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际贸易理论应用研究范文

国际贸易理论应用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22 03:53:38

国际贸易理论应用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实质上是静态的竞争力,是一国绝对竞争力的基础。但要看到,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现实的竞争力,而拥有竞争优势才称得上真正拥有现实的竞争力。因此,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中国在初级生产要素上优势明显,其中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短期内这种优势仍将持续。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低工资”的新兴经济体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地区,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处于较低位置,仅高于印度。

此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处于很高的水平,并且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低廉的。但伴随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缩小,“民工荒”和民工劳动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国内的劳动力价格面临重估。因此,我国初级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备优势,但是优势在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我国初级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备比较优势,但是优势在逐渐缩小。需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长期来看,还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经过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上述三个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会随着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在国家间转移。在开放条件下,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获得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在开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引进———吸收———辐射,发展主导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制订恰当的产业政策,选择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幼稚或发展初期阶段的主导产业,制订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

从我国来看,要以产品生命周期论指导产业升级和贸易结构的优化。

一是增加产品差异化。在当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即使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标准化阶段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新设计,开发新品种,增加差异性,并通过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是通过创新,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技术引进上,应重点引进世界领先技术、设备和工艺,发展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第二阶段产品的生产。长远看,中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取产品生命周期第一阶段的生产。

三是“走出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实施“走出去”战略,符合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大趋势,是以投资促贸易、实现市场多元化、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外贸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市场的过度集中必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会导致企业和产品的过度竞争,并引起进口国的报复。因此,对东欧、中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海外投资将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可以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一些已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的产品,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将投资转向非洲等目标市场,当地生产,当地销售,降低劳动力和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而中亚、东欧等国家工业基础较好,但市场化程度低,竞争力相对较弱,一些在中国已经产能过剩但在这些地区仍具有适用技术优势和特色技术优势的产品,在这些地区仍具有发展前景,可以将部分制造与加工工业转移到这些国家,这就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并且有助于减少与这些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其中最大变化就是发达国家之间大量增加的产业内贸易。而传统贸易理论难以对这种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孕育而生。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论和需求偏好相似(或重叠)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主要有两方面的启示:

一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这一类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全球竞争已表现为高科技水平的竞争,由此带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其表现就是各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化。因此,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就是高科技产业。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同种类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这是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要提高出口竞争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重点。

二要发展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提高外贸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能促进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还建立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不很发达,这种贸易格局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同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形成外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四、国家竞争优势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波特将企业竞争的思想引入到国际贸易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建立了“钻石模型”。指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而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国家竞争优势论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主要有两个启示:

一是政府要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政府应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依据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如此,才能使一个追赶型的中国尽快成为贸易强国。

五、战略性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建立的,其基本结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政策改变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之间的博弈关系,使博弈的结果有利于本国厂商,进而提高国民福利。这便为政府的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引起了政界、学界的极大关注。

根据战略性贸易理论,政府对于高科技产业在关税及其他方面给予适度保护和扶持,将有利于顶住外国进口产品的强大冲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还能促使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并带来外部经济。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印度等国家的经验,加强对战略性产业的积极引导。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外部效应较大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直接提供补贴,或者政府与企业共同实现科技攻关,从而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被举报文档标题:国际贸易理论应用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gjmylw/59814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