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出口银行开展的第一笔大宗商品交易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开始,该融资模式在我国历经了近20年的发展,然而其仅于最近10年才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重视,实际发展历史尚短,至今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1.专业化服务能力有所不足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伴随国际贸易的繁荣而得以发展,但目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还不能与我国贸易的快速发展相匹配。如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商业银行就缺乏专业化机制与技术手段来有效识别与管理融资前中后的各类风险,这限制了商业银行该类金融服务的规模与深度。2.融资创新能力偏弱如前所述,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具有无限扩展性。而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设计,多以对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借鉴为主,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动的创新发展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为大型、中长期的复杂贸易项目提供一体化与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时,更加凸显了相关创新能力的不足。当然,我国金融要素市场与金融服务机构的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创新发展。3.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缺乏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其参与方除了银行和进出口贸易双方外,还需要保险机构、法律咨询机构等专业性中介机构的服务支持,从而降低贸易与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以专业服务缓释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目前来看,我国与之相关的专业化中介在机构结构与质量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相关业务的繁荣发展。4.相关立法不健全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与信托等行为,这在实践上要求我国立法与国际接轨,对各种法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内容进行具体界定。但目前来看,我国相关立法略显滞后,有些国际贸易融资中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法律上没有相应规范。同时,对应于国际惯例,其约束力有赖于当事人的自主选择与自愿遵守,不具有强制性,于是当事人利用本国法律的漏洞对抗国际惯例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以上种种皆不利于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趋势1.融资产品全系列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结构性贸易融资最初仅有信用证下的押汇业务,发展到目前已成为覆盖整个交易流程、各类结算产品与融资工具的全系列产品。如能够为企业提供从签订贸易合同到收款,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的全系列金融服务产品。基于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发展逻辑,随着我国贸易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结构性贸易融资实践不断深化及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的全系列化将会成为长期趋势。2.融资领域国际国内一体化从前述分析研究我们看到,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产生于商业银行服务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因此,一直以来融资服务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领域。但近年随着我国国内贸易及商业银行实践的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领域已经从国际贸易逐渐向国内贸易渗透。如在商业银行资本约束趋严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主动发展了资本占用较低的国内信用证业务,由此逐渐衍生出国内信用证项下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同时,近年来基于应收帐款的国内保理融资业务也大行其道。这些都反映出融资领域国际国内一体化的趋势。3.融资资金来源分散化商业银行或出于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约束趋严的压力,或出于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加剧的考虑,贸易融资风险管理需求增加,也或是基于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初具规模,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增强等原因,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资金来源日渐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如近年来,多种境内外代付、协议付款等结构性贸易融资形式获得了快速发展。虽然,我国监管部门为了控制虚假贸易,于2012年出台了“代付新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代付业务的发展,但利用境内外同业资源进行贸易融资的趋势仍未改变。4.融资模式表外化近年来,我国央行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无形中又有所这一进程加速。同时,亦是源于监管部门资本监管约束趋严,并在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约束下,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趋弱。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商业银行不得不走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由此,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结构性贸易不断向表外转移的趋势,如他行海外代付业务及其替代产品保付和协议付款业务,再如跨境人民币项下的表外融资业务,这些表外业务于近些年获得了蓬勃发展。由于前述表外化驱动因素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结构性贸易融资表外化趋势短期亦难改变。

三、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路径分析

(一)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路径的理论分析创新发展的目的性决定了创新的路径,而现实的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创新的具体实现模式。因此,要探讨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方法、路径,必须对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目的与技术发展水平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创新发展目的方面,商业银行的思维逻辑不同,其目的的表现形式亦会不同。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其一切创新发展皆应围绕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展开。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角度,在当前金融产品日趋同质化、金融服务市场逐渐呈现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创新发展逐渐呈现客户中心化特点。当前,贸易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已经体现为贸易安全性、资金流动性、融资便利性与无风险获利等多样性需求。因此,从市场竞争角度,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应以实现客户的上述多样性需求为目标。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角度,在当前监管层资本监管日趋严格,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压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逐渐以实现表外化为目标。技术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与素质、金融工具多样性与成熟度上,还体现在我国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上。目前来看,虽然我国金融业经历了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0多年开放发展,前述几个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与改善,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如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不健全,专业性的法律中介机构、资信评估机构及担保机构服务能力还偏弱等,这些方面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而突破这些限制亦成了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应是依托并发展现有各类金融服务技术,充分挖掘与满足贸易主体多样性需求,创新性组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为目标的金融服务模式表外化的创新。商业银行对以上每一个环节的创新发展都构成了其创新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路径。

(二)基于融资安全性视角的创新路径示例商业银行要实现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安全性目标,必须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识别,然后创造性利用金融工具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结构性地贸易融资实践表明,对于一宗完整贸易流程,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来自于贸易主体、贸易客体、贸易规模、结算币种、结算方式及中介服务机构六个方面的风险(见表1)。如贸易主体(买卖双方)的交易历史、履约情况、交易对手的资信和财务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融资的信用风险,而且直接影响交易是否能按约定完成,从而间接影响商业银行整体金融服务风险。再如贸易客体(商品)的价值、价格变动和变现能力等不仅构成了交易主体融资能力的基础,也构成了商业银行融资流动性风险的基础。有了上述风险识别基础,我们就可以利用各类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创新。如针对贸易主体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发展了信用证等风险管理方式;而对贸易客体的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发展了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手段,这些方式(手段)构成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推动该融资模式发展的创新手段。

四、商业银行发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专业化的贸易金融服务部门建立统管国内外、本外币贸易融资的贸易金融专业部门,具有多方面的益处。首先,有利于明确创新发展目标,提升各类技术水平,促进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发展。其次,有利于改变目前国内银行业条线分割、业务效率不高的经营模式。再次,有利于改善事前、事中和事后脱节的风险控制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最后,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商业银行统筹各类资源,在满足客户综合性服务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在方案设计中嵌入风险控制机制,实现金融服务全流程控制,提高融资的安全性。

(二)切实贯彻银行展业的“三原则”为了有效识别与管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风险,商业银行除了遵循国际惯例进行贸易单据的表面真实性审核之外,还必须以“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和“尽职审查”为原则,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贸易上下游企业情况以及客户的交易结构做出充分详尽的调查和了解,使结构性贸易融资方案的设计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流程控制更为合理,风险控制方式更为有效,实现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三)注重“前中后台”协同管理为了提升结构性贸易融资效率,管理好融资风险,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银行内部前中后台各部门的协同管理。融资前,前台部门要进行贸易背景真实性调查(包括以往的历史记录、交易对手的情况等)。在结算和融资过程中,单证结算部门要认真审核贸易单据,确定单证的表面真实性、完整性和匹配性。融资后,前台和后台管理部门要对货物交割情况(进出口报关记录)、还款资金的来源进行核查,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合理性,并作为后一笔业务操作的依据。

(四)重点关注风险高发业务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条件下,结构性贸易融资风险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业务类型中形成集中态势。比如近两年,国内贸易中的钢贸融资、国际贸易中以铜等贵金属为标的的大宗商品交易和融资,以及交易背景较难把握的转口贸易项下的融资等。对此,商业银行应该保持警惕,对高风险业务进行特别管理,在客户准入、授信提用、单据条款设置、资金流监控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条件和要求,以控制风险。

作者:励敏捷单位: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业务部

第六篇:民营银行发展

一、国外民营银行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社区银行:明确准入条件,监管政策倾斜美国的银行准入条件十分明确,1863年《国民银行法》规定,5人以上的创办者,能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可以颁发银行执照并注册;1900年,美国将银行注册资本从5万美元调整为2.5万美元;1935年,美国《银行法》规定开设新银行必须得到联邦或各州监管机构的许可,原则上不许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在设立新银行时,美国监管部门重点考查其盈利前景、管理层、资本金、社区需要等因素,社区居民可以发表意见或要求召开听证会。在监管方面,美国政策向社区银行倾斜,监管程序、监管措施相对简化,对一些领域的数据采集和报告要求、财务报表的报送周期、现场检查的频率等更富弹性。

(二)德国民营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强化社会监督德国民营银行公司治理以内部严密的组织结构为主,外部侧重政府监管,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量,重视追求长期利益。德国民营银行的股份集中在其他银行、保险公司、企业等机构手中,公众手中所持有股份比率较低,这种治理模式优点是保护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缺点是使经营者缺乏危机感,甚至借助股东间的权力制衡形成内部人控制。

(三)英国城市银行:差异化经营战略英国民营银行重点发展居民零散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农业贷款等大型银行不愿意介入的领域,并着力打造便民银行,实行一周七天工作制,营业时间延至20点,对于符合条件的新账户开卡仅需15分钟,实时出卡,效率远高于其他银行,获得了大量忠实客户。

二、国际民营银行的失败教训

(一)俄国的教训:放任自由导致道德风险按照“休克疗法”,俄国在1991年前后全面放开了金融业,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导致当时涌现出的两万多家银行大多是金融投机商,造成了俄国金融、财政体制全面瘫痪,大量资金外逃,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变成了地下经济,金融业秩序严重受损。

(二)印度尼西亚的教训:特权介入引发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前,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是由国有银行垄断的,为了提高银行业的效率,印尼在80年代初放开了对民营银行的限制。从80年代初至1997年,印尼民营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但由于特权的介入,许多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被控制在公子王孙、达官显贵的手中,他们大量超贷,举债扩张,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大发横财。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1997年印尼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救,中央银行以承诺关闭16家负债最严重的银行来换取2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但是由于特权介入,印尼最高法院不得不允许这些银行恢复营业。

(三)韩国式危机:银企结合需严格把关韩国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鼓励大企业和银行合作,银行的财权和人事权都控制在政府手中,由官员和财阀决定贷款的去向,银行基本没有独立审查贷款风险的权限,本质上是政府下属的一个财务机构。因此三星、大宇、现代等大财团容易得到银行大量信贷,并进行不计成本的恶性扩张,负债累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企业严重亏损,还迅速拖垮了韩国整个金融体系。

(四)台湾的教训:金融过度引发恶性竞争台湾在1989年修改了《银行法》,开放民营银行,当年申请的单位就为19家,1998年达到48家,加上岛外银行开设的分行,台湾的银行数量一度达到94家。大量新生银行的涌入,使得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造成金融过度,不仅没有提高银行效率,反而造成很多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兼并重组时有发生,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出现风险。

三、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一)民营银行的放开需建立审慎的监管制度大量实践证明,银行民营化的成败与国家或地区的审慎监管是分不开的,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之前,如果盲目放开政府的管理,必然会造成金融混乱,金融开放过程将会变成投机倒把的过程,重蹈俄罗斯的覆辙。

(二)有效的发展策略: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金融管制,金融市场体系发育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市场化水平,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都缺乏市场竞争的经验,也缺乏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的能力,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金融民营化不能期望一步到位,应当根据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确定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循序渐进地改革。

(三)处理好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关系根据中国已有的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尽管有民间资本的进入,但发展的结果却是商业银行中的政府色彩越来越重,事实上形成了小的国有银行。同时,国有经济的介入会使民营银行难以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协调政府与民营银行的关系,是切实促进金融深化改革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放开民营银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企业参与银行的情况。总之,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过银行民营化的历程,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国应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深化程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企银行。

作者:李孟菲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学院

第七篇:商业银行发展思考

面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顺势而为,积极融入这一潮流中,这既是商业银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抢占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跨境人民币业务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带动存款、中间业务收入等新的业务增长点。

1、加强市场和客户培育。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人民币不完全可兑换情况下推行的一项史无前例的创新工作,市场主体从认识到主动使用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河北省外向型经济与沿海地区相比欠发达,很多企业不愿贸然改变传统结算方式,缺乏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动力。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客户和产品推介,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市场,挖掘实际业务需求,推动业务发展,做大跨境人民币市场规模。

2、加强对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组织推动。

商业银行要将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尤其是在考核激励方面,要将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客户数量、市场份额等关键指标纳入对全辖机构的考核体系中,并赋予较高权重;在费用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倾斜,努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3、加强产品创新应用,做大产品规模。

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产品方面已经形成了涵盖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以及资金交易等主要业务领域、较为齐全的产品链条,基本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的产品应用策略要向“精细”和“创新”两方面推进。所谓“精细”,就是精耕细作,要紧盯境内外汇率、利率波动,灵活调整融资重点和结售汇交易方向,尽量为客户降低财务成本;所谓“创新”,就是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跟进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并重、普适性产品与个性化产品方案并重,对接客户需求,与时俱进地为客户提供新型产品解决方案。

4、积极推进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能。

国家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不断推出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融资、投资政策,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13]168号),对便利银行和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推进产品创新应用,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有关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简化的有关要求,结合本行实际,进一步理顺相关业务流程,在贯彻三原则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流程简化工作,提升服务效率、增强客户体验。

5、加强业务培训,防范操作和政策风险。

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国家的政策调整较为频繁,商业银行内部制度流程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经济形势下,监管机构也加大了对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监督检查力度。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业务检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要严格遵照各项监管规定,做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合规性管理,进一步强化数据管理,规范RCPMIS(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报送,提升数据报送质量,切实防范业务合规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作者:闫永记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

被举报文档标题:商业银行发展论文(共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yhfzlw/6472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