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索金融结构优化之路范文

探索金融结构优化之路范文

时间:2022-04-11 06:13:56

探索金融结构优化之路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居于重要地位,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可以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能力。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国商业银行不但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局面,而且还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一、理论综述

戈德史密斯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认为各种金融现象都可以归纳为二个基本方面,即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采用金融中介的资产对GNP的比重代表金融发展的水平,其前提是金融系统的规模正相关于金融服务的供给与质量,Goldsmith运用35个国家从1860年~1963年间的有关数据,得出的分析结论是: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

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结构和布局息息相关。结构和布局的不合理会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力缺乏竞争性,失去核心的比较地位。经济发展能够带动整个金融体系质量的总体提升,而金融体系完善的步伐仅靠局部的发展是不够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布局分析

截止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包括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24家,城市信用社42家,农村信用社8348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村镇银行19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信托公司5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73家,金融租赁公司10家,货币经纪公司2家,汽车金融公司9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家以及外资法人金融机构29家。

1.区域结构分析。将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分为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西部五个区域来进行分析。选用存贷比来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效率的程度。可以看出,同样的银行机构在不同的区域内其作用发挥是有差别的。在华东、华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高,市场资金需求强,商业银行的存贷比较高,能够合理的运用资金,发挥其调节资金合理配置的作用和功能。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银行的资金配置功能相对不充分。所以,商业银行的区域结构是不平衡的,它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大量商业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由城镇向大中城市迁移。导致经济发达地区资金可以较好的运用于企业投资,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而落后地区则越来越难得到资金的再分配,用于合理化的建设项目中,最终,使得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

2.行业结构分析。2008年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9.39万亿元,同比增长16.23%。其中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7.50万亿元,同比增长14.78%,同比少增891亿元。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140104.23亿元,主要金融机构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共计5106亿元,占其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72.4%。

而实际上,长期贷款的金额要远远大于短期贷款的金额。长期贷款包括基础设施行业,房产行业,制造业等涉及大型项目的行业;短期贷款包括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三资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等等。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较大,而且近些年上升趋势明显高于短期贷款。这说明,我国金融机构银行部门实行贷款的行业结构是不平衡的。行业的发展带动项目的投资,推动经济的运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金融支持作为坚强的后盾。从产业资金投放开始就发生失衡,不仅给银行机构带来损失,也会给经济建设带来困难。

3.规模结构分析。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规模部分不均衡。从机构类型看,国有商业银行仅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银行,但是资产规模却占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份额的53%,而包括12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却只拥有14%的比重,其余剩下部门占比则更少。尽管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52.60万亿元,同比增长19.68%;负债总额49.57万亿元,增长18.84%;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所提高,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券、上市发行新股累计筹集资金等,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已有161家,同比增加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盈利状况大幅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4467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6.73%和0.92%。但是机构布局却越来越失去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

4.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网点分布不均衡。200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8877家,营业网点189921个,从业人员2696760人。

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2.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8.6万亿元,增长19.7%;负债总额49.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9万亿元,增长18.8%;所有者权益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913亿元,增长35.3%。五家大型银行总资产达到28.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在继续扩大,但是其资金的流向并不均衡。由于商业银行发展有自身的利益导向,近些年大量的资金支农使银行的利润减小,不得不导致大量银行撤离农村网点。据统计,2006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机构数量有所减少,大多撤离的都是农村网点机构。

近三年来,县域金融服务的覆盖水平虽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2006年,全国县域的企业金融覆盖率为51%,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了3.1和2个百分点,农户的金融覆盖率为67.2%,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了6.1和2.9个百分点,获取金融服务的企业数同比增长10.6%,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获取金融服务的农户数同比增长5.1%,比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商业信贷投放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渐递减,使得金融支农力度大大下降,造成我国农村经济一直踏步不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商业银行布局结构失衡危害很大

1.金融机构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区金融资源浪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体系重复建设,影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在业务量有限的情况下,布局及经营的重复易导致银行间恶性竞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银行机构布局是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效率的高低和竞争力的大小。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呈现出过度竞争格局:在特大城市及部分沿海开放城市,有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大中城市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在中小城市及部分中心城镇有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之间的竞争;在农村地区,有着农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储蓄的竞争。这种布局模式,使一个区域内各种银行机构并存。我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务范围限制较严的情况下,各银行机构所从事的业务种类基本一致,在业务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各银行的分支机构只能在某一个平衡点上分割既有的业务量。业务量较大的区域,各家还都可以分一杯羹,但业务量较小的区域,则很难人人都喂得饱。在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及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竞争的成本大于服务效率提高带来的收益时就是一种浪费。

2.农户、农村、农业金融资产投资不足。(1)农村资金不足。对当前的农民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分为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以及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类农民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但是在通过农村信贷扶持的大多是第二第三类农民。资金需求最大的部分没有得到相应的信贷供给,就没有根本上解决金融扶持缺位的问题。商业银行的做法仅是商业化的经营,没有确保农村资金用于农业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农业产业投资不足。农村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农村企业是立足于当地资源投资发展起来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农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较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虽然农村企业一直是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供给的主体,但是成长中的农村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户的贷款需求已不再是购买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超出一般农业生产的数据。(3)社会效益高的项目投入不足。以项目为载体,对县域的所有机构资金没有全部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一些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的贷款逐年呈现下降趋势,其重要项目投入得不到资金的有利支持,农村的大部分资源没有通过经济流联合起来。

3.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目前,国有银行信贷决策普遍上移与地方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小”的矛盾十分突出,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始终难以获得国有银行信贷支持。国有银行贷款审批远离贷款主体,信息严重不对称,无法对贷款风险度、市场经营形势做出及时、准确、全面的判断。同时,有些规模小,但效益好的企业贷款申请也因为达不到相关标准而被一笔勾销,使其失去获得贷款谋求发展的良机。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杂,审批时间滞后,不能满足贷款企业的需求。一般来说,情况好的通过审批的贷款往往需要一个月,最快也要十天以上。这样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银行信贷支持。出现银行资金宽松有余和广大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对称的格局,即所谓发达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贷款锦上添花,而相对经济落后但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中小企业贷款雪上加霜。而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由于结算手段的限制,在吸收存款时难免感到手段有限,难以吸引部分大客户的青睐;二是部分国家权力机关、资金汇集部门明确规定将本系统的资金不得存放地方商业银行(信用社),形成对地方金融企业的歧视;三是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从地方吸收资金外流后,减少了地方商业银行的吸存资金来源。地方商业银行在资金上只能自求平衡,由于受存贷比限制,地方商业银行虽然很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也不得不控制放贷面。

4.国有银行商业性的信贷政策,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金融不平衡。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资金越充裕,信贷风险越小。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分布特征,决定了信贷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造成了发达地区资金更充裕,市县区资金更紧张,形成资金逆向流动。以苏北某市2007年的新增存贷款为例,2007年江苏省新增存贷比为98.29%,而该市的新增存贷比仅为74.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该市大量存款资金未能用于地方经济发展而外流。此外,邮政储蓄机构也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高,且风险低,致使邮政储蓄规模迅速扩张,年增加额从1998年的557亿元到2003年底存款余额达9315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8%,市场占有率接近12%,其中70%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仅乡镇所辖农村就占34%。

四、商业银行结构的优化目标与思路

合理的商业银行结构布局是一个地方经济能否得到金融有效支持的重要保证,是地方经济的推进器。鉴于商业银行结构布局的现状和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体系的要求,商业银行结构优化可作如下构想:

1.对现有商业银行进行适当的战略分工。通过制定国有商业银行地区的设立与退出标准,使国有商业银行从金融资源匮乏的地区退出。根据地方GDP总值、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对于低于这一标准的市县,国有商业银行不设立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可选择全国100个重点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并将其部分业务重点放在向海外拓展上。市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者撤消,或者切块给地方商业银行。地方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支持。同时,邮政储蓄吸收的资金通过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形式百分之百地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2.组建商业银行集团公司。在现有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商业银行体系。鼓励地方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并由政府领导和人民银行及银监局管理。城市商业银行可考虑按子母公司的形式,自下而上组成商业银行集团。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以县市区为主,农村商业银行以农村为主,但两个法人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可互相下伸和上延,地方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自主决策和经营,地方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就是支持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3.建立起合作性与商业性全国统一的合作金融体系。将市级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控股县级农村合作银行,并实施行业管理,建立起合作性与商业性全国统一的合作金融体系。控股资金来源:财政拨入部分,人民银行发行金融票据筹集部分。筹措的股本金用于购买农村信用社因政策性因素累积的不良资产、历年亏损、保值储蓄支付的贴补利息。

4.积极组建县级地方性商业银行。将资产总规模达1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15%以下的农信社县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对资产总规模达8亿元、不良贷款比率20%以下的农信社县联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设二级法人,按股份合作制运作。现有的以行政区划设立的乡镇农村信用社改为授权法人,为县级合作银行的分支机构,不独立核算,实行内部经济指标考核。对不符合上述改制条件的县,可组建县级商业银行,由地方财政、骨干企业、城镇民企或个人参股入股,按股份制银行模式运作,其分支机构可适当向较发达乡镇延伸。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依托某个大型国有企业,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过整合地方商业银行、信托、证券机构,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从而增强地方调控金融资源的能力。

5.积极稳妥地组建村镇银行。首先,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要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真实需求和机构布局现状,进行试点实施,根据问题制定试点方案,积极做好筹备工作。其次,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筹备村镇银行。再次,当地金融机构要极力配合。地方政府支持村镇银行发展。一是要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正面引导群众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减少政府干预。避免不切实际、不符合条件的融资需求,给村镇银行发展造成压力。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政府应出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地确定经营目标、经营策略,按审慎的经营原则,建立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内部管理制度,打造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内控环境,形成依法经营,合法管理的良好氛围,有效防控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通过以上模式的商业银行结构布局的再造:一是可以保证地方金融资源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金融意识,因为地方金融机构风险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三是有利于灵活运用地方金融机构及时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由于商业银行对当地的企业最为了解,因此,对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便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决策;五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由于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对分支机构进行优化和合理的分工,减少了无序的恶性竞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

被举报文档标题:探索金融结构优化之路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rjjlw/5972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