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投资储蓄贷款范文

投资储蓄贷款范文

投资储蓄贷款

一、利率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利率是金融资产的价值表现,它作为经济杠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一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利率不仅可以了解国民经济是如何以利率为桥梁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了解微观金融资源价值的最优配置。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它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利率也可以调节投资,它对投资在规模和结构两方面都具有调节作用,国家政府可以利用利率对资本流动所起的导向作用,通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影响资本的流向。利率还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要达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须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断变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即从不平衡走向平衡。而利率对供求总量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强人们的储蓄愿望和热情,不合理的利率会削弱人们的储蓄愿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在现实生活中,利率发挥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某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可能会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限制,要使其发挥作用,适当的利率水平也起着决定作用。过高或过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利率作用的发挥。利率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利率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利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因此,各国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都十分重视利率水平的确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市场化利率决定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应逐步确定并适时调节适当的利率水平。

对影响利率波动的因素西方经济学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影响利率的基本因素有储蓄、投资、货币供给和需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投资或货币需求量增加(减少)时,利率将上升(下降);货币供应量或储蓄增加(减少)时,利率将下降(上升)。而我国由于利率受到管制,对利率波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对利率的研究将会成为热点。那么在利率完全开放之前我国利率的调整与投资、储蓄、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如何?符不符合理论分析?本文将利用计量模型对因素的长期波动关系做简要分析。

二、数据选取和计量经济模型建立

影响利率的因素很多,如平均利润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等。为了影响因素的可数量化和收集,本文选取的原始数据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R,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居民储蓄存款S,均为年度数据(贷款利率的年度是以月为权数加权得到),样本区间为1995年到2004年,共10年(表1)。并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及对该方程进行统计检验,即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线性回归方程:R=a+bI+cS+ε。利用OLS法估计该回归模型参数,并对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所得估计模型为:

R=11.89856+0.000346I-0.000255S

(3.735301)(-4.978289)

R2=0.897326F=30.58857

D.W=1.305592

在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R2=0.897326,表明该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相当高,在一年期贷款利率R的变动中,由解释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和居民储蓄存款S变化引起的为89.7326%。表明了本文选取的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变动对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变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系数b=0.000346,表示整个样本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每增加1亿元,一年期贷款利率R将上升0.000346%,b为正数,表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和一年期贷款利率R呈现正相关关系,符合投资和利率变动的客观经济规律。系数c=-0.000255,表示整个样本期,居民储蓄S每增加1亿元,贷款利率R将降低0.000255%,c为负数,表明居民储蓄S与贷款利率R成负相关关系,这与现实中居民储蓄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相吻合。

另外,在方程显著性检验中,F=30.58857(>临界值),通过了检验,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和居民储蓄S对一年期的贷款利率R的整体影响显著。在变量显著性检验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的P值为0.0073(<0.05)通过了T检验,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对一年期贷款利率R的影响显著。同样,居民储蓄S的P值为0.0016(<0.05),通过了T检验,认为居民储蓄S对贷款利率R的整体影响也显著。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从长期观察,一年期贷款利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同向波动,而与居民储蓄呈反向波动,这符合古典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也部分符合新古典学派关于利率的理论。同时可以看到贷款利率对投资的边际倾向为0.000346,而对居民储蓄的边际倾向为0.000255,这说明一年期贷款利率对投资的变化更为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在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运用利率杠杆调节投资的作用显著,二者的密切联系导致投资的变动对贷款利率的影响比居民储蓄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它们对利率的弹性仍然很微弱,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微弱,可能是因为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强,虽然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对利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由于非国有经济的投资不占多数,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依然很弱。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弹性低,可能与我国的居民收入偏低、资本市场不发达有关,这是因为在低收入水平条件下,利率的升降很难令居民从维持生存和温饱的消费部分中压缩一部分用以增加储蓄,因此,居民储蓄对利率的作用不敏感。同时,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同样制约着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弹性。

上述模型只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一年期贷款利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我们知道这种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影响利率的因素较多,诸如上文提到的平均利润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等因素在模型中均未体现出来。在制定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对模型进行修正。

设修正值为D,修正后的模型为:

R1=11.89856+0.000346I-0.000255S+Di

Di=D1+D2+D3

式中:D1为平均利润率,D2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D3为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一年期贷款利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储蓄模型的估计与检验,我们可以看到利率与投资和居民储蓄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一年期贷款利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与居民储蓄成负相关关系,且固定资产投资对贷款利率的影响更为敏感。这些显著特征将深化我们对市场利率波动本质的认识,对世界发达国家普遍使用利率杠杆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有一个充分了解。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金融体系中核心变量的利率,我国的利率在储蓄和投资方面的作用不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要大打折扣,就是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利率政策效果也不好。由于我国没有实行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时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和复杂的利率结构,不能通过利率的作用来调节总需求,而只能依赖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了更好的发挥利率的宏观和微观作用,与国际经济接轨,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必然要求。升息和降息手段被认为是标准的市场手段,但利率升降目前还不能真正发挥出市场杠杆作用,主要是利用其间接作用机制,即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行为,而是通过间接提高或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即利率的升降来影响企业的微观行为,这是很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这就要求我国的微观经济基础完全市场化,使利率成为市场货币的真正价格。利率市场化是指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它有助于我国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协调,充分发挥我国经济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在投资和消费领域里建立起市场机制,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可以增强其利率风险观念,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其根据风险收益状况合理提供贷款。利率市场化可以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更加活跃,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更强。通过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承担者。一般情况下,提高利率将起到减少货币供给、缩小信用规模的作用,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降低利率则起到增加货币供给、扩大信用规模的作用。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率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