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体制改革人才就业范文

经济体制改革人才就业范文

经济体制改革人才就业

一、造成目前现在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

㈠从外因方面看:

1、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数量太少

1998-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8.0%。但这些年经济的高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高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主要是由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数量太少,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因素造成的。

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我们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倡优化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型产业增多,逐步替代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行业,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长。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太少,未能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截止到2004年年底,中国13亿人口只有360万个中小企业。从世界性的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小企业,一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小企业就业,大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会成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或者自己创业。

2、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题

其一,扩招的规模过大、速度过快。1999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毕业生数量上来看,2001年到2006年六年间数量分别为118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呈迅速递增趋势,今后还会继续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分管就业的副司长刘大为表示,2005年全国新增加就业岗位900万个,其中500万个要用于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只剩下400万个就业岗位,而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劳动力数量很大。2006年我国高校又有413万毕业生走出校园,他们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如果495万大学毕业生都要求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显然就业就难了。广西民族大学邓艳葵教授说,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必定会迎来大众化的就业。2007年全国就业压力依旧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人员1400万,然而社会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岗位仅900万。新增就业人口总量大,增幅高,就业岗位紧缺,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困难,东部地区一些城市开始限制人口进入,这对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其二,大学培养的仍然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专业人才,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参加高考的“千军万马”走完了独木桥,然后又都涌人大学专业教育、精英教育的课堂,忽略培养社会需求巨大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高级技师工资是硕士毕业生工资的几倍”的现象,正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3、教育机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㈡从内因方面看:

1、高校毕业生择业中的问题

从人力资源供给主体——毕业生的情况看,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必要的生涯设计和正确的择业观念,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社会和合理把握职业发展趋势,存在着盲目性和浮躁心理,对未来的就业预期过高,择业标准不现实,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某些结构性过剩专业的毕业生可能在人才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2、毕业生对职业的自我定位的问题

职业定位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更是应届毕业生走出校门前要仔细考虑的。择业前先要了解自己的“职业适应性”——对自身素质进行一次彻底的了解和评价,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个人的理想志愿,做一次全面充分的分析,对自己将来的事业发展要有一个确切的定位。对于毕业生来说,也应该有“人岗匹配”的就业观念。

3、部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欠缺

随着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质量却呈下降趋势,现在的大学生的整体水平不如从前。关于大学生所欠缺的综合素质中,“诚信品质”“社会实践能力”、“协同合作能力”方面都欠缺。现在的社会是合作的时代、交流的时代,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不断沟通及默契的配合。

4、基层就业兴趣不大

针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各个高校的鼓励措施也陆续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一部分优秀大学毕业生走出大城市,走进各基层。虽然如此,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依旧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尤其是成长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先天地害怕到基层吃苦;二是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因为怕“丢面子”而不去基层就业。三是担心“沉”下去就再也“上”不来了,害怕自己一直就沉埋于基层第一线,可能干得再好也没有人注意。四是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二、解决现代人才就业问题的对策

1、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搭建课程的大类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此外,还要杜绝高校专业设置的急功近利,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专业建设。

2、重视个性化职业指导,进行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

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课程教学无法实行个性化指导,因此在学生后阶段学习中,学校必须要有专人提供学生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并针对就业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疏导,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引导学生理性就业。消除学生心理上的不自信,意志上的不坚决,就业态度上的不主动,避免自我认识的不现实,就业观念的不解放。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克服浮躁的心理,脚踏实地的开拓自己的职业生涯。

3、提高现代人才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于毕业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和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其规划生涯、正确择业、适应市场、获得发展的能力,提高其创业能力和从事科技创新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品质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根本前提。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实学生随同经理出差,经理对所住旅馆价格昂贵颇有微词,实学生便把旅馆的留给顾客公用的毛巾、皂盒全部带走,并向经理炫耀,经理回去之后便把实学生辞退了。由此可见,诚信品质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4、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把就业推向市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适应这种新的就业方式,就必须树立新的择业观念。否则,就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就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5、应面向基层就业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面向基层就业已经成为2006年不少毕业生的自觉选择。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毕业生起薪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毕业生应及时调整对薪酬、福利等物质条件的期望,多关注岗位的发展和锻炼机会。很多人不会对一份工作“从一而终”,就业、择业、创业、立业将伴随一生,因此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应该抱着锻炼自身、完善个人能力、探寻发展机遇的心态。自主创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动向。2005年3月,苏州首家在线收费网站成立,创始人是两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厉开波和周敏,在就业大关面前,他们毅然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挑战,大学生要努力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但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还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和丰富的社会关系,因此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并不多。所以,大学生在创业前,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慎重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具备,正确对待自主创业的成功和失败。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方方面面,出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教书育人”的宗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则应多多进行实际的调研,制定和完善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体制保障。在经济发展中,促进地区间、城乡间的良性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后,作为学生本人要注重真才实学,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克服在就业中的盲从性,客观合理地做好自我定位与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