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困难范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范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

1就业困难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高校毕业生200多万人,比2002年净增60多万人。到2003年7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到70%,而且近几年始终徘徊在这个水平。在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0多万人。由于今后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而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加,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2就业困难原因探析

2.1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尽管接受了高等学校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了较高素质和技能,但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素质和技能还较缺乏,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供给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此外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措施,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还没有相关的有效措施,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

2.2个人因素

很多大学生的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把对薪酬、发展空间、就业的区域、岗位的稳定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已经连续多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加上用人单位往往强调工作经验,注重实际技能,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这使大学生只能从最基层甚至从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专业干起。由于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其次,一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的“等、靠、要”思想。这些毕业生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就业选择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一些毕业生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毕业生普遍有降低就业工资收入期望值的趋向,但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仍然居多。

此外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比还比较少,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可见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薄弱。

2.3家庭因素

父母的价值观念往往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家长的期望、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择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托亲戚找门子帮助子女安排工作,使很多毕业生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达到了极点。

2.4学校因素

许多的研究文献表明,高校学科与专业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同步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造成困境的重要原因。过去几年,全国高校一窝蜂地办了许多“面向市场”的专业,比如新闻传播、影视、广告,包括MBA、EMBA等,其师资来源和教育质量更成问题。有人戏言,从未做过一笔生意、没有在银行开过一张支票的老师,在课堂上教人如何赚钱。结果可想而知,大学毕业即失业,出了校门进家门。

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部分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等问题,使得有些毕业生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甚至因此而失去就业机会。

3就业工作指导对策

3.1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

要重视教学,切实把学校的教学工作抓好。要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高等教育内部规律相结合,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造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3.3探索与实践产学结合促进毕业生就业新模式

近年来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合作的产学结合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之为“准就业”。在“准就业”期间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准雇用劳动关系,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学生和学校间仍存在教与学、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指导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实习结束经双向选择,优秀毕业生可留企业工作。

3.4引导毕业生在社会工作领域就业

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蕴含的就业潜力非常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社会组织的数量处于400至800万之间,以每个组织有3~5名工作人员计算,就蕴含着1200万至4000万就业机会。

因此要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向社会组织方向转变,目前国家正积极构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发展,这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5强化大学生职业心理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抓好就业心理指导队伍的建设。要成立专门教研室,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老师。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测试,并辅以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引导毕业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就业心理状态,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其次,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

一、二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到了

三、四年级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重点进行求职技能培训、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在就业心理上早日趋于成熟。

3.6构筑务实的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思想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通过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多种专题讲座,开展模拟创业、实地考察企业运作等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

结束语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重大。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为此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