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讨范文

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讨范文

时间:2022-08-02 10:03:09

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讨

内容摘要: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联系。本文从直接影响效应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机制两个层面解析流通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逻辑机制,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同时也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相邻或邻近地区间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形态。提升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除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策略,更要建立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共同行动纲领。

关键词:流通业;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面板

杜宾模型根据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随着工业化进程步入中后期,第二产业发展周期开始进入稳定扩张时期,而第三产业发展则逐步进入加速推进期。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流通业搭建起生产与消费的联接桥梁(宋则和王雪峰,2010;苏金玲,2017),并发挥了经济结构转型的承上启下作用(宋则等,2010;孙敬水和章迪平,2010;司增绰,2015),其运行效率以及对实体经济承载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显现(程进文和刘向东,2016)。那么,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边际贡献究竟如何、本地区流通业发展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相邻或邻近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共生性或空间依赖性?上述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解答,也由此成为本文深入探索的主题。

一、流通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解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和消费革命的逐步兴起,流通业发展也日益深化,并为“先导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基础性作用(林宏伟和闫帅,2017)。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处于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先导产业地位,并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生产、促进消费(见图1)。总的来讲,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直接影响效应机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商品或服务生产趋于专业化、生产部门“放宽”、生产序列“拉长”,而消费需求则趋于多样化发展。杜宾模型现出的矛盾需要通过流通才能获得有效解决。事实上,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讲,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就是流通业得以“继续”或“提前”的根本基础(鲁品越,2016)。如此来看,流通业的首要职能即是充当了经济生产与消费的联接中介,并通过构建一个囊括点(商业网点)、线(从生产到消费的通道)、面(流通辐射的范围)等有机成份的空间立体化结构(杨水根,2015),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王春宇和仲深,2009)。另外,作为某一特殊产业类型,流通业的产生、发展与繁荣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因为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本就属于地区经济总产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杨龙志和刘观兵,2016)。空间溢出效应机制。空间溢出(又称外部性或外部影响),指某一经济主体或行为个体的经济行为决策使得另一经济主体或行为个体的经济收益受到某种正向或负向影响。其中,正向空间溢出(或称正外部性)就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使得其他与之相邻或具有某种关联的经济主体受益。根据空间经济学理论,某一地区的经济行为极有可能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主体产生某种间接性影响。事实上,流通业发展也不例外。作为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联接体,流通业不仅承担起本地商品服务生产与本地消费的联系中介,同时也承担了其它地区商品服务生产与本地消费的联系中介(赵霞,2015)。由此来看,本地区流通业的发展不仅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性影响,而且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性的空间溢出效应。

二、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空间计量模型设定理论研究表明,流通业发展不仅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效应,还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所以,基于传统经典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可能因忽略了研究主体的空间地理信息或空间效应而导致最终的分析结果出现偏误。另外,考虑到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在识别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空间相关性方法具有独特优势,所以本研究重点突出经济主体行为的空间特征,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说明关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度量,本文选择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增长(rjgdp)的衡量指标,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流通业发展水平(circulation)的衡量指标。除此之外,文中还设置了地区劳动力投入(labor)、物质资本投入(capital)、人力资本水平(HC)、产业结构水平(industry)以及交通基础设施(road)等变量。其中,用劳动年龄人口数度量地区劳动力投入;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度量地区物质资本投入;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来度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以第三产业占比衡量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以人均道路面积衡量交通设施水平。本文的研究数据为2003-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其中,物质资本投入和产业结构水平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由相应年份各地区《统计年鉴》进行补充。另外,对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物质资本投入等变量数据换算为1990年不变价格。与此同时,还对除产业结构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之外的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是以所有变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为前提,为此本文利用GeoDa 0.9.5-i空间数据统计软件计算得到各变量指标的Moran's I 统计值,以此来进行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二)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证实了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具体的空间集聚特征尚未确定。为此,本文进一步运用LISA集聚图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深入解析。首先,基于2003和2015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的LISA集聚地图得出以下发现: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历来是经济增长水平的高集群区域(H-H:高经济增长水平—高空间滞后),表明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地区已被高经济增长水平的地区包围;广东由低集群特征演化为不显著。其次,本文还绘制了2003和2015年我国各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的LISA集聚地图,研究表明上海、江苏、河北等地历来是流通业发展水平的高集群区域(H-H:高流通业发展水平—高空间滞后),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被高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包围;广东是流通业发展水平的低集群区域(L-L:低流通业发展水平—低空间滞后),表明流通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已被低流通业发展水平地区包围;浙江由高集群特征演化为不显著。

(三)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与讨论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证实了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均存在空间依赖性,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给出了各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由此可知,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存在直接影响效应,而且极有可能存在着间接性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效应机制,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对上文中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进行了回归估计。在表3中,回归方程(1)和(2)分别报告了基于地理邻接权重矩阵(Wcont)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dist)的空间计量检验结果。在方程(1)中,流通业发展水平变量的估计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其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本地区的流通业发展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对地理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间接性的空间溢出效应,由此证明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从方程(2)的检验结果来看,流通业发展水平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其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则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意味着流通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综合可知,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同时也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另外,从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的空间滞后项检验结果来看,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越高则越有利于强化或推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从控制变量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力投入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而劳动力投入变量的滞后项估计系数却显著为负,说明本地区的劳动力投入规模越大则越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增长,而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其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劳动力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即某一地区的劳动力规模越大或是成为劳动力的主要集聚地,那么其它地区必将成为劳动力的迁出地,进而影响了迁出地的经济增长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其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不显著,说明物质资本投入仅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水平变量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本地区人力资本水平除了显著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还间接地影响了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而滞后项均不显著,意味着偏向第三产业经济结构模式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从计量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拟合优度和F统计检验均证实了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设定良好。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直接影响效应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机制两个层面解析了流通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逻辑机制,并利用2003-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法、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法以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得到以下结论:一方面,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同时也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相邻或邻近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形态。本文认为,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的攻坚阶段或是关键期,鉴于流通业不仅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有效桥梁,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所以科学合理地识别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是进一步优化流通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前提基础。另外,除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策略,更要建立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共同行动纲领,以此形成区域间共同发展、协同促进的联合经济增长格局,进而充分发挥要素资源的空间溢出与“涓滴效应”。

作者:邓彦龙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qyjjyw/71737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