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就业难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范文

大学生就业难

随着我国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一个急转弯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随之而来的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我国,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2006年大学生毕业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的人数由2005年64万人增至75万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是当前教育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非要解决不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复杂的劳动力供求背景概括起来,中国的就业难问题有两种情况,一部分是由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引起的就业难;另一部分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人员失业。前者是因为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小于劳动力总量,后者是因为需求不足,导致一部分就业岗位闲置,前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后者是经济周期波动中所出现的暂时现象。我认为我国当前复杂的劳动力供求背景,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总体环境性原因。

2.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从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分析中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结构上存在很多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科结构,第二是层次结构。

3.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就劳动力市场特征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及其所导致的高流动成本,大大缩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大学毕业生是理性的劳动者,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他们当然不会将农村和中小企业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对象,从而加长了大学生职业搜寻的时间,形成自愿失业。

4.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双方“逆向选择”的结果;第

二、信号传递失真的结果;第

三、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同的心理搜集信息。由此看来,因信息不对称影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情况是复杂的。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影响问题,务必采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5.社会资本缺乏我国本科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专业化水平正逐步下降,专业界限正日益模糊,就业口径也就会扩大,就业竞争变得激烈,就业的信息也将变得复杂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社会的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在扩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大量社会资本缺乏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免成为失业者。

二、缓解我国大学生难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难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其自身特有的原因,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降低大学生失业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1.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的大前提。由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各国解决大学生失业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适应市场的专业稀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的专业却无法淘汰。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供应的计划经济性与人才需求的市场经济性之间的不相容。所以,必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教学体制、模式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高等教育的重心应下移,教育目标要改革,使毕业生合理定位;其次:从体制上看,应还学校本位,通过市场竞争使高校建立信誉机制,产生改革的动力;再次: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学模式能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3.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解决二元制劳动力市场下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取消进入指标等限制,推进医疗、住房及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系统与人员流动的渠道。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流动机制。

4.建立充分的就业市场信息通过对职业搜寻理论分析的结果,就是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对于工作搜寻者变得更加充分,从而缩短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首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力度;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再次:建立信息预警机制进行就业分析系统,及时反馈调节学校的教学和教育。

5.改变就业观念、自主就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必须摒弃陈旧单一的“择业”就业观,树立起崭新的多元的“创业”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一方面,高等学校应构建有利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