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现代教育视域下人本精神的研讨范文

现代教育视域下人本精神的研讨范文

时间:2022-12-21 08:21:23

现代教育视域下人本精神的研讨

一、君子:注重培养学生精神素养的教育目标

孔子是一个具有人本精神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君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培养目标在其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很强的道德修养能力,在实践中应自觉地根据‘礼’的标准要求自己。”君子首先应该“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其次在困境中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换句话说,孔子把君子看作心中的理性形象,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他认为君子能谨慎对待自己不懂得地方,说话做事很少抱怨,很少在行动过后后悔;君子者,在困境中能坚持高昂的志向,不会因为所处的环境而辱没自己的身份。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应当成为道德的典范。他将仁、知、勇作为君子之德,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其中,“仁”是君子的内在的“质”,是君子的根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从现代教育看,《纲要》中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所以说《纲要》中要求的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与孔子一贯的君子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相容相通之处。首先,坚持“为仁”的道德信念。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道德),凭什么被称为君子呢?哪怕是一顿饭的功夫、最急迫的时候、甚至颠沛流离的时刻都不能没有仁德。其次,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自己在站得住的同时也要保证别人没有损失,自己做事情行得通的同时要让别人也能行得通。同时,自己不喜欢的,决不能强加于别人。孔子把自己的仁爱之心由爱自己、爱亲人推及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甚至爱世间万物,是一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大爱。

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

孔子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以中人为临界,由此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论语•雍也》)“中人”者,即具有中等才智的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非常深的了解和分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此外,当面对不同学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会针对学生的特点作不同回答。据《论语•先进》载: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然而当冉有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对此抱有疑问,为何同样的问题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回答呢?孔子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之,故退之。”

《纲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不是针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挑选合格的孩子,而是为了孩子创造出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律,它对教育行为具有普遍性、根本性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针对不同学生开展有个性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师而言,要对学生深入观察、充分了解学生。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孔子从学生结交的朋友,从学生实现目标采取的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志向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从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把握他们的具体差异,因势利导,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

三、文行忠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

孔子不但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还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重视学生综合发展,《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指的是文化理论知识,“行”是行为能力素质,“忠”和“信”指的是德行品行素质。即文化知识素质、行为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教育内容上看,孔子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他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兼顾”的全面发展的人。更进一步讲,孔子课程设置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中载:“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分别指的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文书和算术,正好与现代教育中的德育、音乐、体育、劳技、语文和数学相对应。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即通过对《礼》、《乐》、《书》、《诗》、《易》以及《春秋》来分别陶冶学生的不同情操。通过六经的教化和学习,提高学生“和神”、“正言”、“广听”、“断事”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孔子不仅关注学生在物质追求上的长进,而且关心学生的精神成长。孔子认为,物质方面的追求不宜过多,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追求上。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刀》)他赞扬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说,颜回贤德呀,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小瓢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都不能忍受,但是这都不能该变颜回求学问道的志向。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典肱而枕指,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教导学生“谋道而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纲要》指出:“坚持以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孔子对学生的分析、思考,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对学生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本精神,是孔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真正体现。

四、自觉自发:触动学生心智的教育过程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求知的欲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育活动中,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启导诱发,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正如《纲要》中规定的:“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由听课一方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其心智,在一步一步的诱导下使学生获得知识。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觉自发。他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可是他从来不反对,也没有疑问,像个木讷、愚钝之人。然而等他退下我观察其私人言行,我又发现他对我讲授的内容都有所发挥,可见他并不愚蠢。孔子强调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己矣。”(《论语•卫灵公》)据记载,当时子夏读《诗经》时,曾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意思,孔子启发他说“绘事后素。”(《论语•八佾》)子夏领悟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情感基础之上,但子夏对其不能肯定。于是他进一步向孔子确认“礼后乎”?孔子听后很高兴,对其称赞道:“能够阐发我的意思的是子夏呀,现在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显然,孔子采取的是启发而不是灌输,这是触动学生心智的教学过程。

此外,孔子非常希望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观点,据《论语•子路》记载,虽然子路经常与孔子争论,意见经常不统一,但是孔子对他充满了信任,多次在众人面前夸奖他的才能。颜渊聪明好学,领会性很强,经常得到孔子的表扬,但由于他对孔子的教学内容“不违”,却受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也就是说,颜回并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正如《纲要》中提到的,我们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推进教学工作从学科中心向学习者中心、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从认知本位向全面素质本位、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作者:李江宋海姣单位: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现代教育视域下人本精神的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xdyjljyzz/63463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