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共5篇)范文

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共5篇)范文

时间:2022-06-20 10:56:37

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共5篇)

第一篇:农产品贸易的障碍及路径

一、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制约因素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在历史上都受到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台湾对于中国大陆的经贸政策一直以来都对海峡两岸农产品的发展规模产生影响。就目前的发展状况看来,尽管两岸关系趋向于正常化,贸易也逐步常态化,但是仍有没有得到完全的开放,导致两岸之间的经贸合作往往都是发生在民间,两岸农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障碍的影响。

(一)台湾当局政策的影响

自从国民党于2006年重新上台之后,就得到了民进党的强烈反对,一方面,没有继续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相反采取的做法是将台湾农产品不断推销给大陆,积极参加大陆地区所举行的农产品展销会与交流会,推动台湾当地的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另一方面,台湾对于台商大陆的投资管制,导致台商对于大陆农业投资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限制。截至2010年2月,早在2001年台湾就有所规定,对于技术优势项目、敏感科技项目和岛内生产者较多并且自给率过高项目有所规定,不得以此类农业项目来对大陆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技术外流和大陆投资产品回销。可见,台湾当局对于政策方面的限制,已经的政策已经成为阻碍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大因素。台湾地区对于大陆农产品进口所进行的限定条件与WTO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当时我国加入WTO的时候,台湾地区并没有对大陆采用所谓的“排除条款”,在原则上必须要按照WTO相关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和规范,而大陆地区与其他WTO成员一样,享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是说,对于大陆地区和其他成员方应当视同一样,开放农产品进口和适当把关税降低。但是就实际工作来看,台湾一直都没有遵守WTO的相关规定,而对于大陆农产品进口采取的是逐项审查和部分开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对于大陆农产品进口加大了限制的力度,并且同时提高了中国大陆农产品的征收额,不利于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基于台湾多次声明不再对大陆开放农产品的形势看来,当前对于两岸的“间接、单向”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二)竞争全球化的影响

我国作为WTO的一员,在海峡两岸不仅仅是存在相互开放市场的问题,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要面对当前激烈的农产品竞争全球化问题,因为相当一部分大陆农产品在进入到台湾地区之后要与同行业进行竞争才能够在台湾地区稳定生存和发展下来。相反,对于农产品从台湾地区进入到大陆市场的情况也是一样。基于当前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看起来仅仅涉及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但是仍然需要国际环境的配合和支持。举个例子,美国就是当前影响大陆和台湾地区经贸发展的重要外来因素之一。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大陆的经济较前几年发展较快,而中美经济之间所形成的互补性比较强,进一步加大了双方的紧密联系。而美国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和相关政治方面实施新的战略管理也是基于中国这个核心因素进行考虑的。可以明显看出,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两岸经贸关系之间拥有比较强烈的互动性。第二,台湾处于亚洲的特殊位置,美国也非常注重台湾与自己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发展的关系。美国当年处于冷战的时候,曾经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的来源地,尽管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些优势渐渐被中国大陆地区所取代,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美国和台湾之间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而美国在平时总会对自己霸权地位的极力维护,当与中国进行较为频繁的经济合作业务时候,可以通过台湾与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对台湾直接出售军火,导致两岸矛盾加剧,基于政治和军事的视角来分析,不利于两岸经济往来的和平环境建设,对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农产品存在走私的问题

海峡两岸一直都存在有农产品走私的问题,正因为有走私现象的存在,导致农产品存在较大的价差,并且台湾当局也不断对大陆农产品进口政策加以限制,造成正常的市场机制遭到破坏,农产品贸易无法得到正常的进行,因而容易产生农产品走私的现象。举个例子,台湾当局对于岛内没有生产但是对于日常生活又是必须的大陆农产品都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对于这部分大陆农产品的需要带来了紧张的局面,难免会出现走私的问题,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量。所以,虽然台湾当局对于大陆农产品进口方面的工作采取了相当严格的限制措施,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在台湾市场上看到被禁止的大陆农产品在售。对于海峡两岸农产走私管理是目前台湾当局政策管制的重要结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两岸农产品的走私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开放和规范市场的监制和管理,遵循市场上的机制和运行规律,共同打造出农产品贸易环境,确保贸易各方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

二、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突破路径

当前海峡两岸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大的,但是,有关学者认为这么多年来两岸在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都是受到经贸政策环境的限制,往往呈现出单向和间接的状态,在协调和合作等工作上缺缺少了相应制度的支持。因此,如何缓解两岸农产品贸易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贸易水平,不仅仅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同时也是两岸贸易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从产业链视角下对于农产品贸易的分析

农产品在跨越关境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要通过农产品贸易,所以,农产品产业链价值得以有效的实现,就决定了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实现。就农产品贸易的层面而言,实现产业链的价值往往就表现为贸易的自由,也就包括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畅通。而这种贸易的自由方式又取决于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因素:一类是各种类型的贸易政策、规定所导致的人为障碍。贸易伙伴间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就决定了贸易政策的实施、另一类就是价值链利益分配的支撑作用。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随着利益增大而加大,同时,对于参与产业链的各方主体就越来越有动机去克服各种障碍,实现贸易的自由。

(二)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基本构想

1.对于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突破以及潜力的提升路径分析。

通常来讲,贸易的流量都是由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三方面共同构成的,突破传统的两岸农产品贸易之间的障碍和全面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的关键性环节就是要确保贸易流量的畅通。从当前我们国家贸易中的相互机制看来,贸易流量直接取决于其贸易的潜力、政府的贸易规制和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而贸易流量则是贸易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对于贸易利益的实现过程中,贸易利益的分配则同时受到利益分享机制和贸易流量的共同影响,并且对于贸易政策的选择态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政府作为民众的人,对于贸易规制的确定很容易受制于各方的共同利益。

2.关于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基本原则和基本构想。

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建立更加符合两岸特点、符合各方利益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建立一个以共同协调、共同管理、共同受益为原则的大平台,推进两岸农产品贸易与农业合作的机制化、正常化。基本设想:营运中心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两岸农产品自由贸易上,促进农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借鉴以往成功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当前的资源优势,并且对以往做得不好的方面进行总结,立足于提高两岸农产品产业链竞争力的战略上,通过贸易进行带头,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全方位实现优势上的互补,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带动两岸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更深层意义的配置。

三、结语

从近几年关于我国大陆对于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因素的分析可知,需求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大陆政府对于农业科技和服务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充分体现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生产者根据出口市场的需求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而台湾在大陆农产品出口中竞争力有所降低的现象则说明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的阻力对于台湾从事农产品贸易活动是不容忽视的。而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构想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如何有效共享产业链所实现的利益,以便大力促进台湾当局减少甚至是消除农产品贸易上存在的障碍。

作者:闫葳李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一、绿色壁垒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绿色壁垒的内涵

绿色壁垒,也称环境贸易保护壁垒,是指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生命、自然资源和环境为目的,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繁杂的评定和检验程序,对国外进口产品进行限制,以达到对本国产品进行保护的一种非关税的新型贸易保护策略。绿色壁垒有“善意绿色壁垒”和“恶意绿色壁垒”之分:如果制定绿色壁垒的初衷是以保护本国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为真实意图,按照世界贸易规则制定相关要求的,称为善意的绿色壁垒,这是一种正当的绿色壁垒;相反,如果制定绿色壁垒的目的是借绿色壁垒以达到其阻碍国外产品进入本国,以实现其贸易保护的意图的,称为恶意绿色壁垒。

(二)绿色壁垒的本质特征

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特点主要是:

(1)形式上的合理性。

绿色壁垒的出现,名义上是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得绿色壁垒具有了形式上的合理性,但在实施时,却成为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为其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产品的手段。

(2)实质上的歧视性。

“在理解贸易体制的运行时,重要的不仅仅是规则,同时还包括造就规则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以及各国遵守这些规则的动力。”从国际贸易的实际来看,贸易规则的真正制定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弱势地位。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制定出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标准,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实现贸易保护。

(3)标准上的变动性。

绿色壁垒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壁垒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另外,当一国的绿色壁垒不能成为阻挡国外产品进入的手段时,新的绿色壁垒标准必然要取代原有的标准。

(4)实施上的连锁性。

一般而言,当某一国实施绿色壁垒时,其他国家也会纷纷效仿,这种效仿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具有连锁性,给出口国带来严重的损失,严重阻碍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1)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科技优势,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达到这些先进标准所要求的技术,因而只能被排斥在世界贸易市场之外。

(2)绿色环保制度。

绿色环保制度也称地理标志制度,它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向符合该标准的产品生产者颁发的一种保护标志,用以向消费者标明该产品的质量、品质等符合生态、环保标准。这种制度在于保护产品的独特性,但在贸易中却增加了产品认证费用和仪器设备费用。

(3)生态包装制度。

生态包装制度又称无公害包装制度,是指产品的包装必须既具有环保性又具有可回收性,这种包装从材料的选择到废弃回收都应符合环保的要求。虽然这种包装对环境保护有利,但是这种包装技术却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成本,这无形中就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无疑又受到了限制,这也是绿色壁垒的一个表现形式。

(4)绿色检验检疫制度。

许多进口国家为了保证进口产品的质量,都会设置一些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和标准,这些程序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时也增加了出口的成本。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的影响

在农产品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绿色壁垒的设置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合理合法性,又具有隐蔽歧视性,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也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积极影响

首先,绿色壁垒的存在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随着人类环保理念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产品生产的环保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各种绿色产品逐渐走俏。各国为适应国内人民的环保需求积极开发环保技术,提高环保服务,不仅促进了农产品贸易出口,而且也增加了国内就业。中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更应适应世界贸易的需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绿色壁垒有助于我国农产品结构的调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批判,人们逐步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国际贸易中,与绿色产品相关的农产品也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而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产品正逐步被淘汰。因而,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农产品出口形势必将影响我国农产品的结构调整,使绿色农产品种植比重进一步增加。最后,绿色壁垒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绿色壁垒所采用的环保标准通常是较为先进的技术标准,积极适应并提高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环保标准有利于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以及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绿色壁垒的设置一般是依据各国的环保标准而制定的,由于发达国家人们环保意识较强、生活水准较高、环保技术先进,其环保标准制定的较为严格。与之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尚处于低发展水平,其生活标准、环保意识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加之无力支撑先进环保技术的研发,所以在国际贸易中通常处于劣势。正因如此,发达国家的产品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环保标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首先,绿色壁垒导致我国国际贸易市场份额逐步减小。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而这些发达国家在环保上起步较早,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强,他们对进口的农产品都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这就会使得我国农产品很难达到他们的环保要求,进而面临失掉这些发达国家市场的危险,我国国际贸易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减小。其次,绿色壁垒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绿色壁垒的环保标准要求出口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都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所以,出口企业为了达到贸易对象国的环保标准,就必须作大量的环保实验、检测和认证,这无疑大幅增加了成本,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也必将降低,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遭受重大影响。最后,绿色壁垒增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一般说来都会经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的检验检疫,且其质量通常会高于内销的农产品。但在向发达国家出口时还往往会遭到进口国以质量不达标为理由的拒绝。这样一来,由于我国的质量环保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之间存在差距,贸易摩擦必然会增多,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健康的贸易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三、我国农产品贸易过程中遭遇绿色壁垒的法律原因剖析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各项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相衔接的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尚未完全建立,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更需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针对国际上的绿色壁垒制度,我国也加快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严峻的贸易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完善的环保制度和环保技术标准。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已有十部之多,但是这些法律只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一个大体的原则上的要求,缺乏具体规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如对农产品使用化肥农药的标准以及化学药剂的残留标准就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这就使得一些滥用农产品化学药剂的违法行为无法受到应有的规范和约束,特别是对那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缺少应有的制裁。由此可见,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二)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落后

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很快,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市场上屡受阻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尤其是环保标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直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三)农产品执法监督部门缺位

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标准法律规定还停留在原则性的阶段,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和可操作性,导致农产品执法监督部门在执法时,要么是随意执法,要么是无法可依,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执法监督部门的执法效果。

四、我国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的实施,既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又能防止国外农产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有效保护本国的农产品,达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面对国际上日益盛行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必须立足国情,积极研究对策,迎接绿色壁垒的挑战,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制约,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一)注重内在机制的构建,着眼于国内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的环保标准虽在逐步提升,但在法律法规层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漏洞。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必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积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一方面,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产品的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规范生产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走上科学环保之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已定期展开重点查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关涉农产品安全的执法监督过程中,要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执法力量,严格监控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召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二)与国际接轨,从国际法律法规层面给予应对

积极参与国际环保标准的制定,拓宽我国农产品的发展空间。在国际条约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其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制定出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环保技术标准,使得国际条约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壁垒”。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参与国际条约的制定,使国际条约也顾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使得国际条约制定的合理公平。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环保技术。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保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卫生、安全和标准化生产问题方面较为突出。因此,我国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机会,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环保技术,努力缩小技术水平差距,弥补技术标准的信息缺失,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环保水平。此外,充分运用WTO贸易体制解决争端规则,保护我国农产品利益,也可以有效地解决贸易争端问题,维护我国农产品贸易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作者:刁乾鹤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

第三篇:农产品贸易形势与特点

一、2013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形势

1.抛储政策和滑准税调整影响中国棉花进口,棉纱进口增势迅猛

2013年中国棉花进口450万t,同比下降16.9%。为缓解国储棉库存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决定抛储竞拍与滑准税配额挂钩,棉花进口量较2012年出现明显回落,但仍保持配额量5倍以上的高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棉纱进口量却大幅增加,2013年中国进口棉纱209.8万t,同比增长37.5%。

2.食用油籽和植物油进口继续保持高位,在国内需求、政策的影响下油菜籽、菜油进口增幅明显

2013年中国食用油籽进口6783.5万t,同比增长8.9%;食用植物油进口922.1万t,同比下降3.9%。大豆进口6337.5万t,同比增长8.5%,再创历史新高。油菜籽和菜油进口分别为366.2万t和152.7万t,增幅分别达25%和29.9%。受临时收储政策、国内外价差以及低关税等因素影响,中国油菜籽和菜籽油边收储边进口的局面一直存在。

3.国内外价差导致食糖进口大幅增加,国储面临较大的库存压力

2013年中国食糖进口454.6万t,同比增长21.3%。食糖全球产量持续4年增加,2012/13榨季产量超过1.8亿t;而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食糖消费增长有限,国际食糖市场过剩超过1000万t,库存消费比达到43%,国际糖价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持续走低后在12月出现大跌。加之国内食糖生产基础竞争力不足以及生产成本刚性,国内外价差不断加大,致使中国食糖进口在2013年大量增加。同时食糖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国内糖价的作用,但依然面临着边收储边进口的现象,食糖库存量不断增加。

4.奶粉保持高速增长,牛羊肉进口激增

2013年奶粉进口86.4万t,同比增长49.3%。尽管受恒天然奶粉事件影响,奶粉进口一度出现下降,但随着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的提高,全年奶粉进口依然呈现量额齐增的局面,进口量增加近五成。肉类产品中,牛肉和羊肉进口增势明显,进口量分别为29.4万t和25.9万t,同比分别增长379.3%和108.8%。牛羊肉进口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进口牛羊肉在价格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5.传统出口产品中,蔬菜出口呈恢复性增长,水产品和水果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2013年中国蔬菜出口1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基本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2012年3月由于国家调整蔬菜增值税政策,中国蔬菜出口出现14年来首次下滑,蔬菜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为保证出口蔬菜种植和加工农民的收入与就业问题,主要蔬菜出口大省采取一定的蔬菜出口促进政策,国家对部分蔬菜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再次调整,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及东盟等新兴市场需求带动,2013年蔬菜出口回暖。水产品和水果出口稳中有升,出口额分别达到202.6亿美元和63.2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6.7%和2.3%。

二、2013年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特点

1.农产品贸易逆差超过500亿美元,大宗农产品仍保持全面净进口态势

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速有所放缓,但贸易逆差仍然持续扩大并首次超过500亿美元,达到51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棉花、食糖、食用油籽、植物油等传统进口产品依然保持净进口态势的同时,谷物进口也略有增加。

2.棉纱、玉米酒糟等原料替代品进口增加明显

2013年棉花、玉米等产品进口量有所下降,但相应的替代产品进口增速明显。其中,棉纱进口209.8万t,同比增长37.5%;饲料用玉米酒糟(DDGS)进口419.2万t,同比增长64.4%。

3.东盟超越日本成为年度最大的出口市场

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基本保持稳定,东盟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中国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1995—2012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出口额由1995年的45.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20.2亿美元,年均增速5.9%。受中日关系、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2013年中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呈下降态势,出口额112.5亿美元,同比下降6.2%。对东盟出口1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东盟超越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三、几点思考

1.加强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形势的系统分析研判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国内主要农产品供给增加,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随着国内对农产品消费需求逐渐增强,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就需要对中国农产品供需与贸易进行综合研判,为科学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奠定扎实基础。

2.针对中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的特点加强支持和保护

中国农业以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体,人均耕地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经营规模狭小,户均农地经营规模仅0.66hm2,是典型的生计型农业,不但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升级安全,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社会环境功能,基础竞争力十分薄弱。在面临国外大规模生产且获得高额补贴的大农场竞争下,必须加强对中国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强化生产性支持,努力实现财政支持总量增加、比例提高、结构优化,足以弥补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的差距,防止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和损害。

3.加快完善大宗农产品边境

保护政策与国内支持政策的协调利用2013年针对棉花产业所面临的国内外价差驱动进口、国储棉库存压力较大等问题,国家出台抛储竞拍与滑准税配额挂钩的政策,使得棉花进口压力和库存压力有所减轻。201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针对新疆棉花种植推行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虽然目标价格补贴仍未完全形成定案,补贴价格及补贴方式仍未最终确定,但边境保护政策与国内补贴政策的协调利用将对棉花产业的生产和贸易产生影响,也有助于其他产业借鉴经验探索更为有效的调控政策。

4.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出口

促进,切实转变贸易发展方式随着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中国传统出口农产品竞争力正在逐步减退,出口形势日趋严峻。应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活动,转变农产品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作者:张姝单位: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第四篇:农产品贸易形势及展望

1、201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1.1农产品进口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2002—2012年进口额由124.7亿美元增至112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6%。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在大豆、棉花、植物油、食糖等产品进口量继续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小麦、玉米、大米三大谷物产品进口也大幅增长,导致两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0.8%和18.6%。2012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谷物产品进口量同比增加1.9倍、2倍和3.1倍。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虽然在上两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速度比2012年回落13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近6%的增长速度。我国农产品进口动力依然强劲。

1.2农产品全面净进口态势进一步增强,资源型产品进口持续增加

2013年,我国粮、棉、油、糖、肉、奶等资源型农产品全面净进口,且净进口的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加。谷物净进口1358万t,远高于2011年的水平(42.3万t),且用作饲料的玉米酒糟(DDGS)进口迅猛增长,进口400万t,同比增近七成。棉花净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进口450.0万t,同比降约二成但超过2011年全年水平(353.8万t),实行5%单一关税的棉纱进口209.9万t,同比增近四成。食用油籽进口量继续增加,净进口6696.5万t,同比增一成;食用植物油继续维持大量进口的局面,净进口910.5万t。食糖净进口449.8万t,同比增两成,再创历史新高。畜产品净进口额129.9亿美元,同比增五成。总体看,受国内资源条件约束,我国资源型农产品净进口的态势日益明显。据测算,2013年我国仅粮、棉、油、糖净进口量的耕地折算面积就达5746.7万hm2,比2000年增长5倍。

1.3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显著,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强

与以往进口主要由供需缺口驱动不同,近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进口受国内外价差驱动的特征日益显著。越南大米到港价比广州市场早籼米低800元/t,进口棉花到岸税后价比国产棉花销售价低3000元/t,进口原糖精炼后税后均价比我国蔗糖税后成本价低1500元/t,食糖的配额外关税进口价格已经低于国内成本价,巨大的国内外价差成为刺激企业争相进口国外产品的主要动力。价差驱动型进口是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导致一方面库存积压,一方面进口不断增加,打压了国内价格,挤压了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空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增大。特别是在进口税后价低于国内生产成本价的情况下,进口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合理利润、对保障农民收入和产业长远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与缺口驱动型进口相比,价差驱动下的进口具有进口价格过低、进口量更难调控的特征。

1.4进口调控手段缺乏,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增强

在国内农业生产物质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及环境成本均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代,但农产品价格却因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打压面临下行压力,进口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天花板效应”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国棉花、食糖、大米等产品均遭遇进口价格的“天花板效应”。为保证农民基本收益,我国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收储或临时收储政策,但因为对国外进口产品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导致这些政策难以发挥作用,且造成巨额的财政负担。

1.5进口产品来源地高度集中,优势农产品出口总体向好

2013年,我国自美国、巴西、东盟和欧盟等四大进口来源地进口的农产品合计746.6亿美元,占同期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2.8%。就具体产品而言,92.9%的谷物、96.3%的猪肉、100%的羊肉、96.8%的牛肉和93.0%的奶粉进口来自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地区)。就农产品出口而言,由于我国恢复农产品出口退税后对东盟蔬菜出口以及对中国香港出口快速增长,2013年优势农产品出口总体向好,对东盟和中国香港出口分别增长17.9%和17.4%。

2、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及原因分析

2.1谷物

谷物进口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2012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净进口继续保持高位。2013年谷物净进口1358.4万t,同比增长4.8%。二是进口结构发生变化。与2012年各大类谷物产品净进口均大幅增加不同,2013年小麦进口大幅增长,玉米进口却大幅下降,大米进口在2012年增加3.1倍后略有回落。小麦进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内主产区受灾,2013年3月以来国内外价差不断拉大,进口动力增强。此外,受国内禽流感事件影响小麦饲用需求不振,进口以口粮为主。2013年小麦进口553.5万t,同比增长49.6%;玉米进口326.6万t,同比下降37.3%。大米进口227.1万t,同比下降4.1%。另外,玉米酒糟(DDGS)进口400.2万t,同比增长68.0%。

2.2油籽和植物油

2013年食用油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继续增长,因国内饲用需求不旺,进口增速放缓。食用油籽进口6783.5万t,同比增长8.9%,再创年内新高。其中,大豆进口6337.5万t,同比增长8.5%;油菜籽进口366.2万t,同比增长25.0%。2013年食用植物油进口922.1万t,同比略有下降。由于加拿大油菜籽大幅增产,加之国内菜油现货价格高于豆油和棕榈油,丰厚的压榨利润促使国内油厂进口菜油和油菜籽。菜油进口152.7万t,同比增长29.9%。

2.3棉花和食糖

棉花和食糖进口的国内外价差驱动型特征明显,库存积压、价格下行,对国内产业影响不断加深。2013年因国内棉花实行滑准税配额发放和国储棉抛售按比例搭配的政策,加之2012/13年度我国高达1136.7万t的期末棉花库存(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需要消化,进口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2013年进口棉花450.0万t,同比下降16.9%。棉纱进口迅猛增加,进口棉纱209.9万t,同比增长37.5%。长期来看,国际市场棉花供给充足,需求增长乏力,国际棉价将保持下行态势。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以及棉花托市收购等政策影响,国内棉价居高不下,比进口棉花到岸税后价高约3000元/t,巨大的价差仍将是未来刺激棉花进口的主要因素。因巴西、泰国等主产国丰收,2013年全球食糖供给过剩局面加剧,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我国食糖进口在上年创下历史纪录的基础上继续增加。2013年进口食糖454.6万t,同比增长21.3%,是食糖关税配额量的2.3倍。平均到岸价2769.7元/t,比2012年同期下降25.8%。若按15%配额内关税计算,再加上增值税和外贸、运输、加工等费用,进口食糖精炼后的均价约为4227元/t,比我国蔗糖5700元/t(按475元/t甘蔗价格推算)的税后成本价低1500元/t左右。若按50%的配额外关税计算,税后均价为5361元/t,仍比国内蔗糖税后成本价低300元/t。在进口基数较高及2013年我国食糖产量增加的形势下食糖依然大量进口,造成食糖库存严重积压。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目前我国食糖库存总量达1000余万吨。

2.4畜产品

2013年受国内动物疫病、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养殖户存栏规模大幅下降,加之国内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进口增速加快。畜产品进口195.1亿美元,同比增30.9%。畜产品进口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肉类进口激增。牛肉、羊肉和猪肉进口均超过往年历史进口高值,再创新高。其中,牛肉进口29.4万t,同比增379.3%;羊肉进口25.9万t,同比增108.8%;猪肉进口58.4万t,同比增11.7%;禽肉进口59.2万t,同比增13.2%。二是奶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原料奶价格大幅上涨,奶粉进口增势强劲。奶粉进口86.4万t,同比增49.3%。

2.5水产品、蔬菜和水果

水产品作为我国优势出口产品,2013年出口形势向好。2013年,水产品出口202.6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其中,对东盟出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对中国香港出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5.7%。水产品进口86.4亿美元,同比增长8.0%。蔬菜出口保持较好增长势头。2013年,蔬菜出口1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传统出口市场保持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30.6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对欧盟出口11.5亿美元,同比增长6.0%;对韩国出口8.4亿美元,同比增长2.7%。水果出口保持小幅增长。2013年,水果出口6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传统出口市场除东盟(出口2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外增速放缓。其中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7.3%、3.8%和4.6%。水果进口4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3、2014年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3.1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向好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向好,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3.0%提高到3.7%,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由1.3%增至2.2%,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由1.9%增至2.8%,欧元区将由负增长(-0.4%)转为小幅增长(1%)。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1%。

3.22014年世界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产品价格面临高位下行压力

主要大宗品种供应均比较充足,产量预期乐观。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测,2013/14年度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25亿t,比上年度增长8.5%。全球谷物库存预计为5.73亿t,比上年度增加6800万t,增长13.5%。谷物库存消费比将达到23.7%,比上年度提高2.8个百分点。谷物贸易量预计为3.21亿t,比上年度增加1200万t,增长近4%。此外,美元走强、石油价格预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生物能源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稳定。总之,2014年国际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除肉、奶产品价格稳中趋涨外,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预计呈高位下行态势。

3.3国内主要农产品供需将保持紧平衡,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进口压力加大

尽管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10连增,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但受劳动力成本上涨、耕地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偏紧的状态将长期存在。新形势下,为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2014年我国将更加重视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将继续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将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将更加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更加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价格驱动影响,我国部分农产品的进口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进口压力。

3.42014年农产品进口预计将继续增长,应加强调控、妥善应对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仅新增粮食需求就在50亿kg以上。受生产成本上升和临时收储政策支撑,国内农产品价格将保持较高水平,而国际农产品价格由于供应宽松预计高位走低,国内外价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2014年大宗农产品进口预计会继续增加。考虑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农业开放度最高的发展中大国,关税水平低,非关税措施缺乏,现有的关税配额管理措施一是仅适用于大米、小麦、玉米、棉花、食糖等少数产品,二是其中的部分产品配额外关税已经难以阻挡国外低价产品的进口,大宗农产品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大,食糖和棉花等相关产业面临进口冲击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进出口调控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进口适度增长,妥善应对日益加大的进口压力。

作者:庞玉良黄飞单位: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第五篇:农产品贸易条件及趋势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是传统上的农业大国,和韩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往来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10年,中国稳坐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交椅,当年中韩贸易总额达1884亿美元,比韩美、韩日的贸易总额还要多出57亿美元,而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就农产品贸易而言,中国是韩国第二大出口目标国和进口来源国,而韩国则是中国第四大出口目标国。韩国农业资源相对有限,使得农产品成本较高,而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较多,农产品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出超地位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两国不断增加的贸易往来,以及农产品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促成了中韩两国就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进行沟通。自2006年至今共举行了五次两国官产学联合研究会议,终于在2012年宣布启动两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于5月举行了第一轮谈判,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其他领域。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以2012年为例,中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主要为鱼、甲壳类动物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出口额为1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韩国农产品总额的29.7%,其次是蔬菜、水果及谷物粮食等。韩国出口中国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加工类商品,如糖类等,其次中国对鱼、谷物、饮料等农产品需求较高。由此可知,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韩国进口中国的农产品中按国内的需求刚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刚性较强的粮食、谷类等大宗农产品。由于韩国农业资源相对较少,土地较为稀缺,粮食等农产品在国内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粮食的产出能力难以满足国内需求,进口势在必行。另一类为需求刚性次强的蔬菜、果仁果实等农产品,这类产品主要受国内生产者供给的影响而上下波动,虽然这类农产品的国内供给并不能自给自足,但政府为保护本国种植户的利益而不得不对进口进行限制。从进出口份额的角度进行分析,对韩国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在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年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占中国当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17%,随后两年逐年看涨,到2003年其出口份额已增至12.11%。2004年,其出口份额开始明显下降,跌至9.29%,但这种下降势头在2005年并没有持续发展,2005年韩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份额开始缓慢回升,但随后几年则开始明显下滑,虽然韩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对中国的依赖性逐步增加,但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不断增加使得这种增长势头并不显著。与出口份额的上下波动不同,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较为稳定,从2001年的1.17%略微下降到2012年的0.66%。从整体上看,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总额总体上保持稳步上涨的趋势,部分年份略有波动。2001年,中国对韩国的进口总额为1.1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5.6亿美元,到2003年,其进出口总额分别增加到1.46亿美元和25亿美元,增长率分别为29.2%和60.3%。随后几年,除了2004年进出口总额略有回落外,其余年份均大幅攀升,到2007年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亿美元和35亿美元。其后的2008年至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韩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下滑,尤其是出口额下降到2009年的27.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下降率达21.1%。2010年,进出口总额开始回升,到2012年,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历史新高,分别为6.06亿美元和40.45亿美元。综上所述,中国从韩国进口了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出口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整体比重较大,遵循这一原则,韩国农产品成本较高,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相对较多,因此大部分年份中国对韩国的净出口额逐年增加,这也使得农产品贸易成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过程中的一大敏感领域。如何更好地协调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减少贸易纠纷,使两国农业资源重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的效果,是两国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韩农产品贸易条件

(一)测评方法及数据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多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一个相对概念,本身不可量化。贸易条件通常由贸易条件指数这一指标来反映其变动趋势。贸易条件指数中被广泛应用的是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及单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等。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由于其计算较为简单及数据可操作性强而被广泛使用,部分文献中更是将价格贸易条件直接代替贸易条件来开展研究。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基础上还对出口物量指数作出考量,因此被认为更加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采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和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两大指标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条件进行分析。

(二)中韩农产品总体贸易条件分析

中韩两国间农产品的进口价格指数总体上一直保持上涨势头,2007年之前的增长幅度不大,从2007年起的增长幅度开始大幅提高,从2007年的1.11增加到2012年的2.32,增长幅度为109%。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的稳步增长,提高了中国国民福利水平。出口价格指数的上涨波动比较大,与进口价格指数相似,2001年至2007年的波动幅度不大,2008年的出口价格指数猛增至2.76,并持续保持了上涨势头,到2012年已涨至3.88。由于出口价格指数曲线一直在进口价格曲线之上,曲线斜率也大于进口价格曲线斜率,导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与基期相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价格贸易条件一直处于改善状态,且在2007年后改善幅度增大。收入贸易条件指数的走势则显得较为波动,收入贸易条件在2001年至2003年间处于不断改善的状态,2004年这种优势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基期水平以上,随后几年开始回暖,收入贸易条件改善趋势明显,但在2009年出现了恶化,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为0.88,总体呈改善—恶化—改善的波动状态。2001年至2008年期间,收入贸易条件曲线一直在价格贸易条件曲线上方,同时两条曲线都在1以上,说明在这期间,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中国整体上实现了贸易所得最大化,进口农产品的支付能力得到提高。

(三)中韩分类农产品贸易条件分析

为了更为深入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条件进行分析,本文将对四个大类农产品的贸易条件依次进行研究。

1、中韩第一大类农产品贸易条件

中韩第一大类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在观察期内一直处于基期水平之上,其中出现了两个波峰,分别为2005的1.9以及2011年的2.4,其中还出现了一次波谷,为2007年的1,回跌至基期2001年的水平。随后开始大幅上涨,到2012年涨至2.2。第一大类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曲线的波动幅度与进口价格指数相比较为平缓,从基期2001年开始,出口价格指数一直保持大幅度上涨趋势,在2008年达到第一个顶峰2.22,在经过2009年的小幅下跌后2010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到2012年出口价格指数已达2.7。

2、中韩第二大类农产品贸易条件

第二大类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但大部分年份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仅在2003年出现了恶化。在经过2003年的小幅度恶化后,2004年价格贸易条件重新回到基期水平,从2004年到2007年均稳定在基期水平左右。2008年,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当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为3,与2007年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差的绝对值达1.7。2009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有所下降,但仍然在1以上,随后2010年迎来了更大的涨幅,当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达4.8,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达140%。2012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开始出现下降。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曲线的变动趋势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曲线大体一致,部分年份出现反方向变化。收入贸易条件整体上一直处于改善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一直在基期水平附近徘徊,其中出现几次小幅度的上下波动,但其指数值一直未超出2.0。2010年开始,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出现大幅上涨,当年达到3.5,2011年持续上升。到2012年开始出现小幅下降,其指数为3。综合两大贸易条件指数曲线走势并结合出口价格指数及进口价格指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出口价格指数对两大贸易条件指数的影响较大。观察期内进口价格指数一直处于1—2的区间之内,与基期水平相比,波动幅度不大。而出口价格指数则在2007年以后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其变化趋势与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基本一致。这说明在进口价格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出口价格出现了增长,直接导致价格贸易条件的同步增长。而这会导致国外对中国农产品需求降低,从而减少农产品出口贸易量,收入贸易条件随之开始恶化。但是根据图5显示,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在1以上,没有出现恶化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与出口量的下降幅度之差没有出现较大差距,所以当ΔPx>ΔQx,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出现同方向变动的情况且没有出现恶化趋势。

3、中韩第三大类农产品贸易条件

观察期内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走势大部分年份保持一致,价格贸易条件曲线在2001年至2005年间贸易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开始出现小幅度恶化,且持续到2009年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善。2010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出现观察期内的最大值,其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为2.2,此后两年开始出现明显恶化。收入贸易条件的表现则较为良好,从基期开始到2010年,收入贸易条件一直处于改善状态,中间出现了四次波峰,分别为2003年的2.4、2005年的2.2、2008年的2.1以及2010年的3.1。出现恶化的年份为2011年,当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为0.4,在观察期内达到最低值,随后的2012年又回升至1附近,收入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综合两大贸易条件的走势进行分析,在观察期内收入贸易条件曲线一直处于价格贸易条件曲线之上,说明观察期内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是存在获利可能的,2001年至2005年以及2009年至2010年两个时间段内收入贸易条件和价格贸易条件均得到改善,中国农产品实现了贸易利益最大化,而2011年至2012年期间收入贸易条件及价格贸易条件均出现恶化,农产品贸易利益最小。对进出口价格指数进行分析可知,除了在2001年至2005年期间出口价格指数略高于进口价格指数外,其余大部分年份的进口价格指数都高于出口价格指数,且两者差距不断增大。出口价格指数的相对下降促进了国外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需求,出口量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远远小于价格贸易条件的下降幅度,使得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同方向变动。

4、中韩第四大类农产品贸易条件

第四大类农产品的价格贸易条件大部分年份出现了恶化。具体来讲,2001年至2004年期间虽得到了改善,但是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始终未超过1.5,改善幅度不大。2005年起,开始出现恶化趋势,在2006年恶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此后,虽然在2007年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有所回升,价格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从2008年开始,贸易条件一直出现恶化,在2009年更是达到了观察期内的最低值0.5左右。与价格贸易条件走势不同,收入贸易条件整体上一直得到了改善,虽然在2009年随着价格贸易条件达到最低值收入贸易条件也被明显拉低,但在其余各年份表现依然较为强劲。从2001年起,收入贸易条件曲线一路攀升,并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在经过2009年的下降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结合进出口价格指数对贸易条件进行分析可知,进口价格指数曲线一直处于出口价格指数曲线之上,说明中国的出口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导致价格贸易条件的持续走低,但出口价格下降引发了出口量的增长,且ΔPx<ΔQx,促使收入贸易条件曲线一路看涨,收入贸易条件与价格贸易条件反方向变化。同时还可以看到,收入贸易条件曲线一直处于价格贸易条件曲线之上,表明在观察期内,中国一直存在较大的获利可能,第四大类农产品持续增长的出口量完全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2001—2012年中韩农产品贸易条件进行分析,并细化到分类农产品贸易条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整体上是改善的,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近几年部分大类农产品贸易条件趋于稳定,部分年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较为明显,而收入贸易条件没有出现显著恶化趋势。这是由于出口物量指数迅速上升从而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正是历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以量取胜的具体表征。但这并不影响贸易条件整体得到改善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普雷维什-辛格命题的结论提出了质疑。根据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赖以生存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其贸易条件将出现恶化趋势,这与本文的实证结果并不相符。究其原因主要是,“贸易条件恶化论”中的贸易条件仅指净易货贸易条件,现实中商品贸易条件的衡量标准还包括收入贸易条件和单要素贸易条件等,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衡量一国国际分工中的贸易利得,收入贸易条件要优于价格贸易条件等其他衡量标准,收入贸易条件不仅受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出口物量指数的影响,对处于通过发挥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换取出口量激增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2、通过对分类农产品贸易条件进行分析可知,部分大类农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明显高于进口价格指数,中国出口农产品购买力显著增强,这些大类农产品价格贸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年份里农产品贸易条件波动较为频繁,第三大类及第四大类农产品贸易条件甚至还出现了明显恶化,表明双方贸易摩擦、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国际金融危机、政府针对农产品出台的政策法规等其他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加强两国农产品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农产品贸易势必得到进一步加强。历来用低成本促出口的策略已成为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而随着韩国限制措施的出台导致的出口量下降也说明中国农产品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因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制定更加完善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机制,提高国内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应对风险的调节能力,是应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改善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减少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沟通,消除“中国狼来了”的误解。根据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中贸易条件改善趋势明显,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受本国政府的长期保护,韩国农业较为脆弱,因此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势必对韩国农业造成较大冲击,使得韩国对于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较为抵触。同时根据农业的特性,其生产要素流动到其他生产部门较为缓慢,如何更加合理地对农业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进行配置,需要韩国政府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调整。中国应充分理解韩国的立场,双方加强沟通,消除对中国农产品低价倾销的误解,循序渐进地实现两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2、提高产品质量,为打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论”提供可能。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改善主要依赖单位价值低、出口数量大的初级农产品,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以及扩大加工程度高的农产品的出口,那么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取消农产品关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并不大。鉴于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及技术的支持力度仍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提高中国自身农产品的质量及技术含量,保持农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改善的发展势头,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树立自主品牌,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出口多元化,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从而解放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束缚。3、加强检验检疫机制的完善,建立更符合国际标准的检测体系及争端协调机制。由于中韩两国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类似性,部分农产品可替代性较高,因此为保护本国农业的利益,韩国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机制,这也成为中韩农产品贸易中较为突出的非关税壁垒。国内相对较低的标准制度已不能适应目前国际市场的严峻形势,因此建立健全中国相关的标准体系,加大自身检验检疫力度,是减少农产品出口受限的重要措施。同时,建立自由贸易区后积极与韩国协商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统一两国农产品检验标准中的差异,加强双方农产品贸易的信息往来,也可以为未来中韩农产品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王露胡强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共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ncpmylw/64706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