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鲜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现状范文

茶鲜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2-12-04 10:18:15

茶鲜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摘要:针对茶鲜叶工厂化生产的技术需求,从短穗扦插技术、环境条件控制技术、机采装备研发、加工工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进行了论述,并对今后茶鲜叶工厂化生产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茶鲜叶;短穗扦插;基质育苗;机械采收;工厂化

据统计,茶叶的采收成本达到整个成本的50%以上[1-2]。同时,由于人工短缺,大量鲜叶不能及时下树,错过采摘时间,鲜叶经济价值大打折扣,这直接影响到涉茶企业经济效益和茶农收入。因此,茶鲜叶采收机械化与茶鲜叶生产工厂化将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与春茶采收劳动力需求集中这一矛盾的必然趋势。利用短穗扦插技术、基质育苗技术、机械采收技术实现茶鲜叶的工厂化生产,作为鲜叶生产方式上的一次创新与构想,相关研究鲜见报道。目前,对茶鲜叶采收环节的研究多是从传统机械开发、品种培育与栽培管理等方面着手。在采摘装置的研发方面多是以开发装备来适应茶树生物学形态特征为目标,自1985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包括机动、电动和手动的往复切割、水平钩刀切割和螺旋滚刀切割等多种形式的采茶机,可经过30多年的发展,采茶机仍不尽人意,尤其对名优茶的采摘。在机采品种培育方面,受茶树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外形特征的限制,要选出发芽整齐,长势一致,着生平面相近的茶树品种更是困难重重。而随着茶树扦插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母本园管理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种苗快繁和工厂化育苗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且多项实用技术已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些技术的优点集中表现在茶苗出苗整齐,长势相对一致和育苗周期相对较短,这悄然为茶鲜叶生产方式的改变开启了新的窗户,即利用插穗出芽整齐、着生平面相对一致的特点,通过离体培育,将茶树“微型化”,直接采摘插穗新芽用于生产,并研发配套的剪穗、扦插装置。这不仅能有效绕过机采品种的选育壁垒,降低后续采摘装备的研发难度,扩大鲜叶的采收时限,更有助于将茶鲜叶生产向工厂化、标准化推进。

1基质育苗研究现状

在扦插繁育基质筛选方面,韩晓阳等在茶树育苗基质的筛选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中指出,草炭、石英砂和珍珠岩的混合基质理化性质及其缓冲性能可满足育苗要求[3];王雪萍等在研究基质对茶树穴盘扦插生根的影响时,指出仅需泥炭土和珍珠岩按一定比例混合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根效果[4];另有研究指出,在泥炭土上铺5cm的泥砂土可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和出圃率[5]。在扦插繁育养分管理方面,陆晓友等在研究白化茶短穗扦插育苗技术时指出,扦插1月后结合浇水并喷施0.2%~0.5%KH2PO4叶面肥,有利于第1轮新梢生长[6]。李维等在研究叶面肥对扦插穴盘苗生长的影响时发现,扦插30d后喷施0.05%的KH2PO4叶面肥利于茶苗芽头生长,喷施0.1%KH2PO4叶面肥有利于根系的生长,生根期不宜施用0.1%的复合肥[7]。在扦插水分、光照管理方面,大量资料表明,由于生根前,茶苗主要靠茎和叶吸收水分,吸收能力较弱,保持有效的土壤水分供给是保证插穗成活率和成苗质量的关键,水分过多则会导致插穗呼吸困难,生根延迟或不生根[8-11]。在光照方面,有研究指出扦插初期应提高遮荫度,能有效提高插穗生物量,但并未明确具体光照强度,于工厂化生产而言技术普适性不足,尚需进行更深入的量化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多是针对茶苗繁育进行的,但其技术方法对研究壮芽、早芽培育技术和增加“微型化”茶树采摘轮次等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2机械装备研究现状

日本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机械化采茶研究,随后前苏联、英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而我国此类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85年。根据郑乃辉等[12]、钟世泉等[13]、张佩等[14]、姬立平[1]、张淑珍等[15]针对福建、湖北、贵州、广东、陕西等地茶园机械化采摘发展状况的分析报告可以看出,目前机采水平不高仍是限制各地茶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常用的采摘机械是“修剪式”的,通过“一刀切”把茶树顶尖的部分整齐的剪下,不具备选择性,需要经过分级分选设备筛选,然而现有的分选设备尚难满足将破碎叶完全去除并进行准确分级的要求,所采的鲜叶仅适用于大宗茶生产,尚未突破名优茶的机采难题。为配合现有设备的使用,一些研究者通过茶园覆网、安装机采轨道等方式来优化采摘效果,但结果仍不尽人意,传统机采思路有待改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虽然采茶机器人研发成为可能[16],但生产使用成本和维修维护成本太高,实用性相对欠缺,难以推广。

3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流程,这些都明显提高了我国茶叶加工的工艺水平。在绿茶加工方面,通过研发控温控湿摊青装备,调整摊放温度、湿度和时间,控制失水程度,优化了摊放条件,改进了鲜叶管理方式[17]。袁林颖等[18]研究表明,经橙光、绿光照射萎凋后有利于绿茶汤色、香气及滋味的提升。通过采用汽热/微波[19]等组合杀青方式,保持了茶叶的良好香气。通过研制自动揉捻机组,采用控制程序控制揉捻压力、时间,实现了茶叶揉捻工序的多台联动及连续自动化加工[20-22]。另有研究表明[23-25],在达到针形名茶品质要求的前提下,做形时短时、避免高温是针形名优绿茶外形内质兼优的保证。周正科等[26]采用180℃、12min振动理条和90℃烘干,提香机进行90℃、10min提香的生产工艺,可使茶叶栗香浓而持久。在红茶加工方面,我国红茶加工已使用可控式供氧发酵技术以及流化床烘干等供热干燥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27]。虽然这些研究均以传统茶园所产鲜叶为原料,但其方法和参数对工厂化生产的鲜叶而言均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4展望

名优茶鲜叶人工采摘效率低、成本高,机械化采摘是名优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茶树叶层较厚,顶芽、腋芽着生部位不同,萌发时间不一致,导致鲜叶萌发轮次多,且不在同一平面,成为了阻碍名优茶机械采摘发展的顽疾。虽然半个世纪以来,针对茶树生物学形态特征开发了多种采茶装备,但效果不甚理想,而通过选育适应机采的茶树品种更是困难重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养分与环境条件控制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设施农业已在众多作物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这悄然为茶鲜叶生产方式的改变开启了新的窗户,即利用插穗出芽整齐、着生平面相对一致的特点,通过工厂化穴盘培育,将茶树“微型化”,直接采摘插穗新芽用于生产,并研发配套的剪穗、扦插装置。这将有望能有效绕过机采品种的选育壁垒,降低后续采摘装备的研发难度,扩大鲜叶的采收时限,更有助于将茶鲜叶生产向工厂化、标准化推进,同时结合现有机械化加工设备,从而实现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具有重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姬立平.广东茶产业的出路—全程机械化[J].现代农业装备,2014(2):20-22.

[2]任彩红.江苏省绿茶生产机械化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3]韩晓阳,张丽霞,王日为.茶树育苗基质的筛选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1):36-39.

[4]王雪萍,李传忠,高世伟,等.不同基质及ABT生根粉对茶树穴盘扦插生根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0(11):18-20.

[5]吴淑平,吕立哲,郑杰,等.茶树短穗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10):34-37.

[6]陆晓友,王开荣,张龙杰,等.白化茶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2008(9):10-11.

[7]李维,张粤湘,胡世武,等.喷施叶面肥对茶树扦插穴盘苗生长的影响[J].茶叶通讯,2016,43(1):32-34.

[8]石伟平,邓国文,郑桂莲.茶叶短穗扦插穴盘育苗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2):90-92.

[9]杨发勇,安永政.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8(3):51-52.

[10]张正秋,王惠泽,罗显扬,等.茶树高效快繁育苗新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8):1217-1218.

[11]周顺珍,周国兰,罗显扬,等.茶树智能化快繁扦插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3):100-101.

[12]郑乃辉,王振康,邬龄盛.机械化采茶:破茶产业发展瓶颈[J].中国农村科技,2011(1):64-65.

[13]钟世泉,张卜芬,罗其宏,等.推广茶叶机械化生产,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J].中国茶叶,2015(6):24-25.

[14]张佩,刘静,徐良,等.贵州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01-203.

[15]张淑珍,李华海,王衍成,等.陕南茶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在于机械化[N].陕西日报,2010-04-08(06).

[16]秦广明,赵映,肖宏儒,等.智能采茶机器人设计及田间试验[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1):152-169.

[17]韩震,崔娟娟,邓隆,等.茶叶控温控湿摊青萎凋装备的研发及初步应用[J].中国茶叶,2016(6):24-26.

[18]袁林颖,杨娟,钟应富,等.LED光质萎凋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南方农业,2016,10(16):90-92.

[19]袁林颖,高飞虎,杨娟,等.针形绿名茶加工过程中茶氨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2):801-804.

[20]周正科,袁林颖,钟应富,等.蒸青针形名茶造型关键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1):163-166.

[21]钟应富,李中林,佘小明,等.多功位茶叶自动揉捻机组研发[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733-1735.

[22]钟应富,周正科,袁林颖,等.针形名茶“永川秀芽”自动揉捻工艺的研究[J].

[23]司清辉,庞晓莉,刘建军,等.机制针形名优绿茶工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70-372.

[24]钟映富,周正科,胡翔,等.振动理条对针形名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2000,24(1):32-33.

[25]余志,杨燕,周继荣.机制针形名茶做形工艺研究[J].茶叶科学,2007,27(4):311-315.

[26]周正科,袁林颖,钟应富,等.蒸青针形名茶焙香关键技术[J].南方农业,2008,2(1):6-8.

[27]蔡圆圆.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状况及创新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1-3.

作者:唐敏;翟秀明;罗红玉;侯渝嘉;张军;邬秀宏 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茶鲜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gmylw/70964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