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浅谈范文

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浅谈范文

时间:2022-07-05 11:03:21

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浅谈

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某一地区)经济体在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可持续及循环发展方面的整体优劣程度。经济增长质量体现了经济资源及增长要素是否有效、协调及均衡,是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效益三者共同推动的结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按照“十五”时期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顺应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方针,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分析我省经济增长质量的状况,认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今后一定时期我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有利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一、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分析

经济增长质量优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增长效率。经济增长是粗放经营还是集约经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很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表现为: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依靠大量资金投入;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相反,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主要指标有:人均GDP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资本产出率等。二是增长的协调性。即在确保适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大体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基本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各生产要素的效能得以较为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指标有:GDP增长波动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三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即国民经济是否具备可持续增长的支撑因素、条件与环境,资源供给的可靠性程度等。主要指标有:主要能源供需差率、耕地面积变动率、每公顷农药、化肥施用量、国土面积沙漠化率等。四是增长的可循环水平。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特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主要指标有:万元GDP能耗、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三废”治理率等。由于受统计资料限制,本文仅据所掌握资料,对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效率

1、人均GDP增长率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全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300.1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3.32亿元,五年总增了243.19亿元,年均增加60.80亿元。人均GDP明显增加,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0045元,比2001年增加了4271元。2003年,全省人均GDP达到8334元,实现人均1000美元水平。由于人均GDP增加,人均GDP增长率也不断增长,从2001年的10.3%提高到2005年的11.2%,标志着我省经济进入增长加速的新时期。

2、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加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加权之差。下表是根据索洛增长方程测算的我省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由上表看出,2001年,我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拉动,到2003年,全要素增长率为5.7%,2004年上升到7.4%,2005年为6.3%,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加大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我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2627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4570元/人,增加了1943元。说明我省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有了提升,也反映出近年来我省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有了一定改善。

4、企业效益明显改善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使全省工业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我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32%上升到2005年的12.31%,提高了8.99个百分点。

5、投资效率逐步好转增量资本产出率是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即投资与增量产出之比,这个指标的意义就是每增加1亿元的GDP,所需的投资额。这个比率越低,投入资金的效益就越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1-2,我国是5左右。我省2001年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5.53,2005年下降到4.75,投资效率逐步好转。

(二)经济增长协调性

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良好GDP增长波动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对波动幅度,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波动水平越小越好。从2001年到2005年,我省GDP增速最高12.3%,最低11.7%,级差为0.6%,而全国GDP增速最高9.9%,最低7.5%,级差为2.4%,同时对GDP增长波动率通过方差计算,我省是4.8%,全国是80.8%,我省GDP增长波动率明显低于全国GDP增长波动率。

2、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28.98亿元,比2001年增长78.8%,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整体财政实力的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分配比较合理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差距也有所扩大,但就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和农牧民内部收入分配而言,还是趋于合理。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到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但农牧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逐步缩小,说明我省新农村建设在逐步取得成效。

(三)反映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指标

1、能源由不足转向自给2001年,我省能源总供给小于总需求3.44%,2005年实现了能源自给,自给率达到了106.3%

2、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减缓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我省耕地面积变化较大,2001年至2005年耕地面积变动率分别为-2.62%、-2.5%、-7.33%、-8.19%、-2.38%,呈逐年减少之势,但2005年减少幅度减缓。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的减缓,为种植业的发展及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同时,林地面积2005年比2001年增长了7.3%,人工草地面积2005年比2002年增长了53.7%。

3、生态(绿色)农产品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我省尽管农药、化肥施用量有所上升,但和全国相比,还是非常低的,2005年,我省每公顷农药施用量3.22公斤,全国9.45公斤,我省每公顷化肥施用量128.92公斤,全国366.52公斤,因此,我省生态(绿色)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四)反映经济增长可循环性的指标

1、能耗与全国水平存在相当差距我省万元GDP能耗偏高且下降幅度不够显著,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2001年到2005年,全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了6.9%,而我省的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1.9%。

2、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从空气方面看,2005年全省废气排放总量1370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9万吨,分别是2001年的1.62倍和1.8倍;从水环境方面看,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9360万吨,是2001年的1.64倍;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49万吨,是2001年的1.76倍。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一直偏低,2005年为21.88%,比2001年只下降了0.4个百分点,可见,我省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日趋增大的压力,经济增长的可循环水平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二、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在增长效率、协调性方面的提高,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工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省把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拉长产品链条,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多策并举,全省工业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省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1.3%和4.0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省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在全省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较为活跃,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省外需求对经济增长呈负拉动作用。省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1年到2005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年均增长18.8%。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1%,拉动经济增长10.0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5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84亿元,年均增长9.9%,居民消费年均增长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三)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2001年到2005年,西宁市GDP年均增长1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海东地区GDP年均增长1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海西州GDP年均增长1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这三个地区的GDP总量占全省70%以上,对全省经济增长起着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在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力量。2005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24.13%,比2001年提高了5.3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共同构成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上升的因素。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

三、当前经济增长质量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1年到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3.4%回落到39.3%,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但第三产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综合技术服务的企业明显缺乏,专业化程度和整体技术水平也不高,使得一些生产企业,依然处于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发展阶段,不仅制约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2001年以来,我省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当年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从而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2005年较2001年下降4.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省份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省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2005年,我省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6%,而具有发展优势的旅游业、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的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左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是影响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的主要成因之一。另外,我省第三产业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过高,2005年达35%,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者报酬,从业人员以吃财政饭为主,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政府开支,加重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资金投向,减少政府向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资产使用效益,阻碍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更新,从而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影响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不突出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投入主体和应用主体。近些年来,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强度一直没有提高到应有水平,一方面缺乏技术平台支撑,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市场竞争的初步阶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依然存在,缺少创新动力。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256项,比2001年减少了22项,技术开发项目投入人员1893人,比2001年减少了789人,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45%,比2002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及其经济规模优势不足,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

(三)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人才匮乏2005年我省总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为6.4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3.68%。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人才匮乏,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因此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凸显,差距在逐年加大。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相差424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65元,相差5893元,扩大了16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1年的3.63上升至2005年的3.72。从消费来看,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469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1346元,相差335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624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2086元,相差4159元,扩大了80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这必然导致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近年来,全省八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1年人均GDP最高的海西州和最低的海东地区相差13673元,到2005年扩大到27957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用区域之间人均GDP的标准差除以各区域人均GDP的平均值计算,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2001年我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70.89%,到2005年上升到83.05%,上升了12.16个百分点。

(六)资源、能源供求矛盾加剧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攀升的过程中,当经济总量的扩张到一定规模,必然受制于能源的供给和资源的占有情况,供求失衡会使经济增长产生不稳定因素。2001年,我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0.39,2005年达到1.84,万元GDP的能耗也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重化工业化的步伐必然会受到外部的制约,使得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性面临挑战和威胁。同时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治理能力跟不上,将严重恶化生态环境。另外我省环保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企业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对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产生很大影响。

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今后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从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可持续及循环发展方面入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节能、降能,优化环境,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而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全省经济增长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集聚辐射功能的提升和城郊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推进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其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支持鼓励国家、集体、个体、外商等各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再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促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挖掘旅游业潜力,充分发挥旅游对我省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二)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省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资源拉动为主,转变为消费与技术拉动为主,由要素投入拉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拉动为主,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发展向速度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二是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争取在一些能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要通过增加投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和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三是要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四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提供支撑。五是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首先要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上来,尤其是贫困地区要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和巩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率,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其次,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修养,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加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农民,为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二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三要加强规划,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和总结,走符合我省实际的建设新农村的路子。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发展小城镇,通过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从农村来看,城市化进程能吸纳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提高农业土地的劳动产出率,城镇使生产力、人口、市场等集中,节约了居住、企业等占用的耕地,而且生产力、人口和市场在地理上的集中,节约了交通费用、提高了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利用率,另外消费和市场集中也使商业经营有利可图,城镇中信息和技术集中快捷,节约了交易费用等等,这一切,都使城镇形成了聚集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从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一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巩固和强化国有经济的支配地位,通过布局调整,达到强化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使国有经济真正发挥其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18—和资本联合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三是更新观念,制定政策,优化环境,放手发展私有、港澳台和外商等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引导其向规模化、规范化、宽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省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西宁、海西地区领先优势比较明显,青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今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要加快西宁、海西地区发展,以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为支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二是其他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布局,选准优势产业。同时,科学规划发展的空间布局,选准经济增长点,由点到面,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县域特色,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区域间相互支持的机制。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大对青南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省生态环境恶劣而脆弱。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发展人工生态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我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九)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要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

(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要在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向市场主体主导经济发展的转变,从体制上机制上废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环境,搞好各种服务。二是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进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要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是切实扩大开放,要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大力治理经济环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方经济增长质量浅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zzlw/60544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