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研究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28 02:43: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研究

[摘要]

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是地方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主线,两类德育实践各有特点和任务,但都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之中。尝试将这两类有着共同目标和内在联系的德育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并致力探索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探索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的可行性、现实意义及具体路径,以期推动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受益、相互促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校德育;社区德育;双向互动

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强力支撑,都会形成与其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言行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在指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会对社会基层组织及社会成员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此,高校德育必须大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样,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组织也应该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社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将体系的基本内容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这一理论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而提出的重大创新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也有利于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思想保障。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与社区的关联研究日益深入,但是专门涉及德育实践的双向互动探讨的文章却极为少见。本文试图探索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如何紧密合作、双向受益,从而形成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本文中所指的社区是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它非农业劳动的社区,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相对固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一、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的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亚洲、美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高校课程设置中,都开设与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的德育课程,这些国家的德育教学讲究途径的多样化和渗透性,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义工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来实现德育目标。叶婷、王超在《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中对几种典型的国外德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国外教育特别重视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何海翔在《国外社区义工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启示》中提出,西方国家的社区义工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效果的有效途径。[3]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外德育实践模式,可以看出国外对高校德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实证研究较为活跃,特别是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研究成果较有新意。了解国外研究动态有助于激发国内研究者的学术灵感,对开展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动态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特别是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为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不但在理论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加强了对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研究,这为广大教育者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归纳如下:一是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论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二是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三是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类型;四是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五是从宏观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出路。尽管国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论著与日俱增,多数文章也提到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但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实践基地的功能在实际操作中被弱化和淡化。尤其是关注和专门探讨高校与社区之间德育环境双向互动的文章极少,很多文章只是泛泛而谈高校进社区的服务工作,对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区资源为高校德育建设乃至大学生成长、就业提供合作平台却鲜有论及。

二、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地方高校与周边社区关系十分密切,相互依附,相得益彰。地方高校是社区众多社会组织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实践离不开社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旦离开社区便成为纸上谈兵的“理论游戏”,同样社区德育也必须依托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论科研成果来提升社区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一)高校与社区德育共建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预期效果,特别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一种因果相连的互动关系。环境育人,而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使目标与效果相一致,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制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从而使成员们形成符合该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修为的社会实践活动。[5]这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社会群体可以理解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专门职业的人群,而影响社会群体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各种外部因素则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可以是学校、城乡社区、医院、机关、企业等,也可以是课堂、班集体、团队、家庭,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和微信朋友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营造优良的微观环境,积极推动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构建双向共赢的德育格局。

(二)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有利于克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通过与社区合作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及日常工作,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社区课堂中,有利于大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和职业岗前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以高校德育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德育模式,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和社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能较好地突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实效”的局限。大学生在走进社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锻炼社会适应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专业技能。其次,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有利于整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对提升社区德育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及专业特点,结合社区实际来设计多元化的互动方案,如请社区优秀的企业家、专家、模范人物、民警及管理人员等来高校思政课堂或第二课堂开展普法教育、介绍创业经验、推广社区管理及建设经验、剖析人才队伍规划及用人需求等,这丰富了高校德育的教学内容,拓宽了高校学生的就业视野,使高校学生在与社区一线工作者面对面的接触中进一步增强了岗位责任感,从而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再次,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是一个双向受益的过程。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社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撑,社区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化专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的广阔平台。社区可借助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来为自身的管理建设服务,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管理素质和理论水平。高校与社区形成合力,有助于拓宽社区用人渠道和大学生就业渠道,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

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是地方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叉、互为补充。二者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共同目标和任务上相辅相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德育活动与社区德育活动属于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两者各有特点和任务,但都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德育总目标,都必须依托各种活动载体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应该树立“大德育”理念,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

(一)高校德育实践进社区

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政课德育实践活动,一类是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前者主要由思政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并要求成果展示;后者主要由校团委、学工部等部门牵头,围绕一些选题组织部分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区、工厂、超市、村落等进行调研,并形成报告。这两种德育实践活动都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周边丰富的社区资源,广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如考察社区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工厂、走访居委会,或发动高校志愿者到社区内的福利院、居民住宅区、空巢家庭进行义务家教、敬老活动、家电维修、普法宣传、文化下乡等。此外,高校还可发挥人才优势,将校内的德育骨干教师培养成为社区德育工作者,并请德育专家定期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使这支德育干将能在社区青少年德育工作中才尽所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二)社区德育资源进高校

高校德育中的隐形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团体生活、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等和校外周边环境。校外周边社区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组织管理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突出的德育功能,优化整合并合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对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大有裨益。为有效地整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高校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如高校可以邀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民警到学生中宣讲防盗、防骗的法律常识,或聘请久经商海的企业家到高校开办讲座,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时面临的市场趋势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生活动需求,在周边社区建设敬老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不定期地围绕学校的德育特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德育活动。

(三)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有机融合,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逐步成熟,城乡社区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功能,城乡社区德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德育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德育的强大储备。推动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有机融合,构建以高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单位、以社区为主要依托的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社区德育立体机制是实现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有效形式。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双向互动这一命题的探索与反思,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了高校德育应着眼于社区需求和社会实际的大德育格局的必要性,也为我们今后在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利用社区资源为高校德育服务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高校德育与社区德育加强双向互动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的现代化和社会化,也有利于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0)[2015-06-12].

[2]叶婷,王超.国外德育实践对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J].求实,2010(S1):286-288.

[3]何海翔.国外社区义工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5):88-9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地方院校德育研究:第2辑[M].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68.

作者:林春蓉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与社区德育互动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shzyhxjzlw/68955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