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欧债危机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范文

欧债危机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范文

时间:2022-11-11 09:56:07

欧债危机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在市场中,商业银行同时扮演流动性需求者和供给者,其对于流动性的管理效果影响市场经济发展。自2009年以来,欧洲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标普、穆迪和惠誉等国际评级公司对主权国家的信用评级调整更加剧了危机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危机严重损害了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前商业银行为保持安全性和流动性配置了较多主权债券头寸。危机时国家主权评级的下调一方面使得主权债券利差增大主权债券流动性萎缩,另一方面使得投资者怀疑所在国家商业银行的安全性从而改变他们对银行资产的持有,这使得银行承受未预期的流动性短缺。两种压力之下,商业银行就需要对其流动性进行调整。商业银行流动性在危机期间的表现主要体现为资产负债表的变化。Kashyap等认为危机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会减少。这是因为危机时贷款人会动用商业银行授予的贷款承诺,商业银行必须变现流动性资产以满足贷款承诺,这会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水平。Cornett等也认为流动性资产的减少是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Khwaja和Mian的研究发现,当经历非预期的流动性紧缩时,商业银行会减少现有合作企业的贷款供给,同时也会更多地拒绝初次贷款人。Ivashina和Scharfstein的研究表明,危机会使得商业银行削减全部类型的贷款规模,同时会增加贷款审核力度、减少贷款发放。而Gatev和Strahan发现,危机时企业通过票据市场融资的能力变差,从而转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并提取贷款承诺,这会导致银行贷款数额增加。

Cornett等则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贷款规模的调整取决于其自身特征:那些危机前拥有较多核心资本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紧缩时有更多的缓冲,因此不会有明显的流动性“变现”趋势,也不会过多的减少放贷。银行的风险调整能力还会受到银行资本缓冲规模的影响,特别是短期资本缓冲规模与银行风险承受能力呈正比。Olagunju等的研究发现流动性还与银行盈利水平相互影响,商业银行需要把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做到效率和收益的平衡。针对此次债务危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Wehinger研究表明欧洲银行高度依赖批发融资渠道,然而主权债务危机破坏了银行的批发融资渠道,降低了银行流动性来源。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激活银行间批发融资能力。BIS指出,主权债务危机显著减少了债务问题严重国家银行的个人存款、短期融资和跨境债务资金,削减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业务,使得银行需要调整自身流动性。同时债务危机影响使得主权债务利差增加,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流动性,商业银行应当压缩资产负债表规模,减少杠杆率。Acharya和Mora考察了危机期间商业银行流动性补给的影响因素。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减少发放贷款来防止流动性的输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流动性供应,以补充流动性不足。Hann等研究发现,银行会消极的应对流动性危机,具体表现为银行减少贷款,持有更多流动性债券和中央银行准备金,同时会增大股权比例。

在国内研究方面,杨海珍等的研究发现银行的财务特征变量,例如资本充足率、净贷款等对银行危机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银行的债务比过高、资产质量差等因素会加大危机对于银行业的冲击。高波等的研究认为市场环境会影响金融机构风险,其中银行风险主要在熊市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张金清等研究认为银行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的差异也影响风险大小。王静文也总结了类似观点,认为欧债危机给银行施加了资金补充压力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会引起银行业危机。面对流动性危机,除了银行需要作出自身调整外,监管机构也需要直接限定银行流动性的错配量并且征收“流动性错配税”来指导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并且要关注流动性风险管理所引发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替代效应。与国内外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虽然同样分析危机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情况,但是在研究视角、对象、以及分析方法方面对前人研究进行了创新。本文的创新处表现在以下方面:(1)本文引入主权信用评级变动作为研究视角对主权国家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考察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主权评级的差异会造成商业银行资本成本、融资渠道、资产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当各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变动存在差异时,处于不同主权信用国家的商业银行就面临不同的危机环境,因此其受到的流动性影响以及对流动性危机的管理也会不尽相同。因此分类是必要的,而且可以更准确分析主权信用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2)不同于以前文献对单个国家的银行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欧盟经济体。欧盟作为最大经济体,其内部成员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差异,这种差异影响本国的商业银行,其效果会不同于单一国家情况。国内外对于此次欧债危机中商业银行流动性调整的量化研究较少,并多集中于定性、描述分析,本文对量化研究进行补充。不仅如此,研究结果对于主权下调预期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以及参与国际合作有借鉴意义。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依据主权信用等级及其变化对欧盟国家进行分类,并讨论市场流动性风险指标的选择;第三部分给出数据选取和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对市场流动性冲击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调整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危机期间不同主权信用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调整的异同;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以及对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管理做出思考。

一、欧盟国家主权信用分类及市场流动性风险指标选择

1、欧盟国家主权信用分类欧债危机使得欧盟国家主权信用等级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下调,造成了显著的国家间主权信用评级高低差异。这一高低差异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产生影响。影响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导:(1)通过所持债券进行传导:信用等级会影响政府债券的流动性,高等级债券流动性大于低等级债券的流动性。如果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等级低、流动性差的政府债券时,则自身流动性也会下降。(2)通过资产价格进行传导:信用等级差异影响资产价格的非理性偏离。在低等级下,资产价格无法合理表现其价值水平并且变现价值降低。这会影响银行流动性的补充。(3)通过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影响:评级高低会影响社会融资成本,那些处于高评级的银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获得的融资渠道也更多,低等级则相反,这会影响银行流动性水平。(4)通过影响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传导:信用高低反映了市场环境中风险的大小。经济参与者会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改变其行为,例如做出惜贷、挤兑等行为,影响银行流动性。由于欧盟国家初始经济基础不同,危机对各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当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危机程度不同时,相应的流动性调整也会不同。因此,为了更好的区分欧债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调整差异,我们对商业银行所在国家进行区分。本文在Arezki等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对欧盟各个国家的评级调整进行梳理。表1显示了在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受到标普、穆迪和惠誉评级下调(R-D)和展望下调(O-D)的欧盟国家以及下调次数。评级/展望调整存在着两方面的差异。一方面是调整次数不同,另一方面是调整机构的差异。根据主权信用调整的特点,我们以“国家主权评级(而非展望)同时受到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同时评级/展望下调次数大于等于6次”作为标准对欧盟国家进行区分。依据此标准,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被分为一组,他们被称为“主权信用降低国家”,下文用PIIGS代表这五国。其余十国为“主权信用平稳国家”,下文用nonPIIGS代表此十国。后文的实证分析亦是在此国家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2、市场流动性指标的选取与比较TED利差多被用于度量市场流动性风险。TED利差即三个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与三个月美国国债利率的利率差。鉴于本文研究对象为欧盟国家的商业银行,本文选取三个月欧洲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与三个月美国国债利率(USrate)的差值作为替代。图1显示了2007-2011年间利差的走势。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其内部商业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受到自身流动性限制和流动性溢出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Euribor-US利差比传统的TED更能反映市场流动性状况。不仅如此Euribor报价银行中有多于90%的银行隶属欧盟国家,因此这个流动性风险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欧盟经济体的风险预期和溢价水平。除TED利差外,VIX指标也被用于反映市场流动性风险情况。两者都是反映危机广度和深度的敏感指标,但是VIX指标更多的反映投资者对市场的担心,而TED更多的反映市场的信用状况。观察危机期间VIX和TED指标,前者的波动率更大。而本文研究的数据频率是半年度数据,较大的波动率无法被充分反映在银行的流动性调整方面,因此综合考虑,本文选择Euribor-USrate指标作为流动性风险指标。

二、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市场流动性波动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和信贷头寸调整的机理。为了更好地展现商业银行特征在调整中的作用,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数据、信贷数据外,我们选择了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普通股和资产水平四个变量来表示银行特征。存款水平又分为储蓄存款水平和银行间存款水平。储蓄存款指银行吸收的所有来自于零售存款的规模;银行间存款指银行持有的所有同业间存款规模;普通股反映了银行现有的普通股权益水平;资产指当前商业银行持有的总资产水平。本文中商业银行数据均取自Bankscope数据库。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欧盟62家商业银行的半年期数据为考察样本,共计620个面板数据。这62家商业银行2011年末的总资产位于欧盟所有商业银行的前300名,可视为欧盟国家中重要商业银行的代表。根据上部分按国家信用评级变化进行的国家分类,此62家商业银行中处于“主权信用平稳国家”的银行有39家,处于“主权信用降低国家”的银行有23家。图2、3显示了两类商业银行历年流动性资产变化和信贷规模变化。两类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在2008年下半年经历了大幅减少,但之后nonPIIGS银行增持的速度和水平高于PIIGS银行。这显示nonPIIGS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较强。在信贷规模变化方面,两类银行的走势大致相同,nonPIIGS银行的波动性更小。表2展示了两类银行在整个期间存款水平、普通股水平、资产水平的描述性统计。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展示出nonPIIGS银行和PIIGS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的差异。虽然主权信用评级并不是影响这一差异的唯一因素,但是它反映了一国的经济、财政和金融产业的现状。商业银行原本以持有主权债券作为无风险的流动性资产,主权信用评级的变化会影响其实际流动性状况,商业银行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三、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调整的实证分析

1、建模思想本部分构造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欧债危机中市场流动性波动对不同主权信用国家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信贷头寸调整的影响。如前两部分所言,我们按照国家主权信用降级的情况将银行分成两类(nonPIIGS银行和PIIGS银行)、以Euribor-USrate利差刻画市场流动性波动程度,选择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普通股和总资产来表示银行特征。其中存款可以作为流动性的来源,核心资本可以抵御风险,资产水平反映银行的规模效应。对于存款水平,本文进一步按照存款来源区分为储蓄存款(totalcustomerdeposit)和银行间存款(de-positfrombanks)。前者可以看作零售存款,后者可以看作批发存款。一般而言零售存款的稳定性好于批发存款,零售存款可以提供更多的稳定支持。另一方面,批发存款是发达经济体银行系统资产来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体量大、流动性强、信息敏感等特点。两种不同的存款模式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二对于普通股水平,根据巴塞尔资本协定,普通股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是抵抗风险的重要资本保证。巴塞尔III协定更是提升了核心资本中普通股的地位,认为普通股是对抗风险最有效的资本,具有100%的风险覆盖水平。在危机发生时,持有较高普通股的商业银行有更多的风险应对资本,相应的流动性调整也更有弹性。最后对于资产水平,尽管本文考察的62家商业银行排名在欧盟前300名,但是它们在资产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此自变量可以控制银行资产规模对于流动性调整的影响。本部分的建模思路是分别对两类国家的商业银行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以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变化和信贷规模变化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普通股、资产水平为解释变量。为了不同规模的银行之间有可比性,除了资产水平以外,以上变量均用银行总资产做标准化处理。对于资产水平用其对数形式来提高变量变化敏感性。特别地,为了考察市场流动性波动的作用,模型中将上述解释变量与市场流动性的乘积也作为解释变量,考察商业银行特征变量与市场流动性共同作用下对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调整的影响。本文首先进行了Hausman检验,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同时,本文数据集中横截面数据远远多于时序数据,考虑到Cornett等[5]指出当面板数据中横截面数据远大于时序数据时建立固定效用模型更佳,结合两方面原因,本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其中因变量liquidasset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期限短于三个月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立即交易,因此可以作为流动性的及时补充。因变量grossloan表示商业银行全部的信贷规模。自变量中,totalcustomerdeposit指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depositfrombanks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来自其他银行的存款(包括回购协议)、commonequity指商业银行的普通股、asset是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水平(对其进行对数处理)、E_Urate反映了流动性利差水平、Bi刻画了商业银行间的差异、Ti刻画了时期间的差异。

2、回归结果及经济分析表3展示了回归结果。首先比较两类商业银行对流动性资产的调整。在不考虑流动性风险交叉项影响时,对PIIGS银行存在显著影响的特征变量是储蓄存款和银行间存款,两者都对PIIGS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当上期储蓄存款和银行间存款增加/减少时,本期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也会增加/减少。这是资产负债表借贷两方同时变化的结果,当贷方的存款吸收规模变化时,借方的流动性资产也会相应作出正向反应。这说明PIIGS银行会根据存款规模来调整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水平以保证流动性安全。相反这些银行特征变量对nonPIIGS银行流动性资产调整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当nonPIIGS银行存款规模变动时,相应的借方增加没有显著的反映在流动性资产变化方面。这个现象可以借用BIS一篇关于主权信用和商业银行融资方面的文章来进行解释,该文章认为主权信用水平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流动性。他们提供的数据显示,主权信用差的国家其银行在零售存款和批发存款方面有更大的不确定,主权信用变化时存款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使得银行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性储备以防止流动性短缺。因此两种不同来源的存款水平对主权信用差国的商业银行存在显著影响。模型中自变量与E_Urate的交叉项反映的是当市场流动性出现异常变动时因变量的反应。当利差变大流动性紧缩时,银行间存款和资产规模将成为影响PIIGS银行流动性调整的关键因素。其中银行间存款与流动性资产调整呈现负向关系。当流动性危机发生时,上期银行吸收较多/少存款后,银行的流动性来源会变得充足/紧缩,因此会减少/增加本期流动性资产的配置。资产规模与流动性资产调整呈现负向关系,说明当上期银行资产水平高/低时,本期银行的流动性资产配置水平就少/多。而同样的因素对nonPI-IGS银行则没有显著影响。虽然数据无法反映流动性资产配置的变化是源于银行的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但是两类银行的差异性结果还是说明在流动性危机时期主权信用不同国家的银行对于流动性的反映不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发表的危机期间报告证实了这一差异:危机期间主权评级差的国家其批发存款水平明显下降,会严重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相比较而言,主权评级高国家的商业银行批发存款水平变化平稳,对其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小,使得两类银行在流动性资产调整方面存在差异。

其次,我们比较两类银行对于信贷规模调整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银行特征变量对PIIGS银行的影响更为显著。不考虑交叉影响时,对PIIGS银行信贷规模调整存在显著影响的是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和资产规模。其中储蓄存款和银行间存款对信贷规模调整存在正向关系,当上期银行持有较多/少存款规模,商业银行本期就会增加/减少信贷规模。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很大比例来自其吸收的存款,当存款规模增大后商业银行可动用的贷款资金也会增大。资产规模与信贷调整存在负向关系,当上期资产规模大/小时,商业银行本期信贷变化占资产规模的比例就减小/增大。模型中资产规模是以绝对数的对数形式表示,而信贷变化是以资产规模的比例表示,因此虽然回归符号是负号,也不能说明当资产规模变大时商业银行信贷数额减少,只是反映信贷占资产比例减少。对nonPIIGS银行信贷规模变化存在显著影响的是银行间存款和资产规模。其中银行间存款与信贷规模变化正相关,上期银行持有较多/少存款规模时,本期就会增加/减少信贷规模。资产规模与信贷规模变化负相关,上期银行资产规模大/小时,本期信贷变化占资产规模的比例就减小/增大。两类银行在一般时期对信贷规模的调整都会受到银行间存款和资产规模的影响,其中银行间存款以其高效、快捷、量大等特点成为商业银行融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存款来平衡信贷比例,资产规模则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实力,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模型中自变量与E_Urate的交叉项反映的是当市场流动性出现异常变动时商业银行对流动性调整。在流动性危机严重时期,两类银行影响信贷调整的差异因子主要表现在银行间存款和储蓄存款两个变量方面。

银行间存款水平显著并且正向影响PIIGS银行的信贷调整,而对nonPIIGS银行的影响则不显著。这是因为在特殊时期,PIIGS银行会经历银行间存款的非预期变动,使得他们必须根据银行间存款水平的变化来调整其流动性水平;相反nonPIIGS银行则没有这种非预期变动压力,因此银行间存款水平对nonPIIGS银行影响不显著。在流动性危机严重时期,储蓄存款水平对两类银行都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却不相同。较多的储蓄存款会增加PIIGS银行提供的贷款规模,却会减少nonPIIGS银行提供的贷款规模。对此结果我们认为有如下两点原因:从商业银行对待储蓄存款的角度看,危机期间所有商业银行都倾向于增加储蓄存款,这使得储蓄存款融资成本上升,而不同商业银行处理融资成本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主权信用等级的差异,会使商业银行对待储蓄存款成本的差异性更加明显[25]。主权信用差国家的商业银行其融资成本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主权信用好国家的银行。为了覆盖过高的成本,主权信用差国的商业银行会增加贷款的发放。因此我们可以用主权信用评级的差异来解释储蓄存款水平对两类银行相反的效果。从商业银行贷款发放意愿的角度看,危机期间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减少贷款的发放。主权信用好的国家其融资环境受到的影响小,贷款者可以通过其他非银行渠道来进行融资。相反危机抑制了主权信用差国的融资渠道,贷款者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渠道进行融资(例如提取未用的贷款承诺等)。除此之外,我们也考察了储蓄存款与Euribor-USrate之间的相关性,其中nonPIIGS银行其储蓄存款与利差相关系数为-0.13,而PIIGS银行为-0.44。这说明当利差变大流动性收紧时,PIIGS银行的储蓄存款下降幅度与流动性相关性更高,受到更显著影响。

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规模都属于流动性调整范畴,但回归结果显示信贷规模的调整更容易受到银行特征变量的影响。我们认为有两点原因:其一,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主动调节能力强于对流动性资产的调节能力。相比于流动性资产的增减,商业银行在决定下一阶段的信贷规模时更具自主性。当流动性缺乏时,商业银行通过及时调整信贷规模可以较快减少流动性流失。相反当银行希望通过调节流动性资产补给流动性时,则需要考虑市场上资产价格以及变现途径。因此银行对流动性资产的调整力度弱于对信贷规模的调整力度。这一点可以通过考察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规模变化与Euribor-USrate之间的相关性得到验证。表4显示Euribor-USrate和两个变量都是负相关关系,说明当利差扩大时(流动性收紧)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规模都会相应的减少。其中利差与流动性资产的相关系数大于与信贷规模的相关系数,这意味着流动性紧缩时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恶化更明显,而银行可以对贷款进行更自主的调整使其不会造成过大幅度变动。原因之二是由于流动性资产的构成成份的复杂性和贷款规模的构成成份的单一性造成的。Fitch模型中,流动性资产包括所有期限少于3个月的资产,虽然原则上这些资产可以被及时变现,但这些资产的划分却相对复杂,既包括了现金、证券等一般流动性资产,同时也包括了期限小于三个月的贷款等资产。不同类型资产的变现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他们对于银行特征变量的反应也会不尽相同。相比之下,贷款的构成则比较单纯。综合比较两类银行对于流动性的调整。我们发现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普通股以及资产规模这些特征变量更多的影响PIIGS银行;而对于nonPIIGS银行影响较小。两类银行的差异在流动性危机严重时候更明显。回归结果说明流动性危机严重时期,当银行某个特征变量本期出现未预期的异常变化(例如存款规模大幅减少),这个变量就会对银行下一期流动性调整存在更显著影响。相比于nonPIIGS银行,PIIGS银行在危机严重时期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资产水平会受到更异常变化,因此银行特征变量对银行流动性调整产生更显著的影响。不仅如此,对比于流动性资产调整和信贷调整,后者更容易受到银行特征变量的影响。

3、稳定性检验与讨论学者或许会质疑本文中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因为采用美国国债利率衡量,不能真正反映欧洲的情况。为此,我们把Euribor-USrate中“三个月美国国债利率”改为“三个月德国国债利率”进行稳定性检验。在这个流动性指标下得到的结果与使用E_Urate指标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银行特征变量对主权信用差国家(PI-IGS)的银行影响更显著,银行特征变量对信贷规模的调节作用更显著。对比两个回归结果,信贷规模调整的稳定性好于流动性资产调整。这与数据库中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规模的分类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弥补数据源的问题,我们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现金和应收款项”代替“流动性资产”重新进行回归,此回归结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但对比“现金和应收款项”变化与“信贷规模”的变化两个因变量,后者还是拥有更高的显著性水平。这也说明,欧债危机期间商业银行对信贷规模的调整显著于对流动性资产的调整。在回归结果中,普通股对于两类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显著出乎本文意料。通过对比美国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以及欧盟商业银行普通股占总资产的比例,我们发现欧盟商业银行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经济体的商业银行。当我们试图用一级资本(Tier1Capital)去代替普通股作为模型自变量时,显著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一级资本对于两类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呈现出正向作用。当持有较多一级资本情况下,商业银行会相应增加贷款的供给。总体而言,欧盟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比例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众多学者认为欧盟商业银行需要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本文采用银行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而没有加入国家固定效应。其原因在于此62家银行所属国家分布不均,一些国家虚拟变量与银行虚拟变量值重合。因为国家固定效应包括在了银行固定效应中,因此本文没有加入国家固定效应。针对学者提出的比较应该区分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和资本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根据文献调研,两种金额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流动性,但是这种影响重点体现在监管方面,并且这种影响可以反映国家间差异。我们通过利用国家固定效应(银行固定效应)来消除这种国家间差异。最后,本文虽然讨论的是主权信用评级差异下商业银行如何调整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规模去应对流动性危机,但是在现有数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区分商业银行的这种调整是主动调整还是被动调整。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确定主权信用等级的差异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这一实证也验证了CGFS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即国家主权信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四、总结与启示

本文研究了欧债危机背景下主权信用评级变化的差异对所在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信贷调整的影响。本文根据危机期间主权信用评级的变化把欧盟国家的62家重要商业银行分成信用平稳国家的银行(nonPI-IGS)和信用降级国家的银行(PIIGS),利用Euribor-USrate刻画流动性短缺严重程度,以此研究所在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普通股和资产水平在危机期间对其流动性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PIIGS商业银行更显著的受到存款水平、资本水平、资产水平等银行特征变量的影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稳定性差;而nonPIIGS银行受这些特征变量的影响较小,其对流动性调整更稳健并且更快消化流动性危害。具体而言:nonPIIGS银行流动性资产调整对银行特征变量及市场流动性波动不敏感;PIIGS银行流动性资产调整与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正相关,而在市场流动性紧缩时与银行间存款和资产水平负相关。nonPIIGS银行信贷调整对银行存款正相关、与资产水平负相关,在市场流动性紧缩时与储蓄存款负相关;而PIIGS银行信贷调整与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正相关,与资产水平负相关,在市场流动性紧缩时与储蓄存款、银行间存款均呈现正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主权信用降级国家的商业银行其流动性调整更明显的受到银行特征的影响且调整不稳定。主权信用平稳国家的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调整更稳健并且更快消化危机对于流动性的危害。主权信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在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高主权信用国家的商业银行拥有更强的流动性保证,在流动性调整上更稳定;低主权信用国家的银行则相反。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银行业流动性管理有一定的启示。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调整。我国经济目前处于不稳定时期,三大评级机构对我国的主权评级分别是标普AA-、穆迪A1、惠誉AA-,并且存在下调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虽然我国政府债券交易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但是当主权信用下调时同样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持续关注国债的流动性,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调整其流动性资产水平。二是对于商业银行参与国际合作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关注交易对手国家主权信用水平,并且投资于主权评级高、评级稳定国家的商业银行。不仅如此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吸收存款、增加核心资本以提升流动性保证。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自身流动性管理还是参与国家合作,都应该更关注银行的存款水平和核心资本水平,以减少流动性不足对银行发展的影响。

作者:杨博 魏先华 杨晓光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欧债危机中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syyhlw/6819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