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加工贸易升级发展范文

加工贸易升级发展范文

加工贸易升级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动因

如果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放到国际国内客观经济条件不断变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就会发现我国加工贸易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因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初始动因。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利用外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加工贸易恰好能够将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存在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以利用,又急需外汇用以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紧缺物资,再加上周边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地区和国家有发展加工贸易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选择和发展加工贸易就具有了“历史必然性”

2、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的推动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尽快实现工业化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基本上属于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所以,对外贸易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为了既保护国内产业,又鼓励出口,政府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方针,对用于出口产品生产的进口零部件、中间投入品以及机器设备减免进口关税,而对制成品的进口征收较高的关税。

为了配合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也努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继续鼓励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轻纺产品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因此,积极鼓励外资企业和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进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工领域,给这类企业在场地使用费、水、电、运输条件以及通信设施、信贷资金、所得税、工商统一税、进口许可证等诸多方面给予特别优惠。

3、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是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因。一方面,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垂直分工继续发展,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之间的水平分工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水平型”国际分工格局,比如,简单加工工业与复杂加工工业之间的分工,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分工。另一方面,国际分工形式开始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化。由于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多时空经营的便捷可行,以及由投资政策自由化所引致的要素流动,使得价值链上的各项功能性活动得以在国际间实现更加专业化的细分,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之间的多层次分工。这种分工是价值链上具有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使生产的国际迂回程度不断加深,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布。这正是加工贸易发展的深刻的国际分工背景。

4、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假定要素同质并且在国际间不流动,以外生要素禀赋或内生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一般形式的国际贸易。而加工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恰好是以要素的国际流动为前提的。加工贸易是生产与贸易一体化过程,它作为生产过程必须有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的国际结合。同时,市场规模制约着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进而制约生产规模,因而“贸易”又成为“加工”的前提。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国际迂回生产,无论是整个循环过程,还是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规模经济特征,而产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实现这种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

5、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是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国际分工由国家层次向企业层次发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宰。大型跨国公司日益趋向于更加狭隘的专业化,将越来越多的功能分包给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独立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受制于同一控制体系或有固定契约关系的分包商。在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整合战略下,现代加工贸易具有了与传统境外加工显著的不同特征,它在总体上已属于跨国公司控制的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

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以要素分工为特点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和配置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使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高度一体化。这在加工贸易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这里,贸易和投资都是围绕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进行的,贸易是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价值链上的贸易,投资是发生在价值链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贸易实现分工利益,而贸易是实现投资行为目标的手段。只有贸易与投资的联合作用,才能实现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

因此,加工贸易只是跨国公司实施其全球战略的一种手段,而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却成了加工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基于现实的发展要求,我国加工贸易进一步转型升级亟须处理好下面一些问题。

1、我国加工贸易中的网络化效应。

目前,即使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制造业加工企业的人才交流不畅,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使得中国某些产业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定位,呈现出被锁定“LockIn”网络化效应,如果打破这种效应的不利影响,需付出很大代价。

2、在华外资企业战略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我国加工贸易微观主体是外资企业,这种局面导致加工贸易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资企业进行,人员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外资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

3、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步减弱影响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发展20多年来,逐渐形成两大块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步攀升,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4、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存在较大差距。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从而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区域转移和升级。

5、国内中小企业配套能力不强。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对加工贸易的配套能力发展不足,有条件的大企业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还有很多困难。

6、市场竞争加剧造成加工贸易产业增值量降低。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

7、我国社会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社会政策环境包括法律政策环境、商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它们从不同方面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途径

1、我国采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机渐趋成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我国采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加工贸易的时机渐趋成熟。逆比较优势战略是,有选择地发展重点是战略性产业的加工贸易,以期这些产业能不断壮大,加工链条不断增长,且最终贸易方式能向一般贸易方式转化。

从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已具备采用逆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加工贸易的基础。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已拥有了极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较为可观的产业技术基础。现阶段政府应当制定有关鼓励政策,推动加工贸易的发展,积累实力。同时着手培养一些战略性出口产业。

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来看,逆比较优势战略更能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近几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发展战略性出口产业,正是大量吸纳这部分人力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避免人才流往国外及过多地流向外资企业的良好途径。

2、政府在实施逆比较优势战略中的作用

政府应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评估制度。商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加工贸易涉及的产业进行认真评估。通过评估,可为各产业的加工贸易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市场准入标准。坚决抵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长期负面影响的加工贸易投资,限制挤占一般贸易出口市场、技术水平不高的加工贸易投资,鼓励高技术、战略性产业的加工贸易投资。

四、结论

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看,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不会改变;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产业政策,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贸易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并实现国内经济良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贸易政策,以及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外资政策,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也不会改变。

从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看,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进一步加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公司内分工进一步深化。产业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化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已经形成并将进一步巩固;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已经形成并继续膨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实行资本扩张和生产扩张战略,其国际产业链相互交织形成国际产业网。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断加强的投资、生产、和贸易高度一体化趋势。在这样的国内国际经济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继续蓬勃发展是客观必然的。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工贸易由无到有发展至今,几乎占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我国现在的加工贸易是一种以外资企业为主体,以进料加工为主要经营模式,以机电、高技术产品为主要出口品,从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以资源大国和中高端中间技术产品制造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地,伴以本地加工贸易采购比重不断增加的贸易方式,对我国国民经济城镇就业,国际收支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均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