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识别范文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识别范文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识别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谓风起云涌,据统计,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到559.1亿美元。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然而国际投资环境纷繁复杂,对于“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经验匮乏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得不面对来自政策法规、文化差异、管理整合、金融资产等多方面的风险。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来看,从2005年8月“中海油”退出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到TCL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之初的经营困境;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因投机石油期权引起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到2009年6月中国铝业在收购力拓集团的临界点上遭到毁约,海外投资风险可见一斑。据商务部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到205亿美元,但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也多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海外并购损失甚至已经超过了新增的并购规模。同时,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来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不盈利甚至亏损的比例高达67%之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风险性。特别是2009年6月四川腾中重工宣布竞购美国通用悍马一案不仅一度成为媒体讨论的热门话题,而且使得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问题再次成为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不足。例如,由于不同学者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类型的划分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不同企业对各种风险的感知又会随着企业所属行业以及国际化战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样就容易导致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研究可能会因为过于分散而缺乏系统性和适用性。此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涉及的风险因素众多,客观条件限制了对每项风险因素都进行详尽分析的可能性;由于投资方式、目标企业、东道国环境不同,不同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不同,而防范风险是有成本的,企业在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以中国企业整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紧密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特点和对外直接投资实际,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旨在识别出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共性的,对投资成败、战略选择、企业经营绩效起着关键影响的关键风险,以期对中国企业有效地识别出潜在的重大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类

目前学术界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分类上还没有一个权威性定论,也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风险划分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大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进行分类,例如按照风险的来源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按照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分为关键风险和一般风险;甚至直接以国家名称命名特定的国家风险,如墨西哥风险、新西兰风险、印度风险等。

国际上具有代表性也是被引用较多的分类办法是Miller(1992)提出的国际风险一体化分析框架,他首次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类。Miller提出了一个由三部分变量构成的、完整的国际风险模式,这三部分是: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的不确定性;特定企业的不确定性。由此将风险分为宏观环境风险(社会一般环境)、中观环境风险(行业竞争环境)和微观环境风险(企业内在环境)。

国内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如石中心(1994)将风险分为管理风险、竞争风险、资金风险和政治风险。其中将管理风险又分为政府管理风险和企业管理风险。聂名华(1994)将对外投资活动中因东道国或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的投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归为国家风险。宣国良、杨建

一、郝葆华(1995)将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国家风险分为社会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两大类。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有的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可以分为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陈建棵,1995;宋常,1998),近期一般学者都将经营风险包括在内(余国杰、刘伟,2000;林晓言,2001;陈蔚,2005)。吴声功(2001)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在国内学术界较早提出文化风险也是对外投资的主要风险之一。周郁鹏(2004)则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风险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企业控制能力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此外,熊小奇(2004)针对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类型划分为管理制度风险、国有资产体制风险等七个部分。而目前国内被引用较多的则是赵曙明(1998)的分类办法,即根据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将企业国际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六大类。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由于风险分类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国内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研究可能因为过于分散而缺乏系统性,会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风险概念的提出与特征分析

(一)关键风险的概念

虽然学术界对于关键风险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保险学、企业风险管理、金融投资风险、项目风险管理等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已经常引入关键风险或关键风险因素的概念,通常是指在影响某一事物众多的风险因素中起着重要或关键作用的风险因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则指的是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经营绩效等方面起重要影响的风险因素。

(二)关键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关键风险因素必须是实际存在的,在很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都能找到其踪迹。

重要性。在众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因素中,关键风险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经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影响。

针对性。关键风险有别于企业国内经营所面临的一般性风险,即关键风险因素往往只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才可能涉及到的风险因素。比如生产风险、技术风险等风险因素,即使对于不从事对外投资的企业也可能会涉及到。因此,对于此类风险因素本文将不再列为关键风险。

关键风险的识别过程

(一)逻辑框架和识别路径

本文依据关键风险客观性、重要性和针对性的三个特征来识别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其逻辑框架和识别路径(见图1)。首先,通过对风险系统分类来构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全面的风险因子集,再结合关键风险特征的描述将显著不符合关键风险特征的部分风险因子剔除,初步筛选出符合关键风险特征的风险因子集。鉴于客观条件所限,本文选择以风险因子在国内相关文献中研究的集中程度来反映不同风险因子的重要程度,从而识别出关键风险因子。

(二)实证分析

从前文对关键风险三个特征的描述和分析来看,风险的客观性、针对性的表征较为明显,能够通过直观判断来剔除显著不符合这两个特征的风险因素。而对于关键风险的一个突出特征—重要性来说,评价和测度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比较困难,也很难做到客观。因此,为尽量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本文在识别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的过程中引入实证分析。

1.指标解释。通常对风险因素重要性的评分办法是通过邀请相关专家来对风险因素进行打分赋值,而本文选择以风险因子在相关文献中研究的集中程度来反映不同风险因子的重要程度,并以某种风险因子在国内相关文献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出现的次数为一元指标来测度该风险因子研究的集中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也不可能做到对每种风险因素的分析都十分详尽,也必然会对复杂的风险因素有所取舍。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往往选择其主观上认为的“主要风险”来加以重点研究,而所谓的“主要风险”实际上就是作者认为在对外投资风险中相对重要的风险因素。这样,若某种风险因素在相关研究的文献中作为“主要风险”出现的次数越多,相关研究越集中,则可以表明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此种风险因素相对重要,从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代替专家打分来测度风险因素的重要性。

2.数据选取。本文搜集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为主题的国内研究文献,基本涵盖了国内相关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其中论文69篇,专著12本,时间跨度从1994年至2008年。本文以邵予工、郭晓、杨乃定(2008)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角度出发,建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风险分类框架的27个风险因素作为风险因子集,在剔除显著不符合关键风险针对性的特征后,共获得19个风险因子。这19个风险因子(代号A-S)及其在上述文献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出现的次数统计表(见表1)。

3.聚类分析。所谓聚类分析就是根据样品或指标的“相似”特征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里的类就是“相似”元素的集合。本文对风险因子(样品)进行Q型聚类,将在相关研究文献中(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出现次数相对较多的风险因子聚为一类,而将出现次数较少的风险因子聚为另一类。本文使用SAS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其聚类结果(见图2)。

关键风险识别结果分析与不足之处

(一)关键风险识别的不足之处

本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关键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本文构造的风险因子集不够全面,还有一些风险因素没有包括在内;在测度风险因素重要性的指标选择上,应以相关风险因素出现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两个维度来构建指标,但由于中国企业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样本空间和相关数据还十分有限,客观条件决定了本文对相关指标的选择不够理想,关键风险的识别过程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过,从关键风险的识别结果来看还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相关风险因素基本上都能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过程已遭遇的风险中得到验证,故本文选择采用上述关键识别的结果。

(二)关键风险识别结果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现次数相对较少的风险因子A、K、I、D、F、G、S、J聚为一类,出现次数相对较多的风险因子B、R、P、Q、E、O、C、H、N、L、M聚为一类,即认为后一类的风险因子为关键风险。将关键风险因子进行简单处理和重新归类,并结合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些风险事件可以得到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和外汇风险四大类关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