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货币政策范文

货币政策范文

货币政策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①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②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③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以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国会、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五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一)此五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改正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①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②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二)评价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1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以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该2国的纪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成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此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

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

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五)与西方工业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将其拒之门外,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市场体系的健全,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来说将成为一个具备可行性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吸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些特点,为以后可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作好准备,这些包括:进一步加强央行的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着手通胀预测模型的建立以及模拟操作以积累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