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范文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范文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

一、中美贸易失衡的历史及现状

1.中美商务部的数字统计

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双边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达到2116.3亿美元,27年里双边贸易额增加了2091.8亿美元,增长了85.4倍。根据美国方面的统计,1979年双边贸易额为23.7亿美元,2005年达到2853亿美元,27年增加了2829.3亿美元,双边贸易增长了119.4倍。尽管两国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双方的贸易统计都表明,在过去的27年中,两国贸易快速发展,这也是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美两国在对方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5年美国仅次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市场。根据美方的统计,2005年中国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美国贸易伙伴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最近,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攀升到历史新高。中国政府表示要努力改善双方的贸易不平衡状况,不过贸易专家对中国如何减少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存在不同的看法。

根据中国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商务部的数据,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06年达到1443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6.2%,但是大大低于华盛顿的数字。另外,中国认为,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施加限制也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2.各方对此问题的看法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贸易逆差扩大主要是民众过度消费,加上储蓄过低所造成,因此单靠人民币升值不可能解决问题,如果对中国采取严苛的贸易规定,最终将重创的是美国经济而非中国。

FungK.C.和LauLawrence认为,中美双边贸易差额估计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对经由香港转口贸易、转口标价上升和服务贸易的不同处理所引致。

Davis和Weinstein指出,中美贸易逆差是一个长期的政策问题,中美贸易失衡可归因于总的宏观经济失衡或三角贸易。其中,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与投资过度超过储蓄这一宏观经济失衡密切相关的。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政策审议司司长、著名经济学家克莱门斯·布恩坎普近期表示,美国不应把其巨额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而且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二、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

1.统计标准的不同造成了中美两国统计数据的不对称

第一,统计标准的不同是造成两国统计数据不一致的制度性原因。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除美国使用船边交货价外,世界各国海关和统计机构通常对商品出口按离岸价统计。离岸价和船边交货价的差别在于商品装船或飞机的费用,这不是一项重大的费用,通常认为是以船边交货价计算的出口货物的1%左右。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海关和官方统计机构通常以到岸价(成本、保险加运费)计算和记录商品的进口。离岸价和到岸价的差别在于从出口国(原产国)把商品运送到进口国(目的国)的保险费和运输费。到岸价的费用可估计为比离岸价计算的成本平均高出10%。

第二,统计范围上,美方统计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祝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国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加剧了贸易失衡的规模。

第三,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原产地统计是指进口货物的国别要按其原产地,即商品的生产地、制造地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加工地进行统计。而对如何判定货物是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至今没有统一的实施细则。尽管美国的海关统计中有关原产地统计的规则有所改进,但由于缺乏国际统一的原产地规则,在判定进口货物原产地时仍存在随意性。

2.东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转移到中国

第一,东亚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通过分阶段的、梯度较为明显的产业转移,逐渐形成了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兼而有之的国际分工体系。美国产业结构升级从60年代开始,其特点是工业主导部门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高新技术加工工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国内相关制造业产业的相对空缺,客观上形成了美国与东亚地区互补性贸易结构产生的基础。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显著特点是将美国的资本和高新技术与当地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正处于成熟阶段或由成熟娇段向标准化阶段过度的产品。

第二,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向中国转移。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外资企业,其产品在中国加工、组装后按原来的销售渠道,主要经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欧洲等传统市场。这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5%;二是外资企业带动的出口增长迅速。正是这两个对外贸易的特点造成了中国、美国以及东亚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3.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导致特定商品的贸易失衡

要素禀赋理论自从提出到现在,虽然遇到了许多挑战,但仍是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基础。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均获得最大福利。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生产的产品,从中取得经济利益。要素禀赋理论对中美双边贸易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会继续成为预测未来中美双边贸易走势和制定相关贸易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它的技术和人力资本。

4.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内在因素

美国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储蓄率偏低。美国的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下降,2001年10月美国的储蓄率达到最低点,只有0.3%。导致美国近年来储蓄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是:新经济泡沫带来非理性繁荣刺激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美国进入经济衰退之后,美联储不断降息,刺激了住宅和汽车等消费品的需求。但是,这种依靠负债的高消费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的经济增长。美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大体上自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开始,此后愈演愈烈,贸易逆差是为弥补需求缺口而发生的。

相对于美国的储蓄率偏低,中国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因素,导致国内储蓄率较高,存在储蓄大于投资的问题。中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大于投资造成了我国贸易项目的大量顺差。因此,中美贸易失衡与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关,国内经济失衡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内在因素。

三、对两国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1.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的影响

不可否认,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存在着不利的影响。首先,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资本流入才能弥补,所以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美元的强势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其次,巨额贸易逆差确实影响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对该行业的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中美贸易逆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美国的经济也产生有利的影响,美国是中美贸易的巨大收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第一,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况下节省大笔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第二,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美国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要保持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就需要放弃美国没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少、收益高的服务业。美国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有利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中美贸易失衡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为中国实现整体外贸顺差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夯实了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对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就业问题,对中国转化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中美双边贸易发展快、问题多,不仅美方有成本和代价,中方也一样有成本,甚至可能更高一些。首先,大量的贸易顺差形成了过度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其次,对出口集团的大量补贴是对美国消费者的间接补贴,是财政的巨大损失。总之,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给中国带来了难以计算的成本。

3.建议

中美双方应该从全球视野看待中美贸易失衡;重视各方在贸易中实际获得的利益;以平常心应对由贸易失衡产生的摩擦。同时,我们还应该采取正确的贸易策略,在磋商中解决贸易失衡引起的纠纷;扩大国内需求,带动进口增加;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推动企业跨过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投资;完善统计制度和规则,与美国协商建立贸易统计协商制度;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贸易失衡问题;慎重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汇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