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土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建构范文

本土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建构范文

时间:2022-08-22 10:43:58

本土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建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分工深化和广化、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内生互动机制

1.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传统升级路径全球价值链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到半成品、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由于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各不相同,位于较低附加值环节的企业都拥有充分的动机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一般认为,企业攀升行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如图1所示,路径1是指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环节攀升的方案,路径2是指本土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品牌营销环节攀升的路径。理论上看两种路径是可行的,但实际上,由于这两种路径都是在既有的全球价值链内部进行的攀升,必将直接影响全球价值链链主的利益份额和市场地位,因而极有可能受到来自链主的强大抵制力,出现升级阻滞。另一方面,由于在全球产品价值链上,从加工制造环节到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环节的技术距离升级跨度比较大,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强行要求本土企业升级,势必导致企业在这一惊险的跳跃中摔得粉身碎骨。

2.技术、分工和市场的内生互动机制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作为本土企业升级的两大动力,以其一己之力难以推动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实现有效升级,两者之间需要通过分工作为中介环节实现内生互动。这种内生互动效应的实现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第一,产品创新产生分工广化效应,工艺创新产生分工深化效应。第二,社会分工深化和广化的市场扩张效应。一方面,分工深化使得产品生产所经历的环节增多,产品价值链延长,这使得对于中间产品的需求量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分工广化增加了市场上产品的种类,在广度上直接扩大了市场规模。通过分工深化和广化这一中介环节,可以将技术创新和需求扩张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构成了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实现建构性升级的动力基础。(1)产品创新的分工广化效应。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吸引新的消费需求。通过知识学习和技术模仿,竞争者或行业的新进入者将新产品作为竞争的主要工具,原本在企业内部生产新产品,便剥离出来成为新的产业部门,这就形成了产品创新的分工广化效应。分工广化意味着新的劳动方式的出现,也即新的劳动方式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分工广化一般是指社会分工内生拓展的现象。例如在音频播放设备领域,先后出现了唱片机、卡式录音机、随身听、CD、MP3等多种产品类型,新产品从既有企业内部分离成为新的产业门类,产品创新活动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广化。(2)工艺创新的分工深化效应。分工深化是相对于分工广化而存在的,在分工广化程度或社会分工程度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分工深化是指某个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有所增加,其内部工序和组件数量得到提高,同一个产品需要更多的异质劳动力共同参与其创造过程。分工深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或降低其成本,这实际上与工艺创新的概念不谋而合。工艺创新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工艺流程的改进或工艺环节的增加,一般来说,工艺创新都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和加工工序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效果的。因此,企业内部分工深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不断开展工艺创新活动的表征。以汽车这一产品为例,现代汽车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它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与最早的汽车产品相比,尽管现代汽车仍然是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电子系统等四大部分组成,但是,子系统内部的复杂程度已经大为提高了。以车身为例,相对于早期汽车极其简单的非封闭式车身设计而言,现代汽车车身结构包括车身壳体、车前板制件、车门、车窗、车身外部装饰件、内部覆饰件、座椅、通风、空调调节装置、安全防护装置等等,其产品内部结构和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都大大提高了。(3)分工深化和广化的市场拓展效应。分工深化和广化将直接推动市场扩张。一方面,在全球化个性化的技术—经济范式兴起的背景下,由产品创新引致的分工广化更好地满足了细分市场消费者的个性要求,市场空间将实现异质性的快速扩张。分工深化促进了劳动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由此实现的递增报酬将成为生产率提升的源头,与生产率提升相伴随的是有效购买力的提高,而这是市场容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市场容量的提高,使得产品价值链中的各个不同环节独立出来进行生产成为可能,迂回生产的程度得到提高,这又进一步加快了分工演进,这意味着分工与市场之间的动态机制会产生某种良性循环。(4)创新、分工和市场扩张的内生互动机制。定量测度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能够更为清楚地阐述创新、分工和市场扩张三者之间的关系。定义经济系统中互相独立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两两协作关系为“渠道”,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有三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主体,则这个经济系统中有三条协作渠道(如图3-A),如果有四个从事专业活动的主体,且每个人都消费其他人的专业产品,则这种完全协作分工关系中有六条渠道(如图3-B),若有五个主体则有十条渠道(如图3-C)。总结这种协作关系的形成规律并推而广之,可以得到计算协作关系的一般化公式:其中f为经济系统中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f的大小测度了分工程度。渠道中实际发生的物质和信息流可以称之为经济流量,在完全协作分工的经济系统中,每条渠道中都拥有两个对称存在的流量,此时渠道内的流量数M可以表达为: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都能够提高M值。分工深化主要是指增加产品生产的工序和环节,通过提高中间产品传递次数和工艺信息沟通次数,从而提高M值。而分工广化是指增加产品种类,通过增加不同产品之间的市场交易次数,从而提高M值。在基于GVC理论的升级路径上,之所以不能通过分工深化和广化形成升级合力,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本土企业单纯开展技术研发,由于产品建构的规则、界面都被跨国垄断者掌握,本土企业会被嵌入全球价值网络而无法自发增加生产工序和环节,这就无法提高M值。第二,本土企业单纯开展品牌营销,由于其在产品谱系中的地位已经被界定为劳动密集产品或一般性资本密集产品,本土产业也难以通过增加产品门类从而提高M值。对于本土企业而言,基于GVC理论的传统升级路径实际上无法推动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因此也难以实现技术跃升和市场拓展的良性互动。这表明,对于任意经济系统而言,其系统分工度是其子系统分工度的加权和。分工的可加性意味着,部门内部和企业内部的工艺创新和分工深化,能够推动产品创新和部门之间的分工广化,而分工广化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拓展,因此,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和市场扩张的拉动力实际上是内生互动的,它们的叠加能够形成本土企业升级的“合力”。

二、从产品价值节点到国家价值空间:本土企业攀升的第三条路径

与既有的攀升方案不同,新的攀升路径是建立在自主创新“推力”和国内需求“拉力”的联动基础上的,我们将其称之为“第三条路径”。这条路径的特点是,本土企业并不是在既有的全球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而是在自主建构的产品价值链上进行“建构性升级”。将分工作为中介环节推动本土企业实现攀升,其核心含义在于:分工深化和广化为本土企业形成多样化技术路线提供了更大的价值空间,使传统意义上的点状升级演变为线状升级和网络升级,乃至进一步提升为立体推进和空间升级。与单纯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升级路径相比,第三条路径表现为“产品价值节点—行业价值链条—产业价值网络—国家价值空间”。

1.攀升的第一阶段:从产品价值节点到行业价值链条新的升级路径设计如下:①构建基于国内需求的产品价值链(图3中的产品价值链1),由于面对国内市场,这条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水平要低于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价值链。②从产品价值链1的加工制造环节做起,通过分析国内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图3步骤A)。③通过创新活动,深化产品内分工,拓展产品间分工,广化产业间分工,以此实现市场规模扩张(图3步骤B)。④在更大的市场容量基础上深化产品内部分工,提高加工制造规模,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向更高层面的产品价值链2攀升(图3步骤C)。⑤在产品价值链2上重复以上步骤(图3步骤D和步骤E),从而实现产品价值链的螺旋式上升。新的升级路径与基于GVC理论的路径1和路径2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新路径是在自主构建基于本土市场和国内需求的产品价值链基础上实现的,尽管在初期这种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较低,但新方案体现的是自主攀升、灵活切换的后发优势。第二,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下游的营销品牌(图3步骤B和步骤E),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攀升,而是体现了技术、分工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何利用好这种内生联系,是新方案实施的关键所在。而既有的方案1和方案2则无法体现这种联系。第三,新方案中的企业并不是在既有的全球产品价值链上进行攀升,而是通过构建自主的国家产品价值链,实现链条整体上的跃升,最终达到全球产品价值链的附加值水平。也就是说,国家产品价值链的跃升目标是形成本土企业具有话语权的全球产品价值链,实现跳跃型跨越。第四,与Ernst&Kim首倡的“OEM-ODM-OBM”攀升路径不同的是,企业向上游技术环节和下游营销环节的跃升并不存在一个严格的时间顺序,而是交错推进、内生融合的。

2.攀升的第二阶段:从行业价值链条到产业价值网络如图3所示的攀升路径可以看作是本土企业升级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新的攀升路径不仅是单个本土企业自主构建产业价值链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企业集群和产品价值网络的过程,不仅是形成单个独特的技术路线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立体的技术簇群的过程。例如,在研发设计节点上,既有专业从事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同时也有从事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的研发设计企业(如图4虚线a所示)。在加工制造节点上,既有从事产品深加工和核心部件制造的企业,同时也存在仅从事初加工和简单包装、组装的企业(如图4虚线b)。在营销节点上,既有从事一般性批发零售的终端企业,同时也有专业从事品牌运作、渠道整合的高端商业体(如图4虚线c所示)。这些企业集群与不同层次的产品价值链一起,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这就成为产品价值网络的雏形,而当本土企业自主构建的产品价值网络跨出国界,就成为本土企业掌控的全球价值网络。

3.攀升的第三阶段:从产业价值网络到国家价值空间将分工广化、分工深化、区域分工广化和深化等纳入本土企业的攀升路径中,就不难发现,由分工联系起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不再仅仅是平面上的对接,而是实现了立体的全方面对接。也就是说,以分工作为中介环节的攀升动力,能够推动本土企业实现由平推式发展向立体式发展的跃升,从而将产业价值网络进一步提升为国家价值空间(NationalValueSpace)。图5表示两个具有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Ⅰ和产业Ⅱ内部的企业攀升路径。

三、研究结论

构建自主的国家价值空间,实现与全球价值网络的全面对接,并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是本土企业面临的重大历史责任和现实命题。本文从企业攀升动力这一角度切入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第三条攀升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土企业的攀升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过程单纯依靠国内市场或自主技术的产品价值链附加值较为有限,因此,在本土企业攀升的初始阶段,其附加值水平距离全球价值网络还较远,这决定了本土企业的攀升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升级的过程。本土企业应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突破和品牌提升,利用分工深化和广化实现技术创新推力和市场扩张拉力的良性互动,沿着“产品价值节点—行业价值链条—产业价值网络—国家价值空间”的路线,最终实现攀升目标。

2.本土企业应从产业和区域两个层面出发进行攀升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两种攀升动力的联合作用下,本土企业将不仅在“产品—行业—产业”这条主线上实现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本土企业将从区域层面构建自主的国家价值空间。本土企业可以充分挖掘本国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积极利用空间上的比较优势,实行基于空间转移的升级战略。企业可以利用东部地区在技术、区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发展技术研发和品牌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积极打造总部经济,而中部地区侧重发展中间价值环节(少量研发、集成、关键部件制造等),西部地区则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价值环节(原材料、加工组装、制造等)。

3.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是构建第三条路径的关键所在本土企业通过分工深化实现升级的主要做法是,在产品价值链的细分环节持续保持分工优势,通过将某一价值环节进一步细分,形成其他企业无法模仿或模仿成本极高的异质性技术要领,从而成为行业中的“隐形冠军”。通过分工深化所形成的技术门槛,将有效地阻止竞争对手的模仿行为,极大地提高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有利于本土企业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通过分工广化实现升级的主要做法是,通过跨行业投资实现企业主营业务的全面转型。但企业在原涉及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或者发现更为有利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可以向其他产业投资而实现跨行业的战略转移。一般而言,本土企业往往是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进行转移。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分工广化既有可能是向业已存在的行业转移,也有可能向尚未开发的新产业转移。工业企业可以在各工业细分行业之间转移,甚至也有工业企业向农业和服务业转移,实现打通三大产业的社会大分工广化。本土企业同时开展分工深化和分工广化实现升级的主要做法是,企业不仅在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深耕细作,在某些关键环节取得领先优势,同时,紧密跟随产业发展潮流,横跨多个行业进行投资,以此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多元化企业集团。

4.第三条路径实质上是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路径本土企业的第三条攀升路径从微观上来看要求企业加强技术研发,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并以此构建自主的价值链条、价值网络和价值空间,将这种微观行为转化为宏观话语,实质上就是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路径。这条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是: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容量,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广化,加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力度,反过来又通过创新“内生”出可以与国际品牌抗衡的本土产品,掌握环保、能耗和技术标准上的主动权,从而自主地构建国家价值链、国家价值网络和国家价值空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升级。

作者:王昌盛周绍东钱书法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本土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建构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