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建议范文

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建议范文

时间:2022-06-17 10:42:41

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建议

[提要]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虽然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多,但仍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资金需要,要求高校自筹资金的比重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力等原因,高校的财务风险日益突出,严重阻碍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降低财务风险成为高校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高校自筹收入虽然逐年上升,仍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高校大都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弥补这一资金缺口,长此以往将形成以贷还贷的局面。再加上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弊病,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制约了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甚至将迫使高校破产倒闭。因此,全面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对高校乃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成因

广义的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其财务状况不确定,而导致高校财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在日常运营中,货币资金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公立高校狭义的财务风险。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财务风险主要是高校资金链断裂,现金入不敷出。通过分析高校的财务管理内容和过程,发现造成高校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拨款有限,事业收入不足。地方政府和国家财政拨款和学校自身的事业收入是公立高校最主要的经费来源,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增长速度仍不及高校迅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增长速度。高校取得的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与招生规模息息相关。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高考弃考人数、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民办高校的崛起,高校生源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统计年鉴》中指出,2008年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最多,2009年以后将逐年下降,至2020年将减少30%左右。因此,最近若干年,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依旧不能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高校唯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弥补自身发展的资金缺口,一旦筹资不足或者筹资成本过高,将加大高校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规模增加,投资收益不明显。高校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纷纷努力改善自身条件和提高自身形象。高校首当其冲的就是置地建房,以改善校园硬件设施环境,因此基建支出在高校总支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辄上千万的投入,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周转压力,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同时,在软件建设方面,各个高校也不甘落后。高校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教授、博士来提高师资水平、科研能力。高校也大力建设博士点、硕士点,增加学院、专业等,对于优势学科更是倾注大量心血打造成一流学科。如此种种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给高校带来很大的财务压力。高校在硬件、软件方面的投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都需要长期不断地投入,但这些投资又不能立刻就带来收益。各个高校都注重硬件、软件方面的投入,竞争压力颇大,投资收益情况便不容乐观,如若不投资,就要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高校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硬件、软件建设上。高校的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投资收益却滞后、不明显,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

(三)筹资渠道单一,审查制度不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需教育经费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筹资渠道的多样性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虽然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筹资,但我国还没有配备完善的筹资体系。自1999年教育部主管单位批准并鼓励高校向商业银行借贷资金以来,高校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与快速发展的资金缺口基本靠从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补足。虽然高校向银行贷款比较方便、快捷,但是高校需要按期支付高额的利息费用,到期也需要偿还全部本金。另外,一方面各级主管部门在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数额方面基本没有限制,有些高校高估自身的发展潜力、偿债能力,盲目地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银行认为公立高校不可能破产倒闭,当高校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政府一定会为高校买单。于是,银行对高校贷款的审批手续也不严,一味地满足高校贷款要求。因此,在各方面审查制度都不甚严格的条件下,高校仅仅依靠银行借款筹措资金,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四)预算约束力不强,预警机制不灵。部分高校还没有预算管理的意识,每年仅仅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机械地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限于高校财务部门预算编制的人员、时间紧张,年度预算很少能够把高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与高校现状完美地结合起来,对于预算支出也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这都使得资金预算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预算执行时只能再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高校预算编制基本采用增量预算法,各个部门、学院往往脱离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地要求增加预算数额。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除了高校的财政补助收入、财政专户资金部分的预算不可调整外,其他预算只需向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便可调整。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预算执行情况没有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奖惩机制,这也降低了高校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但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信息传递滞后。

(五)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近年来,高校贪污、挪用公款的不良事件屡见不鲜,高额款项流失无疑增加高校的财务压力,带来不小的财务风险。这都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全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完整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的。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手段,但是职责权限界定模糊,不相容职务没有分离,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等。有些高校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际执行时内部控制制度却形同摆设。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脱离了教育发展的实际,没有切实考虑高校账外的实际因素,不能完全地反映高校的财务风险,更不能准确地预警财务风险,往往造成严重后果时才能意识到高校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风险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财务风险,甚至会直接带来高校财务风险。

(六)责任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各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虽然校长是高校的法定人,拥有管理、经营高校的权利和责任,但不是高校的最终责任人,最终为高校买单的还是政府。目前,我国高校领导实行的是任期制,领导们为了在位时做出令人信服的政绩,往往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高校的长期发展。再加上高校的财务状况没有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内容,这都造成高校领导的责任意识淡薄,风险意识不强。高校的很多建设性项目的投资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现有支付能力,也没有经过科学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高校的盲目投资行为,不断地增加高校的资金缺口,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加。

(七)校办企业经营不善,连带风险大。目前,校办企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都没有成功地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校办企业的高层领导主要是高校的领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再加上高校领导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市场定位,对校办企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规划,往往只关注短期效益,这都不利于校办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因为入不敷出,筹资渠道不完善等原因,很可能会增加校办企业的交款任务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可能造成校办企业资金短缺,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投资、经营活动。一旦校办企业亏损甚至破产,最终还是由高校为其承担损失。因此,校办企业经营不佳、投资失策,也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事业收入。201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总额的4.15%,比2014年的4.16%降低了1个百分点,并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能够培养人才,增强民族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更好更快地健康发展。因此,国家、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财政情况适当地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量。各级政府可以从提高生均拨款额、财政贴息、代偿银行贷款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对各高校的拨款,减轻其财务压力,降低其财务风险。作为高校,应根据自身长期发展战略,适当集中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教学、科研设施等,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吸引更多的适龄学生就读,以获得各级政府的更多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然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提高办学实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有剩余资金时也可以考虑发展相对薄弱学科为优势学科,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仅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源,也能获得各级政府的重视,最终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另外,高校综合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提升,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当然,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的作用,制定完善的基金管理条例,配备专业人员妥善管理捐赠资金。

(二)合理控制投资规模,有效降低收支比率。高校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颇为注重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以期能够彰显高校特色,增强综合实力。但是,高校必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以防过犹不及,以防大大增加自身的财务风险。高校的基建投资规模应与其学生培养规模为基础,以现有的经济实力为保证,不能一味地追求面子工程,而造成大量的教学楼、办公楼空置浪费的情形。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谨慎确定高校的硬件投资规模,认真考虑高校的招生规模、在建工程现状、资金剩余量等,切记不得盲目扩建。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专业、学科建设方面,应先集中资金着重考虑优势学科,然后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对薄弱的学科。否则,如果各个学科都投入资金,不仅不能着重建设好优势学科,就连相对薄弱的学科也难以建设起来,而且提高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影响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还应仔细审查各项经费的开支,削减不必要的支出。尤其要加强固定资产、材料的管理,对于可以共享的仪器设备,尽量减少重复购买,避免浪费。对于大批量使用的材料,尽量统一购买,降低成本。

(三)完善贷款审批制度,优化筹资结构。针对高校贷款审批手续不严,高校盲目借贷这一乱象,教育部应牵头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借贷审批制度,提高高校向银行贷款的审批条件,合理控制高校的贷款规模。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还应跟踪调查高校贷款获得的资金的使用方向及效率,加强对专门借款的审计。一旦发现高校挥霍浪费、挪作他用等不良行为,便立即对高校发出警告,并做出相应的处罚。银行也应考虑高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评估高校的累计贷款额度、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授信额度等,并且在合同期限内,关注高校的财务状况,监督其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一旦发现问题,银行应停止对高校继续发放贷款,并要求高校立即还本付息。政府和银行加强对高校贷款的审批和监督,能合理控制高校的贷款规模,提高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作为高校,应在合理评估自身偿债能力的基础上,确定银行贷款的规模与期限,以控制自身的财务成本,降低整体的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还应积极开拓经费的筹措途径,促进筹资渠道的多元化,改善筹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高校除了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吸收社会捐赠和教育基金等方式,增加经费来源,缓解资金压力。

(四)完善预算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预算在高校财务工作中占有核心地位,对高校合理配置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的约束力、科学性。在编制预算时,高校应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的原则。从整个高校的全局出发,综合平衡高校发展、建设的资金需要和高校的可用资金的关系,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收支状况。高校也应适当采用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多种编制方法,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使得预算更细致化、标准化。预算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各项经费的列支。尤其对于重大项目,应时时跟踪监控,及时分析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不断调整并完善预算工作,充分发挥预算的监管作用。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调整必须科学、严谨、规范,不仅要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还要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还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降低甚至规避风险。高校应在现有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偿债能力、运营能力、收益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指标来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并设置恰当的临界值。当财务预警指标超过或低于这一临界值时,便立即发出警报,提示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或规避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时时把控财务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

(五)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财务管理队伍,是高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的教育,强化财务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创造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学习环境,带领财务管理人员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通过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以提升财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再次,财务部门还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工作的需要,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工作,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分析能力、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全面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正常运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规避和降低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首先,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积极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牵头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坚决要求不兼容岗位相分离,明确界定各个岗位工作的权责范围,制定严谨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把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人头上,杜绝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在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对高校的资金收支情况、收支流程等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以全面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六)提高责任意识,强化风险意识。针对我国高校治理结构不完善、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公立高校的经验成果,即转变政府职能,明确高校产权,政府与高校之间形成类似企业般的委托-关系。政府方面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高校的行为,同时建立严格的高校财务监督体系、问责机制来监督和考核高校的行为,从而促进高校领导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减少高校领导在财务决策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高校领导也要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财务风险意识建设,思想上要有危机感,做到居安思危,时刻警惕财务风险发生的预兆,做好紧急避险预案。高校领导在做出决策时,应综合本校自身条件、召集各方面专业人士集中对所有提案进行严谨地分析和论证,最终在可行范围内选取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方案。尤其在高校为满足招生规模而不断加大硬件、软件方面的投资时,不应置自身的偿债能力、财务风险于不顾,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积极衡量自身条件,以做出科学的投资方案。关于重大投资项目的表决会议做好会议记录,合理赋予项目的各个负责人权责,对项目的相关人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此外,高校领导在高校范围内也应积极宣传财务风险,培养全民财务风险意识,引导全体校职工都参与到规避、降低财务风险的工作中来。

(七)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校办企业竞争力。高校应明确自身与校办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授予校办企业独立法人的资格,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校办企业自负盈亏,以规避高校因校办企业亏损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将校办企业领导的工资与校办企业的经营绩效相结合,促使校办企业领导及时全面了解市场情况,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和校办企业之间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高校为校办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传送最前沿的科技研发成果,校办企业利用人才优势及时地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校办企业为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实践平台,不仅促进双方人才交流,不断进步,而且也可以缓解高校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因此,明晰产权,改变校办企业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高校企业妥善经营的积极性,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加强校企合作,既能提高校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能增加高校的资金来源,实现双方共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海兰.大学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J].财会通讯,2016.2.

[2]许阳.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探析[J].财会通讯,2015.26.

[3]杜俊萍.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4.26.

[4]丁永红.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2013.3.

作者:张蒙 单位:常州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建议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