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2-08-05 11:21:55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

《语文教学之友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曲问式

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提问,而是从侧面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某老师授《大铁椎传》,文中有两句话:“尝与过宋将军”“,与遇宋将军家”,都省略了“之”,这两个“之”代什么,要搞清楚。教师在这里没有直问这两句话省略了什么,因为这样问未免平直呆板,枯燥乏味,而是用曲问的方式“:陈子仙怎么遇到大铁椎的?”要学生把有关句子找出来,然后让学生把这两句中省略的词语“之”找出来。由于问题拐了弯,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要求,活跃了课堂氛围,强化了学习效果。

二、逆问式

为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促进其深入思考,教师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假设结论不成立,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种问法形式活泼,趣味性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脑动口,从而调动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孔乙己》,在探讨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时,可以设计如下逆问:①假如孔乙己没有被丁举人打折腿,不就避免悲剧的结局吗?讨论:丁举人中了举,有钱有势,而孔乙己“没有进学”,“愈过愈穷”,“他家的东西,偷得吗?”,被打折了腿不足为怪。②假如孔乙己不去偷丁举人的东西,怎么会被打折腿呢?讨论:孔乙己“好喝懒做”,又穷困潦倒,不偷怎么生存?③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懒做,不就不会去偷丁举人的东西了吗?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考又考不上,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自然就会好喝懒做了。结论:孔乙己的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有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存在,就会有孔乙己这样的牺牲品。这里步步都以逆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如剥茧抽丝,直至问题解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总分式

这种提问方式是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具有思维的发散性,更具有艺术魅力。如教学《祝福》时,可首先总的提出“作者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在这一总的问题下又提出①“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么变化?”②“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眼睛有什么变化?”③“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发生过哪些变化?”这些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脑海里首先呈现关于祥林嫂的肖像,并由此进一步探索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笔下这一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中国妇女典型的社会意义。五、连环式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由因到果,又由果到因,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一个问题与前面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使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思考。如教学《故乡》时,针对开头部分可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笔下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③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④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而又层层深入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远不止这些,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依据教学的实际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作者:袁秋杰单位:临沭县唐岭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