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范文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范文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

自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后,银行监管机关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银行资本约束意识普遍增强,经济资本管理逐渐纳入银行管理之中,并逐步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中国建设银行最先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开创了资本管理的新局面;中国农业银行在全行正式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绩效考核办法。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管理已经从研究探讨阶段进入具体实践阶段。交通、招商、兴业等股份制银行也积极拓展、改进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通过调整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使经济资本计算口径逐步与监管资本接轨,在合乎资本监管要求的同时,反映银行战略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导向,将经济资本占用的事后考核转变为事前配置,增强经济资本占用约束,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方法上,国内多家银行虽然实行了经济资本管理,但是由于理解深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注重对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等。

(二)分配方式上,额度确定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在额度调整尺度上较难把握,难以平衡协调,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而适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三)考核方式上,目前多家银行通过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对业务发展模式由资源投入型向资本约束型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经济增加值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比例要求不一致的差异,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仍然较大。

三、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突破

(一)工作原则设定

由于环境和条件的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商业银行的模式,而需要从实际出发,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思路。

1.“双量管理”,区别对待。

资本管理受到资本约束的限制,根据目前国内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情况,经济资本管理可以遵循区别对待,以增量管理为主,同时加强存量管理。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未达标情况下,经济资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增量上,优化增量资源配置,控制增量资产风险,使其与监管资本的增长相协调;已达标银行的资本管理则继续改善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业务占比,降低存量资产的经济资本,实现存量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

2.加强回报约束,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国内银行现状,以资本回报为约束指标,以风险和回报率水平为依据配置经济资本,优先配置到经济资本系数低、并有适当回报水平的资产业务上,将资源投向低风险、高回报的区域、行业、业务、产品和客户,大力发展如贴现业务、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等低风险业务。

3.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经济资本管理是国际银行业新兴的资本和风险管理工具,但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国内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使经济资本管理深入人心,化被动接受为主动管理。在实施步骤上先易后难,初期以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管理范围。

4.统筹兼顾,自上而下。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应在整体统筹管理的框架下,贯彻自上而下的原则,范围上先局部分行、重点分行,然后整体银行推行;先在一级分行层面实施,分行对各支行继续实行信贷计划和综合业务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在各级机构中全面推行。

(二)经济资本管理新思路

1.运用新的管理模式。

目前商业银行多采取“一次核定总量、分步下达数额、年中进行调整”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完善资本管理,强化经济资本的刚性约束,强化资本占用的成本意识,将可操作的资本刚性约束落到实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需要对这种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加以改进。具体模式可为:年初预算、年终核定、年终考核、超额占用对应超额回报。

年初预算指年初确定各分行新经营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这是增强刚性约束的关键所在。目标收益率确定后,根据分行新年度利润计划,年初核定经济资本预算额度。该额度为指导性额度。

年终核定指一个经营年度结束后,年终根据分行实际实现利润和年初确定的目标收益率,核定本经营年度经济资本的刚性额度。该额度为考核额度。

年终考核指一个经营年度结束后,年终统计分行实际占用的经济资本额度,并与考核额度相比较。实际占用额度控制在考核额度之内的,说明分行较好实现了本经营年度的目标收益率;实际占用额度超过考核额度的,说明分行未达到本年度目标收益率。超额占用对应超额回报指超过考核额度的,对超额占用的部分收取超额回报,最终将刚性约束落到实处。

2.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

第一,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商业银行须综合考虑监管当局规定、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并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

第二,合理配置资本资源。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加以配置。

第三,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确保可用资本与预算资本需求一致,并使成本最小。第四,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及时对资本计划进行调整。

3.做好经济资本回报率管理。

经济资本回报率是经济资本配置的主要依据,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银行应从实际出发,找准业务发展着力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4.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运用先进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参考国外银行的实践,把资产波动法纳入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范畴内。5.出台经济资本管理配套措施。把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银行业务流程相结合,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形成全面、有效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三)管理措施

1.建立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办法,必须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按照各个单位所承担的风险大小分配经济资本,建立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约束和价值创造引导的双重机制,促进信贷资源和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对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部门的风险偏好,计算特定业务战略所需的经济资本数量。根据所需经济资本数量建立相应的授信限额体系,并通过控制授信限额体系的执行,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确定的风险偏好内。

2.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量化机制。

计算经济资本的前提是必须对银行的风险在有效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模型化、量化,才能计算出各个业务部门所需要的经济资本,所以风险的识别和量化是计算经济资本的基础。风险识别要求度量风险前,要区分主营和非主营业务的风险;度量市场风险时,通常使用风险状态图、VaR、压力测试法和场景分析法;还要以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及极值等方法度量操作风险。

3.进一步做好经济资本计量工作。

由于大部分银行现阶段尚未建立内部评级法、不具备以模型度量风险的能力,因而主要参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法设计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但因目前信息系统暂不完全支持标准法的资产分类,不能获取信用评级、风险缓释等信息和数据,因而农业银行设计的“内部系数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以现有信息系统的会计和统计项目为基础进行业务分类,并参照国内外资本监管中规定的风险权重,结合政策导向和实际的资产风险状况,对每类业务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以此引导银行的资金投向,树立追求风险剥离后真实利润的目标,树立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的理念,促使资本充足率状况不断改善、水平不断提高。

4.做好经济资本分配和调整工作。

在实行经济资本增量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和配置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分配的核心和宗旨是建立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机制,控制业务风险。银行可分配经济资本额度的确定按如下程序进行:根据《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新增监管资本主要来源于利润留存、公开上市和次级债券发行等,由此可以确定下一年预计新增的监管资本规模,以本年度全行经济资本占用总量和监管要求的资本总量,从而确定经济资本占用总量和监管总量比;测算下一年经济资本可分配新增额度;经济资本分配额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的要求以及下一年度全行综合经营计划的安排,以利润计划和业务计划为主体进行综合平衡和调整。

经初步分配经济资本后,银行将按以下原则进行适当调整:充分考虑各分行本年度经济资本的实际占用水平、经济资本收益率情况及下一年度业务结构调整的要求,根据下达各分行下一年度的利润计划和初步分配的经济资本额度,测算下一年度各分行经济资本收益率,对分配额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正。全行可分配的经济资本规模是经济资本分配的总量约束条件,依据以上标准对各分行配置的经济资本总和不应超过全行可分配总规模。

5.做好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措施。

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有机结合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这种方法将能改变银行传统的盈利考核指标只考虑账面收益不考虑风险的做法,强调风险衡量在银行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各级机构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在降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效益,实现内涵式增长,解决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

6.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针对国内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信息化差异,可以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做法,形成经济资本信息管理系统,对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财务集中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等加以整合,用以处理银行内部的资本配置问题,对账面收益水平进行调整,得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状况,从而真实反映银行资本是否实现增值目标以及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