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

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独立性经济评价活动。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依照财务审计的方式开展工作。财务审计有时也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对旧体制下的一些损失浪费和决策失误进行审计,早期的经济效益审计由此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1995年《审计法》的颁布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成分逐年加大。2003年,《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和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效益审计要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效益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审计工作的主导方面还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多集中在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管理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缺乏深度,对政府的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展开,审计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居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审计环境的制约,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良好的法制环境和职业道德可以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和舞弊现象,为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而目前,我国许多单位管理不善,会计核算基础薄弱,统计、会计数据失真,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使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可利用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影响到经济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2、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多年以来,审计机关一直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各单位选调的财务人员和审计、财会大专院校毕业生,缺乏工程造价、计算机、法律、管理学等专业人才,审计队伍知识储备状况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求。因此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一支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审计队伍十分重要。

3、审计力量不足,难以顾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现有的审计机关,除了要完成本单位年度审计计划外,还要完成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临时安排的各项审计任务,审计力量不足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审计人员在财务收支审计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打假制乱成为审计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多余时间精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三、做好经济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建议

由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项独立的审计类型,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之路。

1、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即在完成对被审计事项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按照有关效益标准对被审计事项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建议。由于当前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经济领域还存在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现象比较普遍,重大经济犯罪时有发生。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必须以财务审计为前提和基础。

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延伸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整个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为例,企业管理者不仅重视审计查出的问题,而且更关心今后如何防范。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能“诊断”,而且会“治疗”。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是通过审计,找出效果差、效率低的原因,向企业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应的信息,提出整改建议,通过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必须延伸审计范围,拓展审计领域,加大经济效益审计力度。

2、选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切入点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在大规模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应根据审计机关现有能力、审计资源现状、社会的期望程度和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一些财政专项资金和重点建设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着重从决策、分析、使用等环节进行审查,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逐渐从中摸索方法,总结和积累经验,为在更大范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