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建议范文

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2-04-05 11:52:11

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建议

一、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虽然“十一五”以来,我国各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工业区域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1.重工业化趋势延续,区域工业结构调整难度大轻重工业失调一直是我国许多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难题。近年来,受投资拉动影响,我国重工业产值增长迅速,重工业比重持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00—2011年,重工业比重由60.2%上升到71.9%。2006年开始,轻重工业比例维持在3∶7。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2009年和2012年重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但总体上,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工业增长持续“重快轻慢”的格局。从地区的情况来看,除了西藏、福建等少数省区以外,大部分省区重工业增加值比重在70%以上。中西部地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历史积累,一直是以重工业为主的结构,主要以采掘业和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主,资源类产业占相当比重,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大部分省区比重前五位的产业几乎都是资源性产业。“十一五”以来,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地区许多地方也将构建重化工业新增长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大钢铁、大化工、大水泥等成为投资热点,重工业化趋势比较明显。各地区普遍追求重工业化,不仅加大产业转型的难度,而且也导致产能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2.工业空间分布存在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区域工业结构严重趋同目前,我国工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仍存在着低水平扩张、重复建设等问题,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趋同,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首先,从各大区域来看,产业层次普遍不高,地区同构化现象突出。重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倾向,导致我国许多地区产业层次普遍不高,仍主要以传统产业和高耗能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整体规模较小。在“保增长”的目标下,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的项目以及落后产能项目出现“搭便车”现象,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现,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加大。以中西部地区为例,由于许多省区资源禀赋特征较为接近,产业结构同构、重复建设现象非常突出。虽然近年来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矿产开采行业优势不断增大,但深加工环节仍非常薄弱,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获取发展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直接影响工业的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城市群内许多城市产业定位趋同,制造业竞争激烈,产业同构现象也较为严重,产业一体化程度较低。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1999—2009年产值最大的6大产业对比来看,江、浙、沪地区主导产业高度重合。在市场分割和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长三角不少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高度趋同,制造业调整方向也比较接近。从长三角地区16个主要城市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来看,也存在重叠(崔凤军,2011)。从产业布局来看,不少城市强调大力提升本地配套率,延伸本地产业链,各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倾向。长三角地区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实质上是地方行政体制分割下地方政府过度竞争导致的结果,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表1中可见,我国的工业行业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几乎每个行业所占份额都处于前几位。中西部地区的山西、内蒙、河南、四川、陕西等省在资源型产业中优势明显;东北地区的辽宁以及中部地区的河南制造业发展较快,在一些领域进入工业产值前5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工业的开放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优势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当前工业组织结构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内缺乏具有占绝对规模优势的大企业,与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相符。

4.各地区科技投入普遍不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瓶颈。根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500亿元的只有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和上海6个省(市),共支出6009.8亿元,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58.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8个省(市)。可见,大部分省区的R&D投入总量和强度都不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但普遍重引进、轻吸收,对国外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存在依赖,不利于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5.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粗放,节能减排压力大近年来,随着国务院一系列节能、降耗、减排政策的出台,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追求重化工业的倾向以及粗放的工业增长方式,不仅造成产业的低水平扩张、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使得在产业跨区域转移大范围发生的同时,出现污染转移的现象,加大了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从各区域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对比2011年各地区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耗,中西部地区的能耗要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说明目前中西部的工业增长方式还没有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模式中走出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仍较突出。从三废排放来看,由于东部地区的工业比重比较高,而东部地区又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环境污染治理和减排的压力比较大。

二、中国工业区域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对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具体来说,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一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工业区域结构。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二是加快重点区域的发展,增强工业区域结构的协调性。从政策导向来说,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在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各个区域来说,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依托城市群,引导工业和投资向国家重点培育的地区集中,推进工业区域结构优化。

2.积极引导区域产业转移当前我国的产业与人口分布在空间上不匹配,加快推动产业转移有利于推进人口与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区域结构优化。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适时地推动一些不合适东部地区发展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有序承接东部和国际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而中部地区产业基础较好,被认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价值洼地”,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应加快“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应该说,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经济的贡献较大,能有力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化升级和地方经济转型。对于中西部许多地区来说,产业转移不仅优化产业区域结构,而且也是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从产业转移的途径来说,合作共建开发区是目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合作和联动、优化工业区域结构的一种有效方式。要鼓励发达地区的开发区利用自身的管理和营销经验、人才和资金优势,采取合资、合作、参股、委托等多种方式,利用欠发达地区土地价格的优惠,提供资金、管理人才、品牌等合作共建开发区,按照中心城市开发区的体制进行管理,按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分享利益。如江苏靖江与江阴的合作共建园区,两地打破行政障碍联合搞开发区,由江阴提供品牌、人员,靖江提供土地,两地共享税收和GDP,成效显著。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品牌、管理等方面优势,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共建产业园区,加快产业向周边地区的整体转移。

3.加快推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从长远来说,要保持各地区工业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就要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的产业体系。以开放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技术产业化不足等诸多内部因素制约,同时也受到政策制度、外部环境等因素的约束。因此,要加强政府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仅要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平台和载体建设,而且要加快制定法律法规,强化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同时,要着力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加强基础技术创新,也要对有行业共性的技术进行攻关。积极发展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校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此外,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体系等。三是以科技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优势资源,将高科技用于对优势资源的深加工,是应用高科技促进西部发展、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如江西、湖南等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河南有丰富的粮食资源,这些都可以推动医药、食品企业和研究机构向园区集聚,构筑医药、食品技术创新平台。

4.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学、建材、造纸、食品、纺织十大产业为主的传统高能耗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为此,国家确定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并给予财税等政策扶持。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及低碳技术和装备。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比较重的钢铁、电力、化工、煤炭、造纸、建材、有色金属、食品等重点行业,要积极研究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同时,要完善政策机制,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保护生态、防治污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制度。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机制和制度。

5.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重点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导致统一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所割裂,区域合作由“虚”变“实”还需一个过程,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短期内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央提出的和谐发展,尚需在大的战略背景下细化相关政策措施,深化各方面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区域合作的重点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改革目前的区域合作机制需要克服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协调合作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协调机制和高效灵活的运转机制。要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关系,注重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要加强区域间的组织协调,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广泛运用政府间合作交流联席会议制度、高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和部门协调制度等加强区域间重大事项的协商与沟通机制;并建立和完善规范区域合作行为的约束机制和协调合作各方利益关系的激励机制。目前,相对来说,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已经建立“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区域合作机制,但还需要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机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中央政府宏观政策与规划的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建立的定期协商会议机制,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建立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在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下,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加强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同时,也可以在组织和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在完善定期会商制度的基础上,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不属于两省一市的权威的协调机构,解决长三角整体的专门性和综合性问题。

作者:石碧华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建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nmgjjzz/64179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