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发展机遇范文

区域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2-04-13 10:04:44

区域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发展机遇

[摘要]区域经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倡资源的高效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技术投入,从而有效调整经济结构,使其向科学化、持续化方向发展。文章对区域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发展机遇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我国巨大的市场及资源,对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但是,在欣欣向荣的背后,我们应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到背后的隐忧与付出的代价。综合考量,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占据地理优势,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高技术产业密集;反之,西部内陆广大区域,由于历史、风俗、文化、地形、交通、物产、气候、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区域差别十分显著。此外,也应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大多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高投入、高污染、低技术的厂矿企业比比皆是,人口劳动力需求过大,而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

1区域经济在推行“供给侧改革”中的机遇

1.1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长久以来,我国诸多区域,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动力源于要素和投资驱动。要素和投资驱动在客观上的确能造就经济腾飞,促进经济的突飞猛进,但是,要素和投资并非现代经济发展的持久型来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要素和投资对经济的驱动力度日渐衰弱,从而不再主导、推进经济向前发展。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更在于创新,而“供给侧改革”政策正是提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土壤基础。事实上,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走向需要高屋建瓴的长远规划,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地位,合理布局,完善机制,从而才能保障后续力量持久不断。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就需要向长远、平稳、健康的目标靠近,以新代旧,就必然需要推陈出新,摒弃传统僵硬的发展模式,刺激经济增长点,而这一切均与“供给侧改革”政策紧密相关。

1.2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在日常生活中,某样事物的最终成效,除了本身具备的“能量”以外,还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在的平台息息相关。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文化、传统、历史、意识、观念均大相径庭,经济发展差距更是十分显著。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与融合,但其程度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某些区域人民富足,但投资的途径却不够通畅,滞后于发展;某些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苦于市场狭窄,劳动力价值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经济发展自然是捉襟见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就是要进一步加深、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达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良好态势,切实推进经济的发展。

1.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有限,一旦突破极点,生态将不再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枯竭,又如何发展经济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非不可调和,更不是极端对立。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考量到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让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态环境的主题是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就是绿色发展。为此,单位资源的利用率(或价值体现),一定要严格相关的行业规定,控制其单位污染量,不能让污染对环境造成不可调和的抗拒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发展创新型生产,要利用现代化生产模式、材料、科技,在确保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污染,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为区域经济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2区域经济发展在推行“供给侧改革”中的策略

2.1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

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很难整齐划一地实施某一项经济政策,也包括制定出某种特有的齐头并进的发展策略。我国东南西北跨度十分巨大,区域间物产、资源、优势、生态、模式等大相径庭,因而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立足地方经济所需,扬长避短,以点促面的绝佳途径。比如说,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尽量发挥本地农业的经济优势,“以农代工”,进而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在华北大平原上,开展农业的确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性,然而,在北方的广大乡村,还有的地区在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以数量为主要追求,对农产品质量、品牌效应等缺乏研究。但是,有的乡村善于创新,在村子里建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厂,虽然达不到规模化、集团化的程度,但可以有效地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从而大幅度地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增加经济收入。这样类似于“以农代工”的小乡村,村民大多生活富足,人口密集,一片生机盎然景象。正是由于可加工农产品,一方面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当地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人们不用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可谓一举两得。还有,第三产业也应从城市中心辐射四周,从郊区到乡镇,扩大第三产业的经济比例,从而可有效降低城市对房地产建筑行业的过度依赖。

2.2加强中西部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不通,“货不能畅其流”,区域之间经济往来受阻,经济发展自然失去活力和积极性。“供给侧改革”政策要求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吸引投资,以投资发展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势不断增高,大多数区域位于第二阶梯或者第一阶梯,地形多样,如山地、高原、盆地交叉,海拔落差明显,这样的客观地形条件的确对发展交通事业大为不利。然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交通便利这一重要枢纽,因而进一步提高公路、铁路密度势在必行。只要交通状况改善了,就可有效吸引外来投资,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储备就能发挥巨大潜力。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每天都会接收、发送大量信息,网络化已然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个行业、领域的生产过程中也在不断渗透。我国中西部广大的地区,信息化覆盖程度较低,互联网的使用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现在我国将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考量点,转型生产动力,推动产业升级,都不能忽视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巨大效用。为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需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3树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理念

不言而喻,粗放型经济不可能长久下去,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必然需要树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理念。理念源于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树立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升级传统产业。诸多传统产业不仅能耗高,生产效益低下,而且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破坏十分严重。“供给侧改革”政策下,应引导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推广采用高科技技术、设备及管理模式,针对性、指向性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其二,发展绿色产业。应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结合区域的优势,如人文文化、自然景观等,以绿色产业为重点扶持对象,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其三,引导绿色消费。消费是经济的刺激点,有消费需求,就会产生市场供给。“供给侧改革”引导绿色消费,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环保绿色的出行、饮食,有利于区域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传统型产业的比重空间。绿色消费需求要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相对接,要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要支持区域内企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环境效益。

3结论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应根据市场的需要,推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可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市场消费、企业、制度、政府等多种因素着手,调整与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创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杨洋.我国东中西部供给侧改革的不同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6(16):72-73.

[2]郁鹏,安树伟.以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发展新常态[J].城市,2016(2):12-14.

[3]王叶军.供给侧改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未来与发展,2016(11):19-24.

[4]孙禹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6(50).

作者:耿铭霞 单位:长治市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区域经济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发展机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qyjjyw/71335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