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差距分析范文

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差距分析范文

时间:2022-11-13 10:07:27

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差距分析

2014年,辽宁省金融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创新日趋活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末,辽宁省金融业总资产达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金融服务业增加值1426亿元,同比增长14.8%。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7838.98亿元,同比增长13.49%,负债总额55588.40亿元,同比增长13.57%。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速较快,增速在30%以上。尽管辽宁省金融业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亟需对辽宁省金融业的现状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摸底,以便准确把握辽宁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所在,并探寻差距存在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的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一、辽宁省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差距

(一)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深化程度尚显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截至2014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053.1亿元,同比增长6.7%,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023.5亿元,同比增长11.1%。各项存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58%和3.81%,分别低于江苏省4.68和4.54个百分点,低于浙江省3.17和4.41个百分点,存贷款余额占比明显偏低。截至2014年末,辽宁省共有法人证券公司3家,法人期货经纪公司6家,无基金管理公司,而江苏和浙江则分别拥有6和5家法人证券公司、10和11家法人期货经纪公司;辽宁省上市公司数量为72家,仅为江苏和浙江上市公司数的28.35%和32.6%;全年股票市场融资规模为1814.58亿元,分别比江苏和浙江少4851.74亿元和2724.32亿元。证券化程度远低于江苏和浙江。从保险业方面看,截至2013年末,辽宁省保费收入622.6亿元,仅为江苏和浙江全年保费收入的43.06%和56.1%;各类赔款给付239.9亿元,分别为江苏和浙江各类赔款给付的45.52%和53.19%;保险密度1200.5元/人,分别为江苏和浙江保险密度的65.82%和59.47%;保险深度2.32%,低于浙江0.68个百分点。

(二)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与江苏和浙江相比,辽宁省银行信贷等的间接融资比重较高,而直接融资比重偏低。2014年的社会融资规模中,辽宁省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11.16%,而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3.86%和12%,凸显了辽宁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三)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市场主导,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有待提高金融业是一个枢纽性行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股权交易、股权投资、评估等诸多行业是一体化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一个行业的发展必然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一个行业的短板也将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苏和浙江等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种类和经营网络不断扩大。而辽宁省金融机构中,基金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投资银行、第三方支付、典当行等领域还十分薄弱,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受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影响较大,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金融软实力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与市场化改革进程不相匹配金融“软实力”主要包括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创新水平、金融企业治理机制、金融监管能力、金融开放度、金融人才配置、金融文化、金融理论建设、金融国际环境等等[1]。目前辽宁省的金融创新层次较低,模仿性创新较多,而符合辽宁产业结构特点的自主性创新较少,创新机制薄弱,创新人才不足;法律环境、行政环境、社会信用环境等金融生态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企业信用意识较为淡漠,社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开放程度不高,除了沈阳、大连外资金融机构较多外,其他12个地市还没有外资金融机构。

(五)高级金融人才匮乏,金融文化建设滞后,金融知识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整体金融素质亟待加强金融业是一个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聚集的行业。受辽宁省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辽宁省在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整体上比较匮乏,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严重缺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机构快速扩张和人员紧缺的矛盾较为突出。金融文化建设缺失,尤其是金融知识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根本不知道如何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融资;消费者金融知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缺乏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走正规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一些人没有意识到良好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总的来说,辽宁省整体金融素质亟待加强。

二、辽宁省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金融发展程度,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区域金融规模以及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金融结构[2]。一般的,一个地区的区位商值越大,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低[3]。这里,区位商=该区域人均GDP/全国人均GDP。下图反映了近15年来,辽宁、江苏、浙江三省区位商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浙江、江苏的区位商比较接近。相比之下,辽宁的区位商曲线在其他两省之下,意味着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江浙两省还有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辽宁的金融发展程度落后于江浙两省。从产业结构方面看,辽宁省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57:52.70:38.73,而江浙两省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6.16:49.18:44.66和4.75:49.10:46.15,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相比之下,辽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主要依赖第二产业,同时,在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比例相对过高,而轻工业比例相对较低。尤其是近些年,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国内外需求不振,辽宁经济迈入“三期叠加”阶段,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凸显。据人民银行2014第四季度景气调查数据显示,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80%,低于国际公认的产能利用率合理区间(82%-83%),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船等行业经济效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缓,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和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很难实现产业接续和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资本的逐利本性将驱动资金集中流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地区,而长期经济发展结构的“累积因果性循环”效应则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地区之间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趋于保守的思想观念制约了金融市场化进程,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辽宁与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观念的差异。受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及历史因素的影响,辽宁省沿袭的是典型的具有内陆特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追求安逸的生活,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改革开放起步较发达地区晚,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陈旧,不敢创新,怕冒风险等。市场经济观念不强,缺乏按市场规律办事的思维方式,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投资项目、轻人才培养,重基础设施建设、轻软环境整治。

(三)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大政府、小市场”的现象,强势政府造成资金价格扭曲和信贷资源错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实施以后,如何通过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追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问题。不过,随着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地方政府不能再对银行信贷的进行计划性干预,只能另辟蹊径,采取“超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由于政绩考核仍以“GDP”为主要衡量指标,政府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成立各种类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来争夺稀缺的金融资源。在具体的项目选择和决策上,地方政府替代市场主体成为主要的决策者,注重的是项目的“社会性”,然后才是“经济性”[4],导致出现资金价格扭曲、信贷资源错配、金融风险积聚、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为了追求“零风险”,不同程度存在监管过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过于“稳健”,高管人员怕担风险,经营机制僵化,缺乏创新意识。

(四)金融生态环境尚需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成本,很难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进而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近年来,辽宁省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2009年-2014年,辽宁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08%、3.61%、2.47%、3.0%、2.65%和2.98%,高于全国大约2%的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对辽宁省部分金融环境欠佳的地区降低甚至回收贷款审批权限,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大大降低。

(五)全国统一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往往对区域金融发展产生迥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从表面上看,各个区域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一样的。但由于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对区域经济和金融产生迥异的影响。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和高效,可以通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渠道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而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而辽宁地区高度依赖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市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反映比较敏感,而且相应的调整和适应周期较长。不仅如此,基于经济发达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地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的是这类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作为参照系[2]。由此,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就会对不同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

三、加快辽宁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由于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调整期,全国经济放缓,辽宁经济明显下行,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处于历史最低点。在这种形势下,辽宁省金融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增强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全球性战略视野,进一步深化经济金融领域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要想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首先应考虑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强调招商引资的力度、资本积累的速度。在国内外需求萎缩的背景下,辽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表面上看,辽宁经济下行是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速下降导致。但实际上,这一困境主要源于辽宁地区自身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缺乏竞争力。因此,辽宁不能再固守传统的依赖“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未来的产业发展也不能依赖传统的“一时、一地、一隅”的发展路径,而是应当站在全球高度,建立起更加广阔的战略视野和先进的发展理念,重新审视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与定位,努力实现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技术密集向高技术密集转型[5]。金融业应当立足于辽宁地区现阶段的供给短板和比较优势,大力强化市场意识,促进金融机构股权多样化,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增强金融供给的普惠性。

(二)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社会的整体金融素质辽宁省金融市场仍处于培育成长阶段,广大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有义务、有责任做好这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顶层设计,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普及。而作为金融市场主体力量的金融机构更是责无旁贷,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专业的知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增进广大消费者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升广大消费者的金融素养,使其能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更好地享受金融业发展的成果。

(三)打造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产业金融,提高金融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这决定了其最优产业结构是不同的,而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规模和风险特性,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系统性差异。另一方面,不同金融制度安排在克服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6]。因此,只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结构相互匹配,才能有效发挥金融体系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6]。因此,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各个地区,都存在与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辽宁省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现有的发展条件以及当前阶段优先发展的产业,然后再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金融结构调整,制定合理的金融产业政策,以推动产业结构顺利升级[7]。目前,辽宁省正处于从工业化过渡到服务化、信息化的重要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发展历史和产业现状,确立了“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但目前尚缺乏和传统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相适应的金融结构。应当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金融需求的特点,借鉴广东核电新能源基金、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在辽宁地区试行装备制造业产业基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为抓手,鼓励并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点企业的产业链整合,为优先发展产业的兼并重组和产业升级提供适合的金融服务。同时,保险机构要加大对产业升级的保障力度。根据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需要,切实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激发企业进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其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四)做大做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业,增强金融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金融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金融产业本身所能创造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金融产业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工具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辽宁省的各类优势,快速、有效地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增强金融产业的丰厚度,将有助于辽宁省经济加速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应大力开展金融业的招商引资,出台有关金融机构引进和金融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吸引广泛的社会资本到辽宁新设各种类型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实现实体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组织,着力提升评估、担保、投资咨询、会计事务所、律师行等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快金融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增强对经济的支撑力和渗透力。

(五)各金融机构要顺应利率市场化节奏,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下,各金融机构要深入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突出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专业化特色,积极开发适合辽宁产业结构特点的金融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服务,通过创新资产流转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存量资金流动性。要注重发挥增量资金的引导作用,在选择融资项目时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推动金融资源配置到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六)努力提升金融“软实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软实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各家金融机构同心协力。政府应保持政策的连贯和权威性,为金融机构提供公平高效的行政环境。执法机构应着力于提高诉讼效率,优化银行运营的司法环境。进一步推动外资银行到辽宁省辖区设立分支机构,以提高金融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以及金融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加强消费者保护、金融文化等知识宣传,不断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整体素质。

(七)加强金融人才培养与引进,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举的方针,研究制定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积极为各类金融高级人才在辽宁省工作、生活提供落户、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出入境等便利服务;加大对金融业紧缺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端专业人才给予专项补贴,使辽宁省成为吸引、汇集各类金融人才的高地;辽宁省高等院校较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专家授课、业务指导等多种形式,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

作者:高霞 张晓民 单位: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财务与资产管理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发达地区金融发展差距分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