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范文

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范文

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

一、结构调整的方向

当前,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前,大家普遍把“调结构”的目光投向了调产业结构。我们需要优化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偏重,与农业、服务业比例极不协调,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工业内部传统产业要向新兴、创新型、高技术产业升级。

但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局,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我们的目光应该放在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上。总的来看,“调结构”在经济结构的层面上至少具有四层涵义。

其一,调整投资与消费结构。就是要提高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减少GDP增长对投资的过分倚重。把我国的政府投资驱动型经济调整为消费拉动型经济。从最近10年的消费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1年起,我国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超过了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并且多年保持在40%以上。而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在平均在20%~30%左右,发达国家在15%~20%左右。投资需求只是一种中间需求,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进入最终消费就没有意义,只会造成产能过剩。我们应减少投资占GDP比重,大力促进消费,消费驱动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

图1消费和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其二,调整内需与外贸的结构。就是要降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加国内消费,减低出口占GDP的比重。从图2可以看到,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多年维持在50%以上,甚至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维持在60%以上。这个数据不仅高于美、日等经济大国,也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走高直接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在带动技术进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前,更是消化了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消费锐减,贸易保护盛行,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分倚重难以为继。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资源,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应将潜在的市场资源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结构要由偏重外需转变到内外需兼顾、更重内需的轨道上来。

图2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

其三,调整所有制结构。就是政府推出市场,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除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极少数行业,其他所有行业都要向民间资本放开。民营经济是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经济,在解决就业方面的贡献巨大。但在我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大量研究表明,由于所有人缺位、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相比是低效率的。当然,国有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也是其低效率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垄断国企的高利润和高薪酬饱受诟病,这些垄断的利润大部分没有和劳动者共享,垄断利润的增长是以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为代价的。而且,国进民退的现象有所抬头,凭借垄断地位、政府关系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各地有多起强行的行政干预主导收购,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时,民营企业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全国的垄断国企可将其触角延伸至各行各业,对民营经济发展会有很大的阻碍,正是走到了民本经济的反面。

其四,调整产业结构。从图3可以看到,目前,就我国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50%之间,农业增加值在10%~20%之间,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段。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分析,我国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未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但是资源和环境约束,使得资本有机构成高、投资需求大、能源消耗的重化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集约式、高效益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依靠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环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重化工业也能够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经济正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抓好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可以作为我国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切入点。

图3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的比重

二、结构调整的路径

改革开放30年的“大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积累。改革开放后3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放到改革上。

1、彻底完成市场化改革。后3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是市场化的改革,就是政府彻底退市,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政府转型为公共政府,主要提供国防安全和公共服务,不直接参与经济。让市场成熟、完善起来,市场的问题能够由市场解决。否则,政府总是参与经济,市场稍有波动,就来干预,这样导致的市场信号扭曲,市场总也成熟不了。而政府疲于奔命,对于经济问题打一剂激素,暂时缓解一阵,不久又有别的问题冒出来,总不能解决。比如房地产市场,政府不断调节、干预,效果有限,与其“救市”,不如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优胜劣汰,政府只需要进行法律上的监管。而且,要严格划定国企经营的界限。而不是只要看到有利可图,国企就进入。最近各地“地王”不计成本的拿地,其后都可隐约看到国有垄断企业的影子,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结构均衡的最终实现,不能靠外部的调整干预,这样的干预只能达到短期或者局部的均衡,长期来看,市场机制的作用本身就可以实现这种均衡。“调结构”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变革,离不开市场化的环境。如果价格机制能排除干扰,真正发挥作用。那么,我们的经济必然更加活跃。比如能源价格如果充分反映单位耗能、排放量等因素,在市场化的价格体系上,能源结构自然会更加优化。再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如果有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投融资体系,这些问题也能得到化解。推进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放宽民营经济的准入条件、进行相应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才是“调结构”的重中之重。

2、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调结构既是改革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而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大规模的城市化。依国际惯例,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化率为50%~60%,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产生供给,城市化产生需求。城市化的滞后,使得内需不足问题突出。未来20年的城市化,不仅可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也是从另一种程度上实现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有资料表明,2008年末,我国城市化率为45.68%,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城市个数654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8个,超大城市39个。据测算,如果到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75%。城市化产生的需求巨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居民的住房需求、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2%左右,全国设市城市将增加到1000个以上。在城市化建设上,枢纽城市是国家城市体系建设的主体,我国应重点建设大区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四种类型城市。重构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国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主要包括:构造对接全球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三纵两横”国家城市体系发展轴线和由6个城市密集区、7个城市群和17个城市发育区组成的次区域城市体系;建设与全球化相配套的国家城市体系支撑系统。

三、结构调整的措施

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双重驱动下,针对结构调整的四个方面,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主要可以通过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加快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平衡收入,对低收入人群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2、开发国内市场,降低对外贸的依赖。建立促进中产阶层的发育的机制,通过社会改革和新的生活方式培养,形成新的耐用消费品时代和以健康旅游休闲为主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时代。将外贸增长方式转向更多依靠拥有高技术能力和创造高附加值企业,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内需增长的方式上。

3、鼓励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让出市场空间。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石油、电力、水利、新能源、金融保险等领域。并且将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扩大特许经营范围,支持民营资本进入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

4、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抓住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实现产业技术升级。谋求产业结构的主动调整,推进节能高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通过制定鼓励性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