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农民经济意识探究范文

地方农民经济意识探究范文

时间:2022-09-16 05:16:10

地方农民经济意识探究

一、改革开放以前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的表现

1.计划生产意识比较浓厚

新中国成立以前,陕西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小而全”,专业程度比较低,并且排斥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工和相互协作,基本上是单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几乎完全由某个部门根据人民和社会的需求来进行安排,产品生产完以后,产品的分配也是按照国家的计划来统一进行分配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陕西农民的农业生产都是单一的自然资源的种植和采伐,例如关中农民基本种植地小麦,陕南农民基本种植水稻,陕北农民基本种谷子,虽然生产过程表现出了较强的社会分工和互相协作,但是农作物种植种类很单一,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作物的多样化需求种植和资源的加工,在生产方式上仍表现出了浓厚的计划生产意识。

2.平均主义的观念较明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历来统治者的法则。自古以来,农民追求的是“有田共耕、有食同吃、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这当中包含着浓厚的平均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的分配方式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平均主义。陕西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中往往把平均和名分联在一起,如果在经济利益分配上不均,在心理上就觉得失了名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些观念长期以来导致陕西农民缺乏进取精神和经济效益观念。

3.鄙视商人

商人古时候就被称作“奸商”,而农耕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重农轻商”、“重本抑末”、“重义贱利”,这和商人的价值取向正好相反。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农民羞于言商经商更不善于经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更是把经商看作谋取私人利益,甚至把从商问题上升为政治路线问题,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经商的农民很少。受到农耕文化影响的陕西农民在“利”和“义”的取舍上,看重的是“义”,这与商人牟“利”是不同的,因此陕西农民也看不起商人。然而正是这种看不起商人、不善于经商的心理,长期使陕西农民处于贫困之中。

4.轻视生产投入的消费心理

在风俗和礼节文化影响下,陕西农民有了剩余的钱以后往往不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将剩余的钱为了名分举办红白喜事、修庙敬神等。同时,受传中国统文化中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陕西农民的目标就是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农民再生产性和扩大再生产投入的积极性。直到改革开放前这种轻视生产投入的消费心理仍然影响着陕西农民。

5.经济依赖思想很重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影响,中国农民依赖思想很重,常常在经济上依赖于土地,并把希望寄托于皇帝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上。新中国成立后,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们总希望通过救济、补助、扶贫等手段来解决贫困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陕西农民虽然得到了土地,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又严重挫败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更是表现出了严重的依赖思想。

二、改革开放以后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意识加强,从保守开始走向开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化大生产意识不断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开始逐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以后,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原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单一生产的经济模式开始变化,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陕西农民农作物的种植开始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位置和气温不同程度地种植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农民的社会化大生产意识不断增强。

2.带头致富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者带动后富者,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致富积极性。陕西农民开始竞相带头致富,争当致富能手,出现了许多专业养殖的农民,如很多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始办起了养殖场、水果加工厂、食品厂等等,形成了多种经济产业链条,一部分农民迅速富裕起来。现在“,带头致富”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农民心里。

3.主动经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驱动,原来仅仅依靠农业生产作为收入的许多农民纷纷走向了从事其他行业而增加收入,经商就是其中之一。曾鄙视商人的农民,不再鄙视商人,而是学习商人的经商之道,把经商看作是致富的有力途径。陕西农民也逐渐改变了“不愿走出去”的思想观念,也主动经商,有很多农民也加入去外地打工的行列,现在陕西多元化的农村经济逐渐形成。农民走上经商的道路,农民就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农民,又是商人。走上经商的农民多方增收,多方生财,并且很多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扎根于陕西农民的理念中。

4.投入型的生产消费理念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后,陕西农民在有了多余的钱之后,无论是在农业上还是在商业上,首先考虑到的是扩大再生产、再投入,许多农民的农业生产不断扩大,甚至有的走上了合并、强强联合的道路。

5.经济独立意识增强

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让农民感觉到了生存的危机意识,农民深深感觉到曾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等、靠、要”永远解决不了的贫穷的面貌,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彻底摘掉贫穷的“帽子”。于是农民们在农闲时候,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学习各种技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自主创业的道路。然而,陕西农民也打破了曾经“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抛弃了其他地方农民更加难以割舍的乡土观念,开始独立自主、勤劳致富。

三、研究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最难解决和最难把握的问题是中国的“农民问题”。这是任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经济意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

(一)研究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思路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直到今天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为本”在农村就是以农民为根本,所以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在农民中,农民意识的转变是农民转变的一个前提,而农民的经济意识是农民意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当前,中国农民的经济意识已经觉醒,农民通过各种渠道现已开始明白“二元结构”、“剪刀差”等概念,他们在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时候,他们也要求公平、公正和改革带来的成果,所以真正了解和把握了农民经济意识的发展变化,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并且符合历史潮流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来指导农民的行为。

(二)研究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三农问题深化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产物,也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重要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统领三农工作的总纲。当然我们新农村建设和资本主义的新农村是不同的。虽然20世纪很多国家已经建成了新农村,但毕竟和中国的国情实际不同,性质不同,很大程度上这些新农村的建设对我们只有参考作用,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之中我们也只能是在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农民经济意识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确定着探索的方向。

(三)研究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然而,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却严重阻碍了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有人曾经说:中国目前的农村像非洲,城市像欧洲。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在我国,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其中。然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一种历史潮流的转变,我们应该尊重他们这种转变,并且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作者:姚飞鸣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方农民经济意识探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