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猪价格波动论文2篇范文

生猪价格波动论文2篇范文

时间:2022-02-15 06:10:57

生猪价格波动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本轮猪周期的主要特点

生猪养殖成本主要包括圈舍等固定资本、饲料、人工、防疫、水电等日常维护费用,这些投入成本近年来都在大幅增长。随着各地对环保养殖的要求日趋严格,养殖场建设改造费用明显增加。建设一个能繁母猪4000头的规模养殖场,环保投入高达2000万,潼南县今年拟投入1200万推广舍外生物发酵床,补贴比例只能占支出总额的10%,农户还需要自筹90%。生猪主要饲料,玉米的价格从2008年的每公斤1.7元涨至目前的2.8元,涨幅为64.7%。养殖工人月工资由2008年的1000元涨至2014年的3000元,涨幅达200%,温氏等大企业员工月收入高达4000元。随着猪蓝耳病的数次流行,很多规模养殖场放弃了国家免费疫苗,开始自己购置效果更好的商业疫苗,目前每头猪的防疫费由以前不足10元涨至约50元。按照目前玉米每斤1.4元,生猪6.5-7元计算,猪粮比价为5:1以下,养猪行业盈利水平下降。

二、本轮生猪周期价格波动的原因探析

本轮生猪价格波动除了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外,与生猪养殖规模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规模化养殖的迅速发展,但是向产后环节延伸不足,其退出市场速度要比散户慢得多,再加上生猪市场信息整合不够,使得生猪存栏量对市场价格的反应比较慢。同时,近年来国外猪肉进口剧增,使得本轮周期生猪价格下跌时间延长。

1.规模化养殖迅速发展,散户加速退出市场。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刺激下,生猪养殖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以散户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正向以规模化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变,猪肉市场的供给格局正面临着新的调整,这是本轮猪周期延长的根本原因。目前5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已经占到养猪总量的38.5%,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比重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在2008年、2011年两次生猪价格快速上涨的刺激下,使养猪业成为资本投资热点,许多从事房地产、煤炭、建筑等产业的老板开始从事生猪养殖产业,他们拥有雄厚资本,新建了很多高标准的规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管理水平高,存出栏数量大,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强,规模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散户的退出速度,形成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而且,规模养殖户固定资产等投资较大,退出成本高,在价格低迷时,散户会迅速退出,而自繁自养的规模养殖户则继续“死扛”,但是规模养殖场固定资产投入较高,生产比较稳定,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养殖场生产规模决策影响较小。

2.规模养殖迅速发展,但生产管理水平仍需提高。据调查,能繁母猪规模在50-100头,以夫妻家庭式经营的猪场最有竞争力,200-10000头规模的猪场更大,环保设备、保温设备、固定资产投入、人工等成本都有所增加。根据国际经验,美国能繁母猪平均产仔20头,饲料成本每头900-1000元,1人养300头能繁母猪,5000头育肥猪。中国母猪平均产仔数15头,饲料成本每头1300-1500元,1对夫妻负责100头能繁母猪,中美比较,中国效益太低。同时,我国种猪育种水平太低,多年来依靠国外引种,但是引回来的种猪存在缺乏基因、病情、适应性等问题,直接影响仔猪质量。

3.养殖户产后环节参与度低,难以化解市场波动风险。受全国高速公路联网和鲜活产品不收过路费等便利条件的驱动,全国生猪价格基本一致,目前生猪市场呈现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但区域化竞争和流通环节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透明度差,生猪卖家和买家信息不对称,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较大。在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中,拥有完整的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的养殖户,能够降低养殖环节的市场风险,而中小养殖户市场参与度低,承受风险最大。

4.生猪信息需要整合,养殖户对生猪市场行情掌握不够准确。调研的养殖户普遍反映缺乏准确的市场供需数据,难以准确判断市场行情走势。据相关专家认为,前几年生猪市场行情看涨、加上政府扶持规模化养殖,社会资本开始流入生猪养殖市场,大批养殖、饲料企业都在投入资金进行生猪养殖,生产供应急剧扩大,导致目前市场供给总量过剩特征明显。养殖户由于信息渠道受限,对生猪市场的行情掌握也不够准确。

5.猪制品进口剧增,冲击国内市场。受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刺激,2011年开始,连续3年猪肉及生猪制品进口量稳步增加,如图1所示。近3年冷冻猪肉累计进口157万吨,超过1995-2010年进口量总和,猪杂碎进口量均保持在82万吨以上,累计进口255万吨;2013年达到140万吨,其中冷冻猪肉58万吨,同比增加11.7%。目前,猪头国外进口3元/斤,国内5元/斤。在产能过剩背景下过多进口会产生跌价效应,并且进口量增加造成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6.生猪预警调控机制已建立,但调控效果不够充分。2009年,为应对生猪价格下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六部门出台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和2012年出台的更为全面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规定,在猪粮比价处于不同水平时,国家通过收储等政策调剂市场余缺,稳定生产规模,确保产业平稳发展。在我国历次猪周期价格大幅上涨过程中,先后推出能繁母猪补贴、规模养殖场建设补贴、冻猪肉收储等产业支持政策,但现行政策对生猪养殖的倾向较小,效果不明显。

三、促进生猪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引导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供需安排生产。准确、及时的预警信息是市场调节的基础,是防止养殖户盲目跟风的前提。一是建立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整合发改委、商务、农业、统计相关部门,统一监测样本和统计口径,加强对饲料加工、人工成本、流通费用、生猪疫情等直接影响生猪价格波动因素的监测;二是通过媒体及时市场信息,包括能繁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存栏量的变化以及生猪养殖成本效益,引导养殖户正确认识和预测市场走势,合理安排生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2.合理定位政府职能,改革产业支持政策。一是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允许企业自由竞争,在一些企业无法单独完成的环节,比如在原种引进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我国规模养殖整体水平提升。二是结合全国总需求量和各地区现有生产养殖基础和资源禀赋,国家层面设计一个指导计划,控制各地生猪养殖规模。三是下放冻猪肉收储权限。由于全国各地差异较大,建议适当下放冻猪肉收储权限至地方。四是对养殖设施权属颁证。现在养殖企业虽然建场需要多个部门审批,但是建设的养殖大棚却没有权属证明,缺乏法律保障,贷款很难。五是为养殖户提供融资平台,建立政府养殖贷款担保基金,以规模养殖户为重点,为养殖业提供贷款。

3.引导养殖企业向产业链后端延伸,让养殖者分享流通环节利润。伴随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生猪养殖正在快速走向规模化,规模化养殖需要的固定资产投入非常高,养殖企业往往需要贷款抵上全部身家,一旦碰上市场寒流,则血本无归。从政策层面设计一些机制,鼓励养殖户参股屠宰、加工企业,让产业链不同主体共同分担市场风险。

4.建设生猪电子化交易平台,探索新型生猪交易方式。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生猪交易一般通过电子拍卖、远期合约和期货三种形式,透明的产销机制彻底缓解生猪市场的大起大落。部级重庆生猪交易市场的网上生猪活体交易为我国生猪电子化交易提供有效尝试。未来要加速推出生猪期货产品,养殖户参考期货交易价格,合理安排自己的养殖规模及周期,从而规避养殖风险。

5.建立生猪及制品贸易调控机制,减少进口冲击。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饲料价格年年上涨的背景下,国家要颁布完备的猪肉进出口调控政策,减轻或防止未来大量进口国外猪肉及制品的冲击。一是适度控制生猪及制品进口。根据生猪产能和消费量预判,设置猪肉进口配额和最低进口价格,避免低价猪肉及制品对国内市场的过度冲击。二是鼓励我国猪肉出口,拓宽出口渠道。

作者:严斌剑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

1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1.1相关参数估计

因为福利模型中涉及到生猪的价格供给弹性,而双对数模型在弹性计算方面具有自身的优越性,故本文选取双对数模型,实现相关参数的估计,构建人均生猪供给模型如下:lnY1=a1+a2×lnX1+a3×lnX2式中,Y1为散养户人均生猪供给量,X1为散养生猪出售价格,X2为散养生猪的粮食投入;a2为生猪价格的估计系数,是生猪供给的自价格弹性;a1、a3为常数和粮食投入的系数。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1980—2012年的生猪供给量、生猪价格、耗粮数量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等相关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生产者福利测算。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物价年鉴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生猪价格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以生猪平均售价除以生猪平均重量计算得到;生猪的供给量由猪肉供给量按生猪产肉率(国家基础数据,不对外公开,可由“猪肉产量=生猪出栏量×平均生猪重量×生猪产肉率”计算得到)换算得出。

2实证分析

2.1参数估计

运用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EVIEWS6.0进行相关参数估计,生猪的供给模型结果如下:lnY1=3.506+0.274×lnX1-0.698×lnX2生猪供给的价格系数为0.274,说明生猪价格每上升1%时,生猪供给量将增加27.4%;生猪养殖粮食投入的系数为-0.698,说明每头出栏生猪多消耗1%的粮食,生猪供给量将减少69.8%。价格变动和粮食投入是影响生猪供给的重要因素,粮食投入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这是由于生猪价格信息具有迟滞性,农户获取可供参考的价格信息有限,同时农户能够实时感知生猪养殖成本的变化,并根据成本变化调整生产养殖,因而粮食投入具有更强的影响。而粮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生猪供给量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在成本变化后,散养农户调整生产规模和成本投入,增加或者降低养殖数量和出栏重量,以获取最大的收益或尽可能的降低损失。总之,农户散养生猪对价格和粮食投入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维持价格稳定和减少养殖的粮食投入对于生猪养猪户具有重要的意义。

2.2福利测算和分析

利用生猪产量、生猪价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计算,得到PR变化情况,并将PR值和生猪的价格弹性带入福利效应测算公式,计算得到散养户生产的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生猪散养户生产的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波动明显,趋势完全相同,但长期福利始终大于短期福利。这主要是由于散养生猪长期福利和短期福利有着相同的影响因素,即生猪价格和PR值,因而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在这些影响因素下,散养户的短期生产并不能完全与价格波动同步变化,生产调整也具有盲目性,这种客观的滞后性和主观的盲目性导致养殖收益的获取和风险的规避都受到限制;而在长期,散养户通过价格判断,调整生产规模,能够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因而长期福利始终大于短期福利。又因为生猪散养户生产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短期福利是散养户生产的动力和主要决策目标,长期发展得不到重视,导致长期福利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最终长期福利和短期福利的差异并不明显。生猪散养户的生产福利与生猪价格直接相关,并且价格趋势转折点处福利效应变化最大。由表1可知,农村居民散养生猪年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重波动明显,1994年达到最大、为20.47%,而2006年最低、为8.06%,最大波动幅度达到60.62%。尽管生猪人均供给量和农民人均总收入逐年上升,但是PR变化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由于生猪价格波动引起了生猪养殖收益的波动。可见,生猪价格成为影响生产福利的最主要直接因素。具体而言,当生猪价格上涨时,散养户的生产福利为正,生猪养殖获益,反之为负,生猪养殖受到损失。而在这种变化中,价格趋势改变时的价格变动对散养户的冲击最大。这是由于在散养户的养殖过程中,生产决策主要依赖于前期的生猪价格水平,而散养户的收益决定于当期的生猪价格水平。当价格趋势发生变化时,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造成散养户收益落差最大,最终形成较大的福利效应差异。生猪散养户的生产福利与粮食投入间接相关,粮食投入对生产福利为负向影响。粮食投入对生猪供给量的弹性为-69.8%,即粮食投入每增加1%,生猪供给量将减少69.8%,而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带来了PR值的变动,最终导致散养户生产福利的变动。这种间接效应是由散养户的生产特点决定的,即规模的有限性和成本的敏感性。一方面,散养户生猪饲养规模有限导致规模经济效益有限;另一方面,散养户生产产品为初级产品,增值空间基本为零。这种情况下,散养户尽可能控制成本投入,从而提高产出和效益。因而作为投入成本决定因素的粮食投入成为影响散养户生产福利的间接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生猪调控政策要兼顾短期生产和长期发展,完善政策调控效果

生猪散养户生产的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波动趋势相同,长期福利始终略优于短期福利。生猪散养户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于以散养户为主体供给的产业而言,国家要加强规划和引导,重点关注生猪短期生产和长期发展的关系,确保调节政策的连续性和预见性,通过稳定散养户短期生产福利来增强产业的短期生产活力,更要通过刺激散养户关注长期福利来确保产业的长期发展动力。同时,基层政府要负责将调节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政策对散养户的调节和指导,减少散养户的盲目行为和短期行为,实现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3.2增强价格预警应对,稳定生猪市场价格

生猪价格直接影响了农户生产的短期福利和长期福利,并且价格趋势改变时的价格影响最大。因此,对于整个生猪产业而言,要稳定市场价格,完善政府政策,增加价格预警性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猪肉储备制度和最低收购价制度,弥补生猪市场调节的不足;发展农业保险,利用农业保险降低生猪散养户的养殖风险,减少疫病疫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性因素对市场价格的冲击,确保散养户的生产福利,稳定散养户的生产积极性。

3.3促进生猪产业科技推广,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生猪养殖的粮食投入间接影响了散养户的生产福利,并且是负向影响。因而,要加强对散养户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和农家书屋等科技服务项目的作用,提高散养户的养殖技术水平,引导农户科学养猪,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收益。同时要引导散养户转变经营方式,推进合作经济在生猪养殖中的作用,实现散养户的生产联合和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投入和养殖风险,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实现规模效应,从而增强散养户的创收能力。

作者:李俊青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猪价格波动论文2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jgbdlw/6667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