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资源型经济就业分析范文

资源型经济就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2-07-11 10:12:03

资源型经济就业分析

一、资源型经济视角下就业问题的形成机理

(一)就业问题形成机理的框架资源型区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对资源开采的高度依赖”,以此为出发点,会带来区域的资源部门繁荣、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资源型经济视角下劳动力市场中各种就业问题的产生。论文为了探究就业问题的内在形成机理将其大致梳理为就业总量失衡、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风险3大类。事实上,各个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互融性。具体见图1。

(二)就业问题成因的理论阐释1.就业总量失衡的理论解释资源型经济下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总量失衡特指由于资源部门的繁荣引起对劳动力需求不足或者供给不足,造成就业总量失衡问题。第一,资源型区域由于对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和开发,使得资源部门在短期迅速扩张,产出规模及比例不断扩大。资源部门的繁荣本应带来要素的集中,包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但一方面由于资源产业链条短、结构重、粗放式发展,导致该部门可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偏低;另一方面由于资源产业的弱相关性(前向、后向联系,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联系和与其他区域的联系),导致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第二,随着资源型区域对资源的发现和开采,该区域居民对资源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减少了靠劳动收入支撑消费的需要,降低了从事工作的动力,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2.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理论解释资源型经济下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基于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存在着不匹配,出现结构性失衡。第一,资源部门的繁荣强化了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需求,使得非资源部门(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和非传统经济部门)本就稀缺的经济要素更加稀缺,进而对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产生挤出,进一步表现为从业人员在产业间、行业间以及经济类型间的分布不均衡、不匹配。第二,资源部门的繁荣导致对创新性要素的挤出,造成劳动力素质与技能低下,再就业难度增强,结构性矛盾凸现。首先,资源部门繁荣带来的丰厚利润会吸引创新者和企业家去从事初级产业部门(主要是资源部门)的生产而削弱创新活动,并且资源型区域居民的自负行为会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引起人力资本的流失。[7]其次,对资源部门的高投入势必会挤压创新平台、公共创新组织建设以及教育、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导致R&D投资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低下。最后,资源产业的有机构成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并不高,长期会造成该区域的劳动力素质低下。第三,随着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煤焦冶电)会释放出一定的劳动力,同时各种新兴产业需要吸纳大量劳动力,但现有劳动力的技能、素质、经验等在短期内无法迅速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招工荒”和“就业难”现象并存。

3.存在就业风险的理论解释就业风险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未来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劳动力未来可能面临失业的可能、就业压力以及由于失业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借鉴谌新民(2012)[8]的观点,将资源型经济特征下就业风险状况分为4个方面:失业风险、收入风险、健康风险和侵权风险。第一,由于煤炭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一旦资源减少乃至枯竭,就会造成原有资源产业的萎缩甚至倒闭,就业岗位趋于减少,就业风险指数升高。第二,随着资源型部门(主要是采掘业)的技术进步会使就业岗位减少,增加失业风险和就业压力。第三,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会对就业风险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繁荣时资源价格提高,带动资源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增大,反之就业容量减少。第四,矿业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破坏,资源型区域土地承受压力大,同时采掘业又属于高危行业,这些均会给劳动者带来较强的负外部性,使其未来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承受的就业风险加大。

二、资源型经济下山西就业的特征与问题症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就业体制的建立,山西加快了劳动制度改革步伐,就业规模增加,就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由于经济增长依然受到资源型经济特征的影响,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使山西的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一)山西就业现状和特征

1.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据山西统计资料和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加,1980~2013年,全省劳动力资源年均增长率为2.29%,高于同期总人口增长率1.17%,相当于它的1.96倍。山西进入劳动力资源丰富期,同时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00~2013年,山西从业人员增长率为32.45%,年均增长2.27%,但是从2000年开始社会从业人员占比却低于劳动力资源占比(如图2所示),说明山西劳动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再加上山西综改试验区建设以来,随着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释放出大量的在岗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带来一定的就业岗位缩减,从而造成的发展型劳动就业压力有增无减。

2.从业人员在各产业、行业、城乡及不同经济类型间分布存在偏差(1)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三大产业产值间的比重一直呈现“二三一”格局,但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目前呈现出“三一二”格局(见表1)。具体看,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相对于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甚微;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中有升,但相对于产值增长,就业吸纳率变化缓慢,说明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有限;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吸纳的提升空间大。(2)在工业各行业中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第二产业一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其中工业则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从表2、表3中看出,工业中就业人员主要集中于采矿业和制造业,其从业人员占比达95%以上。采矿业中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产值占采矿业产值比重的95%左右,从业人员的比重增长与工业产值比重的增长基本一致。从表3中可知,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之外,其余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与工业产值比重都有一定的偏离。[9](3)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吸纳就业的主体。由表4可知,从1993~2013年,山西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占比较高,是吸纳就业的主力。而私营、个体等经济类型虽然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步增加,但所占比重仍很小,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等经济类型拓展就业的能力仍然有限。(4)城镇从业人员比例低于农村。表5的数据显示,2003~2013年,山西城镇吸纳从业人员的能力增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为4.33%,高于农村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1.25%,[9]说明资源型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进程中,城镇化的发展增强了城镇吸纳从业人员的能力。但是从城乡从业人员的绝对数和所占比重来看,城镇就业人数比例低于农村就业人数比例,城乡从业人员分布不平衡。

3.就业面临的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就业风险值得关注(1)失业风险加大。伴随着经济增长乏力、内需不足以及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态势,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十二五”期间山西有近20座国有重点煤矿因为资源枯竭而产量下降。相关企业为应对各种不利因素,被迫减少用工量。据2014年9月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3月晋煤集团制定了减员分流指标;阳煤集团旗下的个别煤矿职工已轮流放假。[10](2)收入风险提升。随着煤炭经济的低迷、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资源价格不断波动,资源性企业出现了工人停工、收入缩水的现象。(3)健康和侵权风险伴随左右。矿产开发具有高风险性,开发的作业环境大多复杂多变,安全隐患多,再加上生产监管制度不尽完善,致使瓦斯爆炸、透水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此外,煤炭资源开发中的外部性会产生各种维权事件和法律争讼,特别是2009年煤企重组时带来的产权纠纷亦成为整合后新企业的一个隐患。

4.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山西人口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集中在初中阶段,其次是小学阶段,高学历人数比例偏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见表6。其中山西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比例也呈这一趋势,初中阶段占到总就业人口的56.62%,大学本科、研究生就业人数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3.55%、0.21%,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16和0.18个百分点。[11]此外,山西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与全国相比也处于较低层次。2008年科技活动人员为13.5万人,仅占全国的2.72%,比2005年下降了0.14个百分点。[12]可见山西劳动者文化素质总体偏低,缺乏高素质人才。

(二)山西就业问题的主要症结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交叉性,这里进行综合分析。

1.产业结构重型化,弱化了资源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山西长期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成就了经济增长,但也形成了以能源和重化工等资源性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13年山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为53.3%,但其就业比重仅为28.15%,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有限。就第二产业的工业内部看,就业的主渠道主要在采矿业和制造业,但是从2003至2013年,山西采矿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年均增长达35.07%,而所吸纳的就业人员比重年均增长仅为13.01%。可见,依托丰裕资源构建起来的资源性产业及家族占比虽大,却因为这类产业大多结构重、链条短且资金密集,制约了自身吸纳就业的能力,亦削弱了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未能为山西的就业人员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2.资源部门的繁荣影响了非资源部门吸附就业的能力和结构(1)资源型产业的强化,弱化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山西第一产业2013年产值占比仅为5.88%,吸纳的就业率为35.28%,说明该产业存在着需要转移的过剩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路径应该在第三产业。近年来,山西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6.57%,是近些年最高,但对就业的贡献率却未达到发展中国家的50%~60%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工业国家的70%~80%的水平。究其原因,山西是典型的煤炭资源性区域,大多依煤而建的矿区分布在山区,这些工矿区与当地区域经济联系松散,城镇发展进程中的人口聚集效应以及城镇的规模扩张和功效发挥均不明显,城镇职能相对较弱,服务功能不完善,而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对就业的吸附能力有限。(2)资源部门的繁荣,使配置到制造业等部门的劳动力减少。山西资源部门的繁荣吸收了配置到其他部门特别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的要素(劳动力、资本等),进而抑制了这些部门的发展,削弱了其吸附就业的能力。分析表2看出,自2009年山西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以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人员在行业间分布的优化,但是从整体上看,采矿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仍处于上升期,而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则处于下降状态。[13]

3.资源部门的繁荣挤出创新等要素,劳动力素质低下(1)资源部门的繁荣,会挤出人力资本,影响劳动力素质。资源部门投资回报率高,在追逐利润的驱使下,其额外收益吸引更多的社会和个人资本流向煤炭行业,吸引创新者对资源部门的偏好而放弃研发,导致山西科技教育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缺失,科技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低下。据统计,山西研发经费的比例虽然逐年上升,但年均增长率仅为4.61%,远低于全国的7.60%。同时,随着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山西省科教文卫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则呈下降趋势,见图3。(2)资源型企业中释放出的劳动力再就业难度大。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多数资源型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技术比较单一。随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煤炭资源的整合,原有支柱产业日渐势微,一些企业会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释放出不少劳动力,但是这些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在短期内都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高失业率与低劳动参与率成为突出表现。

4.矿—城冲突弱化了城镇化吸纳就业的能力一般而言,以制造业为动力的城镇化发展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活动与人口在空间的集中。而山西的实证研究表明,山西城镇化质量普遍不高。[13]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地区的一些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与矿产分布、矿产开发项目紧密相关,“因矿设市、随矿建镇”或“离城建厂、独立设区”现象普遍,抑或是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混合,抑或是矿、城分割经济融合度低,都严重影响城镇化进程和质量,弱化了城镇化过程中吸附就业的能力。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入城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从2000~2013年,山西的城镇就业比例略有升高,从30.91%增长至37.82%,但从城乡就业人数的比例和绝对数看,农村仍占据绝对优势,说明山西的城镇化未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复杂的环境变化引发就业的不确定性首先,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山西的山地、丘陵居多,占到80%左右,又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分布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地承载力不足,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就业造成较大压力。其次,煤炭资源开采前景不容乐观。再次,资源环境愈益复杂,采掘业的技术进步会挤出一些就业岗位,而矿业开采会扩大对土地、水、植被资源的破坏,导致土地承载压力持续加重,这些都将给山西未来就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最后,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矿产价格的波动是影响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这也会引发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

三、结论

本文只是基于资源型经济视角对山西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对资源型区域就业问题的分析要从资源型经济的特点即“经济增长对资源开采的高度依赖”为出发点,分析由此带来资源部门繁荣、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比较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问题的出现。(2)山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就业问题呈现出如下特点:从总量上看,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力资源增长速度;从结构上看,从业人员在各产业、行业、城乡及不同经济类型间分布存在偏差,呈现出各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匹配、从业人员集中在国有和集体经济、工业各行业就业趋于采矿业和制造业、采矿业就业集中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城乡就业比重绝对低于农村等特征;此外,就业还面临着未来不确定因素多、就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特征。(3)在资源型经济特征下,造成山西等资源型区域就业问题的原因如下:由于经济结构持续重型化发展,重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弱,因此山西面临着比非资源型省份更严重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问题;由于资源部门的强化发展弱化了非资源部门吸附就业的能力,同时创新性要素产生挤出导致劳动力素质低下,使得山西面临着比非资源型区域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得山西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比非资源型区域更复杂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不确定性,造成山西未来面临较为严重的就业风险问题。总之,失业的分类很多,引起就业问题的原因也很多,今后有待从更广的视角去系统地研究资源型区域的就业问题。

作者:赵红梅 王拴 王菁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中国银行 山西分行

被举报文档标题:资源型经济就业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zgjjxxzz/67543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