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资源共享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范文

科技资源共享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范文

时间:2022-03-10 11:26:47

科技资源共享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内容摘要:

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以主体需求、资源使用价值以及外界生态环境约束为系统运行的动力源,通过培育共享文化和完善信息传导机制,使得参与生产的各主体借助有效沟通实现信息扩散与监督,进一步完善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最终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升科技资源成果共享效率,实现对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保证参与各方的利益博弈完美均衡,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关键词:

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区域经济;协同效应;均衡

强调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是为了避免重复投入而浪费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更好地用于创新研发和技术改良,通过影响社会创新环境而更好的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型产业发展。如果说打破各科研机构的封闭状态和区域间的条块分割现象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构建资源共享系统就成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效益的关键。

一、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机理

(一)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含义及特征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科学的分工合作实现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科技资源共享同样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只是由于科技自身的复杂性而在分工合作中涉及多个要素,共享的过程更表现出系统的特征。基于此对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认识,一方面必须首先遵从系统的一般特征,即多元素性、有机整体性、动态性和从属性;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科技资源的生产属性,其决定了资源共享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性,对于这一属性的认识正是对共享系统功能实现机理的分析:第一,科技资源共享系统是开放性系统。这里的开放性包涵内部要素间的交流和系统与外界的交换两个方面,通过内部交流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外部交换解除对共享范围的约束。第二,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在非平衡状态中实现稳定。非平衡状态产生于利益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即合作主体容易受内外因素影响),以及内部构成要素力量的变化。第三,组成因素的非线性作用维持系统的动态稳定。科技因素的复杂性使得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这意味着系统每一次由均衡状态到非均衡状态的变化都不仅仅是量的改变,更是带有质变的提升过程。因素间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更高级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将带来系统的发展。第四,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具有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局限于范围的扩大、组成要素的有序结构、运行机制的秩序,更强调系统复杂性、易变性运动过程中对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具体而言,即使构成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要素种类繁多、各具特性,但无论何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发系统其他因素的伴随变化,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状态的改变。第五,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具有统一的目标。目标的一致性为各因素变化指明的方向,也保障了系统制约、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可能性。无论各因素受外界影响的程度如何、系统发展过程中起伏变化幅度如何,最终目标都保障了变化的同向性和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可以说科技资源共享系统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系统在非平衡变化中持续发展,直至最终目标——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系统的一般性特征使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具有了分工合作的基础,而自组织演化特征为共享系统最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二)科技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参序量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复杂主要体现为功能的多重性和运行过程的科学性:首先,系统的功能不仅是实现内部要素盈利能力的提升,还要求在分析外界具体环境的基础上不断调适自我,完善共享功能,在调适的过程中通过对外部因素的引入作用于整个区域,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对区域发展的助推作用;其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对于引入的外部因素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系统发展和功能完善情况,只有科学分析、整体抉择才能保证引入要素的准确性,才能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可见对于引入要素的选择就是对系统论中对参序量的确定,结合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特殊性,其判别过程如下: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意向指挥具体行为产生,因此行为意向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而个人意向的形成是个人偏好、主观规范、行为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作用于偏好、规范、行为控制将直接影响个人意向的形成,从而间接影响个人行为(陈忠等,2005)。因此,对于偏好态度、规范的影响因素必须是来自于外部的、可控制的,并且通过对其的控制能对个人行为产生影响,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这些因素应该是与偏好、规范、控制相对应的信念(见图1)。协同学理论进一步指出影响因素的发掘源于系统内各因素关联点的探寻,找到各要素协作的连接点才能明确该连结点产生的影响,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即确定参序量(陈忠等,2005)。具体到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系统内各要素参与生成的共同目标均在于实现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那么价值就是“连接点”,对于共享价值的影响可以作用于整个系统进而作用于外部环境,共享价值就是该系统的参序量之一。哈肯指出,存在于社会中的系统均无法摆脱所处环境中语言、文字等因素的影响(可统称为文化),文化应该是社会自组织发展的参序量。科技资源共享系统是存在于商品市场中的、具有社会属性的复杂性系统,必然遵从社会系统的一般特征,因此,共享文化也是该系统的参序量之一。从协同学的观点分析也可以发现,共享文化产生于系统内各要素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约束着各要素的个人行为与个人意向,使其朝着共同目标发展。可见,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形成和发展之初共享价值明确了系统各要素作用的方向,通过对价值影响因素的控制实现内部关联要素的正向协同效应,并形成整体的正向合力直至打破临界状态,实现系统向高阶、有序阶段发展;此时的发展既有科技要素的创新、改善,也有对前期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在各要素彼此影响、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组织文化,将作为价值目标实现的意向约束共同作用于系统内各要素。因此,共享价值和共享文化均是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序参量。

(三)参序量与系统运行机制系统论认为内部组成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引致系统整体变化的推动力,即引导力,同时在引入参序量后可以产生与引导力相制约的平衡力,维持系统的动态平稳,即自稳力。两种力量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系统运行:当系统内各要素非线性引导力无法应对外界环境变化时,其产生的推动力不足以引致系统整体变化,系统将保持现阶段的低阶有序运行;当引导力足够大时,非线性作用将打破现阶段的平衡,参序量的制衡作用将促使系统运行呈现两种路径:一是,促使内部各要素正向变化形成正向合力,在该推动力的作用下系统实现协同演化发展,此时整体创造的价值将大于各单个要素所创造价值,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二是,参序量的制衡作用增加内部要素间的摩擦力,内部各要素间形成反向合力,此时整体创造的价值小于单个要素创造的价值,系统不仅无法实现升级反而出现衰退现象,在低一级状态下达到平衡。可见,平衡状态一旦突破参序量的制衡作用将推动系统走向新的平衡状态,在协调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新的共享价值。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构建的初始阶段,依赖于来自内部要素的非线性动力引导,共享彼此间的信息,并构建合作的协调机构规范各要素的生产行为,此时引导力的有限性无法实现对整体系统的提升,但对于初始阶段信息的复制和遗传逐渐形成了共享文化,在意识激发下,主体的参与动力增强、组织机构的协调行为更规范、整体利益得到保障,初始阶段的平衡状态被突破,共享系统摆脱对初始信息的复制开始形成正向合力,在此合力的推动下系统整体向更高阶有序发展。可见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中,有序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内外信息的交流与融合并逐步形成系统共享文化,这为指导决策行为提供了科学保障;而共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协调着各要素间的行为,在共享文化和共享价值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主体需求、科技资源的价值以及外界生态环境的约束成为科技资源共享系统运行的动力源,一切引导与刺激行为的作用对象都应以动力源为载体;共享文化的形成完善了信息传导机制,使得参与生产的各主体通过有效沟通实现信息扩散与监督,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主要配置手段,配合以政府宏观调节,将原本分散的要素有序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生产活动,共享科技资源成果,实现共享价值的役使作用,保证了共享参与各方的利益博弈完美均衡。因此,对于参序量的激发并引导系统自组织运行良性循环成为运行机制的主要任务。而实现的路径则主要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放大参序量的正向效应、形成整体正向合力,并借助信息传导系统和协调系统将正向引导辐射至系统内各因素借此减少因无序和混乱而导致的能耗。

二、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路径

区域经济系统作为更高一级的复杂系统同样具有自组织演化性,这决定了其结构的耗散特征,即系统稳定状态的非均衡性和动态性。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规避的、自生的无序性和混乱性,系统论将此称为正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内在要素间摩擦的加剧导致正熵增加,想要使系统回归至稳定状态必须通过与外界的信息、物质等要素的交换,形成新的平衡力,交换所形成的的新要素成为负熵,与正熵相对应且彼此间非线性相关性,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对系统平稳状态的回归。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正是作为负熵消除经济系统内生的无序和混乱状态,并加速经济系统在更高一级稳定状态的实现。耗散结构强调负熵正是基于其所产生的抵消正熵效应的作用力,但必须认识到该作用力抵消效应的产生与否不在于是否发生引入行为,而取决于引入时机、引入力度和引入方式的共同作用。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上的推动力早已被证实和认可,因此,各地方政府往往认为只要对科技进行投入就能实现对地方经济的助推,遍地开花的基本研发出比比皆是,而投资效果却偏离预期目标甚远。从系统论的角度解释在于,科技投入作用与经济而产生的涨落变化是微小的,至少小于系统平均值,那么这种涨落变化最终会被系统消耗而无法产生引致系统达到新平衡的推动力。构建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目的之一正是在于放大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涨落变化,使其突破系统平均值,辅助以共享文化的意识影响,增加负熵的抵消力。而对于涨落变化的放大表现为在识别战略产品、关键技术、重大工程的基础上(这些正是可以引起涨落变化的拐点),集中优势力量通过科技公关突破发展中的难点,实现科技的示范效应,并通过科技资源集中利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将科技对产品的改善作用放大至整个产业促使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巨大涨落。在经济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中,科技作为被引入的负熵,此时的辐射作用将扩大至其他子系统,由于区域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变化该辐射具有随机性,但辐射范围和结果却可以预测,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负熵引入使最终结果符合预期。

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为突破点并辐射至整个区域经济,至此来自于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将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上述分析并未考虑负熵结构的变化,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企业运营还是经济运行都有周期性,作为经济系统引入量的负熵想要实现对涨落变化的放大效应,必须遵循系统处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负熵对于周期特征的遵循常表现为结构的实时变化。当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处于经济发展初期时,鉴于整体资金的有限性和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的特征,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是较少的,此时对于研发、创新投入资金的配比应适当减少;随着企业进入成熟期经济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此时发展模式的持续性、低碳性成为需要突破的难点,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总体资金量增加,对于“创新”的需求更加强烈,应增加用于研发的资金。可见负熵的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为了遵循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特征应不断优化其结构配比,这对于系统发展而言更具实际意义。

三、科技资源共享下的区域经济主体利益分析

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直接地表现为各子系统利益需求的满足以及资源供给方自身利益诉求的实现。

(一)供给主体的利益诉求科技资源的复杂性决定其供给者数量有限,而科技成果获取的不确定性又导致其成本投入面临更大风险,在供给者数量少、投资风险大的双重约束下,科技资源供给者的利益诉求更高。若每个供给者均不同其他主体合作仅选择单独完成对科技资源的“生成”,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参与者为风险偏好者,即为了获得未来更高的收益而愿意支付较多的成本进行前期实验,则投入的成本数量巨大,科技资源若顺利完成“生成”进入市场,为收回成本必然价格高昂,一旦超过需求者的可接受范围则会选择放弃购买,自行研发或寻找替代品。从资源耗费角度分析,无论是重复研发还是相似研发都是对资源的浪费;若供给者研发失败,则无法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在信息封闭状态下,类似情况可能在不同主体间频繁发生,这明显是对有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参与者为风险规避者,即不愿意为高收益支付高成本,而选择进行“低端产品”生成,该类科研为避免沉没成本发生常会借鉴已有成果进行细微变化或干脆低成本复制生成,此类科技资源难以产生创新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较低,可以视为对有限资源的浪费。引入科技资源共享系统,将打破各供给主体间的封闭状态,实现信息互通,此时对于彼此已有成果、尚未完成“产品”、个体优势将有更加准确的掌握,在政府规划协调下,结合各主体优势将研发过程进行分配,减少重复“生产”,加大对“高、精、尖”技术或产品、自然资源替代品、市场急需产品的研发,有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此时供给主体增加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一是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而增加的额外收益。通过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供给主体能对本行业的资源需求、竞争优势有更好的了解,在把握本行业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投资。投资理性的提升将带来收益的增加。二是供给主体间合作实现规模经济而增加的额外收益。科技资源共享系统是利益诉求相同或相似主体间的合作,为了实现利益博弈结果各主体的选择将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无序性的减弱将实现规模经济。三是政府扶植给予的额外收益。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运行需要协调机构的规划与引导,政府调控作为市场调节的辅助手段,可以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扶植明确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企业而言,来自于政府扶植的资金援助将为其获得额外收益。四是沉没成本减少而增加的额外收益。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下,经过市场供需调节和政府规划,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确定研发结果的重复实验,信息传导机制的顺畅也保证了各主体研发结果的及时互通,这将显著减少前期成本投入。

(二)科技资源需求主体的利益分析科技包涵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科学研究致力于知识层面的探索发现,将增加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技术创新则是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将探索发现的精神成果物质化成新兴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成果,二者往往伴随出现共同致力于社会发展。科技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间接揭示了其使用价值所在,其使用价值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其需求量的大小。创新性是科技资源需求者对产品最基本的要求,是否具备也将直接影响资源价格。在商品市场中独立的科技资源供给者因实现创新而付出巨额成本,导致科技产品价格高昂,消费者可能做出如下选择:一是消费者为了获得创新所带来的未来价值而愿意支付高额价格,但为了防止创新性普及而丧失,将以购买专利权的形式独占创新成果。这使得科技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范围大大缩小,其他需求者若想再次获得该项研发成果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他们选择放弃改善维持现状的可能性将更大,这将阻碍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消费者在对成本和未来收益进行衡量后,可能会发现改变现状带来的未来收益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加上为其支付的昂贵成本,导致超额收益为负值;而维持现状或进行微小改变,未来收益增加幅度可能减缓但在总盈利期内获得增值总额相较于改变而言更客观,因此可能更偏好于放弃改善,这也将阻碍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递渠道更加畅通,交互式的合作也使得各主体间更加信任,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其负熵对经济涨落的放大效应也将更加明显。对于单个需求主体而言其超额价值来自于:一是自身能力提升而带来的间接效益。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中,畅通的信息交流使需求者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增多,合作式生产使得需求者与供给者的身份界限更加模糊,彼此诉求的满足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力虽无法直接成为交换的商品而盈利但却可物化于产品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实现更大的价值增值。二是产业链式的合作分工减少研发总成本而降低价格所创造的超额价值。在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中,有序的分工合作使得沉没成本、重复投资减少,这将直接降低产品的价格,对于需求者而言降低购买价格将增加其净收益。三是因政府扶植而分担成本所创造的超额价值。在供给者享受来自于政府相关政策优惠而降低生产成本时,对需求者即意味着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这将增加需求者的净收益。可见在资源有限约束下,参与主体的逐利行为会放大系统自身的无序和混乱状态,进而影响资源利用率。科技资源共享系统的协调机制保障了生产的有序性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而由此形成的各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则保障了目标一致下的配合行为,最终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对科技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上,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其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源于科技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路径在于通过创新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这一新的经济增长路径更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对于科技资源的争夺也成为新时期下国家间、地方间的新焦点。鉴于我国资源投入的有限性,通过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助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更具实践意义。科技资源共享是对有限资源的集中、有序使用,是对重复投资的规避,也是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破除。在共享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整体经济发展态势的动态维持,既实现各子经济系统效应的最大化,又使科技创新聚集在区域内部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增长,有利于平衡我国区域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琳,毛刚,张诗悦.金融环境下基于耗散结构的科技创新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12(9)

2.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王媛媛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科技资源共享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qyjjyw/68849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