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

机械科技杂志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1篇

1卓众出版行业期刊助力产学研合作活动实例

1.1农机类期刊行业活动实例

《农业机械》创刊于1958年,是我国农机行业创办最早的期刊之一。近年来,该刊通过举办行业高端论坛、开展年度产品评选以及组织技术考察培训团等活动,助力农机行业产学研合作,受到行业广泛关注。中国农机高端论坛汇集农机行业协会领导、业内专家、企业高管等行业人士,聚焦行业热点和焦点问题,研讨企业破局解困,助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邀请全国典型农机合作社的理事长、农机大户到会,解读用户需求变化,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参考。论坛自2013年创立以来每年举办一次,成为农机行业首屈一指的研讨交流平台。中国农业机械年度TOP50+评选活动旨在通过评选年度产品和梳理重要事件,记录和总结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和预测产业经济及技术发展趋势,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指导行业健康发展。评选每年举办一次,奖项设置包括“年度产品”“年度配套件供应商”“年度自主品牌”和“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与中国农机高端论坛同时举行。农业机械专业技术考察培训团以引领中国农机人士了解世界先进农机(农业)技术为目的,考察培训内容包括参观国际农机展览会、参观世界著名农机生产企业、与国外农机经销商和农场主零距离交流、研讨了解国外农机发展模式等。2016—2017年先后4次组团对欧美农机工业及农业生产进行考察,考察团成员包括农业高等院校教学人员、农机科研单位研发人员以及农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管理人员,考察成果《2016—2017欧美农机考察辑要》出版后广受业界好评。2011年创办新刊《农业工程》时,卓众出版将办刊宗旨确定为“搭建农业工程交叉学科产学研集成信息平台,深度关注和服务于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该刊创刊后,在按学术期刊出版的同时,与相关行业组织合作,专注于举办农业工程领域的技术研讨活动,逐步培育出2个颇具行业影响力的研讨会——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研讨会和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种苗新技术研讨会。其中,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研讨会2012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届,会议规模、影响力逐年扩大,促进了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基于这一平台,《农业工程》杂志社还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优秀创新项目”评选、“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示范基地”认定、《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专刊)》出版、学科发展报告编写和在线举办“物理农业讲座”等。行业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农业工程》自身的发展,该刊自2016年起已连续2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2汽车类期刊行业活动实例

《汽车与驾驶维修》创刊于1992年,在卓众出版8本汽车类期刊中创刊最早。该刊20多年专注于汽车后市场的深度报道,通过举办汽车服务奖项评选、汽车CRM(客户关系管理)产业峰会、汽车服务技术高端论坛暨维修诊断标准化优秀稿件评选等活动,赢得了行业认可,巩固了自己在汽车后市场的行业地位。中国汽车服务金扳手奖评选活动由《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和搜狐汽车联合发起、主办,主要针对国内乘用车服务品牌及增值服务业务进行评价。评选活动以打造中国汽车服务价值坐标系为己任,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汽车服务产业不断进步,自2006年创立至今已连续举办12届。中国汽车CRM产业峰会由《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和腾讯汽车联合主办,旨在推动中国汽车CRM自身变革和创新发展,推动车联网、电商和传统CRM三者跨界合作,并借鉴其他跨领域行业的先进经验,营造车企、经销商和车主之间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同期还举办“中国汽车年度CRM大奖评选暨中国汽车客户关爱奖评选”颁奖典礼,集中反映过去一年中国汽车产业在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爱方面的整体水平。中国汽车服务技术高端论坛暨维修诊断标准化优秀稿件评选活动旨在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汽车服务企业的生命力,进而推动汽车服务行业良性发展。论坛每次举办,都吸引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技术总监、服务经理、综合维修企业负责人以及汽车后市场行业专家参与。

1.3工程机械类期刊行业活动实例

卓众出版的工程机械类期刊包括《工程机械与维修》《今日工程机械》等,这些期刊举办的工程机械产品发展论坛、年度产品TOP50评选、营销&后市场大会等行业活动,在工程机械行业颇具影响力。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指导,《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主办。论坛汇聚各方资源和思维,围绕工程机械行业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以期为产品前瞻性开发和市场决策提供参考,参会人员来自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评选活动始于2006年,每年举办一届,由《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发起并主办,业内众多主流媒体共同协办。评选的目标锁定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上的产品(包括外资、合资企业的产品),评选的核心标准为产品的技术创新、市场表现和应用贡献。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此项活动已经成为梳理工程机械行业产品发展脉络、记录行业技术进步足迹的行业盛事。同时,其颁奖典礼也已演化成为业内人士一年一度共同把脉行业、市场、产品和技术发展的高端峰会。中国工程机械营销&后市场大会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商工作委员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主办,卓众出版旗下匠客工程机械、《今日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与维修》、卓众工程机械企媒和第一工程机械网等媒体通力协办,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工程机械制造商、商以及后市场相关企业和行业媒体。

2行业期刊举办行业活动时把握的基本原则

行业期刊举办行业活动,目的在于整合行业资源,密切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行业进步。这些活动主题明确、理念创新、组织有序、特色鲜明,能够一届又一届地举办,逐步成为颇具行业影响的品牌活动,表明它得到了行业认可,体现的是行业期刊的专业水平和媒体影响力,这也正是行业期刊的价值所在。

2.1活动主题与行业需求相契合

农机、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都属于装备制造业的范畴。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无论是农机行业、汽车行业还是工程机械行业,其发展趋势都是通过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和管理融合实现转型与升级,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对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推进企业创新有强烈需求。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举办行业活动,正是抓住了这些需求。例如,《农业机械》举办的中国农机高端论坛,2014—2017年的主题分别是“中国农机再出发”“破题农机制造2025”“中国农机与世界主流同起步”“变革下的中国农机”,每一年的主题都紧扣行业热点问题,深度剖析行业发展,研讨企业破局解困,因而受到行业关注。再如,《工程机械与维修》主办的“2018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围绕“打造工程机械产品竞争力”这个主题,组织专家学者从产品思维、大数据应用、智能化、基础技术研究以及产品规划与布局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以期为产品前瞻性开发和市场决策提供参考,吸引了来自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200余人出席。同期举行的“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则让与会者见证了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看到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段,配套部件和材料正在为工程机械产品创新升级提供更多可能。

2.2资源整合与媒体融合相结合

举办行业活动,重要的是整合行业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将政府相关部门官员、行业协会领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行业媒体代表等聚集在一起,围绕行业发展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在整合行业资源方面的独到之处,就是重视行业协会学会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长期依托《农业机械》杂志开展活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商工作委员会,则是由《工程机械与维修》和《今日工程机械》杂志发起成立。这些行业团体与行业期刊相互借力,定期组织活动,成为联系行业人士、交流行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与此同时,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十分注重创新媒体融合方式。一方面,行业期刊自身不断向新媒体方向发展、向全媒体出版转型。以《农业机械》为例,目前除了继续出版纸质版本杂志外,其全媒体形态还包括知谷App、知谷农机网、杂志微信公众号、“农业机械”今日头条号、《农机那些事儿》视频直播节目等,早已不是一本单纯的行业期刊的概念,其业务范围则涵盖全媒体出版、定制出版、信息咨询、品牌宣传、活动策划、用户调查、行业调研、专业培训和会议组织等。匠客工程机械App、《今日工程机械》杂志、《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卓众工程机械企媒和第一工程机械网等媒体,则组成了卓众出版工程机械的全媒体阵容。另一方面,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其他媒体合作,甚至与之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报道行业活动的专业水平和传播能力。《汽车与驾驶维修》举办中国汽车服务金扳手奖评选,从2006年第一届开始就与搜狐汽车合作,而这一合作持续了十几年,从未中断;《汽车与驾驶维修》举办的中国汽车CRM产业峰会始于2012年,则一直是与腾讯汽车联手主办,双方的合作同样持续了多年。这样的合作,把行业期刊的专业水平、公信力和互联网公司的传播优势相结合,收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很好地回答了行业期刊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融合发展特别是与谁融合以及怎么融合的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效应。

2.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行业期刊举办行业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经营行为,必须讲求效益。这种经营行为,是行业期刊在第一次售卖内容、第二次售卖广告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售卖,即把品牌活动卖给行业。品牌活动创造的效益,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二者是统一的。

2.3.1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这些行业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举办,并吸引业内人士积极参与,关键在于它对参与者具有价值,对促进产学研合作、助力企业创新和行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行业活动的价值和作用的大小,决定了其行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大小。如果行业活动没有这种价值和作用,对行业缺乏影响力,其社会效益就无从谈起,活动的举办也难以持续。

2.3.2经济效益随之而来

行业期刊作为立足行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非时政类期刊,其出版模式和运营特点与学术期刊和科普期刊都不相同。它既不像学术期刊那样可以申请政府资助,也不像科普期刊那样可以从个人用户那里获得发行收入。它的赢利模式,主要是为行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广告宣传服务,从企业那里获得经济回报。在举办活动以及日常的编辑出版中努力满足客户需求,既是行业期刊获得企业经济回报的基本前提,也是其在行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能够将行业活动培育成品牌活动并持续举办,表明这些活动不是在赔本赚吆喝,而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验证了期刊的运营者具有较高的策划能力和营销水平。

3行业期刊密切产学研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行业期刊又称B2B期刊,在全国期刊中占有一定比例,其数量仅次于学术期刊(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中也有一些属于行业期刊)。不同行业的行业期刊,运营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参加行业展会、采访行业人士、分析行业趋势、宣传行业企业、报道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等。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以举办行业活动的方式密切产学研合作,在品牌经营方面作出积极探索,对同类期刊具有参考借鉴意义。为此,结合卓众出版的探索实践,对行业期刊的发展提出几个观点,供读者参考。

3.1行业期刊必须植根于行业精耕细作

行业期刊的生命力源于其所依附的行业;行业期刊需要有巧妙、高超的策划,显示自己的个性,才能更有效地起到为行业服务的作用[7]。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长期植根于行业精耕细作,与行业实现了深度融合。这种精耕细作,包括但不限于期刊的精准定位、选题的精心策划、内容的精心组织、企业的精准营销等。以《工程机械与维修》为例,该刊1994年创刊时,确定的定位是“工程机械行业的窗口,技术经验交流的园地,企业与用户间的桥梁,使用和维修者的挚友”。1999年,笔者负责该刊出版工作期间,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多个重大选题的采访报道[8-11],对落实这一定位印象深刻:报道天津农民自产自销液压挖掘机的新闻,引发全行业对如何开拓工程机械农村市场的大讨论,被评为当年工程机械行业十大新闻之一;在三峡大坝建设工地采访设备公司总经理,带去的礼物就是一套厚厚的《工程机械与维修》合订本。20多年来,该刊见证并记录行业变迁,为行业发声,帮助行业观察市场现状与市场走向,成为行业的眼睛、行业的顾问,逐步得到行业认可,并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

3.2行业期刊的价值取决于行业影响力

一本行业期刊如果能够在行业中生存,表明它对行业有价值,能够给出版者带来经济效益,否则只能靠主办单位养活;而它在行业中的地位,则主要取决于它对行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行业期刊自诩的,而是通过其行业影响力客观表现出来的。这种影响力,是行业期刊植根于行业精耕细作,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农机行业的期刊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辉煌的时候曾经有40多本,《农业机械》的行业影响力最大,一直处于排头兵位置。经过二三十年的大浪淘沙,农机行业的期刊存活下来的已为数不多,还能持续发展的几乎就只剩下了《农业机械》,它在宏观经济分析、产业政策解读、行业走势预判、企业创新点评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在整合行业资源、聚集行业信息、促进行业交流、指导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智库作用,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形成的全媒体阵容,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农机行业的地位,它对农机行业的影响力也因此而更加凸显。

3.3行业期刊需要有市场化的办刊理念

卓众出版的行业期刊能够在行业中立足并持续发展,与其市场化的办刊理念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办刊理念的形成,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农业机械》杂志的市场化运作:1980年1月刊登第一个广告——吉林省怀德县水泵厂的潜水电泵,1980年5月刊登第一个外商广告——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农机产品;编辑部从1981年起开展多种经营,为农村读者和农机企业服务,1982年起在全国开辟第二渠道发行。这些市场化手段的运用,在农机行业期刊乃至全国科技期刊中都是比较超前的[12]。《汽车与驾驶维修》和《工程机械与维修》创刊后,这种市场化的办刊理念得到继承和发扬,并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末,卓众出版制订发展规划时,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报刊质量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扩大办刊规模,提升资源品质,坚持集约经营,谋求规模效益,实现跨越发展。这表明其办刊理念已经提升到了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的水平。现在,“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并引领客户需求”的经营理念,“市场为尊、内容为王”的产品观,“出精品、创品牌”的质量观,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效益观,已经成为卓众出版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4核心能力决定行业期刊经营水平

卓众出版的实践表明,在坚持市场化办刊理念、明确期刊市场定位之后,行业期刊的经营水平,主要取决于其运营团队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主要包括4个方面:创意策划能力、行业解读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背景下,核心能力可以展现在不同的载体上,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将有更多的新媒体产品和服务作为承载核心能力的载体出现。进入媒体融合阶段,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客户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核心能力也必须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新的媒体融合环境下,行业期刊由原来的围绕读者受众生产内容,转变为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由原来将期刊打造成平台进行出版和经营,转变为运用新技术为用户和客户提供深层次服务。一句话,在行业中有作为才有地位,对行业有价值才有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整体转制催生卓众出版:访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泽林[J].中国报业,2007(11):19-22.

[2]刘泽林.规模促发展集约出效益:科技期刊规模化发展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0(11):12-15.

[3]刘泽林.科技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卓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J].编辑学报,2010,22(6):508-510.

[4]彭金良.以客户为中心实行差异化经营:北京卓众出版的期刊经营理念与实践[J].传媒,2010(4):46-48.

[5]崔柳青,朱海玲,赵晶晶.从期刊群到产品群:卓众出版的集群化发展[J].传媒,2015(9):18-20.

[6]谢艳丽,张萍,赵格致.立足期刊内容延伸品牌边界:浅谈《车主之友》的品牌经营[J].传媒,2016(2):41-43.

[7]张伯海.B2B期刊的发展规律[J].出版参考,2006(33):19.

[8]张品纯,李志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访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设备公司肖崇乾总经理[J].工程机械与维修,1999(7):22-23.

[9]李志勇,杜海涛,张品纯.新鲜事:天津农民自产自销液压挖掘机:兼谈工程机械的农村市场[J].工程机械与维修,1999(8):20-23.

[10]张品纯.谁来开拓农村市场:从天津农民自产自销液压挖掘机说开去[J].工程机械与维修,1999(11):22-27.

[11]张品纯,张凯丽,李涵兵,等.又见“中国的bauma”:记’99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与技术交流会[J].工程机械与维修,1999(12):16-24.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器人;民国时期;西学

机器人是21世纪高技术领域代表性技术之一,发展机器人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竞争的重要领域。现代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成为未来最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任何科技产物的诞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古到今,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设想从未停止。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宽泛地使用的“机器人”一词,很多情况下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将某种自动机械称为机器人。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木材、金属、皮革等制作出了供人们娱乐的自动玩偶,这些都属于早期机器人。[1]现代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组成的技术群体为基础。[2]本文以民国时期刊登早期机器人知识的报刊、小说及引进的电影为载体,探析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

一、早期机器人知识传播概况

机器人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卡德摩斯以龙牙创造士兵的故事被赋予创造机器人的理念。[3]在中国西周时期《列子•汤问》记载“偃师献计”的故事中,同样呈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类机器人。[4]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古代的仿人机械主要是依托复杂的机械工艺,而现代机器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社会背景决定着技术发展水平,工艺和技术发展制约着机器人的各项指标,因而对机器人概念限定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智能机器人诞生之前,国外制造的自动或半自动类人机器人(即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民国时期关于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方式以报刊传播为主。在笔者搜集到的112种报刊中,涉及机器人知识的报道有212篇,载文量较多的有《东方杂志》《科学画报》《时兆月报》《科学的中国》《学生杂志》等。有关机器人的报道,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足见在当时“机器人这一题材的新闻深受大众关注。1911年已出现介绍机器人的文章,1912年、1913年、1920年各一篇,直到1926年,与“机器人”主题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现,1931年开始数量逐年上升,1933年和1935年达到了两个高峰,之后呈下降态势(如图所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西方早期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以及民国时期主流媒体报导的时效性和价值取向紧密相关。

1.美国世博会展出机器人由以上数据可知1931-1936年中文报刊中对西方早期机器人的报道比较集中、数量相对较多。单从技术层面上来看,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开始广泛推广及应用,以及1933年和1939年在美国举办的两次世界博览会,让机器人的设计和开发变得炙手可热。1933年和1939年分别在芝加哥和纽约举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世界博览会,“该展会规模宏大,……会中一切,概以显示百年来的科学进步为主……”[5]举办这次展会的目的是“表现百年以来人类文化和科学所得之进步……提倡科学合作”,[6]1939年4月30日开幕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出世界各国在科学、艺术、教育及生产方面的进步。“罗斯福总统已向世界五十九国发出邀请……已有三十七国表示愿意参加……”[7]中国也积极参展,博览会中设有中华民国馆。此次博览会上展出的机器人体现了当时机器人技术最新的成果。随着西方主流媒体刊登美国博览会的新闻报道,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2.早期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进展如果以机器人的动力源作为划分标准,早期机器人主要分为以重力为动力源、以水或风为动力源、以弹性材料为动力源、以蒸汽为动力源、以电为动力源,以及其他形式为动力源的机器人。很多机器人在设计上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动力源。从结构上来看,早期机器人大量运用了擒纵机构。如在博物馆里可见到的各种机械计时仪器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水运仪象台、大明殿灯漏等。具有擒纵结构的机械装置还多见于18世纪欧洲王室贵族间流行的自动机械人偶。瑞士著名的雅凯•德罗(JaquetDroz)家族制作的绘画机器人、音乐演奏机器人和写字机器人曾一度风靡欧洲。写字机器人体内拥有约6000多个零部件,包含40个可替换的内部凸轮,只要更换这些凸轮,“写字机器人”就可以写出不同的字词和句子。现藏于北京故宫的“铜镀金写字人钟”也是由雅凯•德罗制作并进贡给乾隆皇帝。[8]“铜镀金写字人钟”由四层阁楼式组成,底层是写字机器人,与计时部分机械不相连,是一套独立的机械装置,只需上弦开动即可演示。开动前需将毛笔蘸好墨汁,开启机关,机器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9]“铜镀金写字人钟”制作工艺复杂,具备了早期机器人的一些特点。运用基本的机械原理把不同的齿轮组合起来,“诚最精巧之制作也”。[10]在电及无线电被普及以后,以电为动力源的机器人随之出现。电话机器人“特勒发克斯(Televox)”的主要部分是一组电机,通过感知不同的音级,将声音转化为机械动作。[11]机器人的听音器把各种声音变成不同的电流,电流都从脑部发出,脑部由电磁铁组成,每具电磁铁由不同的电流控制,电磁铁和机器人身体的各部位相连。[12]演讲机器人“爱理克(Eric)”[13]体内有电力摩托机、电磁滑车、杠杆等,脚下另藏有摩托机,这些机械相互配合,控制它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观众鞠躬。会驾驶飞机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用无线电指挥机器人驾驶飞机飞行……”[14]还有一种机器人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它的“瞳孔是一具小型的电力照相机,能把光线变成电流,因而机器人的各种动作就可以通过光线来指挥……可以用于辨别布匹的质地、纯净水或掺水的酒”。([12],p.71)除此之外,还有用蒸汽为动力的机器人,“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燃之,其人即能自能行走……”[15]《点石斋画报》中以的“铁人善走”为主题细致描绘了这一场景。从以上各种功能的机器人可以看出,机器人在制作时运用了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以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来看,这些机器人核心部件是简单或复杂的自动机械,尚属于机器人早期发展阶段。3.从新闻媒体中体现“机器人”称谓的演变“能够代替人工作的自动机械”并不是一开始就叫“机器人”。通过民国时期的报刊可以看出,作者翻译国外相关杂志时,并没有约定俗成的标准,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音译法或意译法来翻译,如“机械人(Mechanicalman)”[16]“自动人(Automation)”([13],p.118)等。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恰佩克(KarelČapek)在他的剧本《罗萨姆万能机器人》(Russum’sUniversalRobots)中塑造了一个叫“Robota”的机器奴隶角色,“Robota”这个单词后期在英语中改写为“Robot”。[17]因而在1920年以后,报刊中开始使用“Robot”一词,来表示“自动控制机械”,逐渐代替之前一直沿用的“android”“automation”等单词。“Robot”一词在引进中国后也有不同的翻译,如“洛婆式的自动机(RobottypeofAutomation)”[18]“老勃脱(Robot)”[19]“人造人(Robot)”[20]“洛鲍脱(Robot)”[21]“罗伯先生(Robot)”[14]“偻伯(Robot)”[22]等都是当时作者对“Robot”的直译。不管是将“Robot”直译为“罗伯特”还是意译为“机器人”,这两种称谓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民国时期普通媒体人对“机器人”观念的演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人等同于机器,功能模拟人,机器取代人[23]。从机器过渡到机器人体现了社会科技与人的认知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二、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

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通过报刊、电影及小说三种途径。报刊中刊登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部分新闻配有图片,形象地呈现出机器人技术的在国外的发展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电影《机器人与猩猩王》及科幻小说《机器人的自白》等,[24],[25]也受到民众的欢迎。徐建寅作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的先行者,“在外洋数年,所见奇异,终以此事为第一”[26],以其亲历西方的所见所闻积极推广近代科学技术。

1.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为主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以报刊传播为主,大多数作者采用转摘国外新闻的方式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情况。有的作者也对当时的机器人技术给予了一定的评论,进一步引导社会舆论。本文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的新闻报道分为一般性知识介绍、新闻特写、新闻述评三方面来具体分析。(1)一般性知识介绍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的新闻报道,以翻译国外的报刊为主,新闻时效性不强,因而只能作为一般性知识介绍给受众。早期报道中出现的机器人没有实用价值,仅以观赏娱乐为主。(2)新闻特写具有现代意义新闻报道特点的新闻,主要集中在1931-1933年间报道机器人驾驶飞机相关内容的新闻,不同的报刊报道风格不同。此类新闻如:据三月十日伦敦电称。此间试验用机器人Robot驾驶飞机成绩极佳。[42]国民新闻社十九日洛杉矶电。今日有一机器人驾驶之飞机,在天空飞翔三十七小时又十五分后,安然降落……[43]纽约四日电。铜铁制造之机器驾驶人,业已切实证明,能在各种普通飞行环境中驾驶飞机。[44]国民新闻社念一日纽约电。美飞行家卜士德,……用机器人驾驶,自此间出发,于六日以内,环航全球一周。[45]根据新闻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新闻都转引自国外报刊,但均没有写明转载出处和作者,被转引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3)新闻述评民国报刊以机器人为题材的新闻报道,内容多以机器人领域的新发明、新创造为主,目的是向读者普及国外机器人领域的新进展。民国时期在新闻报道方面开始出现新闻述评这一特殊的文体形式。顾名思义,新闻述评有“述”和“评”两个方面。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后果。[46]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的评论性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望远镜:机器人出世了!!!》一文,文章以机器人为切入点,客观分析了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文章的语言风格幽默讽刺,但不无道理。除此之外文章还详细解读了机器人在工业上应用[18],这也是民国报刊中第一次提到把机器人应用在工业上。其他文章有的汇总了近期国外机器人的新发明并分析其中的技术革新。《学生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总结了当时机器人能够完成的工作:接电话、做家庭的日常事务、管理机器以及解决各种算数问题。但是机器人缺乏自动的意志和创造的思想。[47]《不罢工不怠工的机器人》一文中,分析了机器人被大量使用的原因。[48]这一理念与我们现代社会机器人的使用观念不谋而合。中国早在西周就有“机器人”的记载,如在《列子•汤问》中“偃师献计”篇提到的偶人就类似本文所说的机器人。有文章这样评论:……如果碧眼儿看见了这个故事,一定要继续研究,将偃师所造的机器人当做他们发明机器人的标准……[49]但“偃师献计”中提到的“机器人”终究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或假说,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实现。随着机器人在军事上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有部分文章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但是,机器人终究是机器人,无灵魂、无情感、无意志、无思想!机器人不明是非,不辨曲直,不分黑白,不知道造革命与反革命有什么区别![50]这篇文章批驳机器人,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呼吁空军战士和广大民众要有打败敌人的技巧和坚定的革命头脑,不要惧怕新时代的新鲜事物,也不要盲目崇拜和迷信新科技。另有一篇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本质,是这样阐述的:爱理克的好像有生命的杠杆之能活动,原有人在后面给它按动机钮。伦敦城西区那个行走的机器人,绝不能独自行动。特勒发克斯之能接电话是由温斯尼以及熟悉它的内部构造的人所指命。没有那三英里以外管理机器的管理人,爱迪生电力公司里的自动机械也只有永远归于停顿……([13],p.118)整篇文章在最后揭示了机器人的实质,似乎在警醒人们不要被这种现状所迷惑。机器人达到极普遍的实际应用之后,将使人类免去许多的苦役和千万种不适性的工作……在一个组织完善的社会里面,永不再有失业的恐惧,而且眼光注视着将来,寻找更好的机会去发现他们的天赋才能和理智的能力……([13],p.119)作者提出的观点和我们对于现代机器人的认识相类似。结合对现代机器人伦理的说明,机器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并非仅仅是要机器一味地让位于人类,令大自然让位于机器与人类,而是通过机器、人类与自然双向互动达成和谐。[51]当机器人成为社会热点时,通过这些文章让读者不要迷信机器人,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

2.电影及小说中的机器人知识在中国,对电影的认识是从放映国外影片开始的。[52]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放映,此后的50多年里,大量的美国电影被贩运来中国并被分销到各地。在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美国电影占到了80%-85%。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说过,电影已经“取代了传教士、教育家、炮舰、商人和英语文学,成为中国学习西方工业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为重要途径”。[53]由此可见,电影在当时对民众影响深远。好莱坞电影中,与“机器人”题材相关的电影在设计角色时,通常都要对“机器人”的形象进行改造。一般而言,这种改造包括三种:第一种是身体外部改造,指人类身体拥有部分机械器官,或者部分器官经过机械化改造的现象;第二种是身体内部改造,指通过基因改良,克隆技术诞生的新人种,一般表现为具有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或复制人等;第三种属于精神投射,指发生在特定空间中的生物精神投射现象。[54]20世纪初出现的“机器人”题材电影基本属于第一种改造。这些对未来机器人充满幻想与希望的科幻电影登陆到中国后,引起一时轰动。《机器人与猩猩王》是哥伦比亚出品的科学侦探恐怖片,民国时期在上海西海大戏院放映。1923年,苏联第一部机器人电影《阿埃里塔:机器人暴动》,影片中的机器人形象和人类相似,弗里德里克称该影片为“无声电影时代最佳科幻片之一”。1926年德国电影《大都会》讲述了发生在公元2000年一座特大地下城里人类和机器人的故事。《大都会》将德国科幻电影中的幻想与预言奇妙融为一体,催生出具有独创性的鸿篇巨制,被称为20世纪世界科幻电影的里程碑。[55]此后出现的科幻电影基本具有《大都会》中的特点:气魄雄伟的未来城、创造一个机器生命、疯狂的科学家(荒唐而具有危害的科学家)、能毁灭一切的灾难。[56]遗憾的是,《阿埃里塔:机器人暴动》和《大都会》这两部电影目前尚未找到史料证明它们在中国放映过。电影以最生动形象表达的方式让“机器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和“机器人”相关的小说也是当时流行的题材之一。《机器人的自白》是一部国外侦探恐怖小说,全文共十一章,由洪范翻译,连载刊登在1947年的《警务月刊》上。“机器人”题材的小说在当时风靡一时,作者将“机器人”这一元素引入文章中以吸引读者眼球,姜希文的《机器人——我的同学》[57]一文中,将这位行事有规矩,生活有条理的同学比作“机器人”,记叙了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民国时期与“机器人”题材相关的电影及小说,塑造机器人的角色均为类似人类外形,它们所具备的才能无一不体现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憧憬。从这一时期开始,“机器人”所具备的人的形象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三、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传播的特点

民国时期中国的国力水平比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差甚远,机器人技术通过各种媒介传进中国。从报刊传播途径来看,大多数报刊只载有一到两篇相关内容,对机器人知识并没有追踪报道,总体来看时效性并不强,重复引文率却较高。而电影和小说的传播形式新颖直观,但民众反响一般。综合现有的资料,来审视民国时期传播机器人知识过程中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

1.传播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从像玩偶一样的星克尔德斯到会弹琴的机器人懿色斯,这些当时供人们娱乐的概念性的机器人成为了日后科技进步的基石。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构造也越来越复杂。大多数文章揭示了机器人的原理——利用无线电的传播控制机器人,但是没有提及具体的技术信息。当时我国无线电技术发展举步维艰,《科学》杂志自创刊号开始,直至1925年10卷7期的无线电专号,从未间断对无线电技术的传播,[58]是传播无线电技术的代表性期刊。但是国内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程度依然和国外相差甚远。机器人知识在国内的不断传播,可以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同时期国外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国内相关技术的提高。无线电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后,更是扩大了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出现了会演讲、迎宾、检测汽车故障、能给人看病的机器人,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这些报刊在报道机器人相关新闻时,大多数都会用配图加以解释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直观形式,对民众产生视觉上的冲击;民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从单纯文字上虚无缥缈的幻想,转变为对画面上具体的图像形状的感知。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民国时期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通俗易懂,让民众直观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知识和原理。

2.载文刊物较为多元《东方杂志》《进步》《农民》《图画时报》《学生杂志》《良友》《新陕西月刊》《现代儿童》《希望月刊》《小世界:图画半月刊》《新民》《空军》《时兆月报》《航空杂志》《科学画报》《科学》《机联会刊》等面向各个阶层的报刊对机器人知识都有报道,可见当时民众对西方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关注。机器人知识报道载文量最多的是《时兆月报》,一共出现了16篇。《时兆月报》是民国时期宗教类报刊,前身为1874年在美国正式诞生的《时兆周刊》。国内《时兆月报》是1905年11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s)在河南上蔡县出版的,时称《福音宣报》月刊,1908年迁到上海,改称为《时兆月报》。该杂志内容广泛、材料丰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栏目:“要闻日志”“工商进化”“时事释义”“现代真光”“注音字母”“五洲杂志”“妇女运动”“卫生揭要”等。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报道均出现在“时事释义”这一栏目中,内容与其他报刊相比更为全面。该月刊虽然是以传播宗教信仰为前提,但对于科技的传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传播来源以转摘国外报刊为主民国时期报刊中关于机器人的文章,从翻译普及西方科技为主的方式,转向报道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阶段。有的文章详细地注明出处,有的文章只是在文中提及该机器人是某国某人的新发明。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和1939年美国纽约博览会上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成为一段时期内国外各大报刊追踪的热点,详细报道了当时展出的机器人的情况。因为国内报刊上有关机器人的新闻素材都是来自国外的期刊杂志,所以引发了同时期国内机器人报道的高潮。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除了评论类文章外,国内几乎没有原创的关于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新闻报道。

四、余论

民国时期中国引进及传播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一过程耐人寻味。早期机器人知识传播的途径均为自发性的传播,没有得到民国政府的集中宣传。传播过程一般是独立或个体的行为,大多数媒体以翻译国外报刊的文章作为主要传播手段。而这种方式容易使传播内容流于肤浅。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指出,科技传播不仅包括科学家交流的问题,也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59]。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各个领域报刊对机器人等其他科技知识的及时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众的视野,启发民众的智慧。民国时期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的过程,彰显出近代期刊杂志在报道时事、传播知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从报刊、电影、小说等传播方式来看,民国时期机器人技术发展较快,涉及领域广泛,机器人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均为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科技,尽管该时期的机器人均为早期机器人,却为之后现代智能机器人的诞生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锡麟.机器人溯源[J].机械技术史,1998,1(1):516-525.

[2]李贻斌.现代科技革命与机器人的发展[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2,(4):53-57.

[3]计海庆.“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张朝阳.《列子》寓言与古代机器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84-85.

[5]百年科学之进步——一九三三年芝加哥博览会[J].科学新知,1933,1(2):5.

[6]张祥麟.从费城博览会谈到芝加哥博览会[J].国际贸易导报,1932,4(3):22.

[7]一九三九年纽约世界博览会[J].导光周刊,1937,5(9):2

[10]W.机器人[J].东方杂志,1920,17(16):82.

[11]最近制造的机器人[J].学生杂志,1928,15(6):79.

[12]启濂.纽约博览会中的机器人[J].西风副刊,1939,(14):70.

[13]风.最近发明的各式机器人及其意义[J].学生杂志,1929,16(1):118-119.

[14]鲁.美国神秘轰炸机之出现[J].航空杂志,1935,5(3):162.

[15]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65-166.

[16]最近制造的机械人[J].学生杂志,1928,15(6):79.

[17]刘海波.Robot译名诌议[J].国外自动化,1985,(4):43-44.

[18]霆源.机器人出世了[J].农民,1929,4(25):9-10.

[19]机器人驾驶飞机[J].现代儿童,1931,1(1):38.

[20]日新月异之机器人[J].希望月刊,1931,8(2):28.

[21]进步中之机器人[J].山东省建设月刊,1932,2(12):35.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3篇

1加快农业机械装备升级体制的全面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项决定为中国农机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更加坚实了农机人发展农机的步伐,为加快农业设备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1加快农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总体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产品质量及产品应用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农业主导服务产品不明确,地方农机科研财政投入不均匀,先进技术研发和农机新产品应用推广面临困难等,农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1.2坚持农业机械装备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并举农业机械装备升级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重要的是改变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者体力劳动减轻,而且还能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安全。同时在技术提升和优化农机农艺结合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消需耗。功能、质量、节能、环保等指标是先进的农业机械的主导目标,必须将自主创新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机械、农机农艺相结合,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技术与装备水平和传统农业机械质量、档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快速发展。

1.3加快农业设备升级必须坚持规划引领与因地制宜兼顾根据区域农业作物、特色养殖等需求情况,实行合理布局,优化发展,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和支持发展适合各地资源条件、农作物和养殖配套功能要求的新型农业机械产品,逐步推进农业机械设备的优化升级。

2努力开创农业装备升级的新局面

2.1重视农机装备升级的作用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网控化、全程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农业装备的先进性是决定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装备的科技含量提高,才能把人类从繁重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中根本性地解放出来,成十倍、百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加速新农村的建设。

2.2抢占农机装备升级的制高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装备,与国际接轨,抢占农业装备升级发展的制高点。强化资源共享,一是加强农机与航天航空、航海潜水、军事机械的交流与合作,让高科技服务农业,达到资源共享。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整合新型机具,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面对新经济发展的格局与态势,我们必须把握国内外农业发展战略,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农业设备升级,形成新的农机改革动力。着眼创新农业发展,注重投资与提升农业种养机械化与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实力”,为打造农业装备“升级版”,集聚正能量,储备农业国际综合竞争力。

2.3完善农机装备升级的体制创新加强体制创新,为农业机械装备升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沿着“作业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大力加强、引导和扶持信息、咨询、宣传、培训、示范、服务等各类农业机械服务机构的发展。

2.4健全农机装备升级的奖励措施加快落实各项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机科技人才对农业机械装备升级的积极性。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农机装备升级的具体措施,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目标任务,升级农业设备,强化农机科研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奖励支持,完善农机科研机制,培养新型农机科研人才,改革创新农机化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结语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特色栏目;科学基金;期刊品牌;《中国机械工程》

栏目是期刊的眼睛,是刊名与文章内容的接口;栏目是编者审视学科发展的精炼概况,又是读者审视期刊内容的窗口;栏目虽是期刊的局部,但它反映出的期刊文化又使其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而特色栏目是栏目中的精品,是期刊中最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单元,它构成了期刊品牌的骨架,展示着期刊的气魄,是期刊用以吸引读者的磁石。如何选择、办好特色栏目,使其成为期刊亮点,甚至推动期刊在行业中起引领作用,一直是办刊人探索的重点。“科学基金”是《中国机械工程》(以下也成“本刊”)1994年推出的特色栏目,经过20多年的编辑实践,对期刊品牌的成功打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科学基金”特色栏目进行回顾、分析,并加以提炼,以期为同行们建设特色栏目提供参考。

1开设“科学基金”专栏的背景与目的

《中国机械工程》是我国机械学科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机械学科是一个发展成熟的传统的学科,从这个学科衍生出的200多种学术期刊中,绝大多数是专业细分的产物。众所周知,专业面越窄的期刊,越容易聚集该细分专业的资源(如高水平专家群、高水平作者群等),从而越容易达到“高、精、专”的水平,而专业面较宽的期刊正好相反。《中国机械工程》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会刊,肩负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喉舌的使命,以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的整体发展为报道范围,这就界定了其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性。另外,《中国机械工程》自创刊起就牢固树立了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创立名牌期刊的指导思想。该思想要求其正确处理好机械工程领域各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兼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因此,如何成为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并维持其权威地位,在学术中起到引领作用,一直是本刊思索和实践的重点。自然而然地,栏目成了工作的突破口,特色栏目成了重要的实践形式。在学会的支持下,《中国机械工程》创刊不久就推出了若干具有时代特色的栏目,如“高新技术”、“科技应用”、“专家成就”、“学科发展”等,迅速提升了《中国机械工程》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地位。然而,学会不可能完全覆盖机械学科,大量机械工程的新成果并都不来自学会系统,所以《中国机械工程》又必须走出学会系统,进入机械学科的所有领域,才能有高屋建瓴的展示。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本刊产生了与我国相关的权威机构联合办特色栏目的想法。那么,什么样的信息主体需要我们?本刊需要怎样的合作对象?本刊要办怎样的特色栏目?如何达到双赢的目的?经过反复咨询、比较,本刊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是本刊最合适的合作对象。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双方其实已经处在合作之中,本刊不定期刊发他们撰写的若干特约稿件,还不时NSFC项目资助方面的信息与指南,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口碑,这就有了合作办专栏的基础;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哪家科技媒体向他们提出合作办专栏的想法,这就产生了合作办专栏的可能。

2“科学基金”专栏的启动与发展、选题与组稿

2.1栏目的启动与发展

1994年9月,在学会的支持下,本刊联系了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并表达了栏目合作的意向。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立刻对该意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双方经过一系列的磋商,最后以协议的方式约定了专栏的责任和使命。经过短暂的准备,“中国科学基金”栏目于1994年第5期(10月),以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原负责人雷源忠研究员的撰文《机械工程科学前沿及优先资助领域设想》为开篇,正式与读者见面,开始了每期必有的征途。该栏目一开始创建,就奠定了它的高端性、权威性和广域性,迅速成为本刊最有特色、最炙手可热的栏目。该栏目很快引起了学术机构的关注,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也使本刊迅速成为NS-FC机械学科学术宣传的喉舌之一,从而也为本刊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权威地位的奠定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该栏目的精心实践,“科学基金”在机械行业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机械学者发表NSFC资助论文的主要阵地之一。由此,本刊的NSFC资助论文比率迅速提升,高水平的作者群逐渐建立起来。在该栏目的推行中,本刊时时关注作者及机构的反馈,并特别在1999年组织过大型的反馈调研活动,效果很好。1998年,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栏目也进行了优化调整,均以四个字命名,经协商,“中国科学基金”改名为“科学基金”,一直沿用至今。

2.2栏目的选题和组稿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是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机械学科资助的资金越来越多,资助的方向越来越广,基金产文也相应地越来越多,而“科学基金”专栏的容量有限,因此,进入该专栏的论文必须经过两点严格考核:选题方向和学术水平。本刊始终坚持如下5个选题方向:跟踪机械学科的学术前沿组织报道;坚持以国家目标、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原则来组织选题;对当前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注重稿件的创新性及工业应用性;跟踪报道机械工程重大课题。“科学基金”专栏刊发的是NSFC资助的高质量论文。我们一方面通过建设高效的审稿专家库来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来吸引高质量论文:(1)根据每年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的申报和结题情况,我们选出若干课题进行跟踪,尽量了解他们的研究进展,并利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资源(如国际会议、高级会员),建立与科研者的良好关系,积极组约优质稿件。(2)对NSFC资助的优秀论文进行适当奖励,如针对高水平稿件实行减/免版面费、优稿优酬优发措施等,以吸取高质量的论文。(3)积极为作者服务,增强作者对期刊的归属感,建立高水平作者群,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论文。

3“科学基金”专栏的得失分析

不定时地对专栏进行得失分析,有益于栏目建设策略的调整。“科学基金”专栏的推行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创建了一种机构合作办专栏的成功典范。机构合作办专栏的条件是“能否获得双赢”。一方面,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通过该栏目其资助项目的进展、成果、论文,公布批准的项目,刊登学科进展、发展战略对策、资助政策、项目管理、读者建议等,拓展了宣传口径,加强了NSFC与读者的联系。另一方面,该栏目迅速成为高聚焦点的特色栏目,对推进本刊品牌建设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提升了NSFC资助的论文比例,建立了高水平作者群。从1994年到现在,《中国机械工程》每期刊发的NSFC资助的论文的比率,从14%左右上升到62%左右。这也说明,“科学基金”专栏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广大学者中有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在“科学基金”专栏推行5年后,本刊组织了一次反馈调研活动,各机构和学者纷纷给出了很好的评价,借此机会,本刊随即出版了一期合刊(2000年1-2期),该期作者中汇聚了16名院士(当时已是院士)以及科技部、教育部、NSFC等的领导,该专刊的成功出版,是高水平作者群建立的标志。

(3)集聚了优秀的NSFC项目论文,在学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NSFC的各种内容中,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撰写的具有指导性的综述论文是该栏目的精华所在,是学者们基金申报和基金产文的参考主线。“科学基金”专栏自建立起,NSFC材料与工程科学部发表综述论文20余篇。这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凡的影响,推动了NSFC资助论文的进一步集聚,在学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得到了机械学科专家和机构的好评。“科学基金”栏目的推出和推行,得到了机械工程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肯定,特别是获得了一些知名的专家和机构的赞赏。例如,在对“科学基金”专栏调研的反馈资料中,杨叔子院士说:“《中国机械工程》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的‘科学基金’栏目,就属于一个创新型栏目,它迅速、准确、完整地将科学研究的国家目标展现到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对我们按照国家目标,组织科研力量进行科学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谢友柏院士说:“组织‘科学基金’专栏,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与机械工程基础研究的发展中间的互动关系,也是《中国机械工程》的一个特色。”清华大学精密与仪器系评述:“(‘科学基金’专栏)极大地支持了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基金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也有力地向各界宣传了基金的工作,同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为我国机械学科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确实是一个好栏目。”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的机械学科和科研处等也都给出了很好的评述。

(5)推动了期刊品牌的提升。“科学基金”专栏多年的实践,将《中国机械工程》的品牌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端点。在该特色栏目推行的时间轴上,《中国机械工程》先后入选(获得)了国家期刊方阵“双高”(高学术水平、高影响力)期刊、三届国家期刊奖、三届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四届湖北十大名刊,以及三届湖北十大名刊成就奖。同时,在2016年,该栏目被评为湖北省报刊精品“专版专栏专题”,并入选“8•20”精品工程。“科学基金”专栏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适时地推出科学基金的专辑,也没有按照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机械学科细分专业分类,并做出相应的报道;另一方面,没有生成相关的衍生品。

参考文献

[1]蔡玉麟.栏目———期刊的眼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597-601.

[2]王昌栋,陈翔,幸建华.突出优势学科打造特色栏目[J].编辑学报,2007,19(3):224-225.

[3]周佑启,卢湘帆.强化特色力创名牌———《中国机械工程》选题策划与组稿实践[J].编辑学报,2006,18(4):297-299.

[4]潘鑫瀚,蔡玉麟.回眸十年路迎面世纪风———《中国机械工程》办刊实践与思考[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1-5.

[5]蔡玉麟.感悟历史走进历史———《中国机械工程》杂志及其前身的20年[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118-121.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机械设备与机械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机械设计制造实现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代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提高自动化效率,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产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应重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将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中。

1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满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的需求。计算机辅助技术主要是指一种计算机常用的功能,目前计算机辅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机械、服装以及报刊等方面,在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中,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充分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精度以及设计的可靠性等,能够切实提高机械设计制造企业的经济收益。首先,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要对机械设计的工作原理以及机械产品的形状、尺寸以及结构等进行充分分析,直观的将机械设计的问题显示出来,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其次,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机械的生产性能能够充分显现出来,在这一阶段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机械设计图纸,通过计算机技术使图纸的设计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清晰,能够减少设计的失误,提高机械设计的精确度。第三,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使机械设计图纸的编辑和修改更加便利和精确,避免了图纸设计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2计算机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数控机床在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实现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平台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控编程和数控软件两种方式,实现计算机软件的手动和自动编程,计算机数控技术编程主要应用在机械制造中零碎、复杂等零件生产加工中,应用相应的数控软件和书面语言对运行程序进行编制,之后通过数控机床对软件进行加工[1]。近年来随着我国数控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计算机数控编程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加方便,使数控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3计算机3D技术的应用

3D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关键部分,在机械设计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能够为机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更加完美,在机械产品设计时采用3D技术对产品的尺寸、大小以及特征等进行立体模拟,方便设计人员直观的发现设计问题,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当产品生产完成后,可以利用3D技术将产品的颜色、位置、荷载能力和物理信息等进行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质量,增强产品的实用性。以往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各种物理以及化学实验来验证产品的质量,有了3D技术后,不仅可以节省产品检测的成本,还能提高企业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2]。

4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在虚拟技术与可视技术基础之上,该技术利用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真实的反应机械制造产品的应用状况,数学模型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建立,使模型的修改更加简洁和方便,同时,计算机仿真软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将现实与虚拟技术相结合,进行模拟仿真实验,为保证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提供依据。在一些机械制造中,机械设计具有成本高、难度大、设计修改困难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有效的简化这一过程,对机械运动的状态进行监督,保证机械设计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陆佳艳,王凯.探究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J].科技风,2015(21).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广西农机“兴机富民”的战略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方线,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着力提高农机人员素质,努力提升农机化科技水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二、预期目标

通过科技“三下乡”、大型演示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引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增加对农机科技的投入,鼓励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提升自治区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普及水平以及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的提高。

三、实施内容

(一)重点推广9大技术

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十五期间”确定了推广适用地域的9项适用性强的农机技术:

1、甘蔗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2、甘蔗中耕培土机械化技术;

3、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

4、蔗叶粉碎机械化技术;

5、秸杆还田机械化技术;

6、水果施肥机械化技术;

7、经济作物植保机械化技术;

8、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

9、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

(二)开展一系列的“送”、“传”、“演”农机科技活动

为进一步加快应用农机技术的步伐,提高农机科技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自治区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利用科技下乡、送科技上门、大型演示会现场会的多种方式,积极向广大农民宣传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廉适用的“特、优、新”农机产品,尤其是那些小巧轻便的适合山区小田块和单家独户使用的机具。

(三)搞好水稻跨区服务作业的创新

水稻是自治区种植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全区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均占粮食种植面积的65%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但其机械化程度却很低。为了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将重点突破栽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通过组织农机产、供、销等部门的跨区机收服务队,将各类机械云集展示,以跨区作业这种模式作为载体来推广农业机械及其实用技术。

(四)创建“农机科技致富示范村”

创建“农机科技致富示范村”,探索一条农机推广“以点带面”的道路。利用示范村为组织管理模式,带动广大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在示范村将示范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整合农民拥有的农机具,统一组织机械耕作、植保、收获、加工等,提高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益,并树立农机科技致富的典型。

(五)抓好技术培训工作

随着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给广大农机管理者和生产者、使用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相关的知识要及时补充和更新。为此,将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业务培训。

(六)扩大网络信息服务

开通“**农机质量与推广信息网”,为农机管理部门、企业、用户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和收集信息的窗口,及时有关农机的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农机市场供求等信息,并专门设立有“农机推广”栏目,内容包括推广动态,科技致富,教育培训,新技术新机具等。同时,开辟网上活动绿色通道,电子邮件:**,热线电话:**。

四、主要活动

1、3月份参与“广西第二届农业科技大集”。由广西科协、广西科技厅、广西农业厅、广西工商局联合举办,广西农机推广站组织13家区(省)内外农机生产企业和单位带上63台(套)新机具和22块宣传牌组建“特、优、新农机化技术新产品宣传一条街”,在活动现场接受参观咨询,给农民解答技术难题,发放宣传资料。

2、4月份参加“百名科技大军进百色科技下乡活动”。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农机推广站与中国农技协、广西区科协、百色市委、百色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在活动中,广西农机推广站4名农机专家通过农机新产品实物现场演示、宣传板展示、VCD光碟播放、资料发放、专家技术咨询研讨和答疑等方式,向老区广大农民介绍农机新技术产品、农机推广应用知识和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知识。

3、6月份,参加“广西名特优农产品网上展销会”。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广西农业、农机信息网优势,开辟农产品销售与宣传新路子,该展销会由广西农业厅主办,广西农机推广站组织了23种农机新产品参加。

4、7月份,举办2008年农机科技下乡宣传暨新机具现场展示活动。在革命老区田东县,拟组织30多台套先进适用的机具现场演示,同时接受农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给老区人民进行农机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推广和技术培训咨询。

5、8月份,举办广西农机化技术推广、广西农机质量与推广信息网信息员、广西农机学会科普分会的培训和研讨班。

6、9—10月,举办小型联合收割机选型会。拟邀请区内外生产小型联合收割机的生产企业带上本企业生产的联合收割机到现场实地示范操作演示,广西农机推广站对其性能技术指标进行测试,从而了解和掌握它们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和“四性“(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通过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市(地)、县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年“活动的认识,积极主动,密切配合,确保该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

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科技年活动中来,对所开展的每项活动,周密筹划,认真组织,确保每次活动的圆满完成。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7篇

1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选型配套

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是以机械化技术为主导,包括农艺技术、管理技术在内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群体。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体系根据主要采取的种植模式可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两大类。(1)蔬菜直播机械化技术路线为:机械耕整→机械开沟、起垄→机械化精量直播→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清洗→机械包装。(2)蔬菜移栽机械化路线为:机械穴盘精量播种→温室育苗,机械耕整→机械开沟、起垄→机械化铺膜、移栽→微灌(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清洗→机械包装。为加快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武汉市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经过引进、试验、示范,对适合我市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及机具提出如下选型配备:

1.1设施蔬菜育苗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单个气吸式穴盘播种机和播种流水线。主推气压式播种机,其采用气压吸附种子,不同大小的种子采用不同的针头,能播种各类需育苗的种子,适合各种规格的穴盘,每小时播种250盘左右,准确率高,是最大程度省工与省种的结合。

1.2棚内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大棚王配高效旋耕机。主要示范推广多功能田园管理机,机械在传统的耕整地的基础上,通过配套不同的作业机具,可实现开沟、起垄、覆膜等功能,达到一机多用。

1.3设施蔬菜种植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精量直播机和蔬菜钵苗移栽机。蔬菜精量直播机适合无需移栽蔬菜品种的种植要求,种子适应力强,从小白菜种子到玉米、黄豆种子都可播种。在播种过程中可按农艺需求调整好株行距,直接播种,将播种、覆土、压土一次性完成,最大同时播种13行,可减少90%的人工。由于机械播种成行成距,且深度一致性,作物通风透光有利于生长,可达到增产的目的。蔬菜移栽机采用汽油发动机,动力合适、噪音小,对环境污染轻。一人可进行操作,一次可栽植2行,满足大部分的蔬菜移栽要求。

1.4植保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温室精准施肥高效喷药一体机和设施精准喷药机。2种机型自带可反复充电的蓄电池,移动方便,喷枪的射程、雾滴直径、喷头锥角、施肥浓度和施药量均可进行调整,精准度高。

1.5设施蔬菜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包括果蔬清洗机和包装压膜机。多功能清洗机,可以清洗绿叶菜和根茎类菜。蔬菜包装机能自动分袋打包。推广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及机具有利于实现净菜上市。

2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发展规划要根据武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总体部署,科学编制《武汉市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计划,逐步落实到位。

2.2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农机、农业等多领域的科技内容,对每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方式,技术方案,技术装备都应仔细研究,精心组织实施。建议将设施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列入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坚持更深入研究,规范开展工作,做到科学有序,管理规范,达到出产品、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目的。

2.3开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针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模式普及应用的需要,开展农机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管理人才培训。大力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努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种田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三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从品种、模式入手,探索设施蔬菜农业农机融合的技术体系,提出作业规范,指导机械化生产;四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据合作社网络种植户,将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

2.4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设施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事业,对机械设备、资金投入量大,仅靠农业农机部门的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动员社会相关部门的单位,注入资金,以满足需要,保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和壮大。

机械科技杂志范文第8篇

1加强乡镇农机维修店(点)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农机维修业是保障农业机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1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农机化事业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和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入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农民纷纷购置农业机械从事粮食生产,农业机械数量的激增促进了顺昌县的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过程中,原有的农业机械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使用中不断出现故障;新购置的农业机械,虽然科技含量高但也经常需要调修。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急需农机维修业的保障支撑,急需有技术过硬的农机维修人员,能及时提供农机维修服务,以确保农机的完好率和利用率,解除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后顾之忧,使农民购农机放心,用农机舒心,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机维修业是保障农业机械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需要。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少不了的生产工具。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往往由于其工作环境条件不佳,作业负荷状态不良和操作使用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很大一部分的农业机械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保养和及时的专业维修,甚至长期“带病”作业,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实践证明,农机维修业是保障农业机械能连续进行农业生产作业,发挥其最大效益的需要。

3)农机维修业是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和延伸,特别是拖拉机,目前已成为顺昌县农村主要的中、短途农副产品运输工具,拖拉机小故障引发大事故的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加强乡镇农机维修店(点)的建设,使农业机械的这些小故障有地方及时得到排除,可促进农机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农机维修业是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需要。

2加强乡、村级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建议

1)建议县级人民政府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之中。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与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建设有规划、工作有布置、发展有方向。

2)在农机维修网点的规划上,要注重农机维修店(点)的合理分布。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要求;二是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营效益原则。根据本地域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合理分布农机维修店,以保证每一个农机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3)要切实加强对农机维修店和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县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对农机维修店和从业人员培训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同等重视。在形式上坚持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国家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农机维修专业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逐步地促使现有的乡镇农机维修店(点)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在培训中特别要注重和加强对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水稻高速插秧机专业维修人员的培训,尽早解决全县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水稻高速插秧机等高端农机的维修难问题。在实践中注重培育发展全县农机维修行业的领军人物,有目标的打造全县农机维修的“龙头店”,进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能够辐射全县80%以上行政村的新型农机修理网,保障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