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7篇)范文

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7篇)范文

时间:2022-03-28 03:30:37

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7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对策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如何通过创业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当前高校乃至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对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重要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通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就业;对策建议

一、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不断下行,其对就业的吸纳力量有所减弱,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题不断严峻化。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提出,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因此,必须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全面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1.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要通过创业的形式来促进就业,这与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相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亟待创新,大学生作为年轻力量,其创新意识较强,创业意识不断迸发,在这一背景下只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就能够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创业能够带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可以活跃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的形式实现就业也是当前我国政策的重要趋向。

2.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率还有待于提升,而就业质量更是显得较低,很多新兴行业还没有充分引进人才,使其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大学生也出现求职无门的现象。而推动大学生的创业,使其在新兴行业实现一定的发展,将能够引导社会的就业方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吸纳到这些行业和领域中,不仅能够实现新兴行业的发展,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这与当前我国各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各高校应该重点从这几方面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3.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实现向前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大学生的就业结构方面却相对落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而实现大学生的创业,提升其创业意识和能力,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施展才能,并通过创业的形式促进行业的发展,进而可以带动更多大学生的就业,使得我国大学生现有的就业结构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样一来就能使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以创业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

创业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对大学生提出要求较高,而要想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必须要全面加强高校对大学生的指导,因此,高校必须要花费必要的成本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一方面,高校必须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使其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并帮助其做好创业的准备。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了解创业的基本步骤,对其管理意识和经营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做好保驾护航工作。

2.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创业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实现对大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各产业的发展形式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深入教育,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其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与各企业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为其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利用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修正和指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以此带动就业。

3.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协助,因此,要想通过创业的形式全面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必须要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一方面,要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使得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甚至促使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大学生的创业中,以全面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推进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

四、总结

不管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从教育事业发展层面来看,以创业带动就业都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因此,必须要从加强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协助等方面着手,全面通过创业的形式推进大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推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

[2]刘思超.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

作者:王茂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一二课堂并存的课程体系、优化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培养就业指导教学名师等措施,以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就业指导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规划未来的发展,并在过程中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

针对性在部分高校,由于就业指导课只针对毕业生开设,半个月一次,每次两个课时,且多为大班教学模式,部分毕业生处于盲目实习状态,因此,并未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政策法规流程也知之甚少,即便签约时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很难得到保护。在教材选取方面,部分高校组织专人编写了统一的就业指导教材,部分高校则自主选择较为前沿的就业指导教材,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职业变化趋势。加之毕业生群体规模大,专业背景不同,对于择业中硬素质、软能力方面的指导,教学内容很难做到有针对性。

2.课程考核不科学,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以上课出勤为主,期末以卷面分数为准,缺乏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考核。受大班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对学生实践的引导力不强,学生埋头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的情况较多,参与度不高,受益较少。3.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虽然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已多年,但仍缺乏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授课教师由毕业班辅导员兼任。毕业班辅导员多来自中文、历史、心理、思政教育等专业的研究生,缺乏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鲜少有对毕业生就业行业、企业的调研,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建立一二课堂并存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从大学生成长周期来看,大一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吉讯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进行职业生涯探索等;大二、大三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了解当前该职业的外部环境以及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大四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政策法规流程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礼仪化妆、新人职场态度等求职技巧,举办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邀请各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做讲座。同时设立就业心理咨询室,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和服务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2.设置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就业指导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方面,教师要扮演合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可采取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练习法等,更多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达到求知的内在需求。在讲授面试主题时,可邀请学长学姐到现场做分享,也可以播放“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求职类节目,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课下可以给学生布置“参加一次招聘会”“体验一次面试”“完成一次实习”等任务,让学生通过了解单位的用人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课程考核方面,教师要更加看重学生的课程参与质量,弱化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主要衡量学生对本课程的贡献程度。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自我分享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配合度、参与课下活动的实效性等。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通过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小组,加强授课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力量整合,增强教学团队整体的教学效果。在整合互联网资源方面,要及时关注毕业生各专业的就业动态,通过学习在线名校名师相关课程,借鉴典型经验和案例,制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案和课件;也可以截取部分名校名师经典课程进行课堂学习,给学生带来更多元的思维冲击。

3.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就业指导教学名师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创造条件派出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获取实战经验。要和学校就业实训基地、广大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市场和行业信息。要推荐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各种培训,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如职业指导师、SYB创业指导师等,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门槛准入制度,选拔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教师授课。要鼓励就业指导教师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省市课程大赛,以赛促改,增进教学水平。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它能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力,更好地认知和提升自己。通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让每一位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以及社会环境,提高各种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就业自信心,做一名受人欢迎的职场新人。

作者:曾敏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第三篇:就业文化建设对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性特征,而就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识到就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实现校企合作与文化交流。

关键词:就业文化;高职;创新教育2017.03文学教育

1.前言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热点问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岗位竞争,增加了就业难度。高职就业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既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使他们在岗位竞争中更具优势。

2.就业文化建设和高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就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它主要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明确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就业方向等,从而使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够立足于就业的视角,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以应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和人才竞争,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市场化背景下,就业单位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需以就业文化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无形中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以就业文化为载体开展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及竞争力。

3.以就业文化建设推进高职创新教育结合

高职院校教育及发展现状,实施就业文化建设。该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目的及就业需求,以推进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发展。首先,合理设置课程,推进高职创新教育。以就业文化为指导的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教学模式,采取自由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各项素质。教师以就业文化为载体,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对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使课堂教学更具创新性。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就业文化建设要求,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答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且更加独立。同时,以就业文化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指导,能够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和钻研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其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推进高职创新教育。

传统教育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学生普遍缺乏发散性思维。以就业文化为指导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有助于对高职学生进行多样化思维方式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高职就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推进教育创新。高职就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就业。将其运用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需充分考量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思维要求和职业要求等,采取正确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性思维,使高职院校学生不再局限于专业范畴内的具体知识,而是对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性。同时,也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多样化,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社会竞争力,为高职院校学生争取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三,实现校企文化互动,推进高职创新教育。以就业文化为指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等,着重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正确关系进行界定,使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发展目标中。而学校与企业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与互通,使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交流和实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就业文化建设。就业文化建设能够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同时,采取该种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使他们在人才竞争中更具优势。

作者:曹宁 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探讨

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中心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学习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多种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内容。本文就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并针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高等教育创立之初,高校就为解决学生的各项生活、就业问题创办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既要注重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又要兼顾其在实际择业、就业方面的引导,即使高校积累了多年就业指导经验,就业指导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已经出台规定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全面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有效的组织同学生实际择业、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学习,从而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营优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思想服务。

1.1高校毕业生就业动向和思想受利益驱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工作的深化,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就业方向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态度开始向务实方向靠拢,以个人利益最大化来来衡量工作岗位的优劣,薪酬标准和职位发展空间成为决定了他们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更多的毕业生倾向一线城市的工作单位和机会。从客观环境来看,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人力作为一种资源也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有效配置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从改革之初的统一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就业模式,尽管现阶段的就业模式已经区别与以往包分配模式,但是在很多毕业生就业意识中仍然保留着一岗定终身的保守意识。正是这样传统的就业心态使得他们更看重进入社会的第一岗位,通过谨慎选择、仔细甄别,最终按照自我设定的标准完成择业。

1.2缺乏对学生未就业原因的分析

相关调查显示,每年高校毕业季都有一部分大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择业、就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与就业学生自身情况有关联,比如很多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达标,然而对未来工作岗位却寄予超越自身能力的期望,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得就业时间一拖再拖,最终错过择业时机,未能顺利完成就业。另一方面与客观原因相关,比如用人企业由于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都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当然不乏少数学生人为推迟等自愿性失业现象。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办的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对日常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各种主客观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干预,从而使得学校就业率有所下降。

1.3缺乏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学生实际就业问题,就业指导老师无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性的思想指导,使得很多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忽视自身专业特征,一味迎合人才市场需求,放弃本专业的岗位转而追求薪酬较高的所谓“热门”岗位。有些学生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导致学业完结后仍然对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甚至不清楚所学专业的应用方向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这些都是高校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就业指导造成的。

1.4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缺乏了解

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推广和宣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做到立竿见影,需要一个由浅入深,让学生体会内涵和深意的过程,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针对毕业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社会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就业办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相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通过简单的三两节课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讲述。仅仅通过这样的简单过程就希望完成学生的就业指导,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帮助没有任何社会求职经验的毕业生,针对所学专业来选择更合适自身发展的岗位,也无法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就业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办法

2.1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高校就业办的工作人员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实际就业问题和思想认识的不足给予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规避就业风险,提高心理承压能力。指导老师开展各项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本校就业率方面,而是应当转向切实帮助学生解除择业中的困惑,解决就业中的不足,切实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给学生科学有效的思想辅导。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较严格的岗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需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学生就业指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导信息,比如指导教师需要同时具备人力资源、心理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此外还要把握各个专业发展走向,了解人才市场中需求的变化以及岗位职责要求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胜任高校大学生择业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进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

2.2注重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提高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一方面要组建优秀团体的建设工作,比如可以通过对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入党机会,使得优秀的学生组成先进团体,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激发其他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专业类证书考试或者倡导进行继续深造,以此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拼搏进取的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在社会中遇到的冲突、矛盾等现实问题,要及时的给予思想干预,给予学生一定的思想援助,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就业。在大学生最后离校之际,进行一定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得学生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做好离校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退还学生证、图书等各种公共资源,爱护宿舍、校园等公共设施,避免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各种校园冲突事件。

2.3注重毕业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完成学业后进入社会面临各种就业、生活等多方面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完成一定思想政治学习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因为高校毕业生从小学、中学、大学一直都是学生角色,大学毕业后将彻底摆脱学生角色成为社会人,这种角色的转变必然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不适反应。这种不适反应如果在正常可控范围内得到良好的心理辅导,通常都可以顺利完成过渡,然而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任其发展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好离校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工作,有效的疏导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完成不良反应的过渡,鼓励学生以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环境的改变。

总而言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宗旨是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困扰其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该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求助和疑问应该给予明确的回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作者:张伟华;孙文娟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高校教育由精英化转为普及化的当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处于严峻化,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随之加强。本文主要从当前的就业形势入手,旨在阐述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

通过对某纺织服装学院学生就业情况的社会调研,我们得知: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近期规划主要集中在考研、创业、直接就业等方向。不同的职位发展规划对个体本身要求的能力与素质不同。

1.关于考研学校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的纺织专业学生得知:被调查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面试时重视排名,多数高校将毕业院校、本科成绩、科研能力排在前三位。这一结果表示:大学生考研时不能一味地将学习摆在第一位,学习之余的科研成果也很重要。调研小组对四所高校的老师进行访问,各高校的建议更侧重于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2.公务员等国家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方式多变,在选择人才时更多地关注其学历层次、毕业院校和个人能力,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更加侧重于执行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毕业学校,而不是一些证书和成绩,这与一些学校以分数高低判断学生好坏不同,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如道德诚信、团队精神等,都是不能简单靠分数测出来的。

3.创业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调研小组对市场上存在的“服装工作室”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创设“服装工作室”不仅需要合适的客观条件,还需要大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相对于学历来说,个体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分析

1.大学生自发增强规划意识

(1)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大学生应将自己的重点放在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上,当今的就业形势使在校的大学生已初步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将初步意识转化成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真正地将其融入自身的学习中还是一大难点。例如,大学生可以组建一些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社团等,每周举办丰富的活动,使同学们都参加进来,邀请学校的专家参与并给出指导意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2)正确定位自身,改善价值取向。大学生个体要提高认知水平,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要从自身的兴趣入手,要从社会的大环境入手;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件,把握时机。除此之外,大学生应该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大学生考公务员的人数与日俱增,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企业、事业单位,对一些基层岗位不感兴趣,造成人才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对此,大学生改变自己的职业观很有必要。学生要正确设定自己的目标,担当恰当的社会角色,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创业。

(3)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了解未来需求。大学生在初步确立了自身的规划目标后,随之相适应便要增强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实践还是创新,这样有利于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要求相接轨。第一,将自身的知识体系化。知识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大学生应有相当数量的知识,知识要建立完整的体系。第二,培养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应具备职业所符合的能力。

2.学校

(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注重生涯发展辅导。高校应将其对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转变为对不同年级的职业生涯辅导,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审视自身能力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自身做不同评估,帮助大学生及时有效地培养能力,有利于使学生整合资源、学会选择和规划,使其有序自主的发展与成长。

(2)科学设置课程,加强学科生涯规划的专业化建设。大学学习阶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最基本的是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理论,了解方法。学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化,对不同的专业给予不同的学科就业指导方向,让大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的学科职业方向。

(3)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针对性计划性辅导。高校要保证有一批拥有专业素质的人员。第一是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能从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邀请他们来设计规划,向学生传递专业的知识能力。第二,由普通的思想政治课老师和辅导员组成,他们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在日常生活上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向学生的规划提出意见,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第三可以外请专家对学生进行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了解有效信息的来源渠道,开阔视野。

3.社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应主动地与高校相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校园内部开展企业的面试、招募活动,以此帮助学生了解各企业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招收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仵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2]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朱伟光.大学生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N].光明日报.2008.10.22

[5]李薇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赢在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9.10.21.

作者:康莉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策略

摘要:由于受之前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和我国人口基数的影响,自2005年起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历史之最,严重加剧了当前新时期环境下我国的大学生人才就业市场的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从家庭问题上升成为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关系到家庭和谐、高校发展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亟需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日趋扩大,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早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即“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模式。这种新型的人才就业模式给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提供了自由、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俨然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1简述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1.1.1供需失衡,招生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

根据麦克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入学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到2003年首批扩招生毕业,至2016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高达到770万。而相较于入学率的逐年上升,我国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初次就业率均不足80%。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及全球经济形势的缓慢发展态势为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压力。

1.1.2结构性就业难,就业状况分布不均衡

当今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在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就业区域的选择、就业方向的选择等诸多的结构性就业状况分布不均衡。就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来看,存在东快西慢、沿海城市的经济实力好于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和特点,因此就造成了对广大毕业生的强大吸引力和诱惑;除此之外,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失衡现象。比如,涉公的职位和工作经常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而私企级中小企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类行业及农业等在我国需要大量人才的行业和职位则更多的被现在的毕业生所冷落和嫌弃。

1.1.3普通院校、基础学科及女生的就业不公平现象增多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为存在着前面我们提到的供需的不平衡及结构性就业难等问题,故因为前两个问题所衍生出来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普通院校的学生就业难、基础学科专业就业难等诸多就业歧视现象层出不穷。在当今的招聘信息中,这样的字眼“男生优先”或者“只限男生”屡见不鲜;名校效应和重点专业的影响也愈演愈烈,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国字头和世界500强的企业等,甚至达到非“985”院校不要的程度。用人单位的种种就业不公的现象,使得大部分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1.2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发展趋势

在高校大学毕业生严重供过于求及各种就业不公平现象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此种社会形式迫使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发生了变化,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已经逐步从沿海城市、涉公的工作及外企就业等意向向农村、基层的职位及三线、四线城市转移;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普遍的由原来的高工资、重地域、好环境、求稳定向重发展、轻工资、敢创新的务实的就业观念转变;其次,针对“只要男生”及非重点院校不要等多种就业不公平现象,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正在逐步强化,加速了就业市场的完善和规范,也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升了就业的信心和希望;第三,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很多学生也在跳出体制和思想限制走创新、创业之路,为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开创了新路径和指引了新方向;第四,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的发展为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各种利用网络为平台的就业信息的及就业岗位的增加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而且这些职业则更多的收到广大毕业生的喜爱和欢迎。

2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从形式上来看,是由于之前高校扩招政策所直接带来的产物。特别近些年的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同步出现,更是给整个社会、高校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高校的扩招政策确实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为此,而只是表面原因之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涉及政府、社会经济发展、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宏观调控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大众教育”,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也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进化到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但传统时期的就业思维模式、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2.2社会发展水平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得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所处时代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经济的多方面制约,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至少80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故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的阶段,随着市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比重下降,国有企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行政事业机构不断改革,公务员人事结构的不断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公平的机会。

2.3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

当前存在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需求,存在严重的与社会脱节,即培养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影响其就业率;第二,部分高校不重视,甚至忽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机构和课程的设置的目的就是提高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率,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而一些高校盲目的重视行政化的就业指导状况,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就业指导内容实践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3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新时期的经济环境下,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顺应时展潮流,实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顺利择业就业,是当前摆在高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3.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就业制度改革,创造就业机会

政府应首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经济的蓬勃快速发展能够不断的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其次,政府应积极优化社会主义市场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小微型企业和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最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就业优先”思想,工作重心从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舒适、公平的就业环境。

3.2高校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高校要时刻关注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发展走向,根据高校自身情况,积极调整和定位高校课程内容和学科建设,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就业市场对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及时、高效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同时,高校要引入和发展“产学结合”的办学思路,积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作,定期开展学生实习、见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社会。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部门机构的设置和课程安排上都要严格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保障高校大学生就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工作。

3.3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提升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水平是关键。结合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组织机构混杂的局面,高校要积极努力的建构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在校级设立一级的主管机构来调控全校的课程设置和日常就业的行政事务。各尽其责,权责分明,有的放矢。严格把控就业指导教师的引入,不仅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的学历资质,同时需要较好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良好的道德责任感。高校的课程设置杜绝“断层”的教育模式,而应设置贯穿大学期间学制的安排,如一、二年级组织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同时重视组织学生多进工厂、企业见习。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目标,而非实现行政化的高校就业。

参考文献

[1]蔡立彬.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自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4闵维方.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何晓淳,刘献文,刘铸.研究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7]王珍,张树桂.职业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8]J.Greenhaus.王伟译.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Y.Baruch.陈涛译.职业生涯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0]彼得森,冈萨雷斯.时勘译.职业咨询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1]黄甫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3]李培林,李强,马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廖苏华.大学生就业指导实用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雷茗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供应却跟不上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再加上我国大学教育重知识理论轻职业教育的现状,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不利。如何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可忽视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发展;职业指导;作用

建立完善的职业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就业,是党的方针政策。在我国,职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初,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蓬勃发展,在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新成长的劳动力成了就业队伍中重要的一员,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与社会实际就业岗位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展着积极的作用,彰显职业指导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

职业指导是随着社会经济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求职者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属于新成长的劳动力,具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将帮助他们客观分析主客观条件,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理性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在市场竞争大潮中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实现合理的“人职匹配”,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企业、大学生等方面的协同配合。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充分。高校的领导和老师普遍对职业指导了解不多,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只建立在帮助学生找工作的初步认识上,只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忽略对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等,不重视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忽视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投入,在政策的制定、体制的建设、资源的投入等方面未能及时有力地推进职业指导工作。

2.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不全面。我国高校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主力军是高校老师,缺乏专业的背景,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大多来源于文字理论,很难承担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指导等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主要为辅导员,受大量学生事务性工作的影响,无法专心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同时因岗位流动频繁,使得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3.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不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重理论传授,轻职业技能培养。课程指导多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像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操性较强的教学形式运用少,教学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职业指导授课时间短,成效低,忽略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做相应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课程标准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健全,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高校职业指导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国家就业工作中的重点,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理性就业,激励调控作用促进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介桥梁作用搭建大学生就业认知平台,通过发挥高校职业指导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实现科学择业、稳定就业、实现职业生涯的合理发展。

1.发挥职业指导的思想引领作用,促使大学生理性就业。发挥职业指导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平衡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机制不断完善。良好的校园职业指导氛围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就业的基础,能使大学生对职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大学生的理念和行为能适应未来企业的需求,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在上岗后短时间内能适应企业的环境。以职业教育为前沿,辅以学生活动作延伸,在大学生中推出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职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大学生就业模拟招聘大赛”等,提高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专业实习实训课、社会实践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知意识,感受职业要求,体验行业标准;校园建筑设施是院校办学条件的集中体现,校园应注入有别于其他院校不同风格的建筑,展现其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突显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在职业认识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开辟实习实训场所是大学生感受职业氛围的重点,通过实习实训室的“依岗位、练技能”,熟悉岗位需求,通过实习实训室的“建制度、抓规范”,熟悉企业管理,通过实习实训室的“强意识,重道德”,熟悉企业文化。校园职业指导环境建设,彰显高校办学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2.发挥职业指导的激励调控作用,推动高校职业教育发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学生通过职业指导,掌握求职技巧,理解就业的方法和手段,以保证大学生在初次求职中免遭挫折,建立自信,顺利求职。各院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应发挥职业指导的激励调控作用,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现行的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建立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才能使职业指导真正发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建设规范化职业指导体系的关键。聘请企业人员为专家顾问,与校内的职业指导教师骨干一起组成一支素质高、专业强、技术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形成稳定的校内外互补、专兼职结合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是建设规范化职业指导体系的重点。建设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组织、明确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评价体制。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技巧,成就学子职业梦想。

3.发挥职业指导的中介桥梁作用,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职业指导作为架设在大学生、用人单位、高校之间的一座桥梁,既维护三者的利益,又促进三者的改革和发展,而更重要的是在三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紧密的联系,这就是职业指导的中介桥梁作用。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促进大学生更全面的体验职业,打开面向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增强大学生对职业的宏观和微观认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合作,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指导课程,全面了解企业,熟悉职业岗位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实现对大学生职业实践教学;通过企业导师分享其岗位的体验,为大学生开辟真正的情境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服务,积累社会经验,熟悉岗位职责,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认知职业,在体验中规划发展。

大学生走向社会,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激发才能,树立职业的信心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大学生顺利转变角色、调整职业心态、合理规划人生,尽早进入新的生活状态,适应环境、适应岗位、适应社会。随着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必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职业服务,也对高校、企业、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雷敏.在校园“硬环境”建设中彰显职业特色和发挥德育作用[J].广西纺织科技,2006

[3]李伟,李漫华,孙英.重视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作者:陈勇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iuyelunwen/70349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