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范文

乡村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2-07-23 03:40:31

乡村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与实证分析

(一)理论基础

1.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集中表现为经济中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主张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容量。而对非正规金融则持不欢迎态度,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对正规金融的抑制…。村镇银行发展正是放开金融管制,其用意在于发展、规范民间金融,让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体系多元化,实现良性竞争。

2.金融成长的内生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领域金融制度变革取决于农村经济部门内部金融组织体系的发育程度。从国际经验来看,不正规的、非规范的金融机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正规金融的强大而自然被正规金融所取代。简单地关闭或取缔非正规金融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且会使民间资金转向低生产力的自我融资方式嵋1。我国现阶段银监会“低门槛,严监管”的监管原则正是符合这一理论:打破金融业的准入限制,将一部分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开放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的优先领域,因势利导地在农村建立起村镇银行,使其成为支撑地方经济、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为农村金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这些村镇银行享有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的权利与义务,其规模可大可小,但一般应要求有较高的注册资本金和一定的基础条件,避免一哄而上,以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3.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可将促进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成三个方面:资本投入引起的增长,劳动力投入引起的增长以及管理、科技和教育等综合要素投入引起的增长。我国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是大大过剩的,目前而言,第二条途径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作用不大。而综合要素从投入到产出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且在制度创新、改善管理、科技开发及成果推广、发展义务教育及职业教育等方面,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3j。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是增加对“三农”的资本投入,成立村镇银行正是基于这一需要,以便能较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以农业为中心的农村经济发展了,才有可能维持农村的稳定并促使农民增收。

(二)实证分析

1.资金需求大。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着“短腿”,农村金融这些年随着国有金融机构的撤退及农村资金的外流,使得“三农”发展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支持,农民贷款难。据专家估计,未来1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4900元,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亿一39200亿元之间。

2.资金供给小。几乎所有的中国金融机构都有一种扩张冲动,要做大做强。于是,就出现了只有主动脉,缺乏毛细血管,主动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缺乏流通机制的病态金融生态。据统计,“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的网点、人员分别减少了24%和14%,我国有“零金融机构乡镇”数2868个,只有1家金融机构的县(市)有2个、乡镇有8901个,其中,西部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共有2645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占全国“零金融机构乡镇”数的80%[5|。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不对等,正是国有金融机构甚至连农村信用社都忙于洗脚上岸,走向城市的必然结果。毋庸置疑,大量资金集中在城市,造成了大量的问题——流动性过剩、房价过高、股价过高、建设过热、空气污染,而一旦资金被有效地导向农村,情况就不同了。基于理论的先导和现实的矛盾,旨在打造符合农村地区真实需要的高质量的金融供给的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二、经济学分析

(一)均衡价格(利率)模型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竞争市场,农村资金供不应求,存贷款利差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收入。在利率管理条件下,村镇银行应制定多少的利率为宜呢?我们借助西方均衡价格模型来进行分析。从已经成立的几家村镇银行运行来看,最早成立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将自己的贷款利率定在10%上下。2008年初,第一批试点村镇银行交出第一份成绩单。其中,吉林东丰村镇银行在考虑退税的情况下,赢利为20多万元,四川惠民村镇银行则出现了轻微亏损。事实证明在这个贷款利率下,试点银行都达到营利或盈亏平衡。实际上,根据均衡价格模型,均衡利率应在12%以上,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利率就是保持在20%以上。虽然我国央行允许贷款利率在法定基准利率基础上可灵活浮动一定的比例,但难以弥补利息支出、营业费用和呆账损失等。有鉴于此,根据前文所述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应该赋予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管理更大的灵活性,放开利率管制,允许通过利率杠杆,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来有效动员储蓄,促进贷款的偿还。

(二)规模经济分析

西方经济学规模经济原理告诉我们,“厂商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当厂商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生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造成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管理的低效率”,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村镇银行到底需要多大规模,才能既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又能维持自身的发展呢?现在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较多的也就是2000万元人民币,按照监管标准,对一家客户的贷款规模最高就是200万元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与农信社竞争大客户就特别困难。我们可以假设一家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的村镇银行,如果每年的股东分红达到10%,各项管理费用(包括人员、房租、交通、系统运行等支出)是200万元,即每年要创出400万元的毛利,按照存贷款利差4%一5%的水平来计算,至少需要发放贷款0.8亿一l亿元,如果考虑到部分呆账,则町能需要0.9亿一1.1亿元的贷款规模,按照75%的存贷比例,则至少需要1.2亿一1.46亿元的存款规模,每天需要吸收存款33万一40万元。现在开办的村镇银行每天吸储也就在10万元上下,据此判断,要实现村镇银行的盈利可能至少需要3年时间∞J。如果从贷款户数来测算,由于村镇银行主要发放小额贷款,小额信贷的交易费用十分昂贵,国外经验表明小额信贷项目只有其借款客户达到10000户,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并有可能将借贷总成本保持在平均贷款余额的30%以下。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引入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的新政实施1年多以来,截至2008年7月,已开业颓型农村金融机构50家,其中,村镇银行3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9家,贷款公司5家。理想中的金融生态却没有如人们期盼的那样建立起来,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和尊重,惟有村镇银行成为第一批试点中的重点,其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其自身发展却面I临一些困难。目前,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着共性问题:一是金融产品陈旧,服务功能不完善。试点村镇银行设立以后只开办了储蓄存款业务,而小额信用贷款、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业务规模小,而且开展困难。二是社会公信度欠缺,吸储能力不强。农民对正规的金融机构信赖程度较高,对村镇银行认知程度偏低。村镇银行由于缺乏令农民信服的信用和实力,所以吸储难度较高。三是运营成本高,科技应用率低;盈利空间小。四是存贷款比例失衡,流动性风险大,结算渠道不畅,存在支付风险。一旦贷多存少的情况出现,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都会发生问题。事实上,前期成立的村镇银行,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县、市府所在地,有比较好的金融和经济环境,商贸较为发达。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满足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落脚的监管本意。另外,还有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还有,在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已经限制在一个县里,但是在村镇银行运行之后,有关村镇银行业务范围还可突破的声音,却不绝于耳。从股权设置看,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仍然不能脱离现有金融机构独立存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要股东,其长期“做大”的信贷模式,是否能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特点,在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上有所作为就十分值得商榷了。

四、村镇银行发展的策略

(一)牢固树立以“三农”为服务对象村镇银行基于“三农”而生,其特色在于“三农”,根基也在于“三农”,偏离“三农”方向存在即不合理。为此,村镇银行应牢牢确立以“三农”为服务对象,不抛弃、不放弃。考虑实力和风险因素,乡镇企业尚不宜作为村镇银行的放贷对象。在机构布局方面,不能离开“稳定县域”这个基础,不能脱离“因地制宜”的实际情况。村镇银行要扎根农村,特别在起步阶段,不盲目扩大规模,不超范围投放贷款,以县为单位,合理布局,要本着弥补市场空档的原则,以农村信用社网点分布不到位和服务力量薄弱的贫困边远农村地区为重点,严格执行“五不”政策,即“不进城、不离乡、不入市、不贷大、不外拆(同业拆借)”。

(二)建立成熟的企业文化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之本在于累积信用。当前,村镇银行最缺的是品牌,实质在于信用累积不够,而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就连口碑不佳的信用社也有国字号背景做后盾。由于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农信社,当务之急,村镇银行要建立起取信于民的企业文化。格莱珉银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它有自己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包括为穷人服务,建立成熟的信贷模式,注意对员工和放贷对象的培训,鼓励员工独立开展工作,积极发挥自身潜质,为银行的发展集思广益等,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去借鉴。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做支撑,如果混同于其他银行和信用社,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便在同等条件下也没有竞争优势。强调个性化的服务关键在于打造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同时,在村镇内部为客户建立起全方位的信用体系。从员工结构上看,村镇银行可以设立客户服务代表,客户服务代表必须来源于本村镇,经过一定的培训,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同时对于村镇的环境、文化、人员组成、业务所涉及的客户有清晰的了解。能够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贷款审批提供决策支持。每个客户可以配有自己专门的客户服务代表,能享受贴身的专业服务,客户代表通过对自己客户的了解,自然就能够降低成本,更好地开发村镇市场旧J。

(四)实施严格的风险管控

村镇银行的成功之处在于有一种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与还贷机制,这种机制需要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所以,村镇银行的新意在于无需抵押,由此带来了这个创新风险如何控制的问题,它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格莱珉银行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规则设计合理,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信贷完全可以做到高还贷(格莱珉银行的呆坏账率仅有l%)、低风险。为此,一是界定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最高贷款额。为规避风险,每次贷款额度不能太高,对于最高贷款额度的界定,应视村镇银行的自有资本量和存款额以及结合村镇银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定。二是实行民有民管机制。农村担保抵押机制的不完善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建立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担保基金,担保基金可来源于财政扶贫贴息资金,也可以实行会员制管理,以民间资金为主体,实行民有民管。三是群体贷款策略。根据格莱珉银行利用非正规群体组织进行信贷机制创新的实践,认为群体贷款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连带责任的特征。非正规金融组织背景下的人们彼此相熟,比正规金融组织更有能力相互监督,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正规金融组织失灵的地方非正规金融能够有效地运转的现象。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之所以强调政策扶持,就是要杜绝行政干预,避免重蹈农村基金会的覆辙;25所以强调最惠政策待遇,就是要在除r享受信用社的一切优惠政策之外,还要有特别的扶持政策。理由在于: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金融具有利益外溢特征,即是一种正外部性的产品。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政府需要提供公共金融产品。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帮助发展的产业是农业,故它具有为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性质。所以,政府应该给予村镇银行最惠保护政策,包括应当给予村镇银行再贷款的支持,再贷款的利率应比存款的利率低;在强制限定村镇银行从农村筹集来的资金使用在农村的比例同时,必须辅以政策激励的配套措施等。

(六)实施差别化监管方式

村镇银行属于微型银行,有它的特色,要实施差别化监管方式。差别化监管是要求对其监管的框架应该尽量简洁。综观全球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各国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模式和监管框架,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小额信贷发展较好的国家,一般具备比较清晰的监管思路和法律框架。为此,我国的村镇银行监管框架的设计必须适应小额信贷机构运行机制的特征(如贷款合约文件简单、信用评估体系简便、金融产品设计灵活),采取比较灵活的更具弹性的措施。而不是比照主流金融机构的运行特征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过于僵硬的监管;必须考虑到监管行为和被监管行为本身给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可能造成的成本以及可能获得的收益;必须在监管框架中更多地鼓励小额信贷机构自我监管,使其有动力在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监督,有效进行预防性内部监管。

被举报文档标题:乡村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yhfzlw/60674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