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验证范文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验证范文

时间:2022-11-21 04:58:17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验证

作者:王枫云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科学研究中,将经由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收集来的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整理与分析后,一般要对其结果作出理论解释,而这种需要进一步验证的理论解释,即为“理论假说”。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假说是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假定性或推测性表述,是建立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必要前提。

一、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引入的必要

公共管理学研究目的是要揭示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而任何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本质规律都不可能自动呈现在研究者面前。因此,要揭示其内在规律,就不能将公共管理学研究仅仅停留在收集文献资料或对事实材料的外部描述上,而必须借助于逻辑思维,从个别推断出一般,从偶然推导出必然,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机理先形成一种探索性的说明方式———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然后对其进行检验,才能逐步实现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此外,当人们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还没有取得足以揭示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本质规律所需要的全部必要材料时,或者当研究者还难以采取精准的研究手段对某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时,也不得不采取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形式去推测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尤其在当代公共管理学前沿,即发展速度快、探索性较强的一些领域,由于其内在机理极为复杂,仅靠对为数不多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往往不能做出十分肯定的结论,而只能是假说。因而借助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研究者可以不断积累研究材料,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成分,减少假定性内容,逐渐建立起正确反映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内在规律的公共管理学理论,这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由此可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从表面、直观的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到达公共管理学理论的重要中介和沟通环节。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许多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合理的理论成果,在其正式被人们认可前的一定历史时期,往往以假说的外观出现。如,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等莫不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也就没有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建立。所以,从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到达最终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并不是径直的通道,而必须通过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尝试性的推测或猜测,以不断试错、不断修正,最终达到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公共管理学理论的确立。

二、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第一个特征是假定性或推测性,该特征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要受到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研究者本人认识水平的限制,这种限制决定了研究者所获取的有关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在丰富程度、有效程度上是相对的,既然如此,那么当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还不足以完全揭示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奥秘时,研究者对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只能给予猜测性说明。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在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提炼而形成,即是说,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一种主观思维的产物,而一切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因此,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在没有接受实践检验之前,无论它赖以形成的依据如何充分可靠,但就其正确性程度而言是不得而知的。既然如此,那么公共管理学假说中包含有假定与推测性成分也就在所难免。

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第二个特征是客观性与科学性,即它是根据客观文献或事实所作出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推测或预见。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要求研究者以一定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为基础,围绕特定的公共管理学问题进行理性思索,证据、逻辑和现实情境的约束始终在发挥作用。一个好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应能为解释广泛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提供一种逻辑上浅显明了的说明方式,这种说明方式应当比它所要取代的旧理论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上述特征,对于公共管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推动公共管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动力,也是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指导性思想。一般而言,公共管理学研究须遵循以下研究程序:先进行资料收集、事实观察等,然后在获取丰富的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思维方法对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进行整理与加工,最后对研究结果作出理论解释。

为此,当研究者围绕研究课题收集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或事实资料时,他需要在一定的理论原则指导下,遵循着一种假定或推测,有目的、有选择地收集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如果文献收集与事实观察中不以一定的理论假说作为引导,那么文献收集与事实观察将会成为盲目的活动,这样获取的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只能是杂乱无序的。

三、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生成步骤

对众多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形成过程加以分析与概括,可以发现形成一种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大体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寻找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冲突地带”,这是形成科学性假说的起始步骤。因为,一切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都起源于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果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完全契合,即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都能被已有的理论给予充分、圆满的解释,而已有的理论也都得到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验证,那么公共管理学研究就没有必要再去建立任何理论假说了。

但实际上,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要达到这种完全的契合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经过实践检验而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尽管能准确、广泛地说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空间范围的公共管理活动与公共管理现象,但理论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解释或说明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精准。这是由于特定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认识水平与研究实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一定高度;用以验证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与研究工具在特定的背景下同样只能达到一个有限的水平。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旧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新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矛盾终究会发生,这种矛盾逐渐发展出明显的“冲突地带”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然,要从已有的理论和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找出这种“冲突地带”并不容易,它要求研究者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能力与较强的分析能力。尤其要有对权威理论的反思精神,面对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自己由分析、观察所获得的结论不一致时,绝不为传统权威理论所束缚,不轻易相信现实难以证实的理论。

第二步,提出推测性构想,这是形成科学性假说的核心步骤。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是为了改善和消除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冲突状态,所以发现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之后,必须在充分尊重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和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测性构想,以便使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协调起来。这种推测性构想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有几种供选择的假定,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就必须对它们加以甄别,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逻辑、最可能成立的假设。

第三步,作出各种预见,这是形成完整性假说的必备步骤。提出推测性构想后,还要以这个构想为线索,尽可能运用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做论证和补充,使构想更为完整和严谨,并从构想的基本命题出发作出各种预见,去预言未知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总之,一个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假说的核心部分,它是为解决旧理论和新活动、新现象的“冲突”而推测出来的基本构想;二是假说的预见部分,它是用假说的基本观点去解释现有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

四、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提出方法

根据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生成步骤,可以发现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主要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逻辑方法

在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过程中,所采纳的逻辑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等。

1.归纳法

归纳是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包括材料整合和结论推理两部分。材料整合是对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的整理、综合,而结论推理则是在材料整合的基础上,对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本质规律的普遍性判断。因此,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即从个别文献或事实中推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当我们研究某一类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时,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即便这些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是基本准确的,但以其为出发点,推出的一般性结论却不一定准确可靠,正是这一特征,使归纳法成为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方法之一。此外,归纳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归纳提出的假说其可靠性程度各不相同。完全归纳法推出的结论可靠性程度较高,但实际运用的可能性不大。

不完全归纳尽管推出的结论不够准确,但它却比较符合公共管理学从个案研究总体的常规思路,因此,它是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基本方法。因归纳的根据不同,不完全归纳又可划分为简单列举归纳法与因果判断归纳法。简单列举归纳法是通过对公共管理学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的观察,发现某类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都有同一属性,而又没有相反的属性时,即可做出结论:该类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都有某属性。简单列举归纳法的优点是运用方便,只要根据少数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就能推导出公共管理学假说;它的缺点在于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带有很大的或然性。简单列举归纳法的可靠性完全建立在列举事例的数量上,当列举事例的数量不断增大时,结论的可靠性就会有所增大。但即使列举的事例很多,其可靠性仍然不是绝对的,只要出现一个相反的例证,其结论就会被推翻。所以,该方法只能为我们提供或然性结论,不能提供确定性结论。因此,为了提高假说的可靠性,最根本的是要收集大量材料,进行大量观察,收集的材料越多,考察的范围越广,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因果判断归纳法是根据因果规律的特点,在前后相继的一些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中,通过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间的相关变化来推出活动或现象间具有因果联系的方法。由于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是现象间的必然联系,因而要掌握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规律就必须借助于因果分析,即根据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的外在表现,去推测公共管理活动、现象的内在规律。所以,因果判断归纳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具有明显的功用。因果判断归纳法包括五种具体方法:

一是“共同情境查找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如果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中,只有一个情境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情境就与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一般认为,应用“共同情境查找法”的可靠性程度与文献中所记录或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境数有关,也和各个情境中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性程度有关。如果文献中所记录或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境数越多,各种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运用“共同情境查找法”就越可靠。

二是“不同情境比较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如果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的情境与它不出现的情境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在一个情境中有某个情况出现,而在另一个情境中这个情况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与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同时,“不同情境比较法”也会出现错误,因为“不同情境比较法”要求正反情境中只有某一点不同,但在实际研究中很难遇到除一个情况外,其他一切情况都相同或相似的两个情境。如果正反情境除某一点不同外,正面情境还存在反面情境所没有的另一些独有的情况,而且另一些情况又被研究者忽视的话,那么使用“不同情境比较法”所推出的结论就会产生错误。

三是“查找比较并用法”。这是“共同情境查找法”与“不同情境比较法”的综合运用。其内容是:如果在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的几个情境中,都存在一个共同情况;而在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不出现的几个情境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与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使用“查找比较并用法”可分为三步:(1)把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出现的那些情境加以比较;(2)把所研究的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不出现的情境加以比较;(3)把前两步比较所得到的结果再加以比较。

四是“紧随变化关注法”。其内容是:如果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另一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这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运用“紧随变化关注法”来判明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要注意两点:(1)涉及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紧随变化关系时,其他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在不同情境中应无明显变化。如果其他活动或现象也在发生变化,而我们又忽视了那些正在变化之中的活动与现象,那么“紧随变化关注法”推出的结论就可能有错误。(2)两种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紧随变化关系常常仅反映在一定的限度内,超过这一限度,它们的紧随变化关系就会消失,或者表现为一种相反的紧随变化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公共管理活动与现象间的紧随变化范围,把握住最佳范围,才能运用“紧随变化关注法”推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五是“其余推论法”。其主要内容是:如果已知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是另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原因,同时已知前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中的某一部分是后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中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其余部分与后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其余部分有因果关系。

上述因果判断归纳法是提出公共管理学假说的主要方法,然而它们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这是因为该类方法仅适用于研究单因素的因果关系,即作为原因的各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都是相互独立,彼此之间并不发生作用。在这一假定之下,研究者在分析中把其他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理解为静止不动的,而只观察其中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变化。但事实上,作为原因的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却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是因果判断归纳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即该类方法在具体使用中无法考虑“相关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作用。

2.演绎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方法。演绎推理中,只要前提正确,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规律,演绎出的结论总是可靠的,所以,演绎是一种确定性推理。既然演绎所得结论具有确定可靠的性质,那么为什么演绎所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公共管理学假说,而不是公共管理学理论?这是因为,通常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原有公共管理学理论,受其产生时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可能包含有错误和不足,原有理论和现有公共管理活动与现象间的完全适切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从这种理论前提出发,通过演绎推出的具体结论是不可能绝对可靠和科学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演绎推理也可作为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从已有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出发,运用演绎方法,许多研究者成功地提出了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如,巴纳德在“传统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行政组织假说”;西蒙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即决策假说”,等等。

3.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在某种属性或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或特征上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为了要认识未知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或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未知方面,往往把未知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和已知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再利用这些共同点作为中介去推测未知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运用类比推出的假说不一定可靠,多半带有或然的性质。其原因在于:一是类比的客观基础限制了类比结论的可靠性。因为进行类比的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之间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类比的根据,而差异性则限制了类比结论。如果根据相似的属性进行类比时,推出的属性正好是两者的差异性,那类比的结论就容易发生错误;二是类比的逻辑根据也是不充分的。类比是以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的某种相似为依据,但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的某些属性上的近似和相同,并不能因此得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必然相似和相同。因此,为提高类比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应注意两点:一是用作类比的两个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共有属性越多,推出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二是类比时以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间的本质属性为推理的依据,才便于推出可靠性较高的结论,因为在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诸多属性中,本质属性是决定性的。

(二)数理方法

数理方法作为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利用统计方法推导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统计方法是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以局部资料推断出整体特征的方法。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公共管理学研究时,须从整体中选取样本,然后以对样本的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并对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某种整体特征作出推论和判断。二是通过建立模型提出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所谓模型就是以简化的图形或公式语言对一种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过程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它是依据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经过抽象而得出的反映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运动规律的图形或公式。利用模型可以把一个公共管理学问题高度抽象化,把对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研究转化为应用量化工具对模型的研究,并通过对模型的修正逐步对某一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作出某种推测性理论概括。

(三)直觉方法

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应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研究的目的。有时对已有的文献资料或事实资料进行分析时,甚至可以不受固有的逻辑路径的限制而直接去揭示某种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的本质规律。这种直接揭示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本质规律的思维方式,称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已有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排列组合,而独立地提出新设想,以揭示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以上三种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生成方法,在实际的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往往是相互补充的,很难说某一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提出仅用了一种方法。所以,熟练掌握提出公共管理学假说的各种方法,对于我们提出合理的相对准确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是不可或缺的。

五、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验证路径

要确定以推测形式表述出来的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可靠性程度,就需要对理论假说进行验证,而验证的标准只能是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即当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满足了假说所设定的条件后,如能获得假说所预见的结论,即可认为该理论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验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一般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直接验证路径。

即对假说做出的基本构想或预见进行直接验证,检验构想或预见的结论与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是否完全一致。直接验证的优点在于,通过特定的文献资料与事实材料能直接判定假说基本构想与预见的正确与否,因而具有较强的论证力。二是间接验证路径。间接验证是在受各种条件限制、对假说进行直接验证有困难的情况下,而采纳的一条路径。

它主要是将假说的基本构想和预见同其他理论相结合,经分析和推理,推断出一些与假说的基本构想和预见相关的结论,然后对这些结论进行检验,如果结论被文献资料和事实材料所证实,该结论就属于间接证据。然后,研究者可依据这些间接证据来反推假说的正确性程度。假如一种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仅有间接证据而无直接证据,即假说的基本构想和预见本身得不到直接验证,那么这种假说只能随着间接证据数目的递增而逐渐接近理论,但很难转化为相对完善的公共管理学理论。通过上述验证路径,可以从三个维度推进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向正式理论的转化:一是通过验证,某一假说的基本构想或预见被越来越多的现实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所证实,而无一反例,从而提高了假说的可靠性而逐渐发展为理论;二是通过验证发现某一公共管理学假说既不是全部被证实,也不是全部被证伪,而是一部分被证实,另一部分被证伪,此时需要对假说进行适当的修正、调整,使它与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或现象相一致,以逐步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理论;三是通过验证发现现实的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与假说的构想和预见完全不符,此时,必须抛弃这一假说,并通过研究建立新的假说,并经过长期的假说间的新陈代谢过程,才逐步发展成理论。

可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的验证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为验证假说而进行的文献收集与分析,以及对现实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现象的观察要多次反复地进行。积累的文献资料或事实材料越充实、完整,验证越充分,对假说结论可靠性的判断就越准确,假说向理论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共管理学的理论验证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glxyjlw/61278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