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求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范文

探求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范文

时间:2022-02-08 09:12:46

探求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

一、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审判教育从狭义上说是艺术欣赏、艺术知识及艺术创作;从广义上讲,审美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观、审美情绪,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俄罗斯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有些古典艺术品,离开他们,人便不是光整的人。”他认为,在这些伟大财富面前失之交臂的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贫困,失去无比的智力欢乐是不可宽容的,生活失去美,没有艺术的光辉照耀,就会变得单调、灰暗、呆板。

作为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秉承着这样的目的:用艺术中的美学意境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用艺术的光辉照耀大学生的心扉,使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使自己变成志向高远、全面发展、个人综合素质较高、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应试教育这些年来大行其道,致使大多数中小学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变成了无足轻重、形同虚设的副课。音乐课被随意挤占让位给其他文化课,音乐课长期没有教学指标、考核标准或相应的评价机制。音乐课教师由于不受重视,以至于心理失衡,有的上课随意甚至主动让课。而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情况则更为严重,有的学校根本不开音乐课,有的学校不配备音乐教师,或者是音乐课用其他课的教师来代教。这些对音乐课及艺术教育不重视带来的结果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普及与提高,国民享受音乐教育的使命无法顺利完成,艺术教育对于人的自身完善,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对于美的追求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与一代青少年学生失之交臂。这样只顾分数高低、升学如何,不顾人文素质、道德情操是否全面发展的评判价值,是与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的。艺术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对于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都会带来直接的影响。美育的缺失已造成了现在许多大学生情感淡漠、人格不够完善、审美能力不足、创造力低下、自我认识能力差等教育缺憾。

大学是青年世界观初步形成、社会意识逐渐觉醒、人格塑造不断完善的地方,也是他们即将走向社会,迎接工作挑战前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对于许多人入学前艺术教育缺乏或不完整的缺憾,高校应当承担起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应该不仅仅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而更应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升华,高校教育应担负起这样的重要使命。

二、音乐与审美

人由于审美能力和趣味不同,所以对音乐的选择也不同,人们总是在寻找与自己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相适应的音乐作品,并与之发生直接的感性接触,人与音乐才构成审美关系。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使自己具备音乐的审美能力,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而音乐的耳朵是在具备一定音乐基础知识后,经过长期的音乐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具有音乐的耳朵的审美能感受到音乐中音与音的美,音乐旋律流动的内部数学比例一般严整的形式、框架,有序的结构和整体呈献的美,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

非音乐耳朵的审美只能感受到声音的一般物理属性,以及心理上的普通联觉对应(高音与响亮、低音与暗淡)等特性,更多的是感受到音乐的躯壳。从音乐作品的结构形态来看,音乐有结构复杂的作品,如交响乐、歌剧等;也有结构简单的作品,如流行歌曲、歌谣等。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由于音乐基础教育的缺乏,网络、媒体流行音乐的大量传播,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西方古典音乐接受少之又少,因此喜欢结构简单、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就不足为奇,而要了解结构复杂的交响乐等作品则会困难重重。但是正是这些结构复杂的交响乐等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则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在音乐发展史上,西方许多经典的古典音乐是全人类的财富。那些在音乐史上星光熠熠的作曲家如巴赫、海顿、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人创作的伟大作品,是将音乐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产物。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通过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选择之后,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融入作品之中,他们的音乐使人在感官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在精神、理想层面受到影响和启示,心灵与人格得到净化与提升。大学生对这些西方古典音乐有兴趣但又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听不懂”。欣赏者总是试图在欣赏音乐时“对号入座”:这段音乐讲了什么,那段音乐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进入了音乐审美的一个误区。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它的表现手段不像绘画、戏剧、电影那么的直观,音乐是没有准确概念语言的。

人们创造音乐并不是把它变成像语言一样的替代工具,在音乐中没有声音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物象对应实体。在人们许多复杂的感情无法用语言形容时,音乐则能表现出这种想表达的东西。正如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在词无能为力的地方,有充分准备的音乐语言便出现了。”音乐是用纯感情的影响手段使审美理想感性化,成为直观的美。音乐的特点是以十分概括而又特殊假定的声音形象来表达人的情绪。因此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音乐耳朵,积累审美经验。缺乏审美经验的耳朵在倾听音乐时难以从音响中发现审美对象,难以与音乐产生真正的审美美观。欣赏音乐是要欣赏音乐本身的丰富感情和音响的有序之美,得到精神性的愉悦。

三、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充分整合高校的师资,利用教学设施、图书、网络等资源,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类课程,创新改进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音乐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利用音乐会、学术讲座、音乐沙龙、广播、网络等形式,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拉近音乐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成为音乐审美活动的主体,成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整合师资力量,加强统一管理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音乐类公选课,是由音乐院系的教师或文化教育中心、团委等其他部门的人授课。由于一些学校对于音乐公选课的重视不够、审批不严,因此课程的开设缺乏统一管理、随意性大,同质性重复多(如大多数为名曲欣赏课)。一些虽毕业于音乐院校但并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开设的课程,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因此有些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高校应重视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与质量,由校内机构统一管理与统筹课程,整合师资力量。对于有教学资质、缺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予以传、帮、带。学校应给予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教师能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管理机构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和观摩会,编写教材,不断完善教学法,请相关专家对于教师带课的质量予以评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科学地设置课程,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在各学校开设的音乐公选课中,名曲欣赏类课程最为多见。由于多数学生不掌握识谱和乐器,不了解音乐的特点,还缺乏音乐的耳朵,因此一开始就欣赏结构复杂的交响乐等作品困难重重。针对这类情况,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开始补课,从培养“音乐的耳朵”做起。课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设“记谱法”(简谱、线谱)、“基本乐理”等基础课程,从基本的音乐常识学起。在学生奠定了基本的音乐基础之后,便可开设“音乐美学”“音乐欣赏”等第二段的课程。“音乐美学”课除了讲授音乐的特性、美学知识外,还应重点讲授欣赏音乐的方法。“音乐欣赏”课应本着先简后难的原则:类型先中国音乐后西方音乐;结构先简单结构(单声部)后复杂结构(多声部);内容先歌曲后器乐曲,先标题音乐后无标题音乐,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使学生心灵的音乐之门逐渐开启。教学方法如何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音乐基础课的学习中,可借鉴奥尔夫先进的教学方法,把视觉、听觉、肢体律动等内容融为一体,使音高、节奏等内容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易懂。要改进许多欣赏课那种放一段音乐,教师按图索骥式地解释或一言堂,学生索然无味听的教学方式。音乐欣赏课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更要让他们参与到授课之中。如结合欣赏内容学唱某些经典歌曲、音乐主题旋律;将美术的色彩与音乐的音色、明暗做对照,讲印象派音乐结合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等。在讲解音乐作品的同时,应注重拓宽相关的历史、美学、文学(如音乐流派、风格、歌词)等人文知识,将音乐融入时代的轨迹中去解读,使学生在聆听、感悟音乐经典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体味到在大的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背后隐含的人文意蕴。

(三)传承民族文化,传播艺术精品,开展多样的音乐活动音乐文化既有共通性,又有典型的地方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大国,地方民歌和戏曲等资源都十分丰富。高校具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地方和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职责,也有对世界优秀的艺术品精华宣传和普及的责任。学校可聘请一些本地的民间艺人,戏曲、歌舞等表演艺术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演出。如陕西的陕北歌手王向荣、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华阴老腔演出队,广东的客家歌手汤明哲、粤剧艺术家红线女、歌剧表演艺术家邓韵、芭蕾舞艺术家张丹丹等。学生通过艺术家的讲座或演出,对祖国的音乐文化和西方的经典艺术不仅能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加深了解,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会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兴趣。应重视并加强对校内各学生社团、歌舞、乐队、合唱团音乐爱好者协会等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各高校中都有一批音乐基础好,具有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他们是学生社团各音乐组织中的骨干,他们中许多人都有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愿望。学校应根据校内师资及设备的情况,由专业教师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和音乐理论的培训。他们在自身音乐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帮”“带”的作用。应发挥这批音乐骨干的作用,让他们成为高校中普及和传播音乐艺术的火种。高雅音乐进校园、新年音乐会、音乐讲座、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应由学校的相关部门管理协调,主题明确,导向清晰,应以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播西方音乐精品为核心内容,同时也兼顾不同种类的音乐类型,如流行音乐、音乐剧、街舞等。

(四)加强网络建设,发挥新媒体作用“通过网络了解音乐的大学生为61.29%”,这项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对于今天人们的生活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具有信息量大、快捷、简单等特点,在高校大学里音乐教育体系构建中,应该发挥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目前的网络音乐资源中,流行音乐占绝大多数,这些音乐中不乏许多良莠不齐的作品。而分类系统化的民族音乐(民族类)、传统音乐(戏曲类)和西方古典音乐(交响乐、歌剧、艺术歌曲类)等作品的资料却较少。这样不但对于想要了解这类作品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也对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高雅音乐的普及带来了影响。高校可利用校内的师资、图书、音像等资源,开设校园网站(也可以数所高校合办)用于音乐的学习和推广。网站可聘请音乐专业的学生勤工俭学管理网站,将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音像资料、发展、流派等内容分类整理上传,供学生浏览下载学习;也可以将音乐剧、爵士、蓝调、摇滚等近现代的音乐作品加以介绍,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站也可以将校内公选课教师的教学视频和课件上传,供学生选择学习。随着新媒体——微博的迅速发展,微博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工具之一。学校可利用微博的作用,邀请一些艺术家、教授和名人制定音乐的推广计划,让学生与专家们通过微博建立对话机制,讨论艺术和学习音乐,利用微博明星效应的影响力,提高音乐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具有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高校不仅要起到知识传承的作用,还要承担起塑造人格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是因为它内具逻辑思维的规律和度数,外具形象思维的情感空间。艺术会启动创新意识的成长。音乐会有助于创新人才能力的提高。了解学习音乐,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享受音乐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使精神世界得以丰富,创新思维得以发达,品德修养得以提高。

作者:张延春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探求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yyyjzz/63806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