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准则资产计量范文

会计准则资产计量范文

会计准则资产计量

一、资产定义及其计量模式选择

(一)资产定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产的理解逐渐深刻,对资产的定义也不断改变,目前有据可查的、有代表性的资产的定义至少有十余种(梁莱歆,2006),如资产是资产负债表账户借方余额为形式是在未来与收入配比,已发生的服务成本;资产是按GAAP加以确认和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资产是由企业控制的,预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等等。我国现行的基本会计准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会计学界对资产的主流观点,即强调资产未来带给企业的价值而不是现实价值,更不是其过去的成本价值。

(二)资产计量模式选择随着资产定义的不断变化,资产的计量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完整的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要恰当地反映出某项资产的价值,要考虑这项资产(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形式,然后确定合适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最后根据所选择的计量属性确定应使用的计量尺度(即货币的量度单位——名义货币或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由于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特性或外在形式,如有形或无形、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资产、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等,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如对有形的固定资产可采用历史成本,而对金融工具则应选择现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尺度的选择要根据计量期间的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当前物价基本稳定的环境下,可选择名义货币。因此,即使是在经济环境平稳的状态下,资产计量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主要是在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会计资产计量信息含量的作用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反映

(一)会计信息含量的作用根据资产的特性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所提供的关于资产价值的信息含量是不同的。在基本准则中,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定位在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信息含量已经成为会计信息有用性甚至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志(夏东林,2006)。如果会计信息含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便成为会计制度改革的契机。对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关于资产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及其报表附注取得,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资本保全、财务状况、偿债能力、产权关系的确定有基本了解。结合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还可以对资产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进行评估,并对管理层业绩做出评价或对企业价值做出预测,在这些基础上做出准确决策。

(二)会计准则中基于信息含量的选择会计准则制定基于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和计量观。信息观以信息经济学为背景,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对会计信息越敏感,其信息含量越高。但现实的市场是不完美的,会计信息不能完全被市场所反应时,在确保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更多地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会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就是计量观(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译,2006)。计量观在准则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也称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高于成本的市价也具备同样的信息含量,在考虑风险因素后,提供给使用者的是低于成本的市价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经常会受到源自法律意义上“谨慎”态度的干扰。再如长期资产的可收回净值的确定、减值测试也是部分计量观的运用。金融工具是应用计量观最多的领域。CAS22要求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就将其分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按摊余成本及实际利率进行后续计量,可供出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当这些利得或损失实现时,再将其转入净收益。制定准则时还需要考虑委托问题,这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信息量的大小和提供速度。在整个市场环境中,还有其他多种竞争性的信息来源,会计信息的优势之一是其经过了审计,会计信息含量的表达方式是通过“验证市场预期,而不是直接给出股价的变量”(夏东林,2006)。因此,对会计信息含量的理解在于其验证性,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会计准则的改革目标是让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资产计量信息含量体现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资产计量是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被计量对象的合理计量属性,确定应予记录的各项资产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汤云为,1997)。选择不同的资产计量模式体现了管理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其结果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具有经济后果。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偏向不同的会计政策,当管理者所偏好的政策与最佳信息含量(对其他信息使用者而言)存在偏差时,准则的制定者如何进行“微妙平衡”。在会计准则中会出现“不对称”的会计政策,如前面提及的“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在CAS22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在金融工具后续确认时,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处理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阻止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拣樱桃”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净收益的波动性(威廉R·斯科特,陈汉文译,2006)。所谓“拣樱桃”是指企业的投资组合以摊余成本计价时,当有价证券(全部或部分)价值上升,企业可出卖升值的证券实现利得,如果发生贬值则继续持有而不用确认损失(因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以成本计价的),这是一种利得交易行为,会降低收益的信息含量。而以公允价值计价在价值发生变化时就确认了利得或损失,在处置时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但如果管理者直接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就可以确认利得或损失,而不用将之处置。因此,准则制定设计的规则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重新分类为其他三种类别,其他三类也不能重新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关于类别之间的转换准则也做了严格的限制。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或损失不进入利润表的规定是为了降低收益的波动性。

套期保值也是会计准则设计的方面。公允价值套期保值能通过对被套期保值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价来抵消衍生工具上的损失,对现金流量套期保值能推迟确认损失而将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会减少报告收益的波动性。这对高杠杆、高成长性的公司特别有利。前提是必须满足准则中规定的标准,标准就是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的公允价值之间有高度的负相关性。对那些符合条件

的,管理者必须在进行套期保值之初就明确是用于套期保值,并指定被套期保值的项目,以防止管理者任意在需要的时候自由指定套期保值工具(如将面临重大损失的非套期保值工具追溯指定为预期交易的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将损失计人资本公积从而推迟对收益的影响),降低报告收益的可靠性。

无形资产是信息含量最低的领域之一,因为大多数对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确定,对自创商誉更是如此。对无形资产占较大比例的企业,其利润表所传达到无形资产信息比资产负债表更丰富。高质量的无形资产信息应该促进投资者对投入高额研发成本的企业有积极的反映,在股价上能反映与低投入的企业的区别,但根据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并不能对此进行区别。从管理者角度,其会更倾向于对商誉采用公允价值,放弃系统摊销而采取减值测试,对研发成本进行资本化;但从准则制定者角度,态度是很谨慎的,对可资本化的开发费用设定许多标准以预防管理者的操作行为。资产减值是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博弈的重点领域。从筹资角度出发,管理者可能更倾向自我筹资以减少约束和偿还压力,在资产减值政策运用时有强烈的动机对资产估计采取消极态度,以创造秘密准备,逃避税负和股利支付。但这显然不是制定者的意图,也影响了股东利益。我国股市中不少见的“洗大澡”现象对资产信息含量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新准则体系下资产计量信息含量的特征

(一)资产类准则特征《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这会使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更接近市场价值,也提高了存货信息的可比性。但由于不同行业存货的内容有很多差别,存货中原材料和产成品也有不同的信息含量。对于生产周期较长,且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家电、金属加工类等企业,原用“后进先出”法,若存货价格下跌,在改变存货核算法后,其利润可能出现大幅下降。如果是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降低税收,因此转向先进先出法会对企业不利,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会更加明显。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成本则较原方法下降,毛利率上升,当期利润上升。《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折旧、减值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价值直接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中,并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企业的利润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波动,稳定性会降低。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业务,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对公司特别是金融行业、能源行业、航空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很大考验,投资者可通过资产价值的变化和利润波动的幅度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到,为了控制这类资产可能的频繁价值变化利润的不利影响,对金融资产分类的改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套期保值工具的指定都有专门规定,应通过附注进行充分了解。《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一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与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为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在解读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无形资产信息时,更要关注其附注信息、历史信息和行业信息,并充分注意其盈余管理的空间,长期持续观察是必要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认要结合附注中折旧方法信息及会计估计变更公告,分析变化对可比性的影响并评估其恰当性。新《租赁》准则也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取代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使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中关于租赁资产的计量等更加符合其市场价值,更好反应租赁资产的本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商誉、生产性生物资产、某些权益工具、矿区权益有多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这有助于这些资产信息真实性的提高。但资产减值中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增多,尤其是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折现率的选择”、“资产组的认定”等诸多环节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判断成分的增加,给企业管理层留下的弹性空间自然有所增大,对信息的准确性却又是不利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重新运用了公允价值来计量,鉴于我国的实际经验,规定了限定条件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允价值是否运用通过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来决定,运用时强调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仅取决于对未来现金流入时点的判断,还有折现率的判断,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评价因非货币性交换而换人的资产价值或换出资产而产生的损益时,要结合其他的信息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理解。

(二)债务重级及其他准则特征《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要求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时必须满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这一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企业随意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实际上是缩小了债务重组的应用范围。因债务重组取得的非现金资产和股权,新准则要求根据真实性原则,对用于偿债的各种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下,重组后债务(或债权)按公允价值入账。因债务重组而转出的非现金资产和股权由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价,改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价;债务重组收益部分由原准则中规定的计人资本公积改为计入当期损益。对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而言,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可能大大提高其当期净利润,进而提高每股收益。而通过评估等方式,企业还可人为调高所转让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新准则还可能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改善其资产结构,以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曹阳、杨雯静,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对可能的经济后果仍应关注。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是油气会计核心问题,石油天然气资产计价有两种对立的基本方法——成果法(SuccessfulEfforts,SE)与完全成本法(FullCost,FC),SE和FC的根本差别在于对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勘探成本的会计处理上,SE将其费用化,FC则资本化。Fc能美化当期财务报表,企业却要付出多交所得税的代价。大型油气企业出于避税考虑都采用SE;中小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资金筹集至关重要更青睐FC。由于SE的油气准则符合我国油气行业特征(由三大石油公司基本垄断),既能统一规范油气实务、增强财务报告可比性、提高信息质量,又有利于我国大型油气公司减少国际融资成本;有利于我国油气公司推行“走出去”战略,展开与外国政府和外国油气公司的全方位合作,对增强我国石油安全、提高我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于永生,

2006)。因此在CAS27中采用的是成果法,这也符合资产的定义和“谨慎性原则”,将失败的、不能产生未来收益的勘探支出当期全部予以费用化,能阻止企业多计资产进而产生高质量的报告收益。比较特殊的是生物资产的计量,与其他资产相比生物资产具有以下特点:生物转化功能和自然增殖性、多样性、周期性、双重资产特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地域性、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后续支出费用大等(张心灵、王平心,2004),IASB是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而我国的生物资产准则采用了混合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这在我国目前农业市场体系尚不催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很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可取的。但由于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质,对其价值的计量是个复杂专业化的问题。关于生物资产的信息应结合附注判断其流动性和账面价值的有用性。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部分会计准则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计量的矛盾在于公允价值对资产计价是相关的,通过一定的技术,可靠性也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市场是不断变化的,由此造成利润的波动性加大,对利润的预期增大了不确定性,这对以盈利的稳定性为主要指标的企业价值评估和管理层业绩评价是不利的。资产信息和相关性的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冲突。“准则的制定是以应当程序为特征的”,虽然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也以积极的态度让不同利益集团参加到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来,并公开发出征求意见稿,但响应者还是很少的。博弈的过程往往是在准则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重要的会计政策方面,新准则体系跟IASB已经保持了高度协调,对其他国家实施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我国企业可能的态度和行动。从信息使用者角度看,投资者更注重资产负债表而债权人更注重利润表,如何让会计准则在理论上有充分依据在实务中有良好的操作性是准则制定者需要慎重考虑反复权衡的问题。新会计准则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以满足国际上对我国会计准则协调化的要求,扩大了资产期末计量采用公允价值的范围,反映企业资产真实价值和当期净资产的增加,同时也考虑了我国市场环境的发展和成熟度以及实施会计准则所积累的经验,还有部分资产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运用公允价值。在我国盈余管理行为普遍的环境下,这种谨慎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