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专业概念与实践的联合范文

会计专业概念与实践的联合范文

时间:2022-10-09 08:12:57

会计专业概念与实践的联合

一、教学时间分散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离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安排的分散上体现得也很明显。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上课时间安排上,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遵循了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践课,或者先上一部分理论课再上一部分实践课的原则,即先理论再实践。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分为六个学期,但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两年半,有些学校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在第一学期,学校会安排通识教学课程和很少的专业课程,一般都是《会计学基础》及其一周的实训;在第二、第三、第四学期会逐渐增加专业课程,一般也是先上理论课,在期末或者接近期末的时候拿出一周或者两周的时间集中实训。在第五、第六学期,所谓的理论课时间极少,主要就是集中实训。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大有改观,普通教室一般也配有多媒体设备,实习、实训室条件设施更是完善,对于手工实训室,一般完全可以模仿企业手工做账环境设置,电算化实训室硬件配备齐备、各项电算化软件完善,这些条件很有利于各种课程的教学。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授课地点的安排上一般还是遵循理论课在普通教室完成,实习、实训课程在实习、实训室或者企业相应部门完成的规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授课时间与授课地点安排上的分散,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效果大打折扣。

(一)师资力量不足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理论课教师通常直接来源于会计学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学历,基本要求都是本科,技术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对会计专业的各门课程颇有研究,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会计专业技术实践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了解。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师则通常来源于企业,有着一定的会计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实践知识,但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却不够全面和深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往往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理论课教师更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技巧的把握,而实践课教师则更注重学生对某一项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别按照不同的教育理念完成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

(二)教学方式不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两类课程的区分。对于理论课程,或者某一门课程的理论部分,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讲授围绕教材展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对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在对概念和理论的介绍中,讲究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有连贯性与整体感。为了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和“熟练计算”等类似的要求,教师要布置课后习题,并推荐课后复习教材及参考书目,以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实践课程,教师主要采用演示法,以师傅演示和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只要求学生学会完成某一任务即可。

(三)教学评价标准单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在教学评价标准上区分也很明显。在课程评价中,这两部分知识的评价方式也被划分成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理论课程的知识考试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根据学生对本门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类型的题目,最后以分数的高低对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给予评定。而实践知识主要采用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考试,给予学生一系列或者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根据学生操作效果的不同教师给予不同的等级,以其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给予评定。这两种考试方式的划分,不仅存在于学校考试中,而且存在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中,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中,《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两科目叫做会计专业知识考试,通常称为理论考试,《初级会计电算化》叫做会计技能考试,通常称为实践考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分离原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认识观念错位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论述有很多,人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已经基本定性,即理论与实践是紧密联系的,理论是实践的指示器,而实践是理论的验证体,实践和理论应该一个整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人为地将理论和实践分开来看,认为某些工作是理论研究,某些工作是实践运作,某些方面是理论,某些方面是实践,这样的认识观念表现在教学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人为地将某些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某些课程划分为实践课程,而且认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应该分开学习,认为知识划分得更细、更精确,学习效果将会更好。对于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认为会计是一门实践课,会计学生一毕业就需要上岗,那在学校的学习就应该多学习实践课,本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培养一个一毕业就会到企业做账的会计员。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做账,就不需要上高职会计专业。社会上有很多的培训学校就有会计专业、中等职业学校也有会计专业、更快的就是直接拜师学艺,这些途径可以让学生更快的学到会计专业技术,更快适应岗位。人们对理论和实践非此即彼的认识观念,在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就形成了一门课程要么是理论课,要么是实践课,或者某门课程哪一部分内容是理论课,哪一部分是实践课。这种认识观念上的错位,严重影响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空间、师资培养、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标准的整合,使得其整合道路更显漫长。

(二)制度不健全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对实践操作性要求较强,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更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要开发实践课程,必须让会计专业与社会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校走进企业,或者让企业走进学校。目前的高职院校开展的较好的方式就是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或者让学生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学习,这些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一般的企业均不愿接受学生甚至是会计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财务实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采用不断加强校内仿真模拟实习的方式来弥补不足,即使有的院校采取了如“2+1”模式的顶岗实习,但学生实习单位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院校部分推荐为主。而学生自寻实习单位,能够真正寻到会计岗位的并不多,而在企业相应的岗位上真正学到有用东西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大环境———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机密”有关,但更多应该是院校对校企合作制度的建立尚不完善相连。如果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能与各行各业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一种长效、互赢的合作机制,相信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改革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研究力量不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由来已久,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者、高职院校的各层管理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已经习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来看待,这就导致研究者在编制教学资料时有了理论课教材和实践课教材之分,管理者在制定各项教学制度时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制定,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有了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一切发生与社会和教育界对会计专业课程研究不足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教师为主,这些教师通常直接来源于会计学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会计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对原始会计学教材的知识把握非常到位,出于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而从理论上对实践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他们在会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贡献,但研究成果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有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就纯粹是对原来的教学模式换个说法而已。会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整合不能仅仅是做个任务、搞个项目就可以解决的,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参与。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参加,更应该让企业行业的专家参与,他们不仅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对会计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态势也有更为精准的把握,有了他们的参与使得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更符合社会需求。当然会计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如果缺乏他们的参与也会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合流于形式,他们就是高等教育制度的制定者、高职院校各层管理者。整合课程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可能得到贯彻执行。

三、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会计职业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度,更多的是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时,既要注重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融合,或者将同一门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融合,最终建立以任务驱动整合模式或者“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张健,2008)。(1)任务驱动整合模式。这种模式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该模式的课程内容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组织,而不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使得学与做能融为一体。任务驱动模式的执行,需要选择关键的、典型的、符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实施教学。会计专业教学任务选择时应该满足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实践性。这就要求整合任务、契机的出现必须源自企业的实践领域或实践过程。这样的任务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第二,相关性。这就要求各项任务与学生目前特定的学习内容相关,是源自会计专业学习情境可能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问题;第三,思考性。这就要求任务设计还必须具有思考性,即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问题,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问题。(2)“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种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型整合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思—习—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整合模式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该模式的课程能力目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当然这种课程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设计上,也要做到融合,要把课堂设在实训室,或者说实训室按企业财务部门的要求设置。这样“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从具体的教学方式看,也要完全融合。教师和学生可以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岗位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整合模式,是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最佳模式。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整合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技术理论知识扎实,但会计实践经验缺乏的专职教师,一部分是从企业到学校,技术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因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在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兼职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要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把社会实践也可看做是教师的一种进修,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第一,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二,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第三,学校可与一些行业单位联系,建立专门的教师实践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以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对于兼职教师的培养,一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把实践经验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二是鼓励他们从实践经验中加以提炼,大量参与教学教研改革,将实践升华为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整合课程应用的平台高职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不仅需要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还需要为课程整合的应用提供施展平台。整合后的会计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时间、空间、授课教师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均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因此对于授课安排应给予更大的空间。高职院校主要可以通过建立校内仿真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整合提供更广阔的应用空间。第一,建立校内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同时满足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需要。

对学校模拟实训室建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使会计实训室达到仿真水平。在硬件建设上,实训室的环境布置基本一致;在软件配置上,实训室一般需要采用大中型企业至少一个月的真实资料,按照会计核算工作岗位设计,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分岗操作,然后轮换岗位,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使学生通过实习适应各会计岗位的工作。第二,开发和培养校外实习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凡是愿意提供学生实践机会的单位,都可以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们能够定期接触真正的会计工作,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再者,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各个经济领域的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提高效益,还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基地,提高企业财会人才素质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双赢。

作者:邓人芬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会计专业概念与实践的联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rlw/kjzylw/6289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