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研究生教育范文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研究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2-02-16 09:10:5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研究生教育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但研究生教育不能大众化,还要根据教育规律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化模式。努力创造国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变。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改革;完善;提高

按照美国社会教育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这预示着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经过十年发展,到2013年,毛入学率已增长至34.5%。在校生规模达3460万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实现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也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尤其是在整体质量上与国际高水平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和提高。2013年,国家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研究生的学位授权体系日益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确立、培养模式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不同程度拓展。总的看,改革、深化和提高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主旋律。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人们很少再提到或看到“精英化教育”这个词。是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后,不再需要“精英化教育”了?还是从理论上就忌讳这个词?很难说清答案。但是,不管是忌讳也好、还是不需要也好,“精英化教育”这个词,在目前教育阶段、在现实的教育体系中还不能去掉,尤其是在研究生不断扩招,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不仅要提,而且必须提。要保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地位和性质,需要从三个宏观方面来体现。1.教育模式的精英化;2.学生群体的精英化;3.导师队伍的精英化。

一、教育模式的精英化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了,但研究生教育不能进入大众化,目的就是要保持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式和基本规律,让好的人才能够在好的环境中锻炼成长。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塔型体系的话,它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最高端、是塔尖。说它在最高端是体现在知识层次的最高端,说它是塔尖是体现在人数上的少而精。这个塔型且处在塔尖位置的研究生教育,就是研究生教育要保持的基本定式;这种少而精的人员结构,决定了研究生的教育性质是一种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因材施教、精细化管理,就是这种精英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增强,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不会有今天国家的强盛。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也就不会取得这么多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也影响了自身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大家公认的。这种影响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上,就是整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形成了目前这种供小于求的失衡局面。为了维持对经济发展需求的供给,一个硕士生导师带好多个学生,一个博士生导师也不止带一两个。这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精细化管理。应该说,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混淆了研究生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模式。可以说是把塔尖的管理当成了塔的下层来经营了。这种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模式和方法,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精尖型人才?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实际情况,的确需要我们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以适应现实的需求。但是,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要而且必须不断地扩充教育资源(包括扩充导师队伍,以保持合适的师生比例;提高教学水平,以保持文化知识的高层次、高水平),以满足扩规模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塔型教育体系在不断扩规模的情况下,保持塔型的定式不变、保持研究生教育的性质不变。

二、学生群体的精英化

进一步改革招生模式、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以有效的制度,保证学生群体的精英化。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扎实的基础知识、开拓性的思想方法、富有的创新能力、积极的进取精神是每个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只有保持这种高质量的学生群体存在,才能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教育要保证和保持高质量的学生群体,就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招生模式和存量保障机制,需要从目前的“严进宽出”改为“宽进严出”。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多采用宽进严出。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人才,还有助于发现人才。宽进,能使那些缺乏考试技巧却又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人,在适宜的环境下得以显现和发展,通过继续学习而成才。严出,能使那些只具有考试技巧而缺乏研究生素质和才能的人在中途就被淘汰出局,使最终留下的人,都是具备研究生素质和才能且是值得培养的人才。我们目前实行的严进宽出模式,唯一的好处就是适应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不好的,就是培养了众多具有考试技巧而缺乏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普才,同时也使那些缺乏考试技巧而具有一定潜力的人失去了成才的机会。有人可能会说,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难以承受宽进带来的压力。这在目前体制机制不建全、不配套的情况下确实会形成压力。但是,当宽进严出成为一种长期的模式且淘汰机制也随之配套跟上后,这种人多的压力就会自然减轻。因为这种模式和机制会给人们一种明确的预期,那就是没有真才实学、缺乏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人即使考上了,也会在学习中途被淘汰出局、难以完成学业。这就会让那种只有考试技巧而缺乏真才实学的人自动退出,避免浪费时间和钱财,也避免中途被淘汰的尴尬结局。宽进严出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改变和扭转长期受诟病的应试教育,还能使那些考前用功、考上后就放松的人,变成考前要用功、考上后更用功的另一个人。使研究生教育这片沃土培育的都是能够成才的好苗。

三、导师队伍的精英化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选聘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人上岗任教,让导师队伍始终保持在精干高效的良好状态。1999年8月,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但是,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尽人意。目前看,导师年龄梯次结构不尽合理、知识体系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甚至还有部分南郭先生在这支队伍里充数。造成这支队伍整体不精的原因与相关的选聘制度不无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制度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1972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认为,“研究生教育是研究方法教育、专业实践教育以及第一学位教育的继续教育”[1]。所以,研究生导师的选聘要求应大大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选聘标准。硕士生导师应该是在本科教师的基础上,好中选优;博士生导师应该是在硕士生导师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这种好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做法,能够有效保障导师队伍水平在现有情况下是最高的。这应该成为选聘研究生导师的基本做法。

研究生教育虽然是第一学位的继续教育,但它与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学习方法上不仅具有研究性、专业实践性,在学科内容上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交叉性和边缘性。这就需要导师具备更高、更强的学识和能力。所以,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职称、相应的跨学科背景和一定的学术经历和过硬的个人科研成果,应该是研究生导师选聘的基本条件;研究生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研究生的学习是研究性、创造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教育与学习上的这些特点,要求导师还要有一定的教授技能和教授艺术。通过这些技能和艺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出来。这种技能和艺术大多来自长期的教授经验,是一种实践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各层次的教学经历和任教时间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做为硬性指标。这应该做为研究生导师选聘的必备条件。

有了高标准和严格的选聘条件还要具备良好的执行环境,在导师的选聘中要彻底杜绝“特殊情况”、坚决消除“人情世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才能有效保障导师队伍的精干高效。名师出高徒,只有有一批精干且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才能带出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模式精英化、学生群体精英化、导师队伍精英化,是保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性质和地位的基础,是培育高质量精英人才的可靠保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重提研究生教育的精英化,是必要的,保证和保持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地位和性质也是必须和应该的。

参考文献

[1]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论[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林琳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研究生教育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