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民营企业与经济发展机制范文

谈民营企业与经济发展机制范文

时间:2022-07-17 11:04:10

谈民营企业与经济发展机制

一、民营企业与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机制

民营企业发展滞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又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总面积61.9%为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的贵州较为典型,这里以该地区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例论述民营企业与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机制。

(一)民营企业发展滞后影响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体现在民营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聚集少、从业人员素质低等方面。

1.民营企业规模差距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规模差距首先表现为生态脆弱地区民营经济总量少,比重低。截至2011年底,贵州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6.9%,低于全国约21个百分点,四川、重庆等省份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均超过50%,在西南4省份中,贵州民营经济总量最少,比重最低;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指标相比,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7~2011年的5年间仅提高5.6个百分点,增速缓慢。规模差距其次表现为生态脆弱地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量少,产值低。截至2011年底,生态脆弱的贵州喀斯特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9个,仅占私营企业数的3.5%,95%以上为中小企业;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量为1129个,产值为1214.36亿元,分别是云南的87.9%和74.3%、四川的15.9%和10.2%、湖南的13.7%和10.1%、浙江的5.0%和5.3%。考察2009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家,东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有405家,占比81%;西部地区34家,占比6.8%。

2.民营科技企业差距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科技民营企业与其他地区民营科技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总量少,比重低,研发投入少。生态脆弱地区民营经济绝大多数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中,初级产品加工所占比重大,深加工产业比重低。大多数民营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研发投入少。2011年贵州民营科技企业研发经费为3.2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仅为微不足道的0.056%。2011年贵州研发经费支出36.3亿元,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64%,低于全国研发经费的投入强度1.84%,更是远低于北京的5.7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倒数第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经费投入为27.52亿元,仅为四川的26.3%、湖南的15.1%、浙江的5.7%。

3.民营企业产业聚集差距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商贸、餐饮、娱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医药、特色食品等优势资源方面也有一定集中,如制药业、遵义辣椒加工业、仁怀白酒业、六盘水煤及煤化工业、开阳磷化工业等已逐步形成产业聚集。但喀斯特地区民营企业制造业整体上仍然呈散沙状。虽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并针对民营企业提供各种配套便利设施,想法设法引导民营企业实现产业聚集。这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聚集。但由于规模过小,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难以形成分工效应,聚集效应的优势尚未显现。

4.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差距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与其他地区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差距主要表现在学历、职称和技术等级结构上。生态脆弱地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低;具有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比重低;高级技师和技师占比低。无论是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和技术等级结构,均呈现出低端化。

(二)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滞后,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但又不单纯是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表象在民营企业身上,实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和文化思想观念落后的综合反映。

1.生态脆弱地区的区位地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经济贫困、社会封闭,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如生态脆弱地区的山地特征导致交通闭塞、基础设施难以跟进企业发展,生态脆弱地区恶劣的地理条件、“三不沿”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导致的薄弱的经济基础均会制约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发展。首先,地区相对恶劣的地理条件,如占总面积61.9%的生态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地无三尺平”,山地和丘陵占地92.5%等,自然条件造成该地区社会闭塞和经济贫困。由于地理区位偏僻,交通、通信状况较差,信息闭塞,几乎与世隔绝,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十分闭塞落后。其次,从整体地理位置看,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一般地处“三不沿”(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地区,基础环境硬件设施薄弱,交通设施、通讯设施等受区位的制约相对落后,造成整个社会经济闭塞。最后,生态脆弱地区地理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形成聚集效应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地理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而喀斯特地区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民营经济聚集发展。由于受自然条件、资金条件、土地瓶颈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园区建设投入大,推进难度大,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尚需完善,聚集效应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2.生态脆弱地区的人才缺乏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经济贫困对民营企业影响最严重的就是人才缺乏,民营企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会进一步制约民营企业发展。首先,生态脆弱地区民营经济缺乏企业家,缺乏企业家精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普遍缺乏。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家的任务是“创造性地破坏”;刺激企业家创新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创新能给企业家带来丰厚盈利的机会,特别是创新在短期内能带来超额垄断利润;二是创新的成功能凸显企业家的才能,满足追求成功的欲望,这种欲望、事业心或“荣誉感”是企业家积极进取的内在冲动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主大多趋于保守,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较为欠缺。其次,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缺失,这也是制约生态脆弱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区位条件、工资条件、住房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高层次人才总量少、比重低、人才发展空间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难以引进、且容易流失等,由此导致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滞后等困境。

3.生态脆弱地区社会封闭制约民营企业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社会封闭导致思维观念狭隘、缺乏创新、企业主素质较低、信息闭塞等。首先,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制约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思想观念上的桎梏首先应追溯到生态脆弱地区传统的历史文化。在地缘关系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下,生态脆弱地区“以商为末”的传统文化对民营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比较明显,如较为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较弱,思想观念守旧;冒险精神缺乏,满足于小富即安。其次,思想观念上的桎梏还表现为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偏差。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认识较晚,迟迟未能落实到行动之中。这表明生态脆弱地区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歧视,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涉及到扶持民营企业时行动上表现得较为消极和迟缓。

二、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民营企业解除桎梏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适宜的经济平台,如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

(一)民营企业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对地区就业、反贫困、增加地方产值、发展特色产业、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均有重大作用和意义。为了清晰呈现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对各地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和地区人均GDP的数据进行整理。各地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与该地区人均GDP呈较强的正向变化关系。从三大区域整体而言,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大区域的民营企业就业人数与人均GDP呈正相关。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按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次序排列,人均GDP也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次序排列。从各个地区来看,基本上也呈现出较强的正向相关。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各地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与该地区人均GDP折线图的走向和形状极为接近,表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民营企业对欠发达地区反贫困以及增加地方产值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学界较为一致的认同。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民营企业发展有反作用

随着区域经济规模扩大,生产要素流动性增强,能够吸引人才资源、资本等要素流入,促进区域技术、知识、经验的交流和增加。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生产要素可得性的提高,使得民营企业获得生产要素的交易成本降低,民营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约束得以放松,从而改善了民营经济生产要素配置,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人才与资金的获取。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可在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建设、推动创新创业、产业聚集引导等方面有所作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更高质量地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也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1.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生态脆弱地区由于地质地貌导致交通十分不便。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力完善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脆弱地区难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原因之一是劳动力供给首先在数量上受到限制,缺乏供给弹性。究其根源,在于生态脆弱地区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种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久而久之,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分布日趋不合理,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容量偏小等。这也成为生态脆弱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反之,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善,能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高,投资者必然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效益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必然导致生态脆弱地区资金投入水平低下。

2.区域产业聚集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具有正向的外部性,使得整体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和企业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得好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软环境建设更适宜投资。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环境上看,投资成本低,投资效率更高,工业园区建设更为完善,能更好地吸引民营企业实现产业聚集,而产业聚集对民营企业具有正外部效用,有利于民营企业获得生产信息、技术和经验等,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3.区域人才与资金的获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集群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流动是促进地区知识溢出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伴随着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流入。这也意味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要素和资金要素的约束得到放松,能够较容易地得到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力资源流入和资金流入带来的好处。生态脆弱地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偏小,缺乏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难以有效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和资金。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难以引进,引进之后难以留住,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难以形成;自身资金不足,信用评级难,贷款额度小甚至难以贷款。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力资源流入和资金流入有利于打破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和融资瓶颈。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对民营企业创新创业资金上的支持可能性更大;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得好,思想观念开放,更能包容创新和创业的失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作用效果不同,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恶性循环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为例,论证了民营企业发展滞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又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以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数据进一步论证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来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民营企业解除桎梏和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适宜的经济平台。考查民营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民营企业与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区域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于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兼具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的特征,从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视角,生态型企业是必然选择;从喀斯特地区的山地特征视角,规模小、数量多、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民营企业是必然选择;从激发经济活力的视角,民营企业是必然选择。生态民营企业兼具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符合特定生态环境的特征,是生态脆弱地区“量身订做”的必然的可行的经济发展载体。由此,生态型民营企业是规避恶性循环作用机制和开启与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交互作用进入良性循环的最佳选择。

作者:曾春花伍国勇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民营企业与经济发展机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jfzlw/64919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