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政局2014年工作计划3篇范文

财政局2014年工作计划3篇范文

时间:2022-02-09 02:35:44

财政局2014年工作计划3篇

第一篇

201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和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区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结构、重文化、惠民生、谋幸福”为主线,围绕全区工作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区镇财政管理体制,构建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共同发展;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突出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责任预算、绩效预算、阳光预算;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效能提升,加快建设三创之都、大桥新城、幸福提供有力保障。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区201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2014年我区财政收支计划安排如下:财政总收入确保目标90亿元,力争目标9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5.8%和21%;一般预算收入确保目标40亿元,力争目标4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8%和24%;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7.9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同比增长15%,通过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努力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2014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服务发展为主导,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高调优

以集约和统筹的理念,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这两个最直接有效的工具,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着力打造推进产业集聚的园区平台。按照高点定位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融资担保、专项奖励等措施,突出做强做大四大片区,支持重点园区高标准建设“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完善沿江沿海集疏运体系、服务平台和城市商务等配套功能,以基础设施快出形象、功能作用快速释放,吸引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向锡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区、滨江新区、滨海新区等重点园区集聚,倾力构建江海开发大载体,全力打造全区活力强、成长快的经济增长极。着力培育推进转型升级的产业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落实各种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与物联网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进综艺光伏二期、金驰永磁电机、泰德光伏玻璃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培植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围绕支柱产业升级计划,实行“一企一策”重点扶持,推进现代纺织、机械设备、船舶海工、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全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围绕服务业提速计划,通过政府补助、财政贴息、财源奖励等方式,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质态提效,推动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税源型经济向更高层次提升。着力优化推进转型发展的财政手段。完善政策,促进转型。在进一步完善出口增长、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品牌创建等扶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健全财政科技人才资金使用机制,抓好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列支、研发投入补助等政策落实,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及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保险费补贴、贴息贷款、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和创业投资引导等具体措施,促进资本向科技型产业集聚。加大投入,支持转型。立足财政资金支持产业转型效益最大化,筹集更多财力支持产业链条长、成长速度快、带动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发挥其产业升级引领作用,带动整体经济提质增效。规范筹资,推动转型。整合完善现有融资平台,组建实体运作公司,构建新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租赁、金融票据等方式,拓展政府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引导、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服务全区重点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提供资本支撑。

(二)以科学征管为依托,促进政府财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区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明确了今年财政征收的目标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税源潜力,突出抓好均衡入库,不断提升财政收入质效。完善收入激励机制。健全动力压力并存、奖罚并举的纳税贡献考核办法,完善财政收入上台阶激励政策,继续强化对镇区园收入的目标管理,突出收入质量考核,稳步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努力实现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结构均衡,促进财政收入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开展收入监控分析。建立重点骨干企业税收调研制度,为组织收入和提高征管水平提供决策服务;健全财税库行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做好宏观税负、行业税负、产品税负和重点税源的综合分析和收入预测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纳税大户的税源排查及税收征管工作,不断提高掌控税源、实现税收的能力。加强非税收入征管。进一步研究完善非税收入征收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各执收单位的征收计划和相应责任,探索更加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超收奖励政策,激励各部门各单位强化征收,确保非税收入稳定有序增长。深化社会综合治税。继续加大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化建设力度,逐步建立“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综合信息库,有效解决征管透明度低和税负不均等问题,为实施快速、有效的税源动态监控和依法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提供有利条件。

(三)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促进社会建设进一步提档提速

继续加大公共服务有效投入,优先安排“三农”、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支出,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有效就业政策。支持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认真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就业的税费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和就业援助制度,着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支持实施“创业扶持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完善社保救助体系。按照公平、效率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程,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发放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提高城乡低保、五保等低收入居民及重残无固定收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待遇标准,及时落实尊老金、优扶金及城乡老党员生活补助调标政策;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支持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关爱工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普惠型”救助机制,通过临时救助、生活补助、危房改造、物价补贴、医疗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真情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继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和扶困助学保障机制,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支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巩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果。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社区公共卫生补助政策,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支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体育休闲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通江达海、文化”江海文化品牌;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着力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加大社会安全稳定保障投入,保障公检法司法定支出,加快法治建设。继续支持城镇和环境建设。支持打造品质主城区和重点卫星镇,加快城镇开发建设节奏,完善市政道路、管网管线、绿化游园、景观亮化、公共交通等功能配套,进一步提升城镇品味,优化人居环境;加大交通网络建设投入,加快平海、临海、先锋互通等道路续建,积极推进金通公路快速化、市人民东路东延等工程,加快尽早融入主城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构建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全面实施金通二大道、江海大道等绿色通道建设,加快“绿色”建设步伐。

(四)以强农惠农为目标,促进城乡发展进一步协同协调

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三个高于”支农投入政策,确保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总投入逐年增加。通过预算安排和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的投入,扩大区域供水覆盖面,全力推进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农路、河道、绿化、垃圾处理”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贯彻落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扶持政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建立完善持续增长的投入机制,支持以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项目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接二连三,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对税收的贡献份额;支持实施“万倾良田建设工程”和“土地换保障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惠农政策覆盖面。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各项惠农政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添新的活力;按照防通涨、控物价、保稳定要求,加大粮食储备专项资金补助力度,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进程。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支持和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村级经费保障标准;进一步扩大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模和范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综合实力;积极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引导,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完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公平、透明、高效的支农项目竞争立项和资金分配机制,实现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资金管理、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的有机统一;以激励性、绩效化为导向,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土地复垦、项目建设等专项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精细管理进一步增绩增效

遵循统筹兼顾、规范合理、便捷高效原则,创新财政管理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区镇财政体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按照“财权与事权统一、责任与财力匹配、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区镇两级财力分配关系;健全统一、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区对镇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和完善镇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约束机制。围绕全区重点工作,依据部门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探索项目管理社会化、专业化论证制度,强化项目支出的滚动管理;扩大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范围,建立项目验收和使用效益分析报告制度,切实改变“重要钱、重分配、轻管理、轻问效”现象;健全预算编制评审和披露制度,控制和约束一般性消耗支出增长,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的动态预算监控体系,提高社会公众对财政分配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继续加快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深化综合预算管理,提高财政统筹能力;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强化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规范采购行为。深化集中支付改革,提高资金运行效益。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和规模,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效率;进一步完善国库现金收支基础数据库,强化库款变动趋势分析,提高国库现金流量预测水平和运营效益;加强项目预算支出审核,优化资金拨付程序,继续扩大远程报账和远程记账范围,强化部门预算单位责任主体意识;深化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高镇级财政管理和调控能力。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产处置办法和产权交易办法;升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动态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实现资产精细管理;巩固资产清理成果,实现公有住房有序管理;加强国有(集体)企业资产管理,促进公有资产保值增值。拓展财政监督领域,提高财务管理质效。建立和完善财政大监督体系,加大对专项资金、民生资金、强农惠农资金等专项资金和政府基建工程决算、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推进“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工作机制和指标评价体系,扩大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范围,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和公开制度;做好财税政策、会计法规的贯彻落实和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服务,进一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深化政府投资改革,规范债务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扩大评审范围,逐步将评审程序和结果运用向项目申报、预算编制、政府采购等方面延伸,不断提升财政投资评审效果;建立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收支预算管理和政府投融资管理,研究政府性债务预警监测机制和控管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六)以效能建设为保障,促进服务手段进一步创新创优

以效能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素质,着力塑造财政部门“诚信、务实、高效、勤政”的良好形象。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和激励机制,积极组织财政干部参加专题讲座、在线学习、集中轮训、岗位培训、实践锻炼等活动,激发学习创新动力,增强创业干事能力,全面提升财政部门综合管理和服务发展水平,力争财政各项工作在争第一、省里有位置、部里有影响。强化绩效理念,构建高效规范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解制度,建立健全基础管理、业务规范、内部建设、政策落实、工作创新、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精细化考核办法,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勤政廉洁公仆形象。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大力推进“两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加强道德建设,构建诚信财政”主题实践活动,巩固廉政文化系统建设成果,主动算好经济账、道德账、诚信账,不断提高财政部门的公信力、执行力、清廉力,努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加强文明创建,营造创先争优良好氛围。继续开展文明财政所、群众满意基层单位、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创先争建活动,激励广大财政干部立足岗位、创业奉献,在优化投资环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创造新业绩。

第二篇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财政工作,对于加快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实现有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财源建设,以更优的方式促转型。

强力发挥财政政策优势,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为实现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夯实税源基础。着力提升载体功能。按照“集聚集约、产城融合、区镇合一”的要求,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园区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高新区、滨江新区“两区”产城融合发展,努力形成高性能压铸新材料、智能装备、临江临港物流等产业集群;加快锡通科技产业园、石港科技产业园“两园”园中园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强精密机械、导电新材料等产业板块,积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家纺城、航空城“两城”配套功能提升,着力发展家纺配套设备、飞机修造、航空物流等产业。通过新一轮园区开发建设,全力打造产业强、功能优、环境美的发展平台。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中心四片区”发展规划,通过向上申报、政府融资等途径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以金沙镇、高新区、空港产业园为核心的中心城市片区建设;加快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的东南生态片区建设;推动以锡通科技产业园、家纺城为主轴的南部活力片区建设;促进以滨江新区为引领的西部滨江片区建设;推进以石港科技园为引领的北部综合片区建设。通过统筹优化布局促进产业空间资源高效利用。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整合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都市生态农业等财政专项资金,辅以税收优惠、参股贴息等政策扶持,着力推动现代纺织、船舶海工、智能装备、绿色建筑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航空修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基地化发展;促进现代物流、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速园区型、科技型、加工型、休闲观光型等现代农业特色化发展。通过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财税增收的经济基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注重平台创建。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支持高新区科技园、研究院、产业公共服务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级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支持人才引进。不断加大科技人才财政投入,支持实施“510”英才计划,优先发展和培育重点人才项目,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突出扶持重点。采取“一企一议”形式,对高层次产业研发平台及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及科技企业培育予以重点扶持,积极招引更多的高层次创业团队来我区创业投资。着力优化涉企服务。牢固确立“企业兴则财政兴,帮企业即帮自己”的服务理念,进一步降低、取消涉企收费,着力打造成本洼地、发展高地,不断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及时兑现各类扶持企业奖励补助,有效缓解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进一步完善涉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功能,加强产业政策培训指导,努力为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

二、强化收入征管,以更实的举措稳增长。

积极应对当前经济财税形势,创新征管举措,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细化任务分解。认真分析镇区园和征管部门的增收潜力,按照实事求是、适当加压原则,及时测算分解市下达的收入目标任务,并落实到镇区园及相关企业,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无缝衔接的工作局面。严格目标考核。完善收入征管奖励办法,积极探索按目标配资源、给政策、抓考评的管理机制,强化重点镇区园的目标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组织收入的落实力和执行力。拓展增收渠道。狠抓重大项目竣工达产,统筹推进主城区和重点镇区的升级改造,强化企业运行监控服务,努力形成抓项目增税源、抓运行稳税源、抓征管挖税源的收入倒逼机制。同时,大力引进总部企业、创投企业、限售股减持等潜在税源,着力做大做实政府财力。突出依法征管。强化财税和镇区园的征管联动,重点抓好税收分析和税源监控,有效防止税源流失;不断健全综台治税信息交换和利用机制,坚持勤征细管,促进应收尽收;积极推进电子化缴款方式,努力提高非税收入收缴率。

三、强化财力保障,以更大的目标建城镇。

坚持城乡统筹、协同互动,加大财政投入,高标准提升城市功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城东新区和银河新区建设,完善路网、景观、公园、商务、文化、居住等配套设施,完成市民中心和体育中心建设任务;支持益民水处理公司南迁扩建,继续推进老城区、老小区、雨污水管网改造、重点街区立面出新等工程;支持交通路、朝霞路西段等道路改造及绿化亮化工程,使城区道路更加畅通、景观更加靓丽,努力提升东部新城形象。完善交通路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支持实施世纪大道、青年路农村段、石江公路改扩建、石港科技产业园外环道路、机场路接线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通富路北延、金通三大道等续建工程,加快与主城区的交通对接;继续完善公交村村通工程,实现公交惠民全覆盖。美化生态环境。以创建部级生态区为契机,支持生态镇村建设,保护开发湿地资源,加快推进绿色建设;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推进园区和传统企业低碳化改造,加快污泥处置中心、污水排口和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城镇开发。围绕“基础设施现代化、功能配套智能化、居住环境生态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目标,整合要素资源,创新扶持政策。根据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推进方式,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镇区集中、服务向社区集中,为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创造条件。强化农业基础。继续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九圩港二期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等十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都市生态型农业、农桥农路、土地整治、土地流转、小农水重点县、一事一议奖补等涉农项目建设,夯实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发展基础;继续实施农村绿化和改厕,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不断提高“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成效,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落实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市政府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政策,落实区级配套资金,结合园区开发,大力实施标准厂房和商业用房建设,努力增加村营收入;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务实发展“三大合作”组织,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及时兑现各项涉农补贴,确保惠农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四、强化社会建设,以更多的投入惠民生。

以惠民生促和谐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实现全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途径促进居民增收。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园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采取创业就业培训、完善失地农民保障、落实公益性岗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努力增加居民资产性、政策性、保障性收入,加快形成就业惠民、创业富民、保障助民机制,有力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广覆盖强化社会保障。继续做好各类社会保险的扩面、提标、征缴工作,全面实行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与主城区并轨;进一步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灾害救助为辅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广覆盖、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均衡化发展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教育经费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强化政府学前教育责任,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完善扶困助学机制,确保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学用房和设施,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持镇优质公办幼儿园建设。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多途径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健全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基本药物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疾病防控、农村妇幼保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政法及公共安全经费保障投入,深化平安、法治建设,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五、强化改革创新,以更阔的视野谋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加快财政改革步伐,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主体责任明确、重点工作突出、压力动力兼备、资源配置高效、考评机制科学等目标,进一步完善各项财政体制、管理机制、考评办法、监管制度,重点在园区载体功能配套、重大产业项目投入、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小城镇整治改造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等方面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努力做到按目标调体制,按功能配资源,按事权划财权,按项目定政策,真正激发各地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观能动性。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全面推行全口径指标系统运用,有效防范项目资金漏拨、重拨及管理串户等现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规范;稳步推行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统一镇级部门预算和专项预算编制办法,严格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约束。深化国库支付改革。提高集中支付效率,将预算内非部门预算资金执行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畴;强化支出监控,确保财政资金收付的真实性、合规性;优化执行流程,逐步取消用款计划,促进资金拨付更便捷;科学存储资金,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增值收益。创新资产管理模式。推进重点部门资产清理处置工作,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为国有公司实体运行强化支撑;加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资产监管力度,优化企业股权结构,规范产权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试行资本经营,推动多元发展,拓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业务,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加快构建“事前设定目标,事中加强跟踪,事后开展评价,注重结果运用”的绩效管理体制,逐步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范围;有效发挥就地就近监管作用,切实强化对政府投资、工程决算、民生保障、强农惠农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完善社保资金比对系统实时监管功能,不断增强财政支出的安全性、有效性;组织开展基层财政“三星级”档案管理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会计基础管理水平。拓展政府融资渠道。强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理念,继续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政府融资新突破。通过盘活公有资产,创新公益事业投资方式,完善政府投资代建制度,发挥经营性土地资产融资功能等途径,做大国有公司资产;推进债务性融资工具,开拓政策性银行融资业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强化存贷挂钩考核导向,提升融资工作效率;提高投资评审质量,增强投资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建立政府偿债基金制度,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以“数据集聚化、业务规范化、共享智能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便捷化”为目标,健全完善覆盖区镇财政所有重要环节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为进一步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六、强化能力提升,以更高的追求争一流。

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不断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创先争优水平。全力提升队伍素质。坚持以财政核心价值引导人,以财政职业道德规范人,以财政文化熏陶人,以财政精神激励人,进一步建立健全财政干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等体制机制,努力培养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的“三识型”财政干部,为促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努力打造效能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继续以“三解三促”、“五走进五服务”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做实做优“科学理财,普惠民生”服务品牌,努力打造财政政风行风建设新亮点。着力强化廉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廉政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有案必查,努力塑造财政部门“依法行政、高效勤政、廉洁从政”良好形象。倾力规范基层财政。以开展基层财政建设年主题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环境设施、作风效能、干部队伍”五大建设,努力实现“设施条件更完备、内部控制更完善、基础工作更规范、收支管理更科学、监管措施更有力、服务发展更高效”的工作目标,推动我区财政系统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职能作用的发挥。合力推进创先争优。深入推进“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星级财政所”、“文明科室”各项文明创争活动,大力培育、宣传财政系统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努力形成比学赶超、勇当先进的生动局面,争创更多的全区第一、全市典型、全省先进,努力构建财政改革发展新优势。

同志们,新的蓝图鼓舞人心,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难奋进,主动作为,为圆满完成2014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壮大财政实力;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一)收入计划。财政总收入预算为41.40亿元,增长2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6.5亿元,增长18%。

(二)支出计划。安排支出预算25.1万元,增长15%。

三、具体措施:

(一)不断强化财政政策手段,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立足公共财政职能,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积极主动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制定并落实财税扶持措施,重点支持主导产业、支柱企业、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充分运用财政企业项目库载体,强化财政政策宣传和项目管理功能,努力打造资金平台,重点支持发展规模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园区经济,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高地构筑,支撑现代制造业发展。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附加值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经济税收贡献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建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点支持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业外向度,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二是着力推进项目载体建设。围绕“三区三园”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整合财政资源,统筹市镇两级财力,集中建设主城区、大桥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和东部海洋滩涂围垦等基础配套工程,加快形成江海联动、接轨上海、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增强重大项目承载能力。完善产业集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家纺、船舶修造和钢结构三大产业园区功能建设,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积极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注重招商引资质量和税收效能评估,拓宽收入增长的渠道和领域,促进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健全财政政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社会创新框架,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发展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支持高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产业化。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认真履行依法征管职能,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加强收入分析,完善财政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切实加强重点市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监控,及时通报收入进度,认真分析收入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收稳定较快增长。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对重点企业管理和监控。在继续强化零星税源征管的同时,主攻重点税源征管薄弱环节,从制度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征管手段,堵塞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功能,做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衔接准备,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改善收入增长质量。规范源头管理,进一步提高非税收入质量。继续从源头上抓好财政票据和银行账户管理,全面清理和规范非税收入,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提高非税收入管理质量。积极推进“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管理”征管新模式,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收入征管环境。加强国有资产和资源集中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争取上级补助,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在狠抓财政增收的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突出抓好项目库建设,加强与上级有关规划、政策、资金的对接,以优势项目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支持。全力争取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等激励补助资金,弥补地方财力缺口。

(三)着力推进财政管理创新,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实施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完善差旅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经费开支标准,增强各单位增收节支意识。合理调整预算,加强对市直单位财务管理员培训和指导,规范单位预算执行行为。在健全人员、单位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库,逐步实行项目滚动管理。建立项目验收报告制度和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分析报告制度,推行专项资金标准化建设。加快预算评价体系建设,重点解决财政支出绩效问题。推行镇级部门预算改革,加强镇级预算指导和管理,强化收支预算监督。完善市镇财政体制。结合省管县财政体制调整,进一步完善市镇财政体制。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划分市镇政府间支出责任,在省与市收入划分、管理权限界定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进一步理顺市与镇之间收入分配和管理关系,充分调动镇级发展经济、加强管理、增加收入的积极性。按照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继续扩大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缓解财力紧张状况,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建立转移支付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享受转移支付的镇,做到增收不减补助、少收不多补助、增人不多补助、减人不少补助,促进各镇增收节支。深化国库收付制度改革。以清理整顿单位账户、优化支付程序、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为重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对财政资金流向实行在线监控。继续扩大统管单位远程报账和远程记账试点范围,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执行质量和报账效率。加强各职能科室的工作协调和配合,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拨付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国库资金定存比例,挖掘国库资金增值潜力。扩大公务卡消费范围,逐步规范公务卡结算行为。建立以采购信息公开、监督制约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简化政府采购程序,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实施细则及财务管理办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全程跟踪审查,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惠通投资公司的融资功能,超前筹划基本建设项目筹资方案。研究投资支出预算,保证基本建设资金的调度使用。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在完成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审计核实和总结的基础上,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实施动态管理。强化财政专项检查。有重点开展部门预算综合检查、预算单位项目资金检查,进一步扩大检查的覆盖面,注重检查结果的运用。加强收入监督,促进收入征管质量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科学发展提供保障。加强专项资金监督,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财政资金运作安全、规范。健全会计工作挂钩服务制度。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帮助和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为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人员信息、学习培训、核算指导等实质性服务,努力提高全市企业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四)大力整合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富民强村计划。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激活村级经济内生发展动力。认真落实新增地方财力补助到村的政策,增强村级经济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大扶持薄弱村发展力度,重点支持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利息补贴等,切实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积极推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结合我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程,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农村基层服务网络。二是整合财政惠农政策,增强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通过财政安排和积极向上争取农业专项资金,支持以农村公路、桥梁、农田水利、环境治理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农业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和示范,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农业科技培训投入。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成本有序转移,推进就业创业全民化,增加农民资产性、经营性、工资性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让公共财政惠泽更多老百姓。完善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办法,扩大“一折通”发放范围,落实好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推广补贴等支农补贴政策,确保财政对农民的补贴资金安全高效地发放到农民手中,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四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镇村债务化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五)突出建设和谐主题,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教育培训、乡村医疗、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民心工程,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集中财力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支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育投入依法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支持教育结构优化、教育内涵强化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重点突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扶困助学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着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推动实施技能型、紧缺型人才培训工程,提高高技能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二是支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业人口参合覆盖率和受益率。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基本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着力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构建全民医保格局,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三是支持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各类保障对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建立有效的城乡扶贫体系和低保对象救助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农村五保户的集中供养程度,提升农村敬老院的供养能力和供养水平。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全面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提升财政依法理财水平。坚持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以建一流机关、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为目标,认真解决干部队伍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财政部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一抓学习。把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学习掌握宏观经济知识、微观经济知识、公共财政知识等现代经济知识,实现知识结构由“窄浅型”向“广深型”转变,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统筹经济发展,驾驭财政工作的能力。二抓管理。认真查找和加强业务管理、机关管理和干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三抓队伍。以开展和谐机关创建活动为载体,营造和谐财政机关创建氛围,培养和造就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增强财政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抓廉政。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强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五抓勤政。以科学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抓落实,切实做到任务、责任、督办、奖惩四到位,确保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财政宣传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为推进财政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被举报文档标题:财政局2014年工作计划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czgzjh/6381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