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蚕桑经济效益缺陷与举措范文

蚕桑经济效益缺陷与举措范文

时间:2022-04-13 11:11:47

蚕桑经济效益缺陷与举措

粤西蚕桑生产技术状况的分析与评估

1桑树管理、收获形式及桑树病虫害

1.1桑树肥培管理

桑树是养蚕的根本,直接关系到全年的收益,因此,多数蚕农也认识到桑树肥培管理的重要性,在冬期,管理水平高的蚕户,会施用一些鸡粪、猪粪、蚕沙等之类的有机肥。春夏季施用复合肥、尿素、磷肥、钾肥等,2010年调查了两个基地县的施肥情况,表明农户平均施肥量为6508.5kg/hm2,每公顷产茧量4291.2kg/hm2,平均50kg桑产茧3.06kg(表2)。桑树的肥培管理是蚕桑生产较大的消耗性成本之一,各县调查户年平均共投入约62750.9元,具体到每户年平均投入597.63元。

1.2桑树收获形式

桑叶收获形式主要有条(枝)桑和叶桑收获。不少县镇实施小蚕共育,蚕农购买共育室的3龄或4龄蚕,直接进行地面育,因此,条桑收获形式较多。据对遂溪、罗定、云安、高州基地的蚕户调查,90%以上的蚕农均采取全年枝桑收获、枝桑地面养蚕的省力化技术进行养蚕生产,农户用镰刀割取条桑,劳动工效比叶片采摘降低30%以上。但化州市不少农户采取叶桑养蚕,上半年以叶片收获为主,下半年养小蚕择叶片、大蚕以条桑收获为主。收获方式影响到每公顷桑产叶量,对养蚕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在粤西蚕区,如何根据气候特点,选用合适的收获形式,提高每公顷桑产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3桑树病虫害危害调查

大部分蚕农认为疏于管理,投入资金不够,导致了桑树病虫害发生较多。从桑树病虫害发生情况的调查来看,青枯病除了云安县镇安镇和遂溪发生较多外,其他几个基地县青枯病较少。但桑赤锈病、桑粉虱是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的病虫害,基本上每个县镇都有较多的发生率;其次,桑根结线虫病发生率也较高(表3)。在镇安镇和化州,桑天牛的发生率较高,而罗定和遂较少。但桑赤锈病、桑粉虱是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的病虫害,基本上每个县镇都有较多的发生率;其次,桑根结线虫病发生率也较高(表3)。在镇安镇和化州,桑天牛的发生率较高,而罗定和遂溪,桑瘿蚊较多发生。

2养蚕技术与经营管理

粤西地区是承接广东省蚕桑主产区战略转移的重点蚕区之一,这主要在于该地区拥有悠久的养蚕历史和传统。由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粤西地区每年饲养家蚕批次较多,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养殖业,家蚕饲养技术也较为娴熟;但更为重要的蚕病防控技术似乎仍未完全掌握,造成不少农户歉收。

2.1户均养蚕量与张种产茧量

目前,粤西蚕区的蚕种供应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化州、高州等地均拥有蚕种场,自行制种,除满足本市县蚕桑生产所需,每年还有蚕种供应其他地区,经济效益显著。表4统计结果显示,5个县105户蚕农年饲养蚕种平均为26.5张,其中高州饲养张数最多,达38.3张/年,而镇安镇平均14张/年。饲养批次平均14.6批/年,最多的属化州,饲养批次最多的农户每年饲养26批,平均每年大约饲养18.6批,罗定、云安仅11.6批,饲养最少的农户每年饲养8批。调查结果显示每人年平均饲养张数为12.63张/年。

2.2小蚕共育技术

小蚕共育,就是根据蚕户需要,集中饲养小蚕,改变过去从供种到农户,变为供三龄、四龄小蚕到农户的一种生产模式,可分为商品化小蚕共育公司、小蚕共育专业户和联户小蚕共育的类型。小蚕共育技术是家蚕饲养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种业的延伸化,是小蚕饲养的市场化、商业化趋势的反映,也是蚕农规避养蚕风险的有效技术措施。广东从二十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推行“小蚕共育”,至今已有了许多延伸与分化,有些已经进入到商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成为联系蚕农与蚕茧公司的重要纽带。化州曾是广东省小蚕共育技术应用较早的生产基地县,于1972年推广小蚕共育,到1977年共育率达到91%,遂溪县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养蚕专业户从事小蚕共育。现在初具规模的遂溪县基地的成龙蚕业有限公司,已建有和投入使用的小蚕商品化生产基地,年养小蚕1万张左右,小蚕1龄-3龄共育,4龄起蚕分给蚕户地面条桑养蚕,以商品形式出售。小蚕饲养有技术标准,有质量标准,4龄起蚕时的健蚕率必须达到99%以上;每张蚕种不少于25000头。据统计,2010年小蚕共育张数分别达到8368张,健蚕率达99.5%以上。2011年1月-7月小蚕商品化生产基地共育小蚕约5000张,农户饲养大蚕产茧量约为40kg/张-45kg/张。目前遂溪全县的小蚕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商品化生产,全县1月-7月小蚕商品化生产饲养量约13000张。

2.3条桑养蚕的效益分析

养蚕劳动强度与用工主要集中在大蚕期,大蚕期用工约占整个蚕期用工的70%-80%。为此,推广应用大蚕地面条桑少回育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会大大降低了养蚕的劳动强度,在省力、省工方面较传统的方法节省劳力30%-50%。参考朱方容等报道,全年片叶收获每公顷产叶量比全年条桑收获增加26.12%-33.63%;要取得同等的桑叶产量,全年条桑收获需增加相同百分比的桑园面积;工效增加了,而产叶量减少了,最终使桑园总成本费用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际生产上若合理采用适当比例的叶桑和条桑,而不是全年一种收获方式,产叶量存在许多变数。这不仅仅牵涉到收获形式,而且还与气候条件、肥培管理水平等多因素相关,因此有必要研究最优化的收获搭配形式,以达到省力化、产值最大化目的。

而南方高温多湿、长日照的气候特点,从桑树栽培到家蚕饲养似乎更适宜推广条桑收获形式。大蚕地面条桑育的蚕座因条桑架起而形成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在南方的高温季节,其蚕座中的温度比室内温度低,比叶片育蚕座温度要低2℃以上;相对湿度比叶片育蚕座和室内环境高,但绝对湿度刚好相反,从而有利于蚕座上的桑叶保鲜,对蚕儿的生长发育更有利;条桑育的蚕座由于枝条互相架空,形成立体结构,间隙多,蚕座内的不良气体与外界交换容易,因此蚕座内不良气体远比叶片育少,条桑的蚕座空间有利于蚕儿活动和取食;有利于隔离病原,减少蚕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其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均比叶片育好。

2.4养蚕从业人员的现状

21世纪是知识大爆发时代,也是人们综合素质、智力角逐的时代。高新产业往往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产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这其中就包括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从事蚕桑教学科研、开发研究的单位,大部分人员具备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各市县蚕业推广中心、蚕种场和农业科技公司也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技术骨干队伍。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形成了蚕桑产业的人才龙头,带领千家万户的蚕农从事蚕桑生产;然而,在广大农村,我们并不惊讶地发现,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户文化素质多数初中毕业。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3.6%,初中52.8%,高中及中专23.6%,没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蚕农。而县市级技术力量大部分处于管理层面,直接到农户指导蚕桑生产的技术骨干极少,造成蚕桑行业技术结构脱层现象,给蚕桑生产的技术推广造成一定的难度。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奋战在一线的广大蚕农是推动蚕桑生产的重要生力军;是他们在实践中把握好政策导向,成功地为广东省蚕桑主产区实现战略大转移添砖加瓦;是他们在实际生产中不断摸索,形成粤西蚕桑生产的独有特色。

3蚕病的发生与防范情况

3.1蚕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

2009年广东粤西蚕区常见的蚕病有8种。在236户调查户中,蚕户出现各种蚕病的比率情况是:有出现NPV的占53.81%;CPV占的36.02%;浓核病的占8.05%;僵病的占21.19%;细菌病的占9.32%;蝇蛆病的占12.71%。从我们跟踪调查的情况看,出现有病蚕的蚕户比率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在熟蚕前出现,但造成为害损失不大,损失率在0.2%-5%之间,在夏季,个别蚕户也出现高达10%左右的损失。在春蚕多湿的环境中,蚕病以CPV和NPV为主,也有僵病发生。夏季,蚕病的发生率较高,以CPV和NPV为主,DNV、细菌病、蝇蛆病均见有发生。秋蚕多是CPV和NPV。但不同的蚕区,蚕病发生的种类和为害率有差异,有些差别还比较大。生产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蚕户,蚕病少发生,如罗定太平、化州那务蚕区的蚕农,对控防蚕病发生的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因而蚕病的发生为害率较低。2011年调查了本年度粤西5个蚕桑主产县第1造至第2造(3月-5月期间)所养的蚕,蚕病较少发生,均取得较好成绩,单张产茧50kg左右,高产户张种收入约2000元,上半年每公顷桑收入近5000元,但进入夏秋季节蚕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从今年6月份开始,粤西蚕区气温升高,加上雨水较多,形成高温多湿的环境,蚕病逐渐增多,尤其是血液型脓病和细菌病并发的情况较多。化州今年上半年发生的脓病约占蚕病发生的80%,养蚕技术措施较好的蚕农发生率约1%-2%。根据2009年至2010年的调查结果,化州市蚕农在养蚕时,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占全部蚕病的百分比(发生率)约24%、中肠型脓病约11%、病毒性软化病10%。春季雨水较多季节,白僵病发生率高达14%,而细菌病多数在5龄末期上簇结茧时与血液型脓病等病毒病爆发,达到了20%;蚕病损失率超过20%的蚕户占调查总数的90%。罗定的蚕病调查结果,主要是浓核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以及白僵病和蝇蛆等,发生率各占16%,总的发生率约94%,蚕病损失率依然较高,损失5%-20%占调查户数的20%,损失率超过20%的占80%。云安的蚕病主要是血液型脓病(21%)、中肠型脓病(22%)、病毒性软化病(18%)和僵病(白僵病16%,绿僵病11%)。因蚕病的危害损失率在5%-20%的蚕农占93.3%,其余6.7%的蚕户超过20%。今年6月中有1户-2户试验户病毒性软化病发生率达50%;有1户-2户细菌病(第二造的3批-4批)发生率70%,影响很大。高州大井基地蚕病的发生率较低,调查资料显示73.1%的农户损失率低于5%,19.2%的农户损失率在5%-20%之间,这一骄人的成绩很可能与蚕沙集中堆放、饲养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加之养蚕技术成熟等有关。遂溪县基地发生的蚕病主要是血液型脓病(34%),超过10%的还有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蚕病损失率超过20%的有56.2%,介于5%-20%的有37.5%(表5-6)。

3.2消毒药物的合理使用问题

对化州、遂溪、罗定、云安等几个基地县常用蚕药的种类与来源渠道进行了调查,目前蚕农使用的蚕药种类较多,产地有来自广东省广州市、韶关市、廉江市的,有来自浙江省、江苏省丹阳、四川省南充、广西百色等。药物种类很多,有营养添食增茧素,有蚕房、蚕具、蚕体消毒剂,有粉剂、也有液体的。有用于蚕体体内治疗用途的;也有体表消毒用的。蚕农常用的有:漂白粉、石灰粉、蚕消安、蚕座净、消毒净,防微灵等。然而,在使用方法上可能存在很多问题。(1)少数蚕农可能一次性购进多包漂白粉,堆放在不合理的地方,久而久之造成有效氯的散失,降低了漂白粉的使用效果;很少有蚕农在使用前测定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仅依赖说明书进行稀释使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杀毒效果。(2)在多湿季节,对蚕房进行福尔马林熏蒸具有较好的预防僵病的作用,但多数蚕农不会密闭蚕房进行消毒。大部分蚕农用漂白粉喷晒墙面和地面,多次使用的蚕房即使房顶亦可能存在病原。(3)饲养批次过密。从数据可以分析出,饲养批次较多的化州和遂溪,最多的蚕农每年饲养达26批,批次过多势必造成蚕房不足,大蚕、小蚕共室的情况,容易造成相互感染,成为蚕病高发蚕区。(4)蚕沙处理不当,环境卫生状况差。在高州大井村,实施了蚕沙集中堆沤处理,周围环境卫生大大改观,因而蚕病发生率较低,损失少于5%的蚕农高达73.1%。(5)蚕农投入消毒药物资金少。此外,由于目前国内蚕药市场缺乏统一管理,造成生产厂商群雄混战局面,有些甚至吹嘘自己的蚕药包治百病,使蚕农淡化了消防意识,粗放经营,导致各种蚕病爆发的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是否对全国蚕药市场进行一次清理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次,应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正确引导蚕农使用蚕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围绕蚕房消毒和养蚕技术规范,切断病原传染途径,防止蚕病相互感染和交叉感染;改善饲育条件,增强蚕体质,提高抗病力等方面加强技术指导,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科学兴业,促进粤西蚕区快速稳定发展

粤西蚕桑发展总的态势日趋平稳,蚕农普遍认为栽桑养蚕比水稻、玉米和甘蔗等其它农作物经济效益更好,比养殖业稍差。因此,蚕农养蚕积极性很高;省政府以2011年1号文转发了省农业厅《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蚕桑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足见政府部门对蚕桑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广东省蚕桑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也要看到目前制约蚕桑业发展的因素,了解蚕桑发展的形势,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技术措施,才能真正实现蚕桑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1县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把蚕桑生产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大部分蚕农纷纷表示,政府部门对蚕种和桑树种植应给予补贴。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县市级政府部门对农村种植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常常以种植面积作为基层乡镇干部考核指标,无疑也对蚕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处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对行业的发展举重若轻。在蚕农认可经济效益的情况下,相关政府部门的导向和制定的政策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着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规划指导,优化蚕桑产业布局,对广东省完成主产区战略转移后的蚕桑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蚕桑产业的竞争力,政府部门将起着执行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2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活跃在蚕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力量

蚕桑是传统产业,在我国几千年农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是一种典型的家庭经济运作模式。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造就了许多就业机会,传统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从事栽桑养蚕的人员多数为妇孺、老人,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不足,从事蚕桑行业的劳动力资源紧缺。面临这种状况,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对蚕农的技术培训,使广大蚕农掌握栽桑养蚕、消毒防病的知识,改变和提高蚕农的蚕桑专业素质;同时建立一支熟悉各乡镇实际情况的技术力量,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户,应对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学研究,解决产业

蚕桑学科在各行业中偏属冷门,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每年拨发的部级资助项目、省级项目、农业厅科技计划项目中,蚕桑行业投入的资金寥寥可数,这严重制约了蚕桑行业的科学研究。而蚕桑行业面临的科研难题如同养蚕历史一样的悠长。比如家蚕血液型脓病,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蚕业科技工作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1149年陈敷所著《农书》,描述了家蚕脓病病症“高节”、“脚肿”。1639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病蚕“游走而不安箔”。1874年汪日桢《湖蚕述》记有病蚕“高节而足流白水”。至今已发现12目1600余种昆虫,可被16个科的病毒所感染。对付家蚕病毒病以及昆虫病毒病的交叉感染,唯有预防措施而已,一旦患病即“无药可救”,成为制约蚕业发展的千古难题。而另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家蚕寄生虫病微粒子孢子。早在19世纪,微粒子病在法国、意大利等国蔓延,曾对欧洲蚕丝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1835年法国产茧量为26000t,遭受微粒子侵袭后的1865年产茧量不足4000t。巴斯德在1865年研究了该病的感染病症、致病机理等,鉴定其病源物为垂直传染的微粒子虫属的孢子,由此采用母蛾显微镜检查技术,发明隔离制种法,到1877年产茧量直上1.14万t。这一制种镜检技术从此被全世界所有蚕茧生产国采用并沿用至今,有效控制了微粒子的蔓延。然而,这一病原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并没有完全被消灭掉,防微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不敢稍有松懈。发展至今,也发现若干野外昆虫滋生孢子并演变有许多变种,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给蚕桑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此外,蚕桑行业还面临着机械化程度差的问题。现代蚕业传承了远古而来的栽桑养蚕技术,同时也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传到现代。镰刀加锄头,几千年蚕桑人传统的劳作方式仍然困扰着现代机械化工业。劳动效率、省力化养蚕等课题需要我们深思。

4推广栽桑养蚕技术规范集成,提高产量和质量

养蚕生产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产业,涉及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多方面的知识。生产的每个环节无不牵涉到技术措施和手段。因此,科技人员必须针对气候特点,研究和制定蚕桑行业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技术规范集成,面向生产实际,指导蚕农提高每公顷桑产叶量和每公顷桑产值,扩大小蚕共育的普及范围,提高张种收益,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投入产出倒挂的现象。

作者:李文楚钟杨生王叶元陈芳艳林健荣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蚕桑经济效益缺陷与举措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xylw/61765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