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范文

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2-02-02 09:02:15

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研究杂志》2015年第十二期

摘要:

“拆迁”—“建设”—“安置”的三部曲是目前全国各地城市扩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其产物的拆迁安置小区不同于常规居住区,存在较大的特殊性,目前缺乏针对其附属园林绿地的相关研究。以由农村拆迁而形成的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为重点,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拆迁安置小区的特殊性,分别从规划策略和设计措施的层面阐述了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途径。对解决由于拆迁安置引起的社会问题及被拆迁居民重塑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对该特殊类型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拆迁安置;拆迁安置小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层面“城镇化”战略的部署,大量拆迁安置小区①在全国各地迸发,“拆迁”—“建设”—“安置”的三部曲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之一。这些拆迁安置小区之中,由于城市扩展,周边及城中的村镇被拆迁而形成的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占据较大比重。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农民“失地上楼”,社会身份、经济来源及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社区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弱或丧失,极易产生连带社会问题。拆迁安置小区的园林绿地是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更是居民交往的空间和纽带,是重塑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载体,其相关问题是伴随社会发展出现而亟待解决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目前缺乏相关研究。本文以山东省临朐县6个由农村拆迁而形成的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研究并分析满意度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拆迁安置小区的特殊性阐释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的相关问题及其规划设计策略。

1实地调查研究

临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潍坊市,由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城市向周边急剧拓展,周边大量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产生众多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以临朐县南关佳苑、兴隆新村、山水文苑南关村安置楼区、粟山社区、三里庄安置楼区、西坦安置楼区等6个由农村拆迁而形成的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旨在反映被拆迁安置居民对小区园林绿地的满意度状况,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或主要问题。

由于被调查居民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因此在问卷调查中对部分调查对象采取了访谈的方式,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00份。200份问卷中男性调查对象占48%、女性占52%;20岁以下占16%、20~35岁占22%、35~50岁占26%,50岁以上占36%;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4%、高中学历占28%、大学及以上学历占8%(图1),能够反映主要服务对象的基本特征。调查问卷中将居民对其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5类,并调查、分类、合并、统计影响其对小区园林绿地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或主要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对其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的满意度较低,其中“很满意”占6%“、较满意”占11%“、一般”占27%、“不太满意”占45%、“很不满意”占11%(图2)。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或问题主要包括:“不习惯或不适应”、“缺少具有交往功能的公共空间或集中活动的场所”、“已经被占用、破坏、卫生条件较差或缺乏维护管理”、“由于没有座椅、太晒等原因不适合在小区园林绿地中聊天交往及休憩或缺少锻炼设施及其他必要园林小品”、“没有经济价值或只能观赏”、“夜晚照明不足”、“园路不适合散步锻炼”等(图3)。研究结果表明,被拆迁安置居民对小区园林绿地的满意度较低,而未考虑村镇型拆迁安置类型居住区的特殊性因而采用常规的设计手法是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这种现象未引起相关学者的足够重视,缺乏相关研究。

2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特殊性分析

2.1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摊大饼”式的不断扩张、内部的更新改造使得市郊农村及市内城中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分散的院落居住模式转变为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集中居住模式。拆迁安置小区内整齐划一的高层建筑、平整宽阔的道路、设施先进的基础设施及可游可赏的园林空间代替了门前青山绿水、房前鸡鸭成群、屋后万顷良田、邻里聊天串门的传统农村居住环境。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对于青年及儿童居民,生活环境的这种改变是相对容易接受和乐意接受;但对于多数中老年居民而言,生活环境的这种急剧改变是不适的,是排斥的。

2.2邻里关系的延续现代社会的高工作强度、社会信任危机以及高节奏的生活氛围使得居住区内邻里关系日益弱化,邻里对门而不认识、无交往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于一般住区,由农村拆迁而形成的安置小区内住户之间较为熟悉,多为世代相识的同村邻里及“家族式”的亲缘邻里关系,居民对邻里关系的渴望和重视也更加突出,世传“远亲不如近邻”的信仰。拆迁、安置意味着这些居民之间邻里关系空间上的转移及时间上的延续,而拆迁安置小区正是邻里关系延续的载体。

2.3固有观念的延续伴随拆迁、安置,被拆迁居民在传统农村生活环境下的固有观念延续至安置小区。居民的这些固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区的和谐发展,如注重邻里关系、喜爱聊天交往、集体荣誉感强等固有观念。但另一方面,被安置居民通常文化水平偏低、经济基础偏差、环境意识较弱,与之适应的一些传统固有观念也损害、制约小区园林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极易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如“领域性”等固有观念直接导致居住区内私搭乱建、侵占公共区域(图4)、破坏及占用园林绿地等众多“圈地占用”现象。

2.4生活方式的延续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居民由“乡下人”变成“城里人”,身份属性及生活环境均发生了质的改变。但生活方式的改变却远滞后于身份和环境的改变,多数拆迁安置小区中存在集中安置模式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产生众多与居住环境不和谐的现象并制约着住区的园林绿地层面,如高层建筑阻碍老年人串门聊天、公共空间使用柴禾露天烧水做饭(图5)、破坏园林绿地种植蔬菜(图6)或养殖家禽、挖掉园林植物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不注重小区园林绿地的环境卫生等。

3解决途径

3.1规划策略根据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目前国内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布局多采用行列式的布局形式,并且建筑样式单一、绿地率较低、公共空间缺乏。此环境下,被安置居民不易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设计应改变“规划带头,建筑紧跟,园林扫尾”的落后脱节模式,从规划伊始即考虑拆迁安置小区的上述特殊性,城规、建筑、园林三者有机结合、通力合作,以营造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最终目的之一,使被拆迁安置居民不仅拥有“家”的房屋,而且使拆迁安置小区成为被拆迁居民温馨的港湾和心灵的家园。例如,规划方面引入院落式等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形式、提高绿地率,建筑设计方面参考乡土建筑风格,使用乡土材料等,这些均有利于被拆迁安置居民从心灵深处认同新的人居环境。关于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应基于拆迁安置类型居住区的上述特殊性,考虑基址的地域性,针对使用对象的特征需求及文化背景,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鲜明的园林绿地景观设计方案,杜绝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型”设计方案和“设计图块拼凑的工厂组装化”的设计方案。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不习惯或不适应”是造成被拆迁安置居民对小区园林绿地满意度较低的重要因素,其实质是缺乏对小区的归属和认同。伴随“原态”生活环境下街头巷尾、晒场、打谷场、村卫生所、商店[1]等交往空间的消失,小区园林绿地成为仅存的维持、巩固、发展邻里关系的纽带和空间载体。以小区园林绿地为媒介和空间载体,探寻小区居民被拆迁家园的点点记忆,使被拆迁居民喜爱、留恋小区,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愉悦感,营造归属感,重建认同感,重塑温馨家园。同时,提高小区园林绿地的可参与性,使居民愿意参与其中,继而融入社区大家庭,将小区当作“我们的小区”、“我们的院子”,使小区成为一方互识互爱、互帮互助的乐土和具有浓郁人情的栖居家园。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性关怀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从总体规划布局、细节处理等层面以老人和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营建人性场所。老年人的闲暇时间较多,社交范围多以住区为主,如果没有积极的邻里生活和多样的交往空间,离开熟悉生活环境后的老年人倍感寂寞孤独。以安全为前提,为儿童的户外玩乐、交往提供园林空间和设施,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避免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孤僻、自私、缺乏集体主义感等“社会通病”,更避免由于生活环境突变而导致的“性格突变”。

3.2设计措施基于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上述特殊性,其园林绿地的设计措施应在包含常规居住区园林绿地设计手法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保留标志性景观要素。被拆迁居民原生活环境中的古树名木、文物古迹、景观小品等标志性景观要素,不仅具有标志物(Landmark)的功能,而且传承历史文脉、蕴含文化底蕴,更能勾起被安置居民对原有家园的美好回忆和怀念,也是被安置居民某些特定事件的“见证者”,对小区居民具有特殊意义,是营造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角度,这些也是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应加以强调和利用,如以其为中心和主题设计小广场等交往空间等。因此,原址回迁的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应原址保留这些景观要素,而对于异地安置的小区,这些景观要素则应伴随被拆迁居民“入住”小区。(2)凸显公共交往空间。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居民相对于常规城市住区更愿意和渴望交往,更具有人情味。因此,对于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应以维持、发展邻里关系为出发点,针对小区内不同居民交往方式的差异,考虑景观可达性和可参与性,在小区游园或组团中心绿地创造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交往空间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交往空间的形式包括休憩广场、健身设施、儿童乐园、活动中心等,层次包括公共、半公共、私密等[2],并满足不同人数组合使用的需要,同时应配套座椅、遮阴、电源、洗手池等硬件条件。但特别需注意的是,在小区园林绿地设计方案中通过科学合理而相互联系的功能分区衔接小区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因不同功能分区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和邻里关系。例如,因“广场舞”等活动而破坏小区居民关系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其实质为小区规划布局和绿地系统的功能分区不合理。(3)设计社区农场。将小区园林绿地的局部设计为“社区农场”或者“农场绿地”,不仅符合被安置居民原有的乡村生活环境、固有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可以减轻居民因失去土地的经济来源而增加的生活负担。社区农场中居民可种植蔬菜、庄稼、果树、花卉等。在社区农场中的耕作、交流唤起被拆迁安置居民农忙季节集体劳作的点点记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耕作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升华。在实施过程中,社区农场可与屋顶花园(图7)、垂直绿化等形式融合。在管理层面,严格控制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避免影响居民健康和对环境造成危害。“社区农场”的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不仅符合小区居民先前农村生活环境的特点,而且紧扣改善生态环境和低成本造园的时代脉搏。(4)设置宠物乐园。动物是农村生活环境的组成要素,鸡鸭成群,猫狗随影的场景是被拆迁安置居民原态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饲养宠物也是现代社会的现象之一。在小区园林绿地的角落位置设置宠物乐园,作为宠物主人聚会、交流的园林空间,不仅符合安置小区居民的人性化需要,而且防止宠物在其他区域对他人的影响及对环境的污染。(5)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根据实地调查,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的居民心理上对车辆具有明显的惧怕感。因此小区园林绿地设计方案应采用人车分流、动静分区的交通系统,避免车辆对小区居民的影响及对园林绿地的穿插、分割。道路分级满足不同使用的需要,园路形式多样,高低起伏平缓,铺装材料防滑,全程使用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婴儿车及轮椅等,且标识系统醒目、合理。(6)人性化的小品设施。村镇型拆迁安置小区绿地的园林小品设施以小区老人和儿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考虑其原有生活背景和特殊需求,设置人性化的小品设施,例如设置沙坑等符合儿童以往玩乐方式的设施,为老人设置休闲散步活动区、棋盘桌、健身设施等。园椅园凳、垃圾箱、宣传告示牌、雕塑等园林小品依据功能需要设置,视觉造型及材质上追求质朴、简约,符合乡土特征,数量上少而精,切实反映场景主题,满足使用的需求。(7)运用文化载体。针对居民的历史文化背景,考虑其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延续文脉、避免社区居民抵触新的文化环境为目的,在小区园林绿地中运用歌舞广场、建筑小品、民族装饰等“文化载体”,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园林植物方面选用文化内涵丰富、居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树种以及居民原生环境下常见的无毒无刺植物作为小区园林绿地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8)注重信息传达。以雕塑、展板等园林小品的形式铭刻小区的前世今生、组成概况、历史文化等信息,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设置专门的图板、告示牌等园林小品作为集体活动、体育比赛、娱乐节庆、红白喜事、宗族聚会、老人生日等信息交流的载体,以团结居民、凝聚人心。通过小区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让居民在离开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后快速适应、认同新的生活环境,使被拆迁安置居民将其原有农村生活环境下的“温馨家园”延续至安置小区。但另一方面,需通过相应设计和措施,限制、消除与现有居住环境不适的因素,发展与之适应的人居环境模式,使被拆迁居民分享城市便利生活的同时避免产生畸形的“都市村庄”。因此,以严格的管理措施为保障,杜绝占用、破坏小区园林绿地的现象,并针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增大环境卫生的清洁频率,增设垃圾桶等设施的数量,增加照明设施及供电时间,增加对园林小品设施和园林植物的维护频次,增强相关的宣传教育,以严格的管理措施作为小区园林绿地功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结语

拆迁、建设、安置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对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及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实地调查结果,随着入住安置小区,被拆迁安置居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但他们往往找寻不到以往“家”的感觉。因此,一方面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园林绿地等方面考虑被拆迁居民社会文化背景和特殊性,营造其喜爱、适合和认同的人居环境;而另一方面,以小区园林绿地为媒介和载体,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法使被拆迁居民参与其中,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重塑温馨家园。唯有如此,被拆迁居民在离开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后才能快速适应、认同新的居住环境,也有助于避免产生由于拆迁补偿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拆迁安置小区的特殊性,并分别从规划策略和设计措施的层面阐述了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及解决途径,是该特殊类型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红斌.基于“原态"居住理念下的村庄拆迁安置规划设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5(6):880-884.

[2]冯婧,龙德才.拆迁安置小区规划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6(4):99-102.

[3]魏庚.对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04(3):26-27.

作者:高凯 符禾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工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拆迁安置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xdcsyjzz/6867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