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

西方经济论文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1.政府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间接调控,对资本和劳动相互作用方面政府作用极其有限:政府行为局限在创造良币,防止垄断扭曲市场和自由贸易,提供公共产品等,都以服务市场为中心,对消费品制造的产业政策自由主义观念较重。2.收入分配上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在金融、电子、医疗等高薪行业与其它行业收入差距大,并且低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下,退休职工等没有很好的福利补贴,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没有足够的政府政策支持;3.美国失业率降低幅度有限。高技术产业给美国创造的很多就业机会,但失业率的下降幅度有限,因为生产管理电子化,非熟练劳动力和不能适应该方式人会失业,并且失业率受通货膨胀率制约。

二、欧洲模式

(一)欧洲经济模式特征欧洲共同体经济模式是内部成员国合作和妥协后实现的多个子模式的结合,形成如下特点:(1)欧盟形成严格法律体系规范经济活动。欧盟现行法规关联统一货币政策、市场结构和社会保障体制,成员国必须遵行欧洲法院判决;(2)竞争政策在经济秩序政策中占首位。竞争政策是欧共体施行的第一个共同的经济政策,至今仍是欧盟一体化的程度最高的经济政策之一,其反垄断规则是欧洲很难形成垄断性企业的重要原因;(3)经济政策导向是稳定。稳定货币是共同货币政策的唯一、首要的目标,其市场结构和劳动力的相关政策也以稳定为前提;(4)市场自由和社会平衡有机结合。欧盟社会政策还没有达到经济政策高度一体化,但由于成员国中很多推行高福利政策,良好的社会政策为良好经济环境创造条件达成共识。

(二)欧盟经济发展模式的困境1.分散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间的矛盾。货币统一背景下,成员国有扩大内在财政赤字的激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本国政府也可以获得国民支持,由欧洲央行承担通货膨胀责任。2.欧盟经济结构失衡。欧盟成员国各自经济的结构、周期和发展水平有差异。中欧和东欧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外债过高以,其中德国过度依赖出口;南欧国家经济过度依靠消费,储蓄低,公共财政相对弱,需要外来资本来弥补。3.部分成员国对周期性产业过度依赖。如冰岛主主要依赖金融服务业,希腊高度依赖海运、旅游和农业。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重创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导致经济持续衰退,失业率攀升。4.西欧和东欧经济发展水平失衡。东欧国家、南欧部分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本相对匮乏,多为债务国;德国、法国、荷兰等西欧国家劳动力成本较高、资本相对充足,但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欧银行资产严重缩水,东欧获得信贷额大幅下降。5.社会保障制度福利过高,但降低福利会激化国内矛盾。金融危机后,欧洲高福利国家面临政府财政收入远低于福利支出的困境,而国内失业人数增加,简单削减福利支出将激化国民和政府矛盾。6.失业率高。首先,高福利社会保障给企业解雇职工的激励,其次欧洲产业结构中传统工业占的比重大,发展空间有限,高技术产业相对美国、日本落后,提供新就业机会相对少。

三、日本模式

(一)日本模式特征日本模式的特征包括:(1)市场性与非市场性并存。日本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政策进行资源分配,通过法律和行政指令落实对重点扶持产业的倾斜性经济;(2)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二战后日本政府选定汽车、家电等战略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以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3)以技术引进为主的科技发展策略。日本确立了积极引进外国实用性强的先进科技成果并学习、吸收的科技发展战略;(4)企业布局和治理。日本企业是金字塔式布局,大企业处在塔尖,其子公司处于中部,其它中型企业和众多小企业在底部。其股东力量相对欧美弱。大部分日本本土企业实行雇佣终身制;(5)出口型国家。由于受国土面积和人口限制,日本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有限,政府鼓励出口贸易。

(二)日本模式困境1.政府行政指导和市场机制并存矛盾凸显。政府过多干预市场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比如产业政策方面向金融、财政、外贸倾斜,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形成的投资规律,损害其它产业利益和也剥夺了消费者部分利益,也引起和国际同行业摩擦。2.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农产品自给率较低。更重要的是,知识经济要求产业结构、经济管理模式随技术、经济环境变化而调整,产业结构比重失衡使日本在知识经济时代难以及时进行经济转型。3.基础科研的创新力低。吸收型科技发展策略过于依赖技术引进,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基础科学研发上较为薄弱,受到来自欧美基础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国家的科技方面制约。4.市场封闭性的弊端。日本商品流通领域规制繁琐,交易习惯较为复杂,给市场公平竞争设置障碍,使外国许多企业难以适应和接受,形成日本封闭的流通市场。5.雇佣终身制的弊端凸显。终身雇佣制度要求企业应避免解雇工人,一方面工人劳动强度相对大,另一方面企业在经营恶化时工资负担重而不利于企业转型,特别在信息技术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时期,工人被束缚在夕阳产业,阻碍新产业发展。

四、结束语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1、供求模型中的要素(1)需求曲线: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基础对商品和劳务所选择购买的数量。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商品和劳务的需要和愿望;另一个层面是购买力。需求通常与价格成反向变化。一般来讲,商品的价格升高对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下降。从图形上看是下行的曲线。(2)需求曲线的移动:当价格不变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因素的出现也会导致需求量的变化,即价格稳定但是需求曲线会向左会向右移动。例如相同市场条件下,随着养生观念宣传力度的增加,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会提高,此时,价格不变,而需求曲线发生了向右平移。需求变化等于市场买家的边际效用改变。(3)供给曲线:供给:指厂商或家庭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通常将,价格的升高会导致该种商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增加。从图形上看是上行曲线。首先供给指有意愿出售商品;其次是指供应商有供应能力。供给量既包括生产出来进入市场的商品也包括生产出来的库存和待销的商品。(4)供给曲线的移动:假设市场供给曲线中的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曲线不一定是稳定的,如果某种因素改变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供给量,供给曲线就会移动。例如同种市场条件和相同价格下,随着人们对养生问题的重视,养生产品的供给会增加。(5)供求规律是指商品的供求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供求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包括以下内容: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有三种情况导致供不应求。第一种是需求量不变,供给量减少;第二种是供给量不变,需求量增加;第三种是需求量的增加超过了供给量的增加。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同样有三种情况造成供过于求。第一种是需求不变,供给增加;第二种是供给不变,需求减少;第三种是供应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加量。

2、价格变动引起供求的变动首先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需求增加。同理,价格与供给成同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供应商会增加供给量;价格下跌,供应商会减少商品供给。最终价格的涨落会调节供求的平衡。

二、基于供求模型的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备商品的基本属性,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也就是研究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问题。探讨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由于我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在这一区间,对低端操作工人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大量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补充了这部分用工需求,反应在需求曲线上,体现为需求曲线右移且趋于平缓。

我国人力资源产业需求结构的演变规律:一次产业的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52:83.5%;1992:58.5%;2008:39.6%二次产业绝对增加与相对增加并行1952:7.4%;1992:21.7%;2008:37.2%三次产业绝对增加与相对缓慢增加并行1952:9.1%;1992:19.8%;2008:33.2%第二阶段,大量的持续性的用工需求将推高人力资源成本,比产业继续转移,而原有产业将面临产业升级的需求,产业升级将导致二次产业低端人才需求逐渐降低,高端人才需求增加,人力资源向三次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崛起。反应在供求模型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上为高端人才需求右移。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三大产业比重:一次产业:1.8%左右二次产业:22%左右三次产业:76%左右何文章等2012《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规律及趋势研究》高技能人才获资格证书人数随自然年时间的变化规律,即高技能人才获资格证书人数随着自然年时间的变化呈增长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规律与趋势,结果表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强。假如GDP每增长1%可为我国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需要高技能人才9-10万人。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之下,代表着中国思想领域先进力量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在经济方面,他们学习西方社会的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以期推翻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束缚,使得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实现国家富强。这一阶段,在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主力军作用的是海外留学生。他们翻译和编著了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和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及新历史学派、奥地利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流派也是在这一时期被介绍到中国的。严复、梁启超和孙中山是这批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作为近代中国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经济范畴的第一人,严复翻译的《原富》一书对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6年,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正式出版,而出版于1902年的《原富》则是这部著作的中译本。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经济思想。作为中国人翻译的首部西方经济学著作,《原富》使得中国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学习到通俗易懂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其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武器,一方面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经济思想,另一方面也大大推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梁启超是严复之后又一个在中国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人物,他在1902年到1915年间发表了数篇经济论著。梁启超的代表作品是出版于1903年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这本书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国家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斯密派、非斯密派和新学派。梁启超详细介绍了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并认为这二者是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前沿问题,这体现了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区别于严复,梁启超并未绝对否定重商主义,相反地,结合中国当时实际,他认为重商主义有利于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和对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梁启超“开创了中国近代的经济思想学说史学科”。孙中山是将西方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关键人物。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孙中山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早年在外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这些著作中对其后来的“民生主义”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一本是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民生主义一方面要求“平均地权”,对中国土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求“节制资本”,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合理的规划和要求。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带有纲领性色彩的经济理论,它不仅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局面,也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福利予以考虑和关怀,同时还注意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溃疡,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不仅包含内容丰富类别完整的经济理论,也对解决经济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主张。所以说,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的集大成者。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其经济政策也由自由放任转变为贸易保护,此时的西方经济学说已经是庸俗化了的经济学。但在长期封闭的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的“重农抑商”、“崇本抑末”、“重义轻利”等封建传统经济思想面前,即使是庸俗化了的西方经济学说,对于那时候的国人来说仍然是那样的醍醐灌顶。这些理论的传入逐渐瓦解了人们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经济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大解放。

二、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继续扩散与发展(1919年-1949年)

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在此之前,传播西方经济理论的留学生主要以留日学生为主,相应的,传入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知识和理论也主要是经过日本这第一道口的二手资料。但是随着大批在欧美国家学习的留学生回国,这一局面终被打破。从欧美国家回来的留学生带回了他们在欧美学到的第一手的经济学理论和知识,这也使得传入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更具有时效性。据文献记载,这一阶段,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马歇尔新古典经济理论已在国内开始传播,以及后来的新剑桥学派经济理论也被引入中国并被大批学者接受并传播。这说明了当时被引入中国的西方经济理论并不滞后于西方国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年代差距也并非很大。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也传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主要通过海外华人传入中国,包括旅欧华人、旅日华人以及旅俄华人。旅欧华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先驱。在欧洲的华工和勤工俭学的中国先进分子成为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力量。他们身处西欧,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的实际状况,亲眼目睹了在这样的大机器工业背景下备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同时,西欧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发源地,旅欧华人在这里最早接触到了最纯粹最原始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思想中。旅欧华人在西欧组织了多个进步组织,如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会、公学世界社、劳动学会等,《华工杂志》《旅欧周刊》《华工旬刊》等由他们创办的刊物成为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蔡和森、邓小平、等旅欧留学生直接研读并翻译了马克思和列宁的经典著作,成为较早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到处宣传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行者。

旅日华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使者。日本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这里的留学生和华人通过创办报刊,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除此之外,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最早在日本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回国后在国内把马克思主义一步步由理论变为实践,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地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经济理论。旅俄华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生力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在俄国的中国劳工纷纷加入到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去。他们或参加布尔什维克党,或加入苏俄红军和工人赤卫队,总之,旅俄华工是最有觉悟、最具先进性、最先接触到列宁主义的中国无产阶级。“旅俄华工联合会”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并陆续在全国建立了分会,出版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仅局限于报刊宣传,“旅俄华工联合会”还陆续派会员回国,向中国有识之士和知识分子面对面宣传十月革命。此外,“旅俄华工联合会”还想方设法和孙中山取得联系,积极主动地向他介绍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孙中山向全中国人民广泛宣扬。旅俄华人在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国内影响深远,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传入中国的中坚力量。

三、西方经济理论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其一,揭示经济本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核心,而描述经济现象通常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如果我们能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那么经济学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譬如在研究价值跟价格关系的相关理论时,马克思有效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价格的基础是价值,而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虽然价格可以违背价值,但它是由价值决定的。西方经济学更着眼于阐述经济现象,它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并细致分析了价格跟供求弹性、供需弹性之间的关系。又如边际效用论,即便其价格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价格的形成应适当将心理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大致分析一下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在研究并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格体制是不能由西方的价格理论来指导,应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促使马克思政治经济的价格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

其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采取的经济发展进程的研究方法是动态分析法,而西方经济学采取的研究方法却是静态分析法。在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里面,动态分析法主要是解决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一些经济失调、衰退等情况,而静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在资本、组织、技术、人口及需求状况等各种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规律所发生的作用。经济增长的问题不仅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应当研究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将动态分析法跟静态分析法科学结合在一起,用以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互补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三,实证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所青睐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最主流的经济学派,它回避对经济理论作出相应的社会评价,主要研究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不仅仅揭示了现实经济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同时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重视分析政治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互补性,科学结合实证分析方法跟规范分析方法,对我们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有利。

二、结语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对策一:以诚信经营赢取社会认可。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是齐家之道,诚信是交友之基,诚信是为政之法,诚信是经商之魂。在现今社会,失信现象十分严重,信用危机影响并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经济快速发展,然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导致信用缺失漫延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非诚信的交易频繁出现,交易成本日趋增长。面对各种无处不在的失信行为,传统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每个公民和经济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通行证件”。

面对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健力源坚持将诚信经营进行到底。在健力源的每个餐厅,均设有原材料展示区,将餐厅所用的原材料对顾客进行展示。在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健力源全体餐厅人员都要紧握拳头,庄严宣誓,对全社会郑重承诺:做良心企业,卖放心食品。健力源所有的供应商必须资质齐全,原材料全部是正规渠道品牌产品,每个餐厅都要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每年仅检测化验费用就高达近百万元,切实杜绝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健力源各餐厅还热情邀请客户参观餐厅的后厨和库房,真正做到了透明化经营。凭借诚信的经营和良好的信誉,健力源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认可,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国商业信用企业、中国AAA信用企业,旗下多家餐厅纷纷被各地方政府评为“食品信誉度A级单位”。健力源正在一步步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履行着“促进中国食品安全发展事业,推进中国食品健康产业发展”的企业使命,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扬。

对策二:以信息化管理成就行业领先。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推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危机大浪淘沙的时刻,谁抢先一步推行信息化管理,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发展。近年来,健力源不断加强和推广信息化管理建设,先后引入了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采购系统、市场开发系统、菜品营养分析系统、OA办公平台等信息化系统。

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了对各项工作的管控,理顺并精简了各项工作流程,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全员的工作效率,促使管理更加便捷化、规范化、精细化。以采购系统为例,它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对采购行为的全程控制,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堵住了漏洞,各个区域实现了统一定价、统一品牌、统一规格的规范化管理。回顾健力源近几年的发展,正是信息化的管理成就了健力源的行业领先地位,为健力源从容应对经济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策三:严抓食品安全,确保顾客利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然而近几年的中国餐饮市场却接连出现多起食品安全事故,人造鸡蛋、染色馒头、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刺激社会大众的神经,上至政府,下至每一个老百姓,都对食品安全问题倍加重视。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健力源一直紧绷“食品安全”这根弦。通过多年的经营实践和不断学习,健力源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先后通过了HACCP、ISO9001、ISO14001、OHSA18001国际认证,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的运作流程,具备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餐厅现场采用6S和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餐饮6T实务管理方法,确保每一个区域,甚至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具,都有自己的管理标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健力源还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美国ATP荧光检测仪、多功能食品分析仪、超净工作台、高倍显微镜、食品安全快检箱、农药残留速测仪、菌落计数器、恒温培养箱等国际先进检测设备,检测项目之广、检测项目之细,在国内餐饮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健力源还专门将食品安全列入公司经营考核目标,倡导全员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每年都会举办夏季卫生防疫誓师大会、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切实将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真正让顾客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对策四:以企业文化连结全体员工。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企业,只能侥幸发展,决不会长久。企业的产品卖得再火,钞票进得再猛,如果始终建立不起能够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就永远像行尸走肉在市场上瞎闯,迟早要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由此可见,一流的企业不是靠制度管理员工,而是靠文化吸引员工,熏陶员工,留住员工,用文化凝聚人心、人力。

近几年,餐饮行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招工越来越困难,商业地产的泡沫导致商业网点房租居高不下,劳动成本越来越高,税收高、刷卡手续费高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正在制约着餐饮业的发展。如何招到员工,并留住员工,提高经营效益成了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面临上述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经营难题,健力源坚持走文化强企之路,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秉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企业愿景,始终坚持“赛马不相马、人人是人才”的用人理念,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凭借先进的企业文化、出众的品牌效应,健力源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用企业文化将位于全国各地的员工紧紧维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涌现出了一批务实高效、和谐团结的基层餐厅以及很多无私奉献,爱企如家的先进榜样人物,员工流失率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走进健力源的每一家餐厅,每一家美食广场,都能感受到健力源独有而充满特色的企业文化。健力源还充分利用内刊《健行天下》、OA办公系统、公司网站等媒介宣贯公司的企业文化。《健行天下》作为健力源内部刊物,一方面对公司的方针政策进行宣贯,另一方面对基层餐厅的先进事迹和人物进行报道,树立典型榜样,并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学习,有效搭建起了企业与员工上下沟通的桥梁,在企业凝心聚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五:以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西方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资产是会计要素中最重要的概念。资产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资产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生产力因素。资产项目中不同要素的排列体现了企业主体运用资源的能力,资产要素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未来现金流分布的时间、金额和不确定性,它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对会计学中资产本质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会计学大师就在探讨会计与财富的关系,如利特尔顿、坎宁在这个方面就很有研究。会计学中的资产概念与财富、产权概念,天生就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财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从产权的角度,结合会计自身的特点归纳出会计学中资产的概念。

二、关于财富概念

(一)古典经济学财富概念财富概念是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共同探讨的话题。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第一个经济学说。重商主义者关注的是商业和货币,并把金银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而其他商品只有被转换成货币时,才能被称为财富(史祖瑜,1987)。可见重商主义者是从商人的角度来给财富下定义。因为就商人而言,其最终目的是把商品销售出去,换成现金,再用这些现金购买商品,商人自身并不会消费或者消费少量的自己商品。货币财富对于商人而言,才具有最大的有用性。由于重农学派只是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商人这一主体,同时将财富的载体只局限于金银货币,使得这种概念在其他领域并没有很强的有效性了。配第对财富有了更大范围内的定义,即把财富定义为商品,而把金银货币看作是财富的一般表现形式(徐加根,2002),更进一步扩大了财富载体的范围。但财富载体仍局限于商品范围内,并没有探讨财富的本质。重农学派曾经激烈反对重商主义者的观点,认为财富是指一定数量的物质形式,实物形态的产品、自然界的农业、畜牧业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史祖瑜,1987)。上述观点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把财富的载体,如货币、商品等作为财富的定义,并没有触及到财富的本质。

(二)新古典经济学财富概念李嘉图认为财富主要是指物质财富,这种财富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与上面的定义相比,这种定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始触及财富的本质。新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通过归纳的方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探讨了财富的本质概念,从财物的概念推导出狭义财富和广义财富的观念,同时把财富分类为个人财富和公共财富。狭义的个人财富定义为:一个人的财富是指由他的外在财物中的那些可以用货币衡量的东西构成的,是可以转让或者交换的。广义的个人财富是指包括一切直接有助于人们获得工作效率的精力、才能和习惯在内的东西。这两个观点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包括个人自身的能力特征,而后者包括个人的能力、技巧等与人身不能发生分离的东西。共同财富是指一个人某时住在某地并且作为某个国家或者社会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利益构成的与其邻人共有的物质财货。从马歇尔关于财富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财富与权利的联系。同时作者把财富的概念扩大化了。不像过去那些古典经济学家们,只把财富局限于货币或者商品,马歇尔是把其所定义的财富对应到所有的自然人和形成的一些组织,大大增加了财富的内涵,包括了对自然人有用的一切物品,不管这种物品是否能与自然人发生分离。这已经比较接近财富的本质了。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也对财富的本质有过精辟的阐述,认为使用价值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财富是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某种属性。财富既包括了商品也包括了非商品。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财富的一般特征:财富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财富的主体、财富的载体和财富的本质。在分析财富概念时,必须把财富主体、财富载体和财富的本质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财富概念。财富必须是有用的。财富的有用性不能单独存在,而需与一定的客观对象物相联系。财富载体是财富的有用性所存在的地方。财富的主体是指消费或者使用财富载体,并得到其带来的收益的特定主体。而财富载体的有用性才是财富的本质特征。因为财富的有用性理所当然应该由人类进行评价。所以财富的主体应该是人类。财富体现的是一种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类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某一阶段就不能称之为一种财富。而人类对财富载体有用性的评价是不固定的。这种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的风俗文化、经济、政治等环境会对这种评价带来影响。所以财富概念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过去不认为是财富的东西,现在有可能成为财富。例如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不知道石油的真正用处,所以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石油就不是财富,只有当人们认识到石油的重要性时,石油才成为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财富的概念在空间上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环境的影响,有可能某个主体认为是财富的东西,其他主体并不这样认为。例如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当地的老百姓把一种巨大的石头作为货币财富,但对其他地区的人们而言,石头就不就有任何的有用性。所以财富概念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人们对财富载体的追逐也相应地不断变化。而这种追逐将会影响到资产本质的定义,本文将在后面加以论述。

三、关于主体财富概念的探讨

(一)主体私有财富的排他性经济学一般从产权的角度把财富分为私有财富和公共财富。私有财富的权限归属于某个独立的个体,并对其他主体具有排它性。排它性是私有财富的核心特征。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那就是企业法人。这是一种虚拟人格的组织,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其权利等同于自然人。但这种组织本身不属于自然人范畴,对于自然人而言,财富体现为个人最终消费时能够带来的效用。这种财富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各种权利凭证和自身的技能等。企业主体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虚拟人,通过法律的界定,就有权消费和使用与其相关的私有财富和公有财富。因此,企业主体的财富可以看作是对企业主体有用的一切客观存在物,而其财富载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具有排他性权利的财富载体和不具有排他性权利的财富载体。前者体现了企业法人私有财富的性质。后者体现了企业法人公共财富的性质。企业法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一方面对法律规定权限归属于它的那一部分财富具有绝对的排他性的权利,同时也存在它作为虚拟人享有的公共财富的权利。是否具有排他性权利是区分主体私有财富和公有财富的关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这种排他性权利究竟指什么?是指排他性的占有权(财富载体的权利在某段时期内完全归属于法人主体),还是指排他性的主体资源使用权?实际上这种排他性的权利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例如早期的会计理论或者实务在探讨排他性权利时比较关注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归属于企业,以便使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资产信息能够给那些债权人更多的帮助。而现在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关注企业配置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益。排他性权利由占有权过渡到使用权。如租赁的资产只要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作为企业的资产,虽然它并不归属于企业所有。这种排他性权利的变化对主体私有财富的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资产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会计文献在定义资产时,通常所谓的“拥有或者控制”,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变化的概念,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权制度的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善而完善的。

(二)主体财富的有用性财富载体的有用性会根据其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财富对于自然人而言,可以简单地表示为自然人消费时所带来的效用。但主体财富并不能简单地体现为法人消费时所带来的效用。因为法人并不具有主观感受。那么法人财富对于主体而言,其有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对此,以往经济学家或者会计学家们讨论较少,但法学家们讨论的较多,认为法学上的主体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具有权利义务的非自然人载体。具有权利义务的非自然人载体是法律上的拟制主体,自然人主体的意志是自然人意志,拟制主体的意志是拟制意志。拟制意志最终是由自然人意志派生出来的,派生拟制意志的自然人意志通常是团体的共同意志(李锡鹤,2000)。也就是说,法人主体并不具有真正的纯自然的意识,其意识是由构成这个法人主体的一系列自然人意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意识,这种意识可称为拟制意志。因此,法人主体在使用和消费其自身财富时,并不真正存在像自然人这样的主观效用,对法人背后的契约关系网中的自然人才具有真正的效用,而这些意识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种共同意识,并反作用于法人主体。实际上法人主体只是一个虚拟概念,其本质在于法人主体背后所蕴含的契约关系网,即那些投入资源的自然人所构成的关系网,而并不是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网。这种契约关系网决定了主体财富的有用性。所以法人财富有用性的本质体现在它能够给其背后的契约关系网中的自然人所带来的各种效用。

(三)主要财富的载体财富的有用性总是与一定的载体相伴,不存在没有载体的财富。人们在使用不同的财富载体时,所支付的交易成本是不一样的。这种交易成本的变化,导致了人们所追逐的财富载体的变化。例如古代由于市场交换的不发达,货币还没有成为一般等价物时,人们对财富的追逐更多地体现在实物资产上,因此,古代会计在计量单位上多采用的是实物作为计量单位。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货币,并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货币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就促使了计量单位从实物单位转向货币单位。货币已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一般等价物。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货币财富和实物财富对自然人而言已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拥有货币比拥有实物资产在交换时能节约更多的交易成本。此时,法人主体在向契约关系网中的主体分配其利益时,通常不会采取实物方式的分配,而是采用货币资金的方式向债权人、股东或者员工分配利益,以避免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法人主体背后的契约关系网上的自然人十分关注法人主体的现金流问题。这是现实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即法人主体所追逐的最终财富载体是货币。只有这样,契约关系网中的自然人在使用和消费其自身财富时交易成本是最低的。所以主体财富对于企业主体而言,其有用性就主要体现于这些载体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那么,如果主体拥有的某种东西不能在未来带来任何形式的现金流,就不能确认为一项主体的财富。企业法人财富的未来现金流从总体上包括了两个方面:既可以是法人财富在未来给法人主体带来的现金流流入,也可以是那些在未来可以避免现金流流出的财富。因为这都将导致企业净财富的增加。

四、基于财富视角的会计学资产概念的探讨

(一)会计学资产概念局限于主体的私有财富主体财富的内容既包括具有排他性权利的法人主体的私有财富,同时也包括法人作为虚拟人所享有的公共财富。由于公共财富的权限不归属于主体所处环境下的任何个别主体,一个法人主体的公共财富通常不应该通过财务报表来反映。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公共财富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现金流,但是无法可靠地确认这些公共财富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的具体金额。而且其权利归属是不明确的,盲目地确认公共财富必然导致财务报表的不真实,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纯洁性。所以不应当将这部分信息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否则不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的决策。如果这些公共财富确实能够给企业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可以考虑通过定性方式,在财务报告中的其他部分反映这一公共财富,以有别于其它主体,可以让使用者更好地判断主体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现实环境下财务报表中反映的法人财富应该只是局限于法人主体的私有财富。

(二)会计学资产概念受可靠计量的限制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货币逐渐作为一种主要的计量单位出现。这是由于货币本身的属性和人们的现实选择决定的,即会计信息系统在现阶段主要通过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一个企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方面的状况。受货币计量和可靠性的限制,企业主体的私有财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能够可靠地予以货币量化的私有财富和不能可靠地予以货币量化的私有财富。这种可靠性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实企业主体的私有财富不存在不能量化的概念。因为对于一个主体而言,它的私有财富的本质在于其未来现金流流量。如果企业主体拥有的某种物质不能在未来带来任何净现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流,它就不能合理地称为主体的私有财富。因为它对主体本身和主体背后的契约关系网不能带来任何的经济利益。只要是企业主体的私有财富就一定能量化,只不过是量化的可靠性程度存在差异。能够可靠地予以货币量化的私有财富在现阶段可以看作是指那些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取交换价格的这一部分私有财富,一般都是主体通过与主体外部空间相互的行为得到的,并且可以独立存在。对于这部分财富由于可以取得极其可靠的证据,所以应当在财务报表中给予反映。这也是企业主体披露资产的主要部分。同时企业还存在着一部分不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的私有财富。这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这种私有财富在企业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主体内的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它财富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未来的现金流,所以无法合理地确定该项财富单独的交换价格,也就无法单独在报表中得到反映;二是由于该项私有财富的未来现金流是难以确定的,将其引入财务报表会大大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效用。所以对这些不能可靠计量的私有财富,不应当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披露。可见,在财务报表中应当计量的财富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可靠地予以货币量化的私有财富。这是由簿记系统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这部分财富通常具有直接或间接地可交换性。只有那些能够合理地寻求交换价格的私有财富,才能可靠地判断出其未来现金流,才能保证这种财富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真实性。既使考虑未来现金流折现这一计量属性,其计量基础仍是基于未来的交换价格所导致的现金流。如果未来的交换价格不能合理确定,那么其现值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交换价格是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核心属性,是其它属性的基础。综上所述,会计学中的资产概念主要是指能够可靠地予以货币量化的主体私有财富,在现阶段这部分私有财富的本质体现为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私有”所对应的排他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由于“能够可靠计量”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会计学中的资产概念所对应的内容将会随着人类计量手段的提高和产权制度的发展不断扩大。目前关于资产的定义中,学者都将资产的概念集中于经济学的基础上,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这种定义也就导致了资产定义与其确认标准的矛盾性:一方面在描述资产的特征时,主要集中在主体“能够拥有或者控制”和“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确认资产时,又要求它要具有可计量性。这就导致了会计相关概念内在逻辑的不一致,不利于实务工作的开展。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哲学上共性和个性的概念,即在定义会计学中资产的概念时只考虑了它的共性,而忽视了其个性的存在。而个性才是将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因此在考虑会计学中资产的概念时,必须考虑主体资产的可货币计量性和权利归属,同时还要考虑到会计学中资产概念的变化性,它伴随着主体背后契约关系网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刘诗白:《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徐加根,、赖叔懿:《财富的含义与金融的意义》,《财经科学》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