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范文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范文

时间:2022-05-10 11:15:48

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一期

摘要:

针对国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系统研究的不足,从国内外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方法的规划侧重点,并从居民需求与规划供给、空间网络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了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实现开放空间的科学布局、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缓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思路.

关键词:

城市开放空间;布局方法;需求;生态

开放空间(space)是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自然环境,完善城市功能,还能体现城市文化氛围及创造城市效益.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开放空间的综合要求越来越复杂.

1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

1906年,英国《开放空间法》(SpaceAct)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或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而剩余用地作为公园或娱乐场所”.我国学者卢济威认为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张京祥等[1]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允许公众进入,具有一定公共设施、一定规模自然生态基底或人文内涵、富有景观特色的地段或地区.季如漪[2]认为开放空间应从生态观、人本观、自然和社会和谐观3个方面来理解.综合专家学者的说法,开放空间可以理解为具有开放性、生态效应与游憩功能、使公众得以脱离封闭的空间组织并自由游憩的城市空间场所,主要包括广场、绿地、公园等城市空间类型.

2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发展

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质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众多学者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理论和模式.如:城市公园运动、田园城市、邻里单位、机械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等,规划方法上有定量空间标准、公园系统和形态相关的模式,这些理论和模式的提出对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的阶段划分邵大伟[3]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国外开放空间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形成时期(1877年—二战前),此时开放空间重在改善城市生存生态环境,以疏散密集城市人口、提供城市环境缓冲为主要目的.涌现的理论有田园城市、有机疏散论、广亩城市、邻里单位、机械城市等.发展时期(二战后—1980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映到开放空间的建设中,景观建筑学(LandscapeArchi-tect)、园林规划、城市绿地规划的兴起与发展.近今时期(1980年—现在),开放空间研究取向多层次化,涉及多个学科,逐渐重视其社会功能,定量研究不断增加.张虹鸥等[4]将开放空间发展进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注重美学价值的城市开放空间探索阶段;以城市绿地建设为主的开放空间形成阶段;考虑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城市开放空间发展阶段;结合城市生态学、历史价值保护等多元价值观的开放空间成熟阶段.张京祥等[1]从社会文化角度将欧洲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分为4个时期:1860—1900年以城市环境与美化运动为主要推动力的开放空间建设时期;1900年—二战前以环境保护为主要推动力的开放空间发展时期;二战后—1980年以多种因素为推动力的开放空间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群落马赛克化的开敞空间发展时期.

2.2国内城市开放空间研究进展张帆等[5]以1996—2012年CNKI“篇名”含“开放(敞)空间”的文献为分析对象,归纳出十几年来国内开放空间研究主要方向的成果与进展.总结国内开放空间的研究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她认为国内学者们作了很大贡献,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微观层面的研究占绝大部分,而宏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中观层面的研究尤为不足.王洪涛[6]回顾并分析了德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及规划内容,总结出生态、环境、休闲与美学相结合的规划体系.陈竹等[7]通过回顾西方公共空间理论,研究了公共空间的视觉审美、认知意向、行为心理及公共领域理论.张虹鸥等[4]介绍了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主实践的进展,总结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模式和研究内容及对我国开展研究的启示.张京祥等[1]简要回顾了欧洲城市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在社会经济背景转换过程中,社会文化在欧洲城市开放空间发展中的作用.李咏华等[8]分析了北美线性开放空间的管理、保护及规划经验.指出成功的线性开放空间规划应该是,生态系统是完整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余琪[9]提出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地区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强调了开放空间的生态型、功能性与目标性,从宏观(开放空间与城市建成空间的系统战略)、中观(开放空间规划控制与规划布局)、微观(开放空间环境设计)角度总结了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并阐述了开放空间与城市各项功能体系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国内城市开放空间规划逐渐倾向于以量化的方式寻求开放空间的实践规律,定量研究成为趋势.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涉及范围逐步宽泛,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涉及多重价值,要融合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更加注重满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理念.

3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的方法

从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角度,可将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方法归类为以下5种:

3.1单体营造法19世纪初,在开放空间建设初期,开放空间仅注重单个的形态与吸引力.单体营造法是开放空间建设的初期方法,主要有随机模式与美化模式.这一时期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多为建造大型的公园景观工程,注重单个工程的形式与内涵,虽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开放空间,但未系统地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开放空间规划方法.

3.2系统层次法随着人们对开放空间功能认识的深入,城市整体建设的关系和开放空间之间联系的方法与理论不断兴起.系统层次法中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公园系统模式与田园城市模式.19世纪后期,公园系统实践拉开序幕,它创造了一个用绿道连接的开放空间系统,各个空间功能各异,以实现居民在城市开放空间中连续的移动.公园系统模式在区域层面规划布局城市公园,注重居民在使用公园时的整体感知.规划重点为城市绿道规划、公园分层规划等.在城市尺度下,霍华德提出应建设城乡结合体的田园城市,控制并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引导城市人口向郊区疏散,而在城市内部增加绿地面积.莱特的广亩城市概念极端强调开放空间自然化,主张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城市形态.柯布西埃提出的机械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功能集中的同时要注重城市绿地等开放空间功能的体现.佩里的邻里单位思想包含了在各个居住区中设置尺度适宜的公共活动中心与绿化.

3.3形态相关法受霍华德田园城市影响,形态相关规划方法在欧美各个城市兴起,形态方法起名于开放空间的形态,并与周围建成空间的空间序列相关联.其中最出名的模式是“绿带”“绿心”“绿指”和“绿廊”.“绿带”规划指在城市周围留存一条农业和自然区域的绿带,其目的在于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防止城市发展区扩张到边缘农村地带;“绿心”规划指城市建成地带环绕的不可侵占的开放空间,防止城市增长和边缘蔓延.它最早出现在荷兰的斯塔德地区;“绿指”规划就是指状绿地,是嵌入城市地区的条状放射性开放空间,其重要优势就是增加了城市中心区到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它反对城市以摊大饼方式蔓延,规划在线状发展的城市群之前保留绿地空间;“绿廊”规划是指绿道规划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形态,但都指线状的开放空间,主要依据现有的线状空间元素,如自然的溪流与山脊,或是人造的公路与铁路.这些通道可用作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也可以服务于通勤、休闲、历史文化保护等需求.虽然线状形态可能会限制一定的娱乐用途,但它能在各种各样的空间尺度中应用,也能较好地回应大都市地区自然资源保护需求.

3.4可达性导向法为保证开放空间均衡性与居民满意度,可达性导向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最出名的是Weibull提出的吸引可达性(attractionaccessibility)的公理框架.在关于开放空间可达性研究中,学者最早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受访者对开放空间可达性的需求.之后学者引入了重力模型与距离衰减理论,将可达性的高低归结于时间和空间要素.也有学者认为开放空间可达性与周边环境的连接情况、分散度、可到达指数、设施情况等因素有关.或通过调查研究开放空间大小、开放空间与居住地距离、开放空间自身吸引力进行调查分析.开放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形式多样,如开放空间服务范围、最小尺度、地理分布与居民人口结构、人口密度、活动类型等.可达性导向法是与居民生活感知最密切相关的开放空间规划布局方法.

3.5生态环境导向法生态考量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于景观建筑和规划作品中就已经有迹可循.相关的规划模式有生态决定论,即由土地的自然特征决定规划;用法律手段保护景观区;在重要生态地带周边设置缓冲区[10].这些模式充分考虑了场地特征,可以确保高质量景观的留存,重视潜在生态环境效能.同时,开放空间采纳了景观生态学中板块与廊道理念并开始重视开放空间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作用.

4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由总体战略思想到具体实践操作的必要途径,这些方法可以从居民需求与规划供给角度、空间网络布局角度、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方面来开展.

4.1居民需求与规划供给角度开放空间规划中使用者需求和规划供给存在二元差异性,综合考虑供给与需求关系是合理规划开放空间的必要前提.量化指标确定需求与供给量是早期较为普遍的方法,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的游憩空间规划的定额法.此后,不同国家也制定了自己的规划定额,形式与数值均有差异.如英国有国家标准与地区标准等不同标准形式,分别规定了城市开放空间与区块总面积及居民户数的比率.此外,某些区域与机构有自己的标准,如基于不同等级(部级、区域级、地区级、局域级、街道级、社区级、线性空间)的开放空间大小标准,不同功能开放空间(绿地空间、儿童游乐空间、广场空间等)的面积标准;基于居民可达性要求的开放空间设施标准,基于设施服务能力的服务半径标准等[10].在我国,较为常用的指标为人均绿地指标、绿地率、绿地总量.量化定额评价供给需求量注重对人均指标、服务半径的计算和控制等,易于实施与控制.但是这种方法未考虑城市不同资源条件、人口密度、居民偏好特征下的供需关系.单纯套用技术规范可能导致标准与需求不符,出现居民游憩体验质量降低、空间类型局限、布局不合理、游憩项目缺失、管理组织策略缺乏等现象.为弥补量化指标的缺陷,调查与模型模拟法应运而生,将居民游憩需求和规划设施供给量通过相应的公式和量化手段体现在规划空间要素中.中值模型法主要考虑城市开放空间与居民间的距离用来解决连续选址问题,经过多次迭代公式,得到各个居民需求点至城市开放空间之间的总加权距离最小值.服务水平法[11]以每单元人口所需给定设施大小或数量的形式体现供需平衡关系.密度估计法[12]以居住人口为需求方,设施容量为供给方,以密度指标为基础,分析供需关系.上述方法考虑参数不同,但均从供需平衡角度分析城市开放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4.2空间网络布局角度空间布局方法具体有道路网络分析法、空间句法、基于GIS软件的各种分析方法等.道路网络分析法考虑了城市道路、街区地块、开放空间入口位置和地块内部道路拓扑关系,用以分析城市开放空间在道路通行情况下的服务覆盖范围.空间句法的城市规划应用主要分析可达性、靠近性、中间性等指标,运用对偶关系建立拓扑关系网络图了解空间组织.此方法图形处理与分析过程较为复杂,需考虑多重空间要素.GIS等软件的出现为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评价提供了可能,泰森多边形布局法、几何中心或断裂点定位法在分析空间可达性的基础上确定需要改建、改善的城市开放空间.此外,针对服务空间优化划分问题,学者提出了替换插入服务区划分法、基于时间的设施均等化评价法、基于选址与模型配置的距离优化法等,这些方法均从空间角度对开放空间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4.3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开放空间的规划受到土地自然属性的影响,注重景观生态因素的开放空间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的开放空间规划有多种形式.最早提出的生态因子地图法是对各个生态因子进行多层次的单因子分析,通过具体规划目标地图的重叠找出对生态因子干扰最小的区域.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定位准确、综合性强,但是主观性大,技术十分复杂.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密集发展的现状,生态要素阈值法更适用于开放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量化分析.在开放空间景观生态分析及空间规划评价方面,景观指数分析法与生态网络分析法[13]较有普适性.其中,景观指数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城市生态网络是以城市生态廊道为纽带,将散布在城市中的相对孤立绿地斑块抽象为节点,将绿色廊道抽象为连线,构成一个连续而完整的生态网络,起到服务自然生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与景观游憩、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的作用.景观指数的选取与分析在景观生态法中意义重大,定量分析与图论结合的生态方法是在高度开发城市地区建设生态开放空间的重要方法,但生态方法的技术要求高,资金成本大,实施与维护不易.

5研究启示

5.1注重城市开放空间活力随着全球化经济社会的到来,居民需求处在动态变化之中,模板式规划的弊端显而易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项具体的决策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定,规划方案并不能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应该因地制宜,刚性规划与柔性规划相结合,加强空间规划的灵活性.

5.2考虑居民的差异性需求城市开放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对开放空间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应该从居民角度出发,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差异性需求.但是,目前国内针对开放空间规划的标准多基于理论研究或行业组织规定,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地方数据的研究较少.而且,不同地区(国家)居民对城市开放空间的感知不同,使开放空间规划中的重要参数,如空间吸引力、服务半径等,因地区而异,若照搬某个地区的调查数据应用于全部地区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国家或地区统一标准会掩盖使用能力和机动能力差异下部分社会群体实际使用的不平等,如儿童、老人、残疾人、妇女等机动弱势群体或低收入群体,因此,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时应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分别考虑使用者需求.

5.3加强多模式综合性考量城市开放空间规划涉及多功能、多目标.开放空间同时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在研究中容易顾此失彼,使研究结论不全面.所以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分类标准与研究目的,建立跨越不同学科的研究体系,在避免无关信息干扰的同时筛选分类有用信息.而且,不同城市的规划经验与城市社会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开放空间规划案例与经验无法轻易借鉴.因此,需要在初步了解城市本身的发展阶段、空间特征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应城市发展特征和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方法,同时,关注地域特征,从单一的“空间标准”转向多种模式的综合性考量,将规划方法向综合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张京祥,李志刚.开敞空间的社会文化含义:欧洲城市的演变与新要求[J].国外城市规划,2004(1):24-27.

[2]季如漪.城市开放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5.

[3]邵大伟.城市开放空间格局的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5):78-84.

[5]张帆,邱冰.国内开放空间研究进展分析———以1996—2012年cnki“篇名”含“开放(敞)空间”的文献为分析对象[J].

作者:章旭健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布局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zjsfdxxb/69321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