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财务报表问题范文

企业财务报表问题范文

企业财务报表问题

一、

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经济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已渐渐趋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各种经济活动、管理方法也都随之出现了改进与创新。现在,由于企业管理方式的日益更新,现行会计信息受其在生产加工、传递等方面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影响,与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已经不相适应,因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尽早完善会计信息体系和财务报告体系是在知识经济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以股份公司为基础而出现的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对现代会计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正是基于两权分离,为适应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现代会计才逐步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其中我们主要探讨一下财务会计的问题。

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为外界与公司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作为服务内容。由于金融市场和现代公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仅只局限于企业本身,而是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财务会计正是从这些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集中研究有关的会计问题,并着重通过正确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来满足上述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由此产生了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会计观”,从而形成了“财务会计”这个概念。由于企业体制的规定,那些与公司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社会各界人士,都不直接参加公司管理活动,所以他们只能从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中获得有关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等间接材料。为了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他们自然要求财务会计一定要站在相当于“公证人”的位置,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情况,能够保证有关资料的真实可靠。因而财务会计从日常的财务处理到提供财务报表,都要严格遵循符合公司外部各有关经济利益关系人利益的“公认会计原则”。现代企业财务会计之精华体现于公司财务会计之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财务会计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会计,而其提供的信息是一种社会化的公共产品。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告反映的。现阶段,各公司的定期主要报告包括三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因此有关群体和责任人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司的定期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其财务状况。而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主要是从财务报表中计算整理出各种财务指标,再将这些指标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而得到提示信息。

我们把对企业财务报表关心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行为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分析者。比如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或者证券分析机构,他们是与企业有关的个人或集团。就当前来看,他们一般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少,只是侧重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考察。比如企业的获利能力,债务的偿付能力等。他们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大多是就将目标企业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横向比较,运用的指标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计算整理出的全部指标中的一部分;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如企业的经理、财务人员等。他们一般都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系统,在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分析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其中利用企业的历史资料也比较多,一般是将企业的当前财务指标与以往比较,较少与其他企业比较。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种差别,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双方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目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在外部分析者中的短期债权人,他们比较关心企业的流动性,而对企业的获利情况则较淡然。绝大多数的短期债权人都比较关心这样的问题:一旦债务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宣告破产,那么其偿还债务的能力有多大,债务人的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有多少,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如何。相反,长期债权人由于其收回资金的时间较长,因此较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发展前景,因为较强的获利能力及较好的发展前景是债务人到期支付利息和届时偿还本金的重要保证。至于企业的投资者,或准备向企业投资的主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潜力他们尤为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发展潜力大,所有者当前有利可图,或预期有较大的收益,才能刺激他们继续投资,或决定向该企业投资,以保证企业发展;企业内部人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收入与费用是否合理,其发展趋势如何,并进而改进财务及经营方面的管理。因此需要全面考察企业的财务指标,所需的资料也不限于财务报表。

(二)双方所接触到的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同。企业外部分析者接触到的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是企业定期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也就是说,他们只能运用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对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来说,除了财务报表以外,随时都可以查阅企业的各项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创造命令条件。对于内部经营管理者来说,历史数据较容易获得,便于他们对企业进行趋势分析。

三、财务报表的制定

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它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分工日趋精细,而各种社会活动的关系也日趋紧密。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企业与外界经济组织的关系上,显示出企业与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各种权利,义务及责任越分越细,而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我们知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解,经营权中管理权与支配权的分解,支配权中的保管权与使用权的分解等等,形成了现代市场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企业与各经济组织的关系。如企业与政府管理机构、税收部门、工商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债权人、股东的关系等。企业与这些外部组织各自拥有不同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了不同的义务及责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权利、义务及责任关系网。在这个网中,企业与外部经济组织的权利、义务或责任既是相互独立(以保证权利的使用或义务的承担),又相互联系的(各方权利的享受或义务承担都必须是以对方按既定轨迹运行为基础)。为此,为维护这一网络的稳定性,其重要一条,就是要求企业与外界各经济组织都按既定规则来运行的。为了实现这一保证,企业通过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式、将自己所有的经济行为记录下来,并以最简明的方法传递给外界的各个经济组织,以使外界组织确认企业经济行为合法、合规。这一记录及传递方式就是会计及财务报表。

依据各方面的要求,企业上报财务报告必须诚实、清晰地反映企业真实的全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图像;在反映过程中,必须不偏不倚,客观地充分披露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更重要地是在充分披露的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可比的(包括横向可比与纵向可比),其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现在企业对财务报表制定的规范却有待商榷,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普遍失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二:一为避税,二为融资。注册会计师执行会计报表审计时,如果发现会计信息失真,即进行坚决抵制,就会丧失短期的收入机会,甚至丧失长远的审计业务来源。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承受的压力实在太大,有来自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客户的,还有来自报表使用者的,更难以承受的是行业内部质量检查和法律责任方面的压力。出于上述考虑,想抵制虚假会计信息显得无能为力。因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会不可避免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财务报表对非常损益的确认与报告。非常损益主要指的是“非经常发生的、计入损益的重大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损益,包括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等”。非常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收益,传统会计理论对此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观点: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当期营业观认为,只有“正常”经营所产生的变化才是相关的。收益的计算必须特别强调“当期”和“营业”两个方面。只有管理上可以控制的价值变化和事项,以及当期决策所产生的结果才可包括在收益的计算之中。如果净收益仅与当期正常的可控经营相关,那么,它与其他年度、其他企业的比较就更有意义。而且,管理上的相对效率在这里反映得就最为明显。

(三)财务报表对未实现利得的处理。未实现利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未实现损益,其处理分歧来源于收益计量的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争论。资产负债观主张,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负债而得,所以,收益等于期末资产减去期末负债的结果,再减去期初资产减去期初负债的结果。当然,因所有者的投资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而造成净资产的减少,不包括在收益之中。这样,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该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收入费用观则认为,必须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将收入和费用按其经济性质上的一致性联系起来,确定收益。因此收益的确定公式就是“收入一费用”。因而,财务报表对对未实现利得的处理也是影响财务报表制定的重要内容。

(四)以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来掩饰主营业务利润的不足或亏损状况。非经常性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通常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如果我们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中发现企业扣除非经常性业务损益后的净利润远低于企业净利润的总额,比如不到50%,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企业的利润主要不是来源于其主营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来源于不经常发生或偶然发生的业务,这样的利润水平是无法持续的,也并不反映企业经理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提高的结果。

(五)通过企业兼并和内部往来资金“增加”利润。某些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已经丧失赢利能力的情况下,采用兼并其他赢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这些企业的会计高手利用国内尚未有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准则和目前合并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漏洞”,将被兼并企业全年的利润不合适地并入合并报表中。在分析中应特别注意企业的收购日期,收购前被兼并企业的利润水平,在合并利润表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间有无除所得税和少数股东收益以外的异常科目出现。

还有些企业在供、产、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时,便采用向关联企业内部融通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的流入列为“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手法使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看起来更好。

四、改善财务报表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财务报表的制定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和不足。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完善财务报表的反映内容,增加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呢?总地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点:

(一)对财务报表的改革。我们对现行财务报表的改进可以沿着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条是充分披露方向;另一条是简化披露方向。沿着前一方向的改进:一方面报表附注越来越丰富,已进入“附注时代”;另一方面其他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品种也越来越多,可能涉及的有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中期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增值报告、人力资源报告、财务预测报告、分部信息报告、物价变动影响报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等。这都是为了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所作的努力和尝试,受到了信息使用者的欢迎。因此,这种改进成为改革财务报表的主流,可以预见这一改革方向并不会改变,只是对现有改革成果的完善与丰富(应是有增有减),并对报告方式进行创新。然而,一味地朝充分披露方向改进,有可能滑入信息过量的泥潭,反而导致信息有用性的降低。为了防止信息过量化,财务报表改进的另一方向——简化披露应运而生,目前的成果主要是提供简化的年度报告。在不减少年度报告信息量的前提下,另外提供一份简化的年度报告,是否真的能降低披露成本和防止信息过量呢?除非使用者只需阅读简化的年度报告且企业也只提供简化的年度报告。由此可见,这一方向的改革仅是伴随充分披露进行的,作为对信息过量倾向的矫正手段而已,难以成为改革的主流。也许正因为如此,简化的年度报告也融入了其他财务报告中,与充分披露方向合流了。

(二)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1、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公司管理中财务管理是管理的中心,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有利于避免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企业财务危机,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

财务决策权包括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术决策。财务战略决策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给经理层来作出。经理层在实施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时必须采用职能专门化的授权实施体制,即日常的财务活动主要由职能化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并以责任中心和责任制的形式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岗位。

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包括供产销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及会计部门的常规监督;纵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是群众理财理念的具体化,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但它是一种软性监督,须辅之于激励方式。

上述权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权责不清,滥用职权,损害他人利益,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甚至企业倒闭。在现代企业中权力的合理配置必须以合理的股权结构为基础,“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是很难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

2、完善内部财务制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财务制度不够重视,内部财务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制度建设是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制度就无法按章行事,管理就失去了标准。因此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须遵循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财务制度的制订和选择过程是一个相关利益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行博弈斗争的过程。通过多次博弈之后,使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权益各方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和业绩评价。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难以为管理和监督提供可靠的资料,造成监督失控,经济效率低下,损害了投资人、债权人、员工及国家的利益。因此完善信息系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是强化财务监督的前提条件。要做到信息的可信和有效,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坚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促进经济活动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快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在企业内部构筑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内外沟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达到信息交换的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