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产业六五规划范文

旅游产业六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2-02-20 05:51:25

旅游产业六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目标,以目的地打造、集聚区发展、集散地建设、度假区开发为重点,以龙头带动、项目支撑、企业培育、市场运作、品牌引领、服务提升为抓手,以完善法规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围绕“三个一大”(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和“两个加快”(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强化政府主导、深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经济、推动做大做强,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持续扩大旅游惠民力度;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三、战略定位

(一)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依托资源、区位交通、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省两地”的总体定位,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

1.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力争“十二五”末我省旅游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五位,跨入旅游经济强省行列。

2.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嵩山历史建筑群为载体,以儒、释、道文化圈为主轴,打造嵩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以龙门石窟、白马寺、玄奘故里、汉魏故城、隋唐遗址为依托,打造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中华始祖文化和姓氏祖根文化资源,打造“记忆中原、老家”品牌,建设面向全球华人的根亲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古都为依托,以清明上河园为龙头,打造大宋文化旅游园区,使古城成为演绎大宋文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殷墟大遗址公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依托,整合二帝陵、羑里城、曹操高陵等资源,打造以殷商文化为代表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世界知名的功夫旅游目的地。整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资源,发挥其品牌效应和组合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着力打造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功夫旅游目的地。重点塑造“武林圣地、功夫”的旅游形象,成为全省旅游对外推介的重要名片和中国旅游面向世界推广的代表性品牌。

———全国新兴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挥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生态环境优势,整合中医药、温泉、武术、太极、宗教、民俗等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产品,实现生态与人文融合,打造全国新兴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大黄河之旅国家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整合沿线生态、人文资源,丰富休闲、体验和度假产品,打造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

3.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发挥我省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依托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为核心,以、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核心景区为节点的集散中心体系,强化游客自助服务功能,建设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二)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依托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支撑作用,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对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促进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

2.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改革创新的先导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对中原经济区形象的塑造提升作用,对中原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区域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

3.发展产业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产业。发挥旅游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我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产业。

4.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产业。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消费和关联消费属性,充分发挥其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娱乐、购物、通信等一系列消费的显著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产业。

5.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在扩大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推动作用,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解决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建设小康、和谐的富民产业。

6.塑造我省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承载作用,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展示我省形象、弘扬中原美名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合作、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培育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围绕大力发展、做大做强、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到2015年,把我省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二)发展指标

1.经济指标。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旅游综合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游客数量增长速度。到2015年,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0万人次,省外境外游客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00亿元,相当于我省同期生产总值的13%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产业指标。强化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位置,到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3.社会指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促消费、保增长等方面的作用。到2015年,城乡居民年均出游2次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旅游产业在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形象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工作目标

1.培育一批国际旅游品牌。包括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品牌;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等功夫文化旅游品牌,黄帝故里、太昊陵等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旅游演艺品牌;牡丹文化节、菊花节、云台山国际旅游节、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旅游节事品牌;云台山、神农山、鸡公山、伏牛山、小浪底等国际性山水旅游品牌;中州国际、大河锦江等旅游饭店品牌;阿五美食、水席、小吃、烩面、炖菜等旅游餐饮品牌;钧瓷、唐三彩、汴绣、汝瓷、好想你大枣、铁棍山药等旅游商品品牌。

2.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包括嵩山—少林、龙门石窟、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殷墟、鲁山大佛、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黄河小浪底、鸡公山—南湾湖、函谷关、芒砀山、宝天曼等精品旅游区。力争到“十二五”末5A级景区数量达到10家以上,至少有1家景区游客超过500万,有10家景区游客超过100万。

3.谋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重点策划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丝绸之路起点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山地休闲度假游、农耕文明乡村游、中原红色文化游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力争“十二五”末至少有3条旅游线路进入国家精品旅游线。

4.扶持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包括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少林旅游集团、龙门石窟旅游文化产业集团等旅游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30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旅游企业集团,其中2—3家旅游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

5.建设一批旅游产业聚集区。包括新区旅游集聚区、云台山旅游集聚区、登封嵩山旅游集聚区、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永城芒砀山旅游集聚区等旅游产业集聚区等。力争到“十二五”末建设10个投资超20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5个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6.创建一批旅游示范县和特色旅游村镇。将登封、栾川、南召、舞钢、辉县、沁阳、修武、西峡、鄢陵、淮阳等培育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增长区域,培育10个国家旅游示范县。依托修武七贤镇、朱仙镇、禹州神垕镇、社旗赊店镇、淅川荆紫关镇、济源坡头镇、汝阳西泰山镇、汝州温泉镇、孟津平乐村、临颍南街村、民权王公庄村、巩义竹林村、东北庄村、刘庄村、京华村等村镇,打造20个特色旅游小镇,发展300个特色旅游村。

7.开发一批旅游度假区。以云台山、鸡公山、老界岭、白云山、宝天曼、老君山、万仙山等景区为主,建设山地旅游休闲度假区;以鲁山、汝州、龙门、南召、商城、陕县、鄢陵等区域为主,建设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以南湾湖、石漫滩、陆浑水库、淮阳龙湖、南召鸭河湖等景区为主,建设湖泊旅游度假区;以小浪底、沙澧河、淇河等为主,建设滨河旅游休闲度假区;以、等城市为主,在城市周边建设环城休闲游憩带。“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10个知名旅游度假区。

8.营造良好旅游环境。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旅游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范和净化旅游市场,形成“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真诚服务”的市场环境,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切实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9.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与新一代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多元化旅游营销模式,鼓励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环节的应用服务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构建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模式,鼓励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多样化发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诚信体系、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转型,强化旅游信息化基础保障,逐步构建有特色的现代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10.建设素质优良的旅游队伍。建成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3—5个涵盖各类旅游人才教育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明星导游团队。到“十二五”末,培训各级旅游管理人才1万人次,培训一线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次,引进旅游各类高级人才1000人以上。

五、战略路径

(一)龙头带动

依托重点旅游目的地、旅游集聚区、旅游度假区,推进资源整合和资金集聚,打造我省旅游发展的龙头,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区域联动合作,推动我省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支撑

完善我省旅游项目库,科学论证、精心策划、重点招商,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大旅游项目,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企业培育

通过改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培育省内旅游骨干企业。同时,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作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推动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我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市场运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推进旅游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模式。

(五)品牌引领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为契机,围绕我省旅游的主题形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品牌、旅游线路品牌、旅游目的地品牌和旅游服务品牌,逐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六)服务提升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以旅游服务标准化为切入点,继续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年”活动,倡导“以游客为本、让游客满意”的理念,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提高游客满意度。

六、总体布局

依托交通网络和中心城市,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景区资源,以建设旅游目的地和集聚区为重点,构建“一区两带四板块”新格局。

(一)一区———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

依托中原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发挥、、、四大古都历史文化优势,突出华夏腹地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整合以古都文化、殷商文化、大宋文化、隋唐文化、汉魏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老子文化、仰韶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各地要突出“盛世古都、文明摇篮”主题形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主题文化,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觐、度假休闲和生态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以历史文化体验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形成以文化为引领、多种产品支撑的综合型旅游区,并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

(二)两带———黄河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

1.黄河旅游带。黄河旅游带西起、东至商丘、东北至,全长711公里。在大黄河之旅国家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整合沿线生态、人文资源,在观光产品的基础上丰富休闲、体验和度假产品,打造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重点建设函谷关、天鹅湖、中流砥柱、黄河丹峡、仰韶大峡谷、龙潭大峡谷、黄河三峡、小浪底大坝、西霞院景区,陈家沟、嘉应观,河洛康家、楚河汉界、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湿地鸟类部级自然保护区、悬河旅游区、黄河生态旅游区、商丘黄河故道湿地等景区。采取“统分结合、水陆并进、绿色开发、业态组合、文化铸魂”的开发模式,着力培育水上旅游线和沿岸旅游线。在适宜水上游览的区域,以水上游为主题,开发不同类型的轮船游、摩托艇游、皮划艇游等系列旅游产品;沿岸建设集餐饮、住宿、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两岸自驾车营地和配套服务体系,全要素注入文化,实现特色化服务要素配套,培育两岸自驾车精品线和若干旅游产业集聚区。联动沿线郑汴洛古都旅游资源,建设我省旅游的东西发展廊道,将我省黄河两岸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休闲度假走廊,成为荟萃华夏文明、凸显生态黄河的国际旅游精品带。

2.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南起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北至市省界,全长731公里,纵贯、、、、、、和8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建设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游览和城市游憩、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建设旅游快速通道,把沿线山水、古迹和景观工程串连成一条大旅游长廊。重点打造渠首、渡槽、穿黄隧道等景观项目。建设干渠沿线的渠首丹江、方城垭口、武侯祠、白龟山水库、禹州神垕古镇、二七塔、山阳城遗址、温县陈家沟、博爱寨卜昌古代民居建筑群、百泉风景区、潞王陵、凤凰山、比干庙、云梦山、岳飞庙、羑里城、曹操高陵、殷墟等18个景区。建设南水北调博物馆、穿黄工程纪念馆,展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的黄帝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调水文化、移民文化。沿线布局城郊游憩、观光农业、运动休闲等旅游项目。加强沿线环境治理和景观改造,为干渠建筑工程注入旅游元素,形成一条现代景观走廊、历史文化走廊、生态休闲走廊、城市游憩走廊、自驾车旅游走廊、低碳旅游走廊,构建我省旅游的新兴增长带。

(三)四板块———文化旅游体验、都市观光休闲、山地休闲度假、乡村旅游

1.文化旅游体验板块。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强化参与性文化体验。完善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马寺、清明上河园、玄奘故里、殷墟、商丘古城、比干庙、函谷关、太昊陵、老子故里、黄帝故里等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全面整合中原古都文化、祖根姓氏文化、宗教文化、功夫文化、商业文化、名人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文博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等中原传统文化的典型元素,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体验产品,打造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等旅游精品线路。

2.都市观光休闲板块。以旅游城市为依托,推进城市旅游差异化发展,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的旅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区;依托城市完善的交通体系,打造面向本地市民的环城游憩带和城市购物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等产品体系;开发面向外来游客的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开发农民都市游、科技游、商贸游市场。建设宜居宜游型城市,形成以、、为龙头,以、、、、商丘、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补充的都市旅游格局。

3.山地休闲度假板块。以伏牛山为中心,南太行、桐柏—大别山为两翼,充分利用山地的山体、水系、气候、温泉、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及中医药、宗教、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人文资源,培育观赏、探险、徒步穿越、汽车自驾、山地自行车、野营、攀岩、漂流、滑雪、垂钓、宗教朝拜、休闲度假、医疗康复、健身养生、特色餐饮等山地休闲产品体系,形成山地休闲度假综合体,将伏牛山、南太行打造成为我国著名的山地度假品牌,将桐柏—大别山打造成为中部地区著名的山地度假品牌。

4.乡村旅游板块。依托深厚的中原农耕文化和特色乡村,以我省“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确定的特色旅游村和发展成型的旅游风情小镇为突破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利用庙会、节庆、社火、传统农事活动等农耕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全省建设1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旅游风情小镇、300个特色旅游村和一大批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大力发展农家乐型、参与体验型、农业科普型、产业集聚型、民俗风情型、乡镇休闲度假型等特色乡村旅游。

被举报文档标题:旅游产业六五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guihua/5907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