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2-03-13 03:01:01

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的含义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的软环境建设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最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业已证明,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软环境的竞争;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与社会持续而稳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本地良好的软环境。

Tyebjee(1982年)列出成功区域的12个环境因素:(1)风险投资的易获得性;(2)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的出现;(3)技术熟练的劳动力;(4)供应商比较接近;(5)顾客(客商)和新市场接近;(6)比较令人满意的政府政策;(7)大学比较接近;(8)土地利用方便且比较令人满意;(9)交通方便;(10)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知识的人群;(11)支持服务业的存在;(12)有吸引力的居住条件。在以上12个因素中,其中有10个属于软环境的内容。本文认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区域创新环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域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造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强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

从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角度看,区域的快速发展更依赖于区域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和创新。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营造区域创新环境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吸引外来的企业和投资、技术人才的流入;促进本地小企业的诞生、成长、创新;促进本地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更加长久和基础巩固;减少机会主义的出现,降低区内的交易成本;培育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出现。然而,区域内构成软环境的诸多因子,作为一种“介质”,体现在企业个体的行为模式上、体现在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更渗透在区域内各个行为主体彼此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如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在早期的发展中,依靠区域内灵活的体制和区域内人们强烈的创业热情,曾迅速率先发展起来。但同时由于区域内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很多企业在此环境中得到“传染”。另一方面,区域的环境则可以被区域内行为主体不断地创造和改善。同样是在温州,由于本地的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营造创新的环境,温州市的皮鞋产品不断创新,质量大幅度提高。在1998年中国轻工总会和中国鞋革工业协会授予的十大中国真皮鞋王中,温州的“康奈”、“吉尔达”、“奥康”名列其中,18家制鞋企业获准佩挂真皮标志,占全国皮鞋企业的31%。

二、区域创新环境的框架构成

创新是区域经济和区内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推动力,而创新又形成于动态的区域创新环境中。笔者认为,区域动态的创新环境主要由如下几方面内容构成。

1•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创新

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区内劳动力资源平均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等内容。它代表的是本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而在社会文化因子中,长期的协作和彼此的信任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事实证明,区域内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一种隐含经验类知识,深深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隐含经验类知识越多,企业及其他创新的行为主体在空间上集聚的作用越重要。因为区域有竞争力的因素,不仅仅是一般的区域资源(如资本、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具有本地文化特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的创新和融入到本地产业结构的知识以及融入到本地居民的天资和共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如隐含在企业家决策行为中的知识价值的体现是无法测定的,一个企业家的替换对企业发展的绩效影响,也是无法定量化分析的。

同样,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区域内创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密切关联。比如,在发展落后的区域,不仅仅是区域内的资本、技术等显性知识存量的区别,更关键的是区域内人们的创新思想、高素质人才携带的创新知识等隐性知识的竞争。在一些落后的区域,即使将先进的技术扩散于当地,但区域内由于缺乏使用或消化吸收的知识或技术载体,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往往难以生根、开花,有时甚至可能腐烂变质。Grabher(1993)认为,近年来,经济理论越来越重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因为创新精神、合作关系、彼此信任等不能轻易地在相互作用中被转移。社会的影响不再仅仅是看作摩擦障碍,而且也被看作是支持经济行为的外部力量。Hodgson则指出,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社会中的规则、模式和制度,在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预期和收集信息方面,发挥着功能性的角色。没有社会的“刚性”,没有统一的约束规则和共同的纪律,世界将一片混乱。

他甚至认为,企业和企业之间经常是利用传统的稳固的产业网络和个人网络,而不是开放的市场和寻找竞争性的方法进行交易和处理。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属于外向型或扩张型。而科学的发现和创新其实就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过程,所以这种文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科学上生气勃勃的创新者,形成一种鼓励冒险、进取性强、喜新厌旧、好标新立异等特点。在我国,创新的文化环境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在一些区域,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演变成一种利于守旧而不利于进取的文化,譬如重官轻民、重文轻技的价值观;抵制新事物、抵制变革的中庸之道;不愿冒险、小富即安的风险观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坚固社会结构,极大地窒息着人们的创造精神。而我国有些率先发展起来的发达区域,其区内文化环境发育比较良好,合作的氛围浓厚。一些新产品一旦被某企业从国外学来,在新产品投入一市场,由于区域内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流动速度较快,区内的其他企业便可以迅速进行模仿和创新。所以,新产品带来的市场利润可以迅速被区域内几乎所有的企业所分配,企业密切合作、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利于区域内的自主创新产品的诞生和成功市场化。

2•区域发展的制度创新环境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存在,可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约束人们的竞争和合作方式。所以,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2)提高对创新的奖励。一般来讲,区域内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区域内存在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来看,区域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又主要包括企业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我国的江浙一带的新产业区内,尽管许多企业在发展之初,企业的创始人通过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等关系发展了企业,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有的企业主顾及亲情关系,在企业发展壮大后,仍然保留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处处任用亲戚和朋友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这种模式难以激活企业内创新的源泉,难以形成企业内的创新文化。企业个体的过分保守独立模式若在区域范围内继续存在,则整个区域的发展创新能力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区域内,如北京的中关村地区,一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大学或研究机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创办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旦要按照市场的规律从事生产和经营时,经常会面临着产权不明晰或难以界定的尴尬局面。企业家的积极性及其创新精神难以得到长久的支撑,企业的创新速率显然会下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困难性,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间接障碍。事实上,区域制度环境的创新,不仅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子之一,也是成为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的有力分析工具。

3•区域劳动力市场环境创新

衡量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创新性,主要是指区域内劳动力的供应情况和劳动力的区内流动性。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一般来讲,熟练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在区域内的积累以及此类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对于区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获得和创新的潜力。然而,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并不意味着区域创新功能的实现,这需要区域内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即学习能力和创新的动力不断增强。否则,大量人力资源在地域上的集中,只能是“沉淀资本”的积累。再者,区域内人力资源活化的途径主要是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劳动力的高速流动,实现空间上的资源合理配置功效。区域内劳动力的高流动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双重作用。对于单个企业来讲,技术人员或携带技术的专家工程师离职,是一种资源的流失,会对本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于整个区域来讲,却是十分有利的。一个企业的高技能工程师或高素质管理者,可能“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在压力作用下进行创新,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性,激活了资源,实现了知识技术转化的高效率以及增加了技术市场化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由于高价值隐含经验类的知识存在于高级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的头脑中,所以,高素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程度,也是衡量区内是否弥漫创新空气的一个指标。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域创新环境营造

我国80年代“火炬计划”的实施,使得自1988年设立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便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一些人才、技术比较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了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和61个省级高新区。高新区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动扩大就业、技术扩散等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作用,而且,大部分的部级高新区,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有的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如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武汉的东湖高新区、深圳高新区等。这些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区。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各高新区均比较重视区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企业发展的硬环境建设。在经营方针上,一些高新区采取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外延式开发策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量企业到区内落户,重复一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依靠收取土地批租费用和企业税收来增加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模式。而在区域创新的软环境方面建设不足,主要表现为:

(1)市场环境不规范。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尚不完善,许多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同样在面临着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市场法制法规不健全等困扰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我国目前许多高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或产品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如中关村的软件产品占我国的软件产品出口产值的2/3,而盗版软件的产量也在全国盗版软件销售量的一半以上,估计大约在3亿元人民币。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科技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但又无法防止侵权和得到合理的赔偿,因此,影响了科技园内高科技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二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高技术企业降价倾销行为,使得一些中小企业在创新和发展方面步履艰难。

(2)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投融资环境较差。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高新区内的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现在我国现有的风险投资机构和组织基本上都是政府办的或者政府直接资助的,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在资金启动速度和资金实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机制僵硬、效率低下、盲目决策的弊端。同时,即使有些高新区内的风险投资已初见成效,但是二板市场尚未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又显得非常艰难。

(3)区域制度环境亟待改善。首先,突出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许多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国有民营或集体民营企业,在运作体制上仍然摆脱不开原来旧的体制约束。尽管一些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大胆尝试,但大多数高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步履维艰。其次,区域内的科教体制不完善,也造成了高新区内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商品化率低、市场成功率低。

(4)区域政策环境的建设不完善。很多高新区注重引进国外的跨国大企业或国内大企业进驻,对其实施优惠政策,而忽视了本地区内创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成长和创新,区域内发展的动力依赖于迁入企业的税收和“外溢”的“非核心技术”,区域的发展只能走引进的道路,区域内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滞缓,难以真正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且即使颁布的一些优惠政策,在事实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适宜的地方,比如,对软件行业的政策,尽管现在国家对于北京中关村地区一些软件企业实施由原来征收增值税的17%降低到征收增值税的6%,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财税制度。

(5)区域内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问题突出。由于上述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和体制等僵硬,制度不灵活,高新区内难以形成具有一个创新热情、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气候,造成区域内的企业衍生能力和企业的存活率在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高,企业的合作程度也比较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衰退的现象。

总之,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或将要对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优势的发挥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充分地认识和加以解决,高新区要实现持续的超常发展势头,尽快缩小与国际上发达高技术区域的差距,将会困难重重。加之,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提高,除了预示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以外,更意味着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挑战加剧,所以,如不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高新区的创新环境建设,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难以在国际上获得强大的竞争力,也将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

被举报文档标题: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qyjjyw/5934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